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危机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石油与国家安全》石油危机历史与教训石油,这一被称为“黑色黄金”的能源,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关键因素。
回顾历史,多次石油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教训。
20 世纪 70 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这次危机的导火索是中东地区的政治局势动荡。
当时,主要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为了抗议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采取了减产、提价以及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等措施。
油价从每桶不到 3 美元飙升至超过 13 美元,涨幅高达数倍。
这对于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的西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在经济方面,高油价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许多工厂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导致失业率急剧攀升。
消费者面临着物价飞涨的困境,生活成本大幅增加。
交通运输、化工、制造业等以石油为基础的产业受到重创,整个经济陷入衰退。
在政治方面,石油危机使得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受到削弱。
OPEC 国家通过控制石油供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国际政治的话语权。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石油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武器。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在 1979 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随后又爆发了两伊战争。
这一系列事件导致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再次陷入供应短缺的局面。
油价从每桶 13 美元迅速上涨到34 美元。
这次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困境。
通货膨胀持续恶化,经济增长停滞不前。
同时,也促使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其能源政策,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投入,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从这两次石油危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深刻的教训。
首先,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过度依赖进口石油容易使自身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变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各国应当积极开发本国的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自给能力。
同时,要加强能源储备体系的建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能源供应短缺。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一、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股市崩盘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这场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大萧条,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和经济体系。
华尔街股市崩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度炒作和财务不正规的行为导致的。
二、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起的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抵制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并施加石油禁运。
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应不足,油价飞涨。
第一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三、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单日跌幅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在这一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22.6%,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股市崩盘。
这次危机揭示了市场过度依赖计算机交易系统和缺乏监管措施的问题。
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多个国家的货币和金融市场遭受重创,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这次危机起因于泰国银行业的问题,随后迅速扩散到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危机导致了货币贬值、股市崩盘和经济衰退,对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由于对新兴科技公司过度投资和高估价值,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互联网泡沫。
然而,在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突然下跌并持续下滑,标志着泡沫破灭。
这次危机导致了许多互联网公司破产和投资者损失惨重。
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导致了次贷违约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崩溃。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多家银行破产或被迫接受政府救助。
七、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希腊宣布其公共财政状况严重不稳定,引发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什么是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是指由于石油供应受限或价格激增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这种危机通常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石油危机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
1.石油供应中断:当产油国之间发生政治冲突、战争、自然灾害或其他事
件时,石油供应可能会受到影响。
这可能导致供应中断、减少或不稳定
性,进而引发石油危机。
2.石油需求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也在增加。
如
果需求增速超过供应增速,可能导致供不应求,从而触发石油危机。
3.油价激增:石油价格的剧烈上涨也可能导致石油危机。
当石油价格迅速
上涨,超出消费者和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时,可能导致经济衰退、通货
膨胀和社会动荡。
石油危机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包括以下方面:
1.能源成本上升:石油危机通常导致石油价格的上涨,这会增加能源成本,
对汽车、航空、工业和家庭等各个领域产生负面影响。
2.经济放缓:高油价可能导致经济活动减速或衰退。
企业成本上升,消费
者购买力下降,投资减少,进而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
3.通货膨胀压力:石油价格上涨会增加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引
发通货膨胀压力。
4.政治不稳定:石油供应中断可能引发国际政治紧张局势,甚至导致战争
和地缘政治冲突。
