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校府合作”模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5
现代商贸工业协同发展视角下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研究韩庚君(天津城建大学,天津300384)摘要: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生诉求。
其先后经历了初步萌芽、自发合作、全面发展和快速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阶段,目前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着体制性和结构性障碍和矛盾,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优化资源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和区域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系统梳理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的详细历程,搭建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架构,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顶层设计、进行制度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的协同,为推进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13.007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高等教育方面也具有投入有力、资源集中、类型多样等优势,有着坚实的发展与合作基础,为区域建设进程中的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可能性。
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月三地教委(教育厅)联合发布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要优化高等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体系、提升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水平。
尽管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具有多维优势,但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在推进与实施过程中可谓步履维艰,因此未来在改革与发展中,深入剖析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演进历程、现实困境,可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战略行动提供决策参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开启了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协同共进的新征程,其中,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体化协同是促进高等教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加速京津冀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京津冀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之一,是全国高等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目前,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众多,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
同时,该地区还有一批优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断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水平。
其中,北京市的高等教育发展尤为突出。
2019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机构数量达到96所,其中985、211高校分别有11所和23所,占比较大。
同时,该市还有一批优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如北京工商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
除了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发展。
截至2019年,天津市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为51所,其中985、211高校分别有3所和7所。
河北省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为131所,其中985、211高校分别有2所和7所。
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二、问题分析1.高校分布不均衡虽然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但是高校的分布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例如,北京市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但是河北省和天津市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少。
这种不均衡的分布会导致一些地区的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会影响区域的整体发展。
2.学科结构不够合理目前,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门类单一。
虽然该地区的高校数量众多,但是学科门类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差异性。
(2)学科交叉度不够。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的支撑,但是目前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学科交叉度不够,难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试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试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近年来,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教育事业发展也备受关注。
为了促进这一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实现京津冀地区教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京津冀地区由于地理接近和经济互补性,具备了教育协同发展的条件。
首先,这一地区的交通便利,市场巨大,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快速流动和共享。
其次,京津冀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和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具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再次,这一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教育综合竞争力。
要实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首先应加强教育政策的整合和协调。
在政策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教育合作机制,制定联防联控的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质量发展。
例如,建立互通有无的招生政策,推动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共同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要加强教育机构的合作和协同。
京津冀地区的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强交流合作,形成“一盘棋”的态势。
可以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还可以推行教师互派制度,加强教师的交流和培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再次,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京津冀地区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保障教育资源的平衡发展。
可通过建设多样化的教育设施和配套设施,提供更好的学校条件和教育环境。
此外,要加强教育质量监管,优化学校管理和教学流程,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要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京津冀地区可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建立和发展教育基金会,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教育捐助和赞助活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同时,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形成教育共同体。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的教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合作机制研究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论,有针对性地总结和构想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合作新机制。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合作机制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SWOT分析SWOT分析法是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从 S(优势strength)、W(劣势weaknesses)、O(机会opportunities)和 T(威胁threats)四个维度进行全面分析,帮助企业深入了解自己和竞争对手,为战略制定奠定基础。
