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女力”字及其相关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569.34 KB
- 文档页数:13
从甲骨文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甲骨文虽然只是一种占卜文字,但它却如同一部史书,真实记载了华夏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也比较全面地记载了中国古代女性的辉煌和喜悦、厄运和悲苦,使人能从中看到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纵观历史,女性在人类社会之初曾是风光无限,母系社会时期,女性有着绝对的权威,男人那时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这从“姓”字可以看出来。
甲骨文中的“姓”字,左边是一个“女”字,右边是一个表示草木萌芽生长的“生”,表示母系氏族社会由一个女性所繁衍的后代。
上古时期,个人以及氏族的姓都源自女性血缘,如“姜、姬、嬴、姚”等古老的姓。
夏王朝开始,社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经济形势逐渐让位于以农耕、畜牧为主的经济形式,氏族、部落的结构逐渐消亡,男性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华夏民族由王权母系制向王权父系制转变。
比如“娶”字,甲骨文字形为左边一个女,右边靠上一只手,意思即是抓住了一个女子。
但“娶”的本字为“取”,“娶”是后起字,本义是军战取耳,引申为凡用武力抢夺之词,“娶”反映的是抢婚的旧俗。
父系氏族早期,男人们因为地位提高,就想把女性从娘家娶到自己家来,而女性又想维持自己的权威,双方相持不下,于是出现了抢婚。
女性的这时的权威虽然遭到了破坏,但也并不甘心,还有各种反抗行为,男人于是就想法让女人安定下来,甲骨文中的“妥”字就很生动地反映了这个情节。
甲骨文中的“妥”字形是下面一个女,上面一只手按住女的头,目的是使之安定。
女人最终顺从,这从“委”字可以看出来。
甲骨文的“委”字为一边一个女子,一边一个禾字,是说女子像禾谷垂穗一样委屈随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母系氏族被父系宗族所替代。
母系被替代之后,只好向男性妥协,从此,女性也就踏上了一条顺从、被奴隶的不归之路,而且愈演愈烈。
“女”字在甲骨文中作跪状,也就表明了女人只能顺服、曲从男人,女和奴几乎是同义词。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由尊到卑的过程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通过对这些甲骨文的分析和考证进一步验证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兴衰历程。
甲骨文中“女”部字研究内容提要:甲骨文字为中华名族灿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要提高全民族之科学文化水平,甲骨学为不可忽视的学科。
而研究甲骨文中的“女”部字,又有其所特有价值,经过人类社会的母系时代,“女”部字作为当时女性的代表,是否在文字的创造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却正是我们所感兴趣的,希望通过研究,能增补前人建树。
本文主要通过对商王室中的部分女性所代表的“女”部字进行研究,发现了很多商王朝时的包括祭祀、纳贡、生育等方面的习俗。
并对照如今这些“女”部字的作用,找出同异。
关键字:女部字分类祭祀生育纳贡引言:女。
公认为表意字。
象侧立俯首敛手曲膝形,表示女子温柔顺从之意。
甲骨文中写作。
本文从商代王室中的女性入手,对“女”部字进行研究。
商王室中的女性在商代社会是一个不小的阶层,人数众多,地位显赫,对商王室有重大影响。
认识和辨别了解代表她们的一类字,对了解、研究商代的世系和社会性质,对研究卜辞的断代分期都极为重要。
从卜辞来看,商代王室的女性,主要是妣和母;与商王室关系最密切的女性则是帚(婦)。
由于卜辞中妣和母的含义比后代笼统,所以同名者多。
又由于断代研究至今尚未取得更理想的成果②,所以对于同名者的辨识还相当困难,甚至还有不少的妣和母根本不清楚是谁的配偶。
帚(婦)在商代人数多,位高权重。
但是妇和商王室到底是什么关系?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身份?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
由于存在着种种问题,所以我们只好比较客观地依据卜辞所反映地现象。
1.妣:匕,或写作。
构形不明。
甲骨文用作祖妣字,则为借音字。
匕与后世之妣为古今字,但词义有别。
后代的妣,指已去世的母亲,如成语“如丧考妣”的意思是“好像死了父母一样”。
甲骨文的(匕,即妣)则是对各代祖母辈的通称,即对自己的父辈的,祖辈的,乃至再上几代的祖母皆称作妣。
从横向的关系来看,不管是亲生的或是叔伯关系的祖母也都称之为妣。
卜辞“妣”的这种含义,显然是相当笼统的。
由于各代皆有妣,而各代的妣均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名,因此必然会有相当多的称谓,而所指又并非同一人。
汉字中以女旁构形的字由来以久。
