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评课稿一、引言《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旨在介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深入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影响。
本篇评课稿从文本结构、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对该课进行评价和建议。
二、文本结构分析《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文章从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背景知识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和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这样的结构设计符合逻辑顺序,使文章的内容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一部分为背景知识的介绍,主要围绕了19世纪工业革命、工人阶级生存状况及其反抗运动这三个方面展开。
通过介绍这些背景知识,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做了铺垫,使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为什么要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相识和合作,以及他们共同完成的著作《共产党宣言》的出版。
这一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和马克思对社会运动的思考。
此部分的设置使学生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并对其影响产生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思想的重要性,其对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
这一部分使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行动的指南。
三、内容分析《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文章内容充实、连贯且富有深度。
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影响,该文案例生动、事例丰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文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是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出发,逐渐发展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通过介绍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作和他们的著作,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结果,有很大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此外,文章还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引导,社会主义运动获得了长足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1848年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时代背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开展。
产生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图景,为新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为新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哲学是什么?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什么是物质?那就是客观存在,并能够被观测,以及都具有质量和能量。
五、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指物质运动的具体样式。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的运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机械运动②:物理运动③:化学运动④:生物运动⑤:社会运动六、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事物联系和发展普遍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五单元)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五单元)第五单元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
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结构: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1.公社建立的背景2.公社政权的性质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知识结构: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二、革命的前奏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2.四月提纲三、十月革命的过程1.开始2.结果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第21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线索: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评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是北师大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1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和巴黎公社的起义与失败,对学生了解现代化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内容评析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本篇文章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的历史状况和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从当时社会的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困境,到工业革命的加速以及资产阶级的崛起,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公。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背景,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历程中保持对不公与不平等的关注。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本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等。
它帮助学生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原理,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巴黎公社起义与失败本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巴黎公社的起义和失败。
通过讲述巴黎市民起义、公社政府的建立以及公社的失败,文章展示了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典范。
学生通过学习巴黎公社的历史,可以认识到革命的复杂性与困难,对于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所启示。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根据教材内容,我们可以设定以下教学目标和要求:1.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基本原理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和基本原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和思想基础。
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社会的问题,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解决方法进行探究。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鼓励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并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巴黎公社及其意义通过详细介绍巴黎公社的起义和失败,让学生了解公社政府的建立与崩溃的原因,深入理解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事件。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标志、内容和意义,巴黎公社革命措施、政权性质、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条件和巴黎公社政权性质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众多伟大思想家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联系现实认识虽然当今国际形势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但要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自觉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
教学难点:对《共产党宣言》内容的理解。
导入新课:在20世纪末的199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学人”(亦有译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或“千年第一伟人”的)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
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
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
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为什么在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人马克思会成为人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呢?讲授新课:一、探寻公正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潮1.三位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9世纪初,英法产生了三位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法国的圣西门(实业制度)、法国傅立叶(和谐社会法郎吉)和英国欧文(新和谐公社)法国圣西门抨击资本主义社会是“黑白颠倒的世界”,主张实行实业制度,人人都要劳动,没有失业的现象,按能力取得报酬,但是他的理想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
晚年的他穷困潦倒,并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他被公认为“工业社会”的最早预言家。
法国傅立叶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傅立叶理想中的“和谐社会”由多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称为“法郎吉”。
他幻想资本家或权贵人物会帮助他实现改良计划。
为此,他刊登广告,声明每天中午12点等下午1点在家接见愿意出资创办“法郎吉”的富翁,他等了12年,但没有一个富翁问津。