本文将SWOT分析法引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合作机制研究中来,使得研究更科学。
下面就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加以分析。
1.优势京津冀区域自古以来就一脉相连,人们生活习惯、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以及各行各业运行上都存在紧密联系,可谓是地缘相近,人缘相通。
京津两地作为直辖市,其中人口的上一辈很多都是河北省人,这就使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具备天然优势。
作为高职教育,京津冀区域高职教育资源丰富,北京有高职院校21所,天津有26所,河北省有52所。
在这些院校中有些是全国名校,比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天津职业大学、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
京津两地人口体量小,但是经济发展快,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能够为高职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实训基地也多,而河北省正好相反,河北省生源多,学校相对较少。
京津冀区域内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发展不均衡,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京津冀区域内高职院校合作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必定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从院校办学方向和专业建设方面分析,如此众多的高职院校,必定存在专业相近,院校性质相近的情况,这就使得此区域内高职院校合作,互相学习借鉴各院校的教育资源成为可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研究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领域,高等职业院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产教融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就“产教融合”进行深入研究。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机遇和挑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河北省地处京津冀核心区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参与者。
在这一背景下,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为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带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国家将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和改革,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壮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为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实习实训资源。
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将带来更多的产业转移和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实习实训资源,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校企合作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加强资源整合,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和共享性。
其次是学生培养模式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实习实训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产业的需求,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和问题“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院合作等模式,将教育培训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为产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问题探究作者:赵莹宗萍刘华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6年第04期摘要: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本文分析了制约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问题;对策京津冀区域幅员辽阔,高等教育各具特色。
北京市有着大量的“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极大有利于研究生的教育项目。
天津市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基地,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突出,全市有多所职业院校,上述两所城市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
河北省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土地资源丰富,而其高等教育目前仍处于大众化的初期。
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各具优势,有着广阔的合作共赢空间。
1制约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问题分析1.1长期存在的地方本位主义思想和行政壁垒观念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和天津都是我国直辖市,其中北京更是我国首都,不论是在京津冀还是全国地位都举足轻重,河北省紧邻京津,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然而,京津冀三地不论是政府、高校亦或是普通民众都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以及难以逾越的行业壁垒。
长期以来,京津两地的高校教育远远领先于河北省,北京高等教育以及科研资源占有率多达全国总量的15%以上,天津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亦是一片大好,相较之下,河北的高等教育发展却十分滞后。
由于大多数京津两地知名高等院校不愿意将分校设立在河北,一些高水平的教师也不愿意调离京津去河北高等院校工作和交流,这是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1.2缺乏规范制度和激励机制当前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中共有的问题之一便是过于看重形式,缺乏制度规范和协调与激励机制保证。
在合作发展过程中,众多的办学主体各有其利益诉求,有时候各方利益难免产生冲突,若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激励与协调机制,各方之间的合作便会由于分歧过大而难以推行,因此,各方必须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才能将合作工作推入正轨。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一、背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探讨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
2014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并在科技、创新、教育等方面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河北省与北京相邻,交通和人流量都非常大,这为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条件。
三、河北省高等教育的现状目前,河北省共有82所本科高校和119所专科高校,涉及医药、农业、工程、师范、文科等多个领域。
其中,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一批高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河北省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学生就业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河北省高等教育还需克服校地融合难度大、高校之间协同发展困难等问题。
四、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提高河北省高等教育质量和实力,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来说,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高高校师资力量,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增强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学科建设;2.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建立高校联盟、共享办学资源等机制;3.推进校地融合,促进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互动;4.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就业搭建更多的平台和机会;5.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