根据高明《古文字类编》记载在甲骨文中就已有女旁汉字40多个。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始设女部,收字258个(后段玉裁增一个,如把散见于它部的统计在内还要多出几个)。
而据《汉语大字典》统计共有女部汉字956个,其中包括繁体,古文,异体字257个,这比《说文》整整多出三倍。
这说明由古到今,女旁汉字一直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在部分字字形和字义上也有所体现。
本文将着重讨论部分女旁汉字在字形和字义上的改变,并以此为契机探讨社会文化的变革。
一、女旁汉字字形的变化女旁汉字字形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非女旁汉字演变为女旁汉字;二是由女旁汉字演变为非女旁汉字。
下面试以几个典型的汉字来说明这两个现象。
㈠由非女旁汉字演变为女旁汉字1、“”到“奴”变化古文“奴”是从人从女即“”,是奴兼指男女奴隶。
原始社会的奴隶主要来源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由此得来的奴隶固然有男有女,所以最初的字形则是“”字,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相符的。
在甲骨文中“奴”字写作“”,这是个会意字左边是个“女”字,右边是一只大手(又),表示抓住一个人。
在奴隶社会,奴隶有三个来源:一是氏族后期用女儿作欠债的抵押即所谓的奴婢,二是战争中的俘虏,三是本族的犯罪者。
《说文》对“奴”的解释为:“奴,奴、婢,皆古罪人《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藁。
”郑玄注:“今之奴婢,古之罪人也。
……奴,从坐而没入县官者,男女同各。
”可见“奴”字的字义并没有多大变化,都是兼指男女,但字形却发生了变化,其实正是社会意识发生变化的反映。
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奴”字的出现正表现了当时女子社会地位日趋低下,完全成了受蹂躏侮辱的对象。
2、“惏”与“婪”,“”与“嫌”的更替“婪”,义为“贪”,徐锴认为“女性贪”,故从女。
她们——浅析甲骨文中“女”部的女性形象她们——浅析甲骨文中“女”部的女性形象内容提要:在甲骨的断片里,她们是三千多年前的大地的女儿,以一种古典的姿势停留在甲骨之上,在不同的情境里,或是演绎着母性的力量与美感,或是折射出审美的取向、社会关系的变迁和思维的差异。
本文将循着这个轨迹,以“女”部作为字根始发点,选摘一些与女性相关的甲骨文字,分析它们的字形特征,心怀感恩与敬畏地展开一次对于古代祖先们的想象和揣度。
[关键词] 甲骨文女部女性审美取向女权旁落两性关系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现存四千多种文字中使用时间最长、应用人口最多,并且是始终延续不断的文字。
早在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就留下了先民所刻写的符号,这些符号被认为是对文字的一种探索和创造。
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甲骨文中,汉字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和严密的文字体系。
作为最悠久的象形文字系统,甲骨文通过笔画的描摹、概括和引申,传达着先民的宇宙观、世界观、自然观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现象的理解和表达。
也许我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现时的世界,而把目光孤独地投向几千年前的甲骨之上,因为在这些甲骨的刻痕里,蕴藏着如同DNA 一样的生命密码,它们或浅或深地游弋在时光世代堆积涌动的河流里,这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河,从古至今,奔腾不息。
在这条长河的璀璨浪花之中,采撷一朵,也许就有着一部长篇的历史。
历史的起端,总是神的形象,他们用无穷的创造力,引领人与万物进入皇皇巨著。
继而,男人与女人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神便将形象隐于这部巨著的背后,接受仪式的膜拜与供奉,并且泛化为更高层级的主宰世界的自然神力。
文字便是沟通人与神,与最广阔世界的神力的工具。
放眼世界,历史上所诞生过的最早的文字,都是图画性极强的,而且它们无一例外被最早应用于政治和宗教领域。
在人的世界里,男人和女人都镌刻了自己的形象,释放着肢体、形态、表情和思维的意象的光芒。
本文试图阐述的内容,正来自于这些最初的形象。
甲骨文中的力作文话题“力”这个字,咱们天天见,也天天用,可你有没有想过,在古老的甲骨文中,“力”字长啥样,又有着怎样特别的含义呢?甲骨文中的“力”字,形状就像一把原始的耒耜。
耒耜是啥?就是古代用来耕地的一种农具,有点像现在的锄头。
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古代,咱们的祖先们赤着脚,踩在松软的土地上,手里紧紧握着耒耜,费力地刨着地。
那时候可没有现代化的机器,一切都得靠人力。
他们的额头布满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滚落,滴在脚下的土地里。
每一次挥动耒耜,都需要用尽全身的力气,那肌肉紧绷的样子,仿佛能让人听到他们粗重的喘息声。