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寻找替代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增加石油储备、促进能源多样化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降低对石油依赖性,并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减轻石油危机风险的重要手段。
7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概述一、三次石油危机1、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
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提高石油价格,甚至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
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
石油提价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这次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2、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
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
世界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
而后的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
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完全受到影响,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
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
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
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
结果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
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官价,火上浇油。
这一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从1973年到1990年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危机,其中一次是反向石油危机。
70年代的世界石油工业是在大动荡、大改组中发展的,不再是30~40年代和50~60年代那样“高速发展”和“直线上升”。
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为主的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经过连续十年的顽强斗争逐步摧毁了在西方世界石油界里存在了70多年的旧租让制。
在这一基础上,第三世界产油国还取得了对西方世界原油价格的决定权。
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刚一开始进行要求提高标价、改变分成比例、增加收入和收回油权,英国想联合其他国家对产油国采取强硬的镇压措施。
但当时美政府深陷侵越战争,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对中东和非洲的石油依赖严重。
因此,他们没能阻止产油国收回油权行动的向前发展。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
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
1。
1979年石油危机:第二次全球性能源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又称1979年石油危机,时间约为1978年10月至1981年3月,是三次石油危机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1978年底伊朗政局剧烈动荡,停止输出石油60天,油价急剧上升。
1980年9月20日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脆弱的供求关系,由此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一)中东是世界石油的主要来源。
据统计,1972年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所需石油的63%和日本所需石油的72%都来自中东,美国也需要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美西方国家和日本等石油消费国对石油需求量有增无减,且所需石油的很大部分必须进口。
1978年,西欧日消费量1463万桶绝大部分需要进口,日本消费量542万桶几乎全部需要进口,美国日消费量1836万桶也需要进口约880万桶。
部分国家对石油需求量增大,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有刺激经济复苏,大力发展工业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些石油消费国汲取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经验教训,危机后纷纷制定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以确保国家在极端形势下石油供给能够维持稳定。
此外,还存在市场的心理预期影响。
1977年4月,美国发布的一份能源报告宣称“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和苏联的石油供应能力大约在1985年前后达到顶峰,之后世界石油需求量将超过供应量,石油市场的长期趋势是石油供应逐渐吃紧”。
市场的心理预期加速了石油消费国的储油进程。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政局发生剧烈变化。
伊朗国内政局动荡导致停止向外出产石油两个月,此举导致世界每天减少了500万桶石油。
在世界石油需求只增不减,而供给短时间骤减的情况下,一时间石油价格疯涨,1980年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
1980年9月22日,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大规模持久战争。
在两伊战争中,大量产油设施遭到破坏,市场每天有560万桶的缺口,国际油价一度攀升到每桶41美元,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石油大战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引言石油,作为全球经济的血液,其价格波动和供应安全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历史上,石油资源的争夺和价格战一直是国际政治经济斗争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通过分析历史上著名的石油大战案例,探讨石油价格战的成因、影响以及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二、石油大战背景石油大战通常是指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之间或与非OPEC产油国之间,因争夺市场份额、价格控制权等目的而引发的价格竞争。
这种竞争往往伴随着产量的大幅增加,导致石油价格的急剧下降,从而影响全球石油市场和经济。
三、案例分析1. 1973年石油危机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OPEC成员国为了支持阿拉伯国家,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了石油禁运。
此举导致全球石油供应紧张,价格飙升,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西方国家经济受到重创,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放缓。
2. 1986年石油价格战1986年,沙特阿拉伯大幅增加石油产量,导致国际油价从每桶30美元暴跌至10美元左右。
沙特此举旨在通过价格战迫使高成本的非OPEC产油国退出市场,恢复OPEC的市场份额。
然而,这场价格战导致全球石油行业陷入困境,许多石油公司破产,石油产业投资减少。
3. 2014-2016年石油价格暴跌2014年,美国页岩油革命导致非OPEC产油国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石油需求减少。
OPEC成员国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拒绝减产,导致国际油价从每桶100美元以上暴跌至30美元以下。
这场价格战对全球石油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石油公司面临财务危机,投资和生产活动大幅减少。
四、影响分析1. 对石油产业的影响石油价格战导致石油产业投资减少,生产活动受限,许多石油公司面临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长期来看,这可能影响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能源安全。