以上措施旨在提高河北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贡献。
五、结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通过提高高校师资力量、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推进校地融合、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河北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贡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教育合作与创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逐步推进,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创新也逐渐成为该地区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合作的范畴不断拓展,创新的实践日益深入。
本文将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教育合作与创新进行探讨。
首先,京津冀三地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
各级政府纷纷推动跨地区学校间的师生交流,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例如,北京的名校与天津、河北的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设优质课程,组织联合研学活动,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利于培养跨区域的人才。
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了教育创新的探索。
三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动多元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鼓励学校开展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
例如,天津市的一所中学与北京市的大学联合开设国际课程,打破了地区之间的教育壁垒,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此外,京津冀三地还建立了教育科研合作网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促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再次,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教育合作与创新为教育体制的改革带来新的动力。
三地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政策协调,建立共同的教育评估标准和考核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教育机构倾斜。
教育合作的不断深化促进了教育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为未来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综上所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教育合作与创新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
三地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创新不仅有利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也有助于促进人才的跨区域交流与合作。
未来,京津冀三地应进一步加强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创新,不断探索更适应地区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和体制机制,为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课程模式问题探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区域间的课程资源分配和课程模式的协调也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性,需要探索适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的课程模式。
一、问题背景京津冀是国家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在教育领域,三地之间的课程资源分配和课程模式的统一协调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课程模式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二、问题分析1. 课程资源不均衡: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地区的课程资源分配不均衡。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课程资源匮乏,教育质量较低。
这导致了教育公平性的问题。
2. 课程设置不一致:由于各地区的经济特色和发展需求不同,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重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另一些地区则更注重培养文科人才。
这就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一致,不利于优质课程的开展。
三、问题解决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课程资源共享:三地可以建立联合课程资源数据库,将优质的课程资源进行汇总和分享。
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得三地的学校可以共享优质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 推进课程设置协调一致:三地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统一协调,在保留各地区特色的将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程度的统一。
可以建立课程设置协调机制,定期对各地区的课程设置进行评估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
3. 推动课程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行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制学习、问题驱动学习等创新的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也要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问题展望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逐步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课程模式问题。
但是这需要各地区政府的共同努力和教育部门的支持。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课程模式的协调统一,推动京津冀地区教育的协同发展。
论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研究目的。
通过对当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同时也提出政策措施探讨,展望未来的成果。
文章结论认为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不断追求协同发展,以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关键词】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重要性、研究目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政策措施、成果展望、挑战、机遇、必要性、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随着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成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优质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还可以促进人才流动和交流,培养高素质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可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措施,展望未来成果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研究目的,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也可以指导相关高校和机构在教育协同发展中更好地合作和协调,推动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论文的研究目的不仅在于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方向,为京津冀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则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京津冀地区高校数量众多,覆盖各个学科领域,但是在协同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创新机制研究作者:宋子恒姚秋月肖梓怡牛远苏楠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25期摘要: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本文结合三省市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和现状,分析了当前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交流与合作有效机制,就促进下一步发展合作提出了思路、举措和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对策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随着国家雄安新区建设决策部署的提出和推进,为适应雄安新区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新区教育事业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进行谋篇布局,推进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结构,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水平。