我曾经在博物馆里看到过一件仿制的耒耜,它的木柄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刃部也有不少磨损的痕迹。
看着它,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我能看到农民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弯着腰,一下又一下地翻着地,那股子认真劲儿,就好像这片土地是他们最珍贵的宝贝。
在那个时候,“力”代表的就是人们与大自然搏斗的勇气和力量。
为了能有一口饭吃,为了能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拼尽全力。
播种的季节,他们要用力把种子撒进土地;收获的季节,他们又要用力把沉甸甸的庄稼收割回家。
这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再看看咱们现在的生活,虽然科技发达了,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我们像古人那样纯粹靠体力去完成,但“力”的意义依然重要。
比如说,我们学习的时候,需要有努力的“力”;工作的时候,需要有拼搏的“力”;追求梦想的时候,更需要有坚持不懈的“力”。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之前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那可真是费了老大的“力”了。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书,晚上还要做一堆练习题,眼睛都快熬成熊猫眼了。
有时候累得真想放弃,可一想到自己的目标,就又咬咬牙坚持下去。
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不停地转啊转。
不过,当最终拿到好成绩的时候,那种成就感,让我觉得之前付出的所有“力”都是值得的。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力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寓意力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汉字,它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时期。
在甲骨文中,力字的形状比较简单,由两个横杠组成,形似现代汉字中的“乄”。
随着时间的推移,力字的形状逐渐演变。
在金文阶段,力字的上方增加了一个小的横杠,形成了现代汉字中的“丂”。
这个小横杠的出现,使得力字的形状更加丰满,也更加有力量感。
到了隶书时期,力字的形状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隶书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阶段,它的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
在隶书中,力字的上方增加了一个竖杠,形成了现代汉字中的“力”。
从隶书时期开始,力字的形状基本定型,并且在后来的楷书、行书等字体中保持了稳定。
现代汉字中的力字就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并且在形状上保留了一些古代汉字的特点。
力字作为一个汉字,具有丰富的寓意。
首先,力字代表了力量、能力和努力。
力量是人们实现目标、克服困难的重要资源,它能够驱动人们前进,战胜困难。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发挥自身的力量,才能取得成功。
力字还代表了权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在社会中,力量常常与权力紧密相关。
拥有力量的人可以影响和控制他人,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力量的正确运用可以带来秩序和稳定,但也可能导致滥用和不公平。
力字还具有积极向上的寓意。
力量可以改变现状,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只有发挥自身的力量,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力量也是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使他们变得更加强大和有成就。
力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传递了丰富的寓意。
力量是人们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关键要素,它可以带来力量、权力和影响力,同时也是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人们不断进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和运用力量,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女力”释读,兼论妇女在商朝的地位
“女力”,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力,这个字经常在甲骨文中出现,常常与“娩”、“毓”、“孕”等字连用。
那么这个字读什么呢?