英国的欧文10岁辍学当学徒,19岁成为曼彻斯特一家纱厂企业主。
1824年,欧文为了证明他理想中的“共产主义公社”的优越性,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以15万美元买下3万英亩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进行实验。
在“新和谐公社”中,生产、劳动、分配、生活等均按欧文的共产主义原则执行。
在这里,不要担心为富不仁,也没有阶级压迫,儿童可以免费接受教育,药房免费配给药品。
但是,参加公社的人员社会成分十分复杂,很多人只想利用欧文的慷慨,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新和谐公社”维持了不到三年就瓦解了,这次实验使欧文几乎损失了他的全部家当。
在了解欧文等人的主张及实践后,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学生1:我认为这些方案是不现实的。
学生2:这些思想家是可敬的,伟大的,令人感动的,这些思想是进步的,天才的,美好的设想。
学生3:我认为,这些思想是空想性和合理性的结合。
2.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是什么样的社会现状催发了欧文等人的设想?学生答:贫富分化,工人受剥削,受压迫。
(工业革命——社会不公——空想社会主义)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然而,一边是资本家财富的迅速增长,一边是工人生活的贫困,无尽的痛苦;一边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一边是工人的悲惨遭遇。
工人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甚至18个小时,甚至儿童都必须早早参加工作才能维持一家的生计,许多童工累得打瞌睡,就会遭到资本家用冷水浇头或皮带抽打。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工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
由此可见,这些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在面对悲惨的社会现状时提出了天才的设想,想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
但他们的美好设想是无法实现的。
为什么?因为他们实现理想社会的手段是依靠社会改良、个人力量、富人发慈悲,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不现实的。
但这些设想为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同步典题讲解: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新和谐公社”,实行人人平等,按劳分配制度。
然而,“公社”不久就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欧文的“新和谐公社”之所以瓦解,主要是因为超出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答案C 规律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所表现出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但仅仅是方案。
真正提出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新的社会的是马克思主义。
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固有的基本矛盾的逐渐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1836-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运动)(3)思想基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理论来源。
(4)组织基础:1847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正义者同盟改造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5)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致力于理论研究,广泛吸取优秀的思想成果。
1848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宣言,即《共产党宣言》。
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共产党宣言》有一个简短的引言和四章组成,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即课本说的四个方面,那么,《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同学们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师生共同概括:其核心内容是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历史发展规律。
同步典题讲解: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他不到100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这一论断,揭示了资产阶级()A.曾经是生产发展的动力B.永远是人类财富的化身C.始终是社会进步的代表D.将来是世界经济的霸主旨在考察对《共产党宣言》内容的理解。
这一观点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为人类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但是并没有无限地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
A《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D.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分析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引文,比较各项,做出判断。
D讨论:比较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异同。
相同之处:它们都认为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公皮不合理的,应该以一个平等的、自由的社会取代它。
不同之处:前者寄希望于个人或少数富人良心发现进而实现理想社会,后者则主张发动广大的无产阶级行动起来,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这种方法才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后者既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端,也看到了它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这是比较客观全面的。
3.《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3)指导了工人运动的开展,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渡:《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大家想想,这种预言或者说是理论是率先在哪里得到实践的呢?三、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1.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总结:对外战争失败,民族危机严重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两次提到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不但带来了相关国家政治文明历程的发展,而且在法国还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高涨。
2.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阅读教材,回答巴黎公社成立的时间、性质和措施。
时间:1871年3月18日性质:新型的工人政权。
原因有三:从巴黎公社委员的产生和罢免来看,公社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权;从巴黎公社委员的组成成分看,一半是工人;从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措施看,都是真正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
措施:第一、在政权建设方面:选举产生了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规定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而且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第二、在维护劳动者利益方面:组织工人合作社,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公社限制公职人员的权力;第三、在教育方面: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等。
3.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及经验教训巴黎公社从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到5月28日公社最后一座街垒失守,仅仅存在60多天就失败了。
1871年4月2日,凡尔赛当局下令向巴黎发动攻击,5月21日至28日,凡尔赛当局对公社发起大规模党费进攻和血腥屠杀。
巴黎人民热烈响应公社的号召,不分男女老幼,都踊跃参加战斗,参加防卫工作。
5月28日,最后一批公社社员在在拉血兹神甫公墓的一堵墙英勇就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找出失败的原因:1、“法国整个资产阶级、所有的地主、工厂主都联合起来反对公社,他们层层包围了半个巴黎(另一半被德军包围)。
”——列宁2、“当凡尔赛在磨刀霍霍时,巴黎却沉浸在起义胜利的欢乐中,他们认为继续向凡尔赛进军是在挑起内战。
”3、“一些大炮在寻找他们的炮架,而在不远处,炮架却在哭着寻找他们的大炮。
”4、“银行是全部资本主义生活的神经,而公社不愿给人留下强盗、小偷的印象,在斗争的中途停了下来,没有剥夺剥夺者(法兰西银行)。
”答案:客观原因: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梯也尔反动势力主力尚存,其反动基础雄厚,再加上普鲁士的支持,其势力远远大于革命力量。
主观原因:没有乘胜打击敌人,军事准备不足,没有割断敌人经济命脉,缺乏工农联盟,缺乏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还不到被推翻的程度。
19世纪70年代初的法国小生产仍占绝对优势,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还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国际无产阶级还没有联合起来,互相支持,而国际资产阶级却结成反革命联盟,共同绞杀巴黎公社革命。
这也说明社会尚未发展到足以推翻资本主义的程度。
革命的爆发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带有偶然性,其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经验教训:(1)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2)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巩固革命成果,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3)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课堂小结: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探寻公正的理想国、《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等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标志及巴黎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初次尝试等知识,而且还感受到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美好追求,深切体会到革命导师创立科学理论的艰辛,深深震撼于巴黎工人的革命斗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