一、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京津冀地区处于环渤海核心地带,国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地区年生产总值达到7亿余元,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省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教育资源密集,教育基础雄厚,2017年,三地共有各级各类学校近4万所,在校学生总数近2000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0余所,占到了全国高校总量的10%。
京津冀三省市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特别是在中央作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后,三省市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收效,也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意义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教育布局,带动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特别是河北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促进京津冀教育区域整体及三省市功能定位的实现;有利于实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探索出一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跨越行政区划的教育协同发展道路,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经验。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课程模式问题探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进。
为了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部门也积极探索适应协同发展的课程模式。
本文将围绕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课程模式问题展开探究。
我们需要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和目标。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协同推进共同发展的区域战略。
目标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教育部门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课程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区域发展和社会需求。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课程模式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各个城市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课程模式应该倡导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界能力。
要强调实践与实践。
协同发展要求各地区紧密合作,教育也要走出课堂,注重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课程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和实践型人才。
要注重区域特色的发展。
京津冀地区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课程模式应该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凸显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
在实施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课程模式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是课程模式实施的重要力量,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使之具备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能力。
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
协同发展要求各地区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共享利用,教育资源也不例外。
各地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要加强评价机制的建设。
课程模式的实施需要相应的评价机制,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发展机会。
摘要: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目标的统一性、需求的契合度及二者的对接模式几方面探索推进大学与中小学教育衔接路径,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推动京津冀教育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路径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教育扮演着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角色,京津冀教育的协同发展问题也引起关注。
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培养人才。
但研究发现,目前教育中存在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模糊、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忽视的双重路径障碍,集中表现为在二者间存在很多衔接不力的因素,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从教学具体实施到学生管理状态都存在差异。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交流与对接。
要使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展开合作,我们必需顺应世界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立足于京津冀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需要,对二者协同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和探讨。
1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目标的统一性1.1注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以人格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前提。
目前,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多是采用传统教育模式,重智轻德,学生只被动接受知识,过分依赖教师,全面发展能力不足。
到了高等教育阶段,部分学生只会死读书,身体素质差,没有兴趣爱好,缺乏道德自律,甚至思想偏激,没有是非观念。
因此,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1.2注重主动学习,奠定创新思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学习能力和应用技能。
它不仅体现在卷面成绩上,还包括课堂上的专注力,课后举一反三的主动思考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这才是合格的教育。
京津冀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1.资源分配不均: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北京、天津等地高校资源丰富,而河北等省份高校数量及质量相对较低。
2.重复建设现象:由于各地高校存在竞争关系,造成了高等教育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使得资源利用低效。
3.产学研人才不匹配:相对于京、津,河北等省份高校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产学研结合较为困难,人才缺失也较为明显。
4.地域限制:学生因为城市之间交通以及住宿的问题,不同城市的高校之间的跨校教育和合作研究相对较为困难。
对策:
1.加强高校资源整合:进一步整合区域内高校和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建立区域教育联盟,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共性化、优势化。