2.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高油价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放缓,而低油价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和金融市场动荡。
石油危机英语作文石油危机英语作文众所周知,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各种石油产品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如果缺少血液,人类将会面临生命危险。
如果缺少石油,工业将会瘫痪。
这是生活在工业社会的我们最不能接受的打击。
什么是石油危机自石油诞生以来,我们的词典中产生了许多与石油相关的词汇。
“石油危机”,是最让人类头痛的词之一。
石油危机(OilCrisis)是世界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生了三次公认的石油危机,它们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中东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地,因此三次危机也和这个地区息息相关。
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
作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它也成了几次石油危机的导火索。
后果石油危机是一场经济危机,因此它造成的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结果就是经济的衰退,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
第一次石油危机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
很多人都知道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生了一次严重经济危机,持续了半年多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是造成这次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石油危机更是让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同时,危机也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使世界能源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但是,与创新的技术与能源相比,石油及其副产品仍是人类生活的支柱,因此高油价仍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
可避免么?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如此大的伤害,那么,它可以被避免么?据目前世界的局势看,答案是“不”。
石油危机是石油价格变动造成的,而石油价格变动受到政治与军事的很大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三次石油危机,都是战争直接引起的。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首先,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原创实用版】目录1.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2.1978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3.1980 年,美国汽车工业危机4.1982 年,拉丁美洲债务危机5.1987 年,美国股市大崩盘6.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7.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8.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正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经历了许多次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八次危机大事的年表:1.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次危机源于 1973 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当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西方国家实施了石油禁运,导致国际石油价格飙升。
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
2.1978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由于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伊朗 -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国际石油市场供应紧张,石油价格再次飙升。
这次危机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并对许多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3.1980 年,美国汽车工业危机:这次危机主要是由于日本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和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内部问题导致的。
美国汽车工业的失业率上升,对美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4.1982 年,拉丁美洲债务危机:这次危机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拉丁美洲国家的大规模借款。
当美国利率上升时,这些国家无法承受债务负担,导致许多国家陷入经济危机。
5.1987 年,美国股市大崩盘:这次危机发生在 1987 年 10 月 19 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当天,道琼斯指数暴跌了 22.6%,这是美国股市历史上最严重的单日暴跌。
虽然这次危机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短期影响,但经济很快恢复了增长。
6.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始于泰国泰铢贬值,后蔓延至东亚地区。
许多亚洲国家的货币贬值,股市崩盘,导致整个地区的经济陷入困境。
这次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那些依赖亚洲市场的国家。
7.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互联网热潮推动下,许多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曾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
石油一直被当做国民经济的血液,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维持国家生产、经济增长的必需品。
由于石油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人类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为争夺石油而加剧的战争也不可避免。
能源战争范围广、破坏大,不仅依附于军事实力,而且在经济、政治乃至于社会形态上的联系也是非常的紧密。
1950一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石油七姐妹”即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七大石油公司联合把油价压制到平均约1.80美元/桶,仅是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
伊朗参股者集团对伊朗石油权益的瓜分,标志着埃克森等七大石油巨头形成了“石油七姐妹”国际石油卡特尔,实现了对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的寡头垄断。
它们掌握了除美、加以外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90%以上,还控制了石油贸易,操纵着市场价格。
它们在各资源国的经营活动,依靠的是英国的殖民主义势力和美国打着“门户开放”旗号的新殖民主义势力。
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之所以能在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尼、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地取得石油租借地,靠的是英国政府的撑腰。
而埃克森等5家美国公司之所以能进入中东、南美洲,靠的是美国政府的支持。
那些资源国家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下。
签订的租让地合同,都是不平等条约。