关于“女力”,郭沫若最早在《殷契粹编》第1233片的考释中解读为:“女力”乃妿省,读为嘉,此言妇好有孕,将分娩,卜其吉凶也。
胡厚宣也认为“女力”读嘉,他说:言“不女力隹女”,知殷人盖以生女为不女力,生男为女力。
他认为“女力”就是“妿”,读作嘉,并认为是生育男孩的专字,反映着商朝重男轻女的观念。
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詹鄞(yin,读银)鑫在《卜辞殷代医药卫生考》中认为“女力”读作理,表示分娩的顺利。
刘海琴在《甲骨文“女力”字及其相关问题》中把“女力”读作“力”。
本文倾向于郭沫若、胡厚宣的解读,读为“嘉”。
甲骨卜辞“戊午卜,小臣不其女力”,来自《乙》826,就是武丁在卜问“小臣是不是生小孩?”
这里也说明了商朝的妇女也可以当小臣,妇女担任了国家要职。
其实商朝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在男子之下,但是商朝还是保存一定的母系社会的遗迹,妇女享有一些特殊的权利。
书说甲⾻⽂(五)书说甲⾻⽂(五)1、⼥A、象形⽂字,甲⾻⽂“⼥”字若柔顺交臂跪坐之⼥⼦形象。
上古社会,男主⼒,⼥主顺,⽅得琴瑟和鸣。
楚⽂则简化笔画造型,仅遗其意。
B、《说⽂·⼥部》云:⼥,妇⼈也。
象形。
C、凡从⼥取义之字皆与妇⼥、美好、顺从有关,如奶、奴、妆、妇、婿等。
2、乡A、会意⽂字,乡(鄉)从⼆⼈张⼝相对,中有皀(盛满⾷物之器),会⼆⼈相向对⾷之意。
引申义:以酒款待;朝向;将要;应声;出⽣地等。
鄉与卿甲⾻⽂中同⼀字源。
B、《说⽂·⾢部》云:鄉,国离⾢,民所封也。
从⾢,皀声。
此处为引申义。
甲⾻⽂后⾦⽂等部分篆书字形有讹误,成⼆⾢相对,失本义。
《说⽂》以讹传讹。
今之篆刻字典皆从⾦⽂或《说⽂》,误者众矣。
楚⽂基本保留甲⾻⽂原形原义,应属正传。
C、凡从乡取义之字,皆与对⾷等义有关,如曏、嚮、饗(飨)等。
3、⽴A、指事⽂字,甲⾻⽂“⽴”从⼤(表⽰⼈形),从⼀(表⽰地),以指⼈站地不动之意。
引申义为:竖起;建⽴;存在;帝王即位;⽴刻等。
B、《说⽂·⽴部》云:⽴,住也。
从⼤,⽴⼀之上。
楚⽂更有艺术化倾向,下部以两横表⽰地之厚也;上⾯部分既若⼈之站⽴,⼜如建筑物等。
C、凡从⽴取义之字,皆有站⽴不动有关,如竌、竐、竘、竫等。
4、光A、象形⽂字,甲⾻⽂“光”指古代先民内修⼊静时头部发光之现象。
亦释从⽕,从⼈,会光明之意,则属会意⽂字。
本义指光明,引申为:风光;时光;光滑;裸露;完;尽等。
B、《说⽂·⽕部》云:光,明也。
从⽕在⼈上,光明意也。
此释牵强,吾以为不妥。
楚⽂下部若盘坐之⼈,颇有⼊静之态,上有光环,实为⼈体光之⾃然现象。
C、凡光取义之字皆与光明有关,如恍、晃等。
2016年11⽉15⽇撰于格⾥⼭居申伟。
12 甲骨文有关“力”字的猜想奈何目录一关于“爪”字 (1)A 关于“叉”字 (2)二关于“采”字 (3)三关于“左”字 (5)A 从“乍”说起 (6)B 关于“斫”字 (8)四关于“乇”字 (8)五关于“力”字 (9)A 关于“妿”字 (11)B 关于“劦”与“麗”字 (11)一关于“爪”字甲骨文“爪”字与表示手的“又”有许多相同,在应用中有“手”的意思。
以下是甲骨文“爪”字图形的临摹:“爪”和“又”的概念有许多共同之处,都表述“抓住、持有”的意思。
但是“又”多一些“持有”的意思,而“爪”多一些“抓住”的意思。
“又”隐含的意义比较多,比如“又”除了表述“手持、操作”的意思外,还表述“右”“佑”等等意思。
而“爪”主要是表述“抓”住的意思,也引申为“手”的意思。
以下是甲骨文“又”字图形的典型式样:从以上甲骨文“又”字图形典型式样的第一幅,可以看出“又”字的图形描绘了手指和手臂。