2.引导高校调整专业设置:推动高校调整专业设置,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产学研衔接: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帮助高校加强产学研衔接,提高科研水平。
4.提高跨校教育和研究的便利化程度:提供跨校联合培养课程和研究机会,建立合作交换平台,加强学校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高校之间的合作水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探讨与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不但对京津冀及周边城市经济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对教育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面对当前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需要在明确认识到相关政策条例的基础上,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
1.京津冀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发展的现状分析京津冀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缺乏全面的教育规划,教学管理制度缺失;受到应试理念的影响,教学指导方式单一以及未践行教育改革要求,应用技术人才匮乏等方面。
1.1 缺乏全面的教育规划,教学管理制度缺失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当前在实际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却存在着教学管理质量较差,缺乏全面的教育规划等相关问题。
明确的教育指导目标,细致的发展规划,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却没有在全面分析京津冀协同背景与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将这些相关影响因素与发展因素等融入到现代高职院校发展中。
同时,高职院校中适应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建设的相关体系不够健全,或者一些学校中的实际政策制度、发展制度执行效果不佳,也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2 受到应试理念的影响,教学指导方式单一教育教学指导方式单一,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问题。
仅仅应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质量也会有所下降。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全面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通过全新的教学方式,多样性的教学活动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各项课程教学指导活动中,为高职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1.3 未践行教育改革要求,应用技术人才匮乏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对高职教育指导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研究①以京津冀三地高校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例王丽芳ꎬ郭晨涛ꎬ朱秀民摘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ꎬ区域间校企合作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ꎮ目前ꎬ京津冀三地高校与滨海新区有诸多合作形式ꎬ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ꎬ如学校和企业追求的价值诉求不同㊁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㊁校企合作形式单一㊁认识不到位等ꎬ需要加以重视及解决ꎮ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ꎻ校企合作ꎻ合作形式中图分类号:G520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096-02㊀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指出 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㊁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ꎬ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㊁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ꎬ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ꎬ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ꎬ这使得校企合作尤为重要ꎮ因此ꎬ高校必须积极主动进行培养模式改革ꎬ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ꎬ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ꎬ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与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ꎬ同样ꎬ作为滨海新区也不例外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ꎬ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都急需大量高水平的职业适任人才ꎬ那么ꎬ如何将京津冀地区高校特别是京冀高校输出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滨海新区ꎬ且符合企业需要?校企合作不失为一种途径ꎮ一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三地高校与滨海新区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一)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新的发展契机被誉为 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 的天津滨海新区早在2005年就被写入国家 十一五 发展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ꎬ是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ꎬ也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ꎮ在制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ꎬ国家对天津市的功能定位为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㊁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㊁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㊁改革开放先行区 ꎬ这无疑为滨海新区更好开发开放明确了新的战略发展方向ꎬ同时也为滨海新区带来了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ꎮ(二)打造京津冀三地高校与滨海新区合作的双赢局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ꎬ北京地区的177所高校和河北地区的112所高校ꎬ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新形式㊁新举措ꎬ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口培养适任职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ꎬ同时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也正可借此大力吸引京津冀特别是京冀两地高校的优质人力资源为自身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服务ꎬ两者的合作有望并有效地打造出一种双赢的局面ꎮ因为高校和企业分别作为人才的供给侧和需求侧ꎬ高校应该按照企业的需求针对性地培养人才ꎬ而这些高校和企业的合作都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ꎮ那么ꎬ在这个大背景下京津冀三地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ꎬ打造双赢局面势在必行ꎮ二㊁京津冀三地高校与滨海新区的合作方式(一)发挥地源优势ꎬ实践定制培训基地天津滨海热电集团针对企业需求与天津科技大学进行校企合作ꎮ合作模式主要是由学校㊁企业两方共同商定ꎬ包括专业的选择和教学等相关规定ꎬ形成自己所属的定制培养计划ꎮ合作形式具体为:①深入企业调研ꎬ积极探讨定制服务培养模式ꎮ天津科技大学对其合作的公司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调研ꎬ与企业人力资源一起探讨ꎬ了解员工教育需求ꎻ②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ꎬ使职工学历与能力双提高ꎮ在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ꎬ双方通过 以职工素质建设为基础ꎬ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ꎬ以技能大赛为舞台ꎬ以一线管理者能力提升为核心 