微生态制剂儿科专家共识
- 格式:pdf
- 大小:984.64 KB
- 文档页数:4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 2010年10月(郑跃杰黄志华刘作义王文建程茜整理)参加制定的专家(以单位名称笔画为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陈玉君);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赵长安);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邵彩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蒋丽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毛志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万朝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儿科(黄志华);安徽省立医院儿科(潘家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武庆斌);武汉市儿童医院(梅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张琳);河南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姜秀菊);珠海市妇幼保健院(马廷和);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刘作义程茜);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儿童医院(李玫);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黄永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沈惠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江米足);海口市妇女儿童医院(王梅);深圳市儿童医院(郑跃杰王文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钱新宏);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王宝西);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吴斌)前 言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环境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关系方面。
人体肠道中定植着400-500种(最近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有1000余种),大约1013-1014个细菌,其数量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一方面人体为肠道菌群提供生命活动的场所和营养,又不对肠道菌群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耐受状态);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对人体发挥着必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生物拮抗(防御感染)、参与营养吸收及代谢、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等。
肠道菌群正常的形成与演替过程,以及维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对保护机体的健康和防治某些疾病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出现菌群紊乱(菌群失调和移位),则会引起一些胃肠道疾病和内源性感染。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的应用探讨微生态疗法是指通过应用微生态制剂,促进生理性有益菌的生长发育,间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降低内毒素水平,重建微生态平衡,发挥防治疾病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的主体多为肠道菌群中的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微生态制剂主要用于防治新生儿疾病如早产儿喂养困难、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治疗以及小儿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标签:微生态制剂;治疗学;儿科近年来微生态制剂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就我院儿科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 正常肠道菌群的特征正常菌群对人体起防御感染、促进黏膜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参与营养物质吸收及能量代谢等必要的生理作用。
新生儿在刚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出生后1~2h通过吞咽及由肛门上行方式建立菌群,刚开始菌群中兼性厌氧菌占较大优势,如大肠杆菌、肠球菌及葡萄球菌等[1]。
这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消耗氧气,为肠腔创造一个高度厌氧环境,利于厌氧菌生长。
婴幼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此外,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能与喂养方式也密切相关。
有研究证实婴幼儿尤其母乳喂养儿的肠道中厌氧菌占绝对优势,其中主要是以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为主,2岁以后随着婴幼儿添加辅食种类的增加其肠道菌群接近成人。
肠道菌群中各种细菌按一定比例组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一种生态平衡。
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正常菌群的种类及数量发生改变,即出现肠道菌群失调[2]。
临床已经观察到,随着腹泻时间延长和病情加重,肠道有益菌群下降更加显著,明显肠道菌群失调者腹泻病程较长且病情较严重。
2 菌群失调诱发因素引起菌群失调的原因包括使用抗菌药物、腹泻病,长期禁食、肠梗阻、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和营养不良等。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肠道菌群脆弱不稳定,易受生活环境、喂养因素、抗菌药物治疗以及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影响,导致菌群失调,益生菌能抵抗外来病原菌的侵入,并能夠通过与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肠道对感染因子的防御能力。
儿科临床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微生态制剂的认识越来越多,临床应用的越来越广,微生态制剂本身存在的缺陷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进一步提高微生态制剂的功效和安全性,减少其不良反应,要求我们采取更新的理念开发新的微生态制剂,进一步对益生菌生理有效成分进行提取,提纯精制的微生态制剂将可能是今后微生态制剂的发展方向。
标签:儿科临床:微生物制剂:应用分析1作用机理微生态活菌制剂的作用机理是补充肠道有益菌,在肠粘膜上形成一层“膜菌群”,增强体内屏障功能;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群;阻止致病菌的侵入及繁殖,并发酵糖类,产生醋酸及乳酸,促进肠蠕动,合成多种维生素和生物酶;激活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减少内毒素的来源。
