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都江堰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世界上古代修建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起源”和“东方水利工程的祖师”。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1. 历史背景都江堰的修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
当时,成都平原地区经常遭受洪水灾害,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蜀国的著名水利工程师李冰带领一支工程队伍开始了都江堰的修建。
2. 整体结构都江堰以篦水分洪的方式,将岷江水引入堰闸,通过分洪堰和堆江堰进行控制水流,并通过一系列渠道和运河将水分派到农田和城市中。
整个工程由堰堤、分洪堰、三叠堰、九折渠、犁井闸、茶堂脚、涵江堰等组成。
3. 篦洪分水篦洪是都江堰最核心的地方,是将来自岷江的水进行分流的地方。
篦洪堰有著名的“飞沙”和“镂月”两个洞口,水流从洞口经过篦渡,形成水帘和水柱。
水帘将大部分流速较快、含有沉积物的洪水漩涡分离出去,而水柱则将悬浮于水中的沙子上升,水中沉积物减少,进入渠道的水变得相对清澈。
4. 工程特点都江堰工程的修建在古代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展现出了古蜀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勇气。
它的主要特点有:工程规模宏大,全长约65公里;运河纵横交错,水道相连,通过合理利用水力分布,实现了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修建历时几十年,历经多次改造和维修,成为一项经得起考验的工程。
5. 影响和价值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古代四川平原地区频繁洪灾的问题,保护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种植。
它在古代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也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作为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起源地,并对全球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的介绍。
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还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部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由蜀国时期的政治家、工程师李冰和他的儿子所设计和领导修建的。
都江堰通过修建大规模的水渠和堤坝,将岷江的水引入灌溉用地,解决了这一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也有效防止了岷江的洪水。
一、历史背景在谈论都江堰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背景。
都江堰建造的时期是战国时期末期,那个时候蜀国正处于兴盛期,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然而,该地区的灌溉条件很差,常年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和人民的生活。
因此,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李冰开始筹划修建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都江堰。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的规模非常庞大,可以说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的杰作。
它主要由两条渠道组成:一条是以岷江为水源的主渠,另一条是引自配水渠。
这两条渠道相互平行,相互贯通。
主渠的长度超过了40多公里,辅助渠道则达到了120多公里。
整个工程还包括了大量的堤坝、闸门和水道。
通过这一系统,水源得以有效地引入农田并保存下来,保证了灌溉和供水的需求。
三、工程意义都江堰的修建对于古代蜀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解决了当地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得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
这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也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用于发展其他产业。
因此,都江堰被认为是古代蜀国在农业和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四、保护现状都江堰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泥沙淤积和工程损坏的考验,但它仍然屹立不倒。
如今,都江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被广大游客所熟知和赞赏。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定期进行维修和整治工作。
同时,也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都江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五、旅游景点由于都江堰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它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除了欣赏都江堰本身的壮丽景色外,游客还可以参观附近的李冰墓、李冰父子雕像和水利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建造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官方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精巧的设计和长久的实用价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历史都江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在干旱季节保证农田的灌溉,保证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古代,成都平原雨水资源不足,夏季干旱,农作物生长不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蜀国政府决定修建都江堰,引水灌溉农田。
2. 主要功能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调水和灌溉农田。
它通过引水渠将岷江水引入都江堰,并通过堰坝的调节,分流一部分水贯彻到成都平原,滋润农田。
这不仅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问题,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设计和布局都江堰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堰坝位于岷江与青城山之间的狮子山和龙王山之间,这个位置具备了引水的有利条件。
引水渠从堰坝的两侧往上游延伸,直至成都平原。
在途径青城山的地方设置了分水口,将水分为内江和外江两个渠道。
4. 工程特点都江堰以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和优秀的建筑技术而闻名。
它采用了藏式石材拱坝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流水流,并防止水流过大冲击村庄和农田。
堰坝的石材采用了特殊的凿制技术,使其稳固耐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5. 社会意义都江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确保了成都平原农田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得到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都江堰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周边的农村聚居点和商业中心。
6. 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是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遗产。
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对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水利文化的活化石”。
7. 旅游景点如今,都江堰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欣赏到它壮观的堰坝建筑、优美的水景和周边山水的美丽。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郊区的都江堰市境内。
下面将为你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一、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间,是蜀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李冰所主持修建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
当时,成都平原一直饱受洪水灾害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冰主动请缨修建都江堰。
二、都江堰的建设意义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涝问题,使得这片土地可持续利用。
它的主要作用有:1. 水利灌溉:通过引水分配和水轮灌溉,都江堰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区之一。
2. 防洪排涝:都江堰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有效地控制了灌溉用水,减少了洪水的发生和危害,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3. 水运交通:都江堰成为古代水上交通的重要通道,方便了湖广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的货物运输,推动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都江堰的修建过程李冰修建都江堰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土木勘探:李冰率领团队对当地的地形、水文地质等进行详细勘探,选择了合适的地点和河道,确定了工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
2. 修建堤坝:首先修建两座堰坝,分别位于都江堰和摆沙,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3. 开凿渠道:在摆沙附近修建引流渠道,经过细心计算,使得水能平缓地逐级引入各条支流,供给农田灌溉。
4. 设计水闸:李冰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分水闸,通过开启或关闭闸门来调节水流,确保农田得到适量的灌溉水,同时平息洪水。