“石油七姐妹”在这些国家,以很少的代价,取得大面积租借地,不仅取得勘探开采许可权,而且拿到资源的所有权,所有开采出来的石油都是它们的,资源国家拿到的只是矿区使用费和所得税。
“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寡头与石油资源国的关系完全是一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引起石油所在国的强烈不满。
更为严重的是,“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集团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掌握着定价权。
1928年至1948年期间,它们按阿克纳卡里协定商定的规则,一律按成本最高的美国原油在墨西哥湾港口离岸价作为基准,保证了美国的利益,也保证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开采获得更大利润。
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4年),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
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及支持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
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1980年),又称作1979年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原油价格从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因海湾战争而爆发,原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英国、法国两国勾结对埃及发动战争,造成苏伊士运河关闭。
这就是苏伊士运河危机。
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刺痛了英国和法国。
它们不仅失去了运河的殖民利益,而且失去了对这条黄金通道的控制权。
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和法国,石油消费量迅速上升,而其国内基本上不生产石油。
它们所需要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而且主要依靠苏伊士运河运输。
英国石油公司和法国石油公司这两家大石油公司的原油几乎全部产自中东,全部要通过苏伊士运河运到英国、法国两国去。
运河堵塞了,这条石油的黄金通道中断了,西欧的石油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航程要增加5500海里(1海里=1852米)。
为此,需要巨大的油轮,而后来日本制造出了30万吨的油轮。
这无疑是苏伊士运河事件意外催生出来的。
切断了石油公司输往地中海的管道;沙特阿拉伯对英国、法国两国实行了石油禁运;科特的供油系统停止了运行。
西欧其他国家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这是阿拉伯国家第一次动用石油武器,也是西方国家第一次尝到石油禁运的滋味。
这次石油危机使得欧洲国家认识到石油储备的重要性,特别是受到重创的日本,加快了本国石油储备的建设;同时也使欧洲国家认识到石油对自身的制约性,它们开始开源节流,积极开发本国石油资源和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这种意识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1973年能源危机原因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沉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美国人口仅为2.94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5%,但其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却占到了全球总量的25%,且未来数年内仍将是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国。
在美国国内的所有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例高达五分之二,是其他任何能源都不能比的。
石油,已经成为美国的经济命脉。
然而,油气燃料既是美国强大的基石,也是其少有的软肋之一。
过去25年内,美国的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数量不断增加,尽管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但它对外依赖的程度丝毫没有减弱。
例如,2008年,美国全年石油消费总量为8.9亿吨,其中进口5.8亿吨,约占65.2%,国内产量3.1亿吨,只占总消费量的34.8%。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的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到或者超过50%,说明该国已经进入了能源预警期。
以此观点来判断的话,美国已经进入了严重预警期。
而在8.9亿吨的消费中,交通运输业占68.6%,工业占24.7%,居民消费占3.7%,商业占1.6%,电力占1.4%。
由此可见,石油能源业已成为稳定美国社会的一剂镇定剂,如果没有了石油,势必造成美国工业生产的衰退和经济发展的停滞,进而引发通货膨胀,阻碍美国社会的发展。
影响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石油的美国经济,并且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1)对社会的影响。
当时,美国每天的石油进口减少了200万桶,许多工厂被迫关门停工。
受到能源危机困扰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采取了一系列节省石油和电力的紧缩措施,其中包括:减少班机航次,限制车速,对取暖用油实行配给,星期天关闭全国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户外灯光广告等,甚至连白宫顶上和联合国大厦周围的电灯也限时关闭。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从1973年到1990年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危机,其中一次是反向石油危机。
70年代的世界石油工业是在大动荡、大改组中发展的,不再是30~40年代和50~60年代那样“高速发展”和“直线上升”。
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为主的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经过连续十年的顽强斗争逐步摧毁了在西方世界石油界里存在了70多年的旧租让制。
在这一基础上,第三世界产油国还取得了对西方世界原油价格的决定权。
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刚一开始进行要求提高标价、改变分成比例、增加收入和收回油权,英国想联合其他国家对产油国采取强硬的镇压措施。
但当时美政府深陷侵越战争,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对中东和非洲的石油依赖严重。
因此,他们没能阻止产油国收回油权行动的向前发展。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
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
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
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
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石油危机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
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
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
这几次石油危机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对处于上升循环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历史上的几次石油价格大幅攀升都是因为欧佩克供给骤减,促使市场陷入供需失调的危机中。
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
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
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
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
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
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高油价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