其中复合菌种的较单一菌种的更具优势,因为复合菌种的可保持相对稳定,在人体微生态环境中具有更大的缓冲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在人体肠道中也就能更迅速调整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2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应用2.1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微生态制剂最主要的作用是调整肠道菌群失调。
它能迅速增加肠道内厌氧菌的数量,促进肠道恢复微生态平衡,起到抗感染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抗生素、化疗、放疗及外科手术等所致的菌群失调。
当服用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后,因细菌的繁殖产生大量醋酸、乳酸和琥珀酸,可降低肠道的pH值,控制过盛菌及有害菌的繁殖,从而治疗腹泻和消化不良。
还可促进肠蠕动,治疗便秘。
有作者曾用含双歧杆菌促进因子的奶粉喂养新生儿,使腹泻率减少90%以上,12例人工喂养儿迁延性腹泻获控制,8例有习惯性便秘症状患者获改善。
2.2婴幼儿保健方面的作用母乳喂养儿与人工喂养儿的营养存在很大差别。
母乳中含有一些与肠道生理菌双歧杆菌生长密切相关的生物因子,如双歧因子、抗葡萄球菌因子、SIgA、C3、C4、溶菌酶、乳铁蛋白及白细胞等。
其中,双歧因子对双歧杆菌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人们发现母乳喂养儿肠道内双歧杆菌占总菌群的99%以上,而在人工喂养儿的肠道内双歧杆菌则仅占90%以下。
微生态制剂以及在儿科的应用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菌群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生命科学。
微生态制剂室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可以调节微生态平衡[1],维持机体内菌群的种类及数量的正常分布,起到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微生态学上的应用,微生态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对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微生态制剂品种越来越多,特别是儿科。
下面就微生态制剂及其在儿科的应用做一综述。
1 来源、分类及药理作用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进物微生态制剂质制备而成,具有维持或调整微生物平衡、防治疾病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微生态制剂。
其药理作用机理是使肠道内减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态在数量上或种类上恢复其生态平衡。
依据菌株的来源和作用机制可分为原籍菌制剂、共生菌制剂和真菌制剂。
原籍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原籍菌群,可以直接补充原籍菌。
共生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以外,与人体原籍菌有共生作用,促进原籍菌的生长与繁殖或直接发挥作用。
真菌制剂为布拉酵母菌,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2 儿科应用2.1 腹泻病的治疗和预防2.1.1 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童急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种益生菌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有确切疗效,可有效治疗轮状病毒导致的水样泄,在疾病的早期使用效果更明显。
细菌性腹泻存在厌氧菌减少,肠杆菌增加等菌群紊乱,临床报道细菌性痢疾患儿辅助应用益生菌能够缩短病程。
2.1.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近年来儿科临床应用抗生素十分广泛,滥用抗生素现象非常严重。
国外有报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生率达5%~39%,门诊儿童患者该病的发病率6.2%。
儿科肺炎使用抗生素后腹泻的发生率50%。
AAD是指临床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导致患者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或优势菌群的更替发生的腹泻。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有益于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生物制剂,在儿科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
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维护肠道屏障功能,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就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应用的作用机理、指导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儿科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微生态制剂主要通过提供肠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例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感染的发生。
微生态制剂中的一些菌种可以影响胆汁酸代谢,从而改善脂肪吸收,缓解腹泻等症状。
例如,一些益生菌可以增加胆汁酸合成限速酶的活性,促进胆汁酸合成,降低胆固醇水平。
微生态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疾病。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以合用免疫调节剂。
在使用微生态制剂时,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来确定剂量。
一般来说,儿科应用微生态制剂的安全性较高,剂量范围较广,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微生态制剂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或轻微腹泻等症状。
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和优势。
它可以有效地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缓解多种消化道症状。
同时,微生态制剂还可以影响胆汁酸代谢,改善脂肪吸收,对小儿的营养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目前对于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1)深入探讨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其对肠道微生物群落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2)加强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的研究,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3)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状态下患儿的微生态制剂使用原则和最佳治疗方案;4)对微生态制剂的长期使用效果进行观察和研究,评价其对小儿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3-03-26T09:53:07.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杨爱卿[导读] 益生菌是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
杨爱卿(山西省孝义市中医院 032300)【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068-01【摘要】目的了解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方法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儿科,可治疗多种疾病,维持内环境稳定,控制菌群失调。