的合作模式ꎬ以期打造技能人才队伍ꎬ对双方无疑是有益的ꎮ(二)加强与高校合作ꎬ共建产业平台2013年ꎬ中国石油大学㊁北京科技大学㊁河北工业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等11家重点高校的20余位校长和专家考察了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ꎬ并与滨海新区有关方面进行了座谈交流ꎻ2013年ꎬ滨海新区与北京大学签订合作协议ꎬ共建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ꎮ近年来ꎬ滨海新区积极推动与高校的合作ꎬ建成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㊁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㊁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ꎮ积极推动滨海新区和北京大学㊁天津大学㊁国防科大㊁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家级高校和院所的合作ꎬ吸引其到新区建设研发转化基地ꎮ2013 2016年ꎬ新区进一步打造创新平台㊁聚集创新要素ꎬ全力打造 京津科技新干线② ꎬ努力形成完备的创新型产业集群ꎮ加强与高校的合作ꎬ共建产业技术研发平台ꎬ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ꎮ(三)立足产业布局调整校企合作2015年ꎬ滨海新区与北京化工大学就科技合作展开讨论ꎬ北京化工大学与天津市的合作历史渊源且学校具有大化工的特色ꎬ学校坚持大开放战略ꎬ尤其是在化工安全等领域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坚实的工程化能力ꎮ而天津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带ꎬ具有京津冀城市群交汇点的独特区位发展优势ꎬ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ꎮ滨海新区作为北京化工大学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ꎬ在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及规模化扩大生产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ꎬ通过双方深入的科技交流与合作ꎬ可以共同分享优势资源ꎬ搭建科技合作平台ꎬ为新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ꎬ为实现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做出贡献ꎮ69 ①②基金项目:文章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域内高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借鉴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ꎬ项目编号为TJJX17-002ꎮ 京津科技新干线 是指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综合改革示范区到天津滨海新区的呈带状的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密集区ꎮhttp://news.lf.fang.com/2014-07-25/13362146_3.htm.热㊀㊀点Һ㊀三㊁创新区域教育㊁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ꎬ京津冀地区尤其是京冀两地高校积极与滨海新区建立合作ꎬ在现有国情㊁域情条件下ꎬ创新区域教育ꎬ探索不同合作形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ꎮ(一)学校和企业追求的价值诉求不同校企合作ꎬ不论是区域内合作教学还是跨区域合作教学ꎬ都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价值诉求ꎮ众所周知ꎬ开展校企合作办学ꎬ政府㊁学校㊁企业和学生四个主体中最难调和的是企业ꎮ学校是一个教学主体ꎬ是以培养学生为目标ꎬ追求社会效益ꎻ企业是一个市场主体ꎬ是以盈利为目的ꎬ追求经济利益ꎬ两者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诉求是不一致的ꎬ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ꎬ但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将问题不断缩小ꎬ追求双赢ꎮ(二)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ꎬ但教育是主要影响因素ꎬ因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ꎬ特别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ꎬ同样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ꎮ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地区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核心区域ꎬ相比河北省经济比较落后ꎬ主要承接着北京经济转型下来的产业ꎮ同时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离不开北京科技㊁人才支持和产业支持ꎮ但是ꎬ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㊁不平衡以及滨海新区享受着的优惠政策和中央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力ꎬ毫无疑问也会对北京的发展带来挑战ꎮ北京是全国政治㊁经济和对外交往中心ꎬ北京地区被177所高校和高端研究所围绕ꎬ河北省相比不论是高校数量还是学校层次相差甚远ꎮ所以ꎬ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条件下如何实现高校教育与经济的协调是区域校企合作面临的一个大问题ꎮ(三)校企合作形式单一㊁认识不到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ꎬ尤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ꎬ北京高校与当地企业㊁外地企业都有着不同程度㊁不同形式的合作ꎬ但是纵观这些高校和企业会发现ꎬ他们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存在偏差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人才的渴求使得合作形式单一ꎮ高校和企业建立孵化基地或实训场所ꎬ把学生推到企业去实习就认为是 工学结合 ꎬ实际上仍然强调以课堂学习为主ꎬ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很好锻炼ꎮ同样ꎬ企业一般认为高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和义务ꎬ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选择人才的层面ꎮ此外ꎬ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不是企业所需要的ꎬ也就是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不一致ꎮ四㊁创新区域教育㊁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一)加强校企合作的区域教育政策保障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在各自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㊁实现双赢的一种组织形式ꎮ由于校企双方在隶属关系和利益目标等方面的不同ꎬ仅靠学校和企业自身来协调双方的利益和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很难实现的ꎬ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㊁组织协调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才能实现ꎮ根据国内外校企合作成功的经验ꎬ政府应尽快完善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的相关政策ꎬ加强对跨区域校企合作的引导ꎬ并给予相应支持ꎮ京津冀地方政府应在具体的政策㊁税收㊁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ꎬ鼓励各级各类高校㊁相关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ꎮ(二)突出重点㊁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ꎬ区域校企合作应突出教育为重点ꎬ育人为根本ꎮ从校企合作运行的体制机制建设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共享资源等方面进行创新ꎬ构建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㊁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ꎮ第一ꎬ要完善校企合作制度ꎮ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合作的成本ꎬ共同分享合作的效益ꎮ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ꎬ共同制定和修改合作委员会章程制度ꎬ学校建立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学校管理制度ꎬ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ꎬ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ꎮ第二ꎬ要加强校企合作管理ꎮ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ꎬ构建适宜职业岗位形成的课程体系ꎬ让学生真正体会企业的文化ꎬ实现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的衔接ꎬ学生毕业后贴上了合作企业的标签ꎬ既培养了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实践型人才ꎬ又树立了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ꎬ提高了企业知名度ꎮ(三)融合大学与地方资源㊁探索产学研资协同创新模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ꎬ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推出校企合作形式ꎮ以北京大学与滨海新区签订合作协议ꎬ共建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为例ꎬ企业需要整合优质资源的基础上融合大学和地方资源ꎬ探索产学研资协同创新㊁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的模式及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发展支撑平台等ꎮ此外ꎬ学校也要改变ꎬ要不断打破专业本位的思想ꎬ不仅要兼顾学校的专业建设ꎬ更要促进人才的创新发展ꎬ在与企业合作平台上建构优秀科研院队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ꎬ使学校与企业打造一条产学研资一条线的链条ꎮ参考文献:[1]马彦芬ꎬ陈元才ꎬ孙晓磊ꎬ李娜.