5. 完善配套设施:修建了水轮灌溉设备、河道疏浚工具等,为都江堰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四、都江堰的影响和传承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洪水问题,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它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也为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前,都江堰已成为中国和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水利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下面将介绍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一、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起源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是秦国的政治家、农学家李冰主持建造的。
在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时期,秦国统一了中国六国,为了解决灾害性洪水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保证农田灌溉和军事用水的需要,秦始皇下令修建都江堰。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的建设规模极为宏大,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它的建造年限长达十年之久,工程师李冰带领着100万民工修筑了一座长约65千米的主渠道,横跨大渡河与蓝田江,由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灌溉系统。
都江堰的主要设计特点是采用分级引水和渡水式灌溉,利用地质地形将水引分为高、中、低三级渠道,通过堆石坝、分水堰等建筑物,实现了水流的分流,从而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灌溉系统。
三、聚集效应都江堰的建设除了灌溉农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效应就是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形成了一个优越的生产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居民迁徙到这里。
随着人口的增加,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市镇,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着深远影响。
在历史上,都江堰也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四、防洪功效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还能够防止洪水灾害。
通过疏导水流,调节水源,有效地防止了大规模的洪水灾害,保护了周边的人民安全和财产。
这种防洪功效不仅在古代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依然被广泛应用。
五、文化遗产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都江堰的建设创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的新里程碑,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水利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总结: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社会的借鉴。
都江堰介绍及历史故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始建于秦昭王时期,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被誉为“人类水利文明的摇篮”。
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引水灌溉和防洪排涝。
它利用岷江和青衣江的天然落差,通过修建堰坝、开凿渠道,将水引入灌溉田地,解决了当地农业用水问题,也有效地防止了洪涝灾害。
都江堰的设计理念和施工工艺在当时可谓是非常先进,至今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实用功能外,都江堰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相传,都江堰的建造者是蜀王的一位智者名叫李冰,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了都江堰的整体结构,并率领人们进行了艰苦的修建工作。
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的儿子李元吉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认为修建的堤坝太低,无法起到引水灌溉的作用。
于是,他向父亲建议在堤坝上加高一层,李冰听从了儿子的建议,最终解决了工程中的难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是都江堰背后的力量,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都江堰的历史故事还包括了一些神话传说。
相传,修建都江堰时,神仙女娲曾亲自下凡帮助人们修筑堤坝,她用一根长约四丈的神石,把青衣江和岷江的水分隔开来,从此岷江的水就不再泛滥了。
这个传说虽然不一定属实,但却充分展现了古人对都江堰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都江堰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书。
它的建造不仅解决了古代农业灌溉和防洪排涝的问题,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
如今,都江堰已成为了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每年夏季,都江堰的水流涛涛,仿佛一条巨龙蜿蜒而过,壮观而美丽。
站在都江堰观景台上,远眺远山近水,感受着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魅力,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总之,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传承着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都江堰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四部分的内容
2、掌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
3、了解本文的线索
4、掌握文章如何描绘水流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是(),我国()代(),()。
主要著作是()()()和散文集()等。
2、本文的文体是()
3、全文的线索是()本文选自()
4、这篇文章中与都江堰形成对比的是()
5、作者对都江堰水流作描绘时最先写的是()
6、这篇文章写都江堰水流壮观的是()
7、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
8、都江堰这个工程能造福于民,要归功于()
9、“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是()10、本文的语言特点是()
二、重点字词:
1、颓壁残垣.:2、惊悸:
3、邈远:4、汩汩:
5、濡养:6、众目睽睽:
7、遴选:8、判然:
9、浚理:10蔼然:
11、衮衮诸公:12、圭臬:
13、砭肤:14、长锸.:
15、韬略:16、膜拜
17、傩戏
探究案
1、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它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1)这段话中的“一个了不起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这句话用的是何种修辞方法?
(3)这个工程的最大功用是什么?
2、分析5段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请回答:
(1).举例说明这段文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这里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方法?
(3).这里揭示了都江堰的何种精神?
3、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请回答:
(1)这段话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段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如何?
(3)这段话使用了什么方法来进行叙述的?
(4)作者反复强调水流“极有规矩”、“裁割为二”、“乖乖地转身”、“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这是为了说明什么?
4、分析15段,他是郡守……又胜利了。
(1)“那把长锸……胜利了”他指谁?修辞手法是?
5、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松脆得无法翻阅。
(1)这段话中的“他”是谁
(2)“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中的圭臬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是何意?
(3)“他的这点学问”是什么“学问”?
6、分析18、19段回答,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7、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1)这段话中的“他”是谁?
(2)硬扎扎的水坝又是指什么?
(3)为什么作者说他“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
(4)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修辞手法?
8、分析26——29
但是,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地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
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
……
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
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
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1).从题材上看,《都江堰》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散文?
(2).从全文来看,这段文字中“自我耗损”和“再耗损”指的是什么?
(3).“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为什么使作者愉快?
简答题
1、《都江堰》与其它游记散文有什么不同?
2、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作者主张站在哪里?
3、“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句中他指谁?修辞方法?“他胜利了”指什么?
4、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
5、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