结论微生态制剂比较安全,值得推广【关键词】微生态制剂应用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所制成的制剂,通过调整微生态失调,保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或改善健康状态[1]。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利用其来重建人体尤其是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促进内环境的稳定,控制菌群失调及治疗与菌群易位相关的多种胃肠道疾病。
不同品种的微生态活菌制剂作用机制大致相似。
其主要作用机理是使肠道内减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物在数量上或种类上恢复。
我科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儿科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三大类1.1 益生菌是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
最常用的益生菌是乳酸菌,包括乳酸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
1.2 益生元是指一种不被宿主消化的食物成分,它能够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肠内有益菌的活性或生长繁殖,起到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
因而益生元对恢复肠道菌群生态平衡有很重要的作用。
1.3 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制成的复合制剂,又称为合生素。
其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性细菌活性,又可选择性地增加这种菌的数量,使益生作用更显著持久。
2 常用的微生态制剂2.1 活菌制剂丽珠肠乐(双歧杆菌活菌);整肠生 (地衣芽孢杆菌);培菲康(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贝飞达(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亿活(布拉氏酵母菌散)。
微生态制剂在基层儿科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微生态制剂在基层儿科的临床应用,讨论其在治疗儿科不同疾病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分析。
方法选取在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患儿共364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病情确诊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对照组在治疗中始终未用,治疗后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84%,,89%,89%,86%,82%;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59%,66%,61%,53%,55%。
表明微生态制剂在治疗儿科不同疾病上均有显著疗效。
结论随着微生态学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微生态制剂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1,2],且安全、有效,在消化道疾病中疗效尤为突出。
标签:微生态制剂;儿科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4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患儿共364例,年龄6个月~8岁,男212例,女152例。
其中乳糖不耐受(LI)47例,腹泻病151例,功能性胃肠道疾病8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8例,湿疹等过敏性疾病35例。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80例,对照组184例,两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营养状况、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在病情确诊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用药时间均在72h以上,对照组在治疗中始终未用。
微生态制剂选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宝乐安,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用药剂量6个月~1岁,半袋/次;1岁以上,1袋/次,3次/d。
2 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84%、89%、89%、86%、82%;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59%、66%、61%、53%、55%。
表明微生态制剂在上述几种疾病的治疗上有显著疗效。
所有研究对象均未发现应用微生态制剂相关的不良反应。
3 讨论3.1微生态制剂的分类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3大类。
益生菌是指由生理性活菌或/和死菌组成的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重点解读——正确认识益生菌药物规范用药细节作者:深圳市儿童医院郑跃杰婴幼儿肠道菌群形成障碍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近十余年,微生态学迅速发展,人体微生物组研究被预测是未来十年医学科学重大走向之一。
无疑,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已经成为目前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人体肠道中定植着1000 余种细菌,1013~1014 个,数量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 倍。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一方面人体为肠道菌群提供生命活动的场所和营养,又不对肠道菌群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耐受状态);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对人体发挥着必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生物拮抗(防御感染)、参与营养吸收及代谢、参与免疫系统发育和免疫应答的调节等。
肠道菌群正常的形成与演替过程以及维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对保护机体的健康和防治某些疾病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出现菌群紊乱(失调和移位),则会引起一些胃肠道疾病和内源性感染。
微生态制剂又称微生态调节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进物质制备成的制剂,具有维持或调整微生态平衡,防治疾病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作为药物,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广大医生的认可。
与化学药物、传统生物制品及中成药不同,益生菌是一类新型药物,其作用方式、机制、剂量标识和疗效评定等均有鲜明的特质。
因此,临床医生有必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微生态制剂的获益与局限性,以便临床更加规范与合理地使用。
临床指南缺乏儿科共识为及时雨目前,国际上已经制定了许多有关益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和循证医学评价指南,但由于益生菌的作用具有显著的菌株特异性,而国际指南基本是采用国外研制和使用的菌株,如鼠李糖乳杆菌LGG、VSL#3(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唾液链球菌多种菌株的混合制剂)、大肠杆菌Nissle1917 和布拉氏酵母菌等, 这些菌株大多未在国内使用,因此国外的评价显然不适合于国内临床。