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民营科技ꎬ2016(11):204. [2]许可ꎬ李晶ꎬ李纪扣.发挥地源优势ꎬ实践定制培训基地 天津科技大学与天津滨海热电集团定制培养基地项目案例分析[J].继续教育ꎬ2014(1):40.[3]京津冀投资网.天津滨海新区加强高校共建产业平台[EB/OL].http://tj.jjjtz.cn/news1/701.html.2014-07-18. [4]北京化工大学新闻网.北京化工大学与滨海新区举办科技合作洽谈会[EB/OL].http://news.buct.edu.cn/dwjl/65788.htm.2015-12-17.[5]王丽芳ꎬ李强.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工作室的思考[J].职教通讯ꎬ2017(21):36.[6]刘利利.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ꎬ2017.[7]孙久文ꎬ叶振宇.北京市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关系与合作途径[J].城市ꎬ2007(11):24.[8]田汉族ꎬ王超.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困境的制度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5(5):122. [9]王寰安ꎬ蔡春.创新区域教育治理结构㊁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高峰论坛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6(1):126.作者简介:王丽芳ꎬ女ꎬ河南濮阳人ꎬ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ꎬ研究方向: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ꎻ郭晨涛ꎬ男ꎬ河南平顶山人ꎬ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ꎬ研究方向: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ꎻ朱秀民ꎬ男ꎬ河北兴隆人ꎬ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ꎬ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ꎮ79。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课程模式问题探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教育也成为了这一计划的重点领域之一。
为了推进教育整合和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教育部门着力构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和课程模式。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门需要探索新的课程模式,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协同发展。
本文将就在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课程模式问题展开探究。
一、课程融合模式上海市曾尝试过在教育体系中推行“三校合一”模式,即“中学部-小学部-幼儿部”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实现了不同学段之间的教育融合。
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在不同学段之间实现教育融合。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教学改革,实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延续和深化,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
此外,在教育资源共享和学科整合方面,京津冀也可以开展深入合作,实现知识、资源的跨域整合,培养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学生。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建立区域联合学校也是一项可行的课程模式。
区域联合学校可以利用各自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教育体系。
较为典型的做法是,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教学资源、优势专业,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学校,在课程设置、教研、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三、学科整合模式在新形势下,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国际化需求。
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建立翻转课堂、信息化教育等新课堂模式,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学科整合模式应运而生。
学科整合模式可以让多个学科进行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可以把文化课和技术课程进行整合,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不同的学科知识下产生创新思想;可以把高校中的名校课程和中学的课程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管理、经济、科技等领域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
四、学校联盟模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可以建立学校联盟,共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以成为综合性高素质教育集团。
第2期 2017年4月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No.2April 2017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校府合作”模式研究尚晓153(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河北保定071003)摘要:“校府合作”是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探索,“校府合作”能够实现京津黄地区的优势互补,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蜇要意义。
在京津冀地区实行“校府合作”具备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现实基础。
由丁•行政体制的限制、合作水平低下、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阻碍了“校府合作”的快速推进,因此有必要为京津货地区“校府合作”提供政策建议,实现高等教育优势互补,整休提升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
关键词:“校府合作”;协同发展;顶层设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 5;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03 (2017)02-0071-05Research on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Governmen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erEducation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S H A N G X ia o-li(S ch o o l o f H u m a n itie s and Social Sciences,N o rth C hina E le c tric P ow erU n iv e rs ity,B aoding 071003,C h in a)Abstract:T h e cooperation betw een U n iv e rs ity and g o ve rn m e n t is a new e x p lo ra tio n o fco ordinated developm ent o f h ig h e r education in B e ijin g,T ia n jin and H e b e i.C ooperation betw een U n iv e rs ity and g o ve rn m e n t can achieve co m p le m e n ta ry advantages o f the three areas?and it has im p o rta n t sig n ifica n ce fo r the co ordinated developm ent o f the th re e areas.T h e co operation betw een u n iv e rs ity and g o ve rn m e n t has the p o litic a l fo u n d a tio n,econom yfo u n d a tio n and re a lis tic fo u n d a tio n in th e th re e areas.Because the a d m in is tra tiv e s y s te m,thel im i t,lo w level o f co operation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balancing p ro b le m s hindered the rapid developm ent o f co operation betw een u n iv e rs ity and g o v e rn m e n t,it is necessary to p ro vid ep o lic y recom m endations fo r the three areas cooperation betw een U n iv e rs ity and g o v e rn m e n t.In th is w a y,it can realize the co m p le m e n ta ry advantages o f H ig h e r E d u ca tio n and enhanceth e o v e ra ll level o f h ig h e r education in th re e areas.Key words:co operation betw een school and g o v e rn m e n t;co operation d e v e lo p m e n t;to p-level d e s ig n;B e ijin g-tia n jin-h e b e i system bevelopm ent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首都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唐山、廊坊、沧收稿日期:2017_03—31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综合改革背景下大学评价制度建设研究”(2016BD〇047>。