从图形上看,不仅有“张开手指抓持”的描绘,而且有“挥舞手臂击打”的意思。
“又”字后来演绎成表述“再和重复”的副词。
而甲骨文“爪”字图形,主要是夸张的描绘了长长的手指,强调抓住的意思。
“爪”的概念实际涵盖了所有动物包括人的(手)爪。
“爪”的名词概念“爪子”,和动词概念“抓”,都混合在甲骨文“爪”字这一个图形中,给使用带来不便。
于是篆文时期人们在“爪”字图形的旁边加画“手”图形,造“抓”字,分离“爪”中“抓”的概念。
此后“爪”的基本意思,就限于手指范围。
人们用近似于zhua的发音称呼“爪”,可能是来源于“甲”。
“甲”的概念可能来源于,表达人们身上厚实坚硬的附着物“介”。
“爪”与手“又”最重要的特征区别,在于“爪”有像“附着在人们身上厚实坚硬的‘介’”一样厚实的指“甲”。
所以人们可能用与称呼“甲”近似的发音zhua,称呼具有指甲特征的“爪”。
A 关于“叉”字“叉”可能是由“爪”衍伸出来的。
甲骨文“叉”字图形,就是在甲骨文“爪”字图形表示手指的部位,加画了几小点。
说文解字“力”有几个意思“力量”之“力”,甲骨文作、等形,其造字本义,《说文》曰:“筋也。
象人筋之形。
”“象人筋之形”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倒不是说、这样的形体与“人筋”不像,而是说从古文字构形系统来看,它应该是一种农具。
后面的讨论,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释“力”曰:“象原始农具之耒形。
殆以耒耕作需有力,故引申为气力之力。
”裘锡圭则对此说有所修正:“'力’是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点种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发土工具,字形里短划象踏脚的横木……从形制上看,力、耜是一系由木棒式原始农具发展而来,耒则由树杈做的原始农具发展而来。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载《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力”的这种本义在甲骨文中可用动词,表以耒耜一类农具翻土耕作之义:“贞勿于壶力。
”(《甲骨文合集》40764)这是贞问是不是在“壶”地运用“力”耕作。
“力”充当表意的偏旁,则表现了它农具之义,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争”字()“象两人共享一'力’(耜)发土之形……就是'耕’的本字,'耕’则是'争’的后起形声字”(贾文《说甲骨文“争”——古代的“耦耕”》,《中国历史文物》 2005年第3期)。
然而,甲骨文的“力”在卜辞中还有另一种用法:“癸巳卜,力。
不力。
”这是卜问这个叫“”的妇会不会生个男孩,而这个“力”的意思,就是“生男”。
“力”的这种用法,在甲骨文中更多写作在“力”上加了一个“女”旁的,隶定作“”:“甲申卜,,贞[帚(妇)]好冥。
王佥曰:其隹丁冥,。
其隹庚冥。
引吉。
三旬一日甲寅冥。
不,隹女。
”(《甲骨文合集》14002)这段卜辞是说,妇好即将临盆,殷王为之占卜,是生男还是生女,看了卜兆后,殷王预测妇好会在干支“丁”或“庚”那天生,而且是“”,就是生男,大吉。
但是结果未如殷王所愿,妇好在三旬零一天后的“甲寅”那天生了,却是“不”,生了个女孩。
因为有“不,隹女”这个辞例的限定,“”的“生男”的意义无可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