依据2010 年颁布的第9 版国家药典,我国已经批准上市了22 种益生菌药物,其中胃肠道使用21 种,阴道使用1 种。
微生态制剂儿科处方审核建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逐渐升温,微生态制剂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微生态制剂是由活菌或生物活性物质制成的,其作用是保护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稳定,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因此,它们在儿科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微生态制剂,防止滥用产生副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微生态制剂在儿科领域中的使用情况,探索微生态制剂儿科处方审核建议。
一、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的应用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主要被用于治疗婴幼儿的胃肠疾病、呼吸道感染和过敏反应等,对于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和保护胃肠道健康非常有效。
另外,儿童肝损伤时,微生态制剂也能在辅助治疗中发挥出不错的效果。
此外,微生态制剂也被广泛用于提高孕妇的自身免疫力和胎儿的体质,从而降低母婴传染病的发生率。
二、微生态制剂使用的安全性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使用是相对安全的,但也存在滥用的问题。
滥用特别是在未经医生诊断的情况下,人们盲目自行选择微生态制剂作为保健品使用,容易出现不适和不良反应。
滥用还容易导致微生态制剂中细菌的变异和产生耐药性,从而削弱了其治疗效果。
因此,在儿童使用微生态制剂时,应充分考虑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和孩子的体质情况等。
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三、微生态制剂处方审核建议1.严格控制处方:在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上,应严格控制处方。
保证任何微生态制剂都必须在医生的诊断、指导和建议下使用,并根据病情进行剂量和时间的调整。
2.选择合适的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较多,因此在儿童的特定病例上,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微生态制剂,比如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双歧杆菌制剂。
3.严格控制使用量:根据病情绝不能过量使用微生态制剂,并严密监测病情的变化,以及孩子反应,提高微生态制剂使用效果。
4.避免同时容纳:微生态制剂不应该同时与某些药物一起使用,特别是含有抗生素的药物一起使用,因为有可能与微生态制剂发生抗药性,最终会丧失疗效。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消化性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探讨发表时间:2017-11-16T13:59:21.93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8期作者:余立[导读] 针对儿科消化性疾病采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和预防效果显著,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剂量和药物。
(临湘市人民医院儿科湖南临湘 414300)摘要: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在儿科消化性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340张消化性疾病处方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对所有处方进行观察和统计,记录微生物制剂的应用情况,同时对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情况是否合理进行分析。
结果在儿科消化性疾病方面应用微生态制剂,针对腹泻疾病应用率最高24.04%,其次为肠炎20.67%,在应用率方面存在一定差距(P<0.05)。
本院应用微生态制剂应用率较高的为整肠生28.85%,其次为丽珠肠乐24.52%,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率有所差距(P<0.05)。
微生态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率较高的药物是止泻药41.10%,其次为抗酸药3.14%,联合应用药物之间存在一定差距(P<0.05)。
结论针对儿科消化性疾病采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和预防效果显著,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剂量和药物,提高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儿科消化性疾病;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digestive diseases. Methods:340 digestive diseases prescriptions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ll prescription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and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agents was recorded,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probiotics was analyzed. Results:in the pediatric digestive diseases,the use rate of probiotics in diarrhea diseases was the highest,24.04%,followed by enteritis 20.67%,and there was a gap in the rate of application(P < 0.05). The application of probiotics application rate is higher for 28.85% Zhengchangsheng,followed by Lizhuchangle 24.52%,application of micro ecological preparation rate difference(P<0.05). The combination rate of probiotics and other drugs is antidiarrheal 41.10%,followed by antacid 3.14%,and 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the combined use of drugs(P<0.05). Conclusion:for children with digestive diseases,the use of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effect of significant,and other drugs combined application,we must choose the appropriate dose and drug,improve the safety of medication.由于小儿患者机体发育未常熟、抵抗能力薄弱,极易受到细菌的侵入,发生感染性疾病,针对感染性疾病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是长期服用对小儿患者的重要器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而且易导致机体菌群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