作者简介:尚晓丽,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法政系讲师。
72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州、邯郸、邢台、衡水、秦皇岛、张家口、承德11个地级市。
京津冀协N发展是以习近平间志为总书 记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14年2 月26 R,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 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
在这 一战略指导下,国家为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发展、环境保 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京 津冀协同发展也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其他领域 也开始探索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其中高等教育的 区域合作发展提上日程。
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是实 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M[l:。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人推进的背景下,京津 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I■办同发展的重要内 容,是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 驱动力。
目前京津冀高等教育协间发展的模式较 多,有政府之间合作办学、高校联合办学等,其中 “校府合作”模式是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新 趋势。
“校府合作”是指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在高 等教育方面的合作,高校通过在地方设置分校,独 立学院,创办科技园区、设置研究院、与地方企业 合作等形式,发挥各自优势,共享资源,达到共同 发展的目的校府合作”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一、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校府合作”的必要性分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社会创新驱动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京津冀高等教 育的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刻的社会 意义,而“校府合作”是发挥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作用的最佳途径。
(一)“校府合作”模式能够实现京津冀地区的优势互补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是我 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
但是 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区域差异比 较明显。
如表1所示,北京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最 为丰富,其中无论是“211”高校的数量,还是“985”高校的规模都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天津次之,但 是也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河北省11个市却没 有“211”和“985”高校,尽管高校数量较多,但是平 均下来每个市只有不到12所。
河北省的高校也 较多集中在保定市和石家庄市,其它市的高等教 育基础更加傅弱。
因此,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N 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具有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
但这些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办学空间严重受限,势必影响“双一流大学”的建设。
表1京津萁地区卨校分布情况北京天津河北省(11个市)髙校数萤9155118“211”髙校数M2640®“985”高校数虽820河北省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处于劣势,但是 河北省拥冇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生源,这是 河北省的优势。
如表2所示,河北省土地面积是 北京的11. 5倍,是天津的15. 8倍;河北省人口是北京市的3.39倍,是天津的4. 73倍,河北省可以 弥补北京市和天津市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不足,为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
表2京津冀地K土地和人13状况北京天津河北省(11个市)土地 1.641万平方千米 1.1946万平方千米18. 88万平方千米人口2172. 9 万1562. 12 万7383. 75 万人①河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天津市,闪此在统计时归于天津,肀北电力大学是两地办学,主校区在北京市,闪此统计时归于北京市。
尚晓丽: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校府合作”模式研究73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应当在整体优化目 标的指导下,发挥京津冀三地各自的优势,强强联 合,优势互补,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快速发展。
“校府合作”能够疏解北京市的非首都功能,调动 北京市和天津市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优势,并能够 利用河北省在土地资源和生源方面的优势,是京 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最佳选择。
(二)“校府合作”有利于校府的发展“校府合作”有利于高校的“双一流”建设。
我 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是创建“双一流”高校,各大 高校正在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而努 力,“校府合作”能够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助 力。
通过“校府合作”高校可以进一步拓展办学空 间并扩大招生规模,从空间和数M上向“双一流”高校迈进;“校府合作”能够利用河北省各市的资源优势,促进卨校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科技服务职能、推动科技创新。
例如华北电力大学可以利用张家口在新能源等领域的优越条件进行新能源方 面的科学研究,为一流学科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 可以加快将学校内科研成果转化成张家口市的创 新驱动力;“校府合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过去高校教学的刻板形式,走出课堂,将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京津冀协 同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校府合作”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的发展。
高 等教育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两者之间有一种“共生”关系。
从B际上来看,美国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研发源泉和人才源泉;芝加哥一波士顿高新产业区是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源泉和依托的。
而在我国,北 京市中关村的发展无疑和海淀区大学群有着直接的关系。
河北省2015年的工作报告将产业升级转细的方向进一步明确,以科技含M高、绿色循环 低碳、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目标,下决心做脱胎换 骨的产业转型以服务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目标m“校府合作”是河北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 源泉和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