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83.71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培养在高中地理课上人地协调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之一,地理教育值得重视的基本价值。
关于人地协调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内涵,也是对高中生进行培养的关键,而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策略以及手段上的合理运用,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让高中生在轻松氛围下对人地协调观展开深入的理解以及学习,了解人地之间的和谐发展。
文章分析的是如何在高中地理的授课开展中,实现对人地协调观的有效培养。
标签:高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内涵;培养地理主要是对地理环境和人与地理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人地关系则是学科研究的主线,人地协调观则是学科真正的价值所在。
当下高中地理的实际授课中,人地协调观成为课程核心价值之一,更是当下地理教育的切人点与归宿。
人地协调观对于高中生理解人类对环境影响,以及明确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地协调观的内涵(一)地对人的影响地对人就是地理环境本身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基础,整体上环境是人类活动以及生存的外在条件,对人类活动也是有着直接巨大的影响。
从局部上看,一些微观世界环境对人类则是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
当下科技在不断进步,环境影响人类的效果在逐渐降低,但是这是直接影响,从间接影响上看,影响力在不断加强。
目前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经过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对人呈现出的是动态的影响,高中生则是要对比保持辩证对待[1]。
(二)人对地的影响人类活动也是会影响到地理环境的,并且这种影响这样逐渐深刻。
人类为了更好滴发展与生存,与自然界其实处于不断斗争的状况,不断突破环境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改造自然。
目前来看城市出现,人口增多,都是对地理环境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2]。
这种情况下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学生则是要学习人类对自然的不同改造方式,以及在改造中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三)人地协调发展指的是人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其实是相互作用的,在不同的阶段人们也是有着不同的人地观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测控导航一、单项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99~300页)读图,回答1~3题:1.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A.拦沙蓄水B.发电灌溉C.防洪抗旱D.调节气候2.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甲——平整土地,建立基本农田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3.当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提高后,能正确表示该地区大雨后河流流量变化的是( )解析:1.A 2.D 3.C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为黄土高原地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图中甲处为黄土塬,可平整土地,建设农田;乙和丙都是坡地,但乙处较陡,应种植林草,丙处坡缓,可修水平梯田;丁位于沟底,应以打坝淤地为主,拦沙蓄水。
随着植被覆盖率提高,截流防洪效益逐渐增大。
读“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回答4~5题:4.下列推论、说法正确的是( )A.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故河流含沙量最大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C.辽河水土流失面积小,故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D.珠江流量小,流经珠江三角洲,地势平缓,流水侵蚀作用弱,水土流失面积小5.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 )①流域面积广②围湖造田③降水丰富且强度大④植被破坏严重⑤土质疏松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解析:4.B 5.C 第4题,长江水土流失面积大,但强度小,故含沙量长江不是最大;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由图示读不出辽河流域的植被保护情况;珠江径流量全国最丰富。
第5题,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流域面积广;降水丰富且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
(2011济宁模拟)读“西北地区部分地图”,回答6~8题:6.结合图可以看出( )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C.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D.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7.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湿地萎缩8.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A.围湖造田B.过度农垦C.过度樵采D.水资源利用不当思维导图:答案:6.C 7.B 8.B(2011广东汕头质检)根据枸杞产量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把宁夏划为枸杞的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从而为枸杞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探索篇誗核心素养思维导图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探讨林瑞芬(福建省龙海市浮宫中学,福建龙海)摘要:高中地理知识琐碎繁杂且关联度高,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应用,既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图像记忆和自由联想将各个地理要素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让知识学习变得系统化、具体化,又可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下面将详细阐述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策略思维导图以直观、形象的图文为基础,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树状层级结构图清晰地描述出来,是一种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式。
地理知识跨越科学、技术几大领域,内容繁琐且前后关联度高,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有效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复杂的知识变得层次清晰,帮助学生理清各个模块与章节知识点的关系,让地理学习更加简单、高效。
一、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备课传统备课是单向的、单维的,在备课时需要将课堂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提问及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写出来,无疑会增加教师负担,且往往许多生成性内容是不可预设的,一旦脱离预设,会导致教师难堪、学生困惑。
利用思维导图备课地理教学,省时又有条理。
思维导图将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字、颜色和图案联系在一起,将各种观点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既简单又有效。
在备课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时,结合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思维导图,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中心主题,确定一级节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目标,其中,在教学重点节点上分为: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类型及形成过程和水循环意义;在教学难点节点上分为: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类型及形成过程;在教学目标节点上分为:(1)知识与技能:了解独立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理解水循环概念并掌握水循环类型,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水循环过程,并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能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科学资源观,学会用辩证观点分析问题,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