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合作探究型教案1人民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96.00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测试要求: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分封制;宗法制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梳理:一、西周分封制1.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3.分封的对象: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4.内容1)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2)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一分为二)6.崩溃:西周建立——春秋时,名存实亡(周天子势力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二、西周的宗法制1.概念: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实质)2.基本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3.特点:1)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3)大宗和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4.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5.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探究活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
阶段一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阶段二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不断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的政治形式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王位世袭制的产生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核心论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力的集中,即“家”的私有观念深化,表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具有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概况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诸侯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初期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影响(1)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保持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通史概要: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
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2、理解宗族、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二、教材要点“王”的出现与“帝”的传说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2.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包括金属器具的使用、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形成以及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
3.最初的“王”字来历(斧钺的象形)说明早期政治权力的实质是一种强权。
4.早期城的特征不仅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另外,这种城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早期城市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之一。
5.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是社会权力集中的反映。
这体现出早期国家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征。
6.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
夏商政治文化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创“家天下”即王位世袭等制度。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选举实行禅让制,在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选举,“选贤与能”。
到禹的时候,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实权。
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专题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内容及解析(一)内容: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一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一课,主要学习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相关历史,包括(1)夏商政治形式;(2)西周分封制;(3)西周宗法制。
(二)解析:本专题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起先秦,下讫明清,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
作为专题一的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两个概念,即和“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概念的时间范围:上限——国家形成;下限——秦统一以前。
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
这个时期是我国从原始血缘部落时代向封建专制时代的过渡时期,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色彩,以此为切口,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政治制度: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其次本节的关键词是“特点”,整节课都是围绕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展开,本节课的重点是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难点是分析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二、目标及解析(一)目标1、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能说出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含义、内容和影响。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解析1、通过回顾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国家的出现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2、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本,找出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3、利用课本第6页的“资料卡片”及多媒体展示个封国的地图,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周天子与诸侯的权利与义务;最后有学生总结归纳分封制的含义及影响。
4、带领学生回顾宗法制由父系氏族社会出现到夏朝世袭制的发展,商朝宗法制的完善,最终在西周确立的过程,突出宗法制的基础是血缘关系,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四川省高中历史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案人民版必修1【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和“商朝的政治特点”;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分析它们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分析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通过对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注意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使学生认识宗法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国家”观念的形成。
【重点难点】理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深刻认识分封制和宗法制预习案【预习培训】用20分钟时间从头到尾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教材内容;然后用15分钟时间依托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部分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
完成相关题目和知识体系归纳。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写入我的疑问一栏,以备重点探究和讨论。
【教材助读】一、夏商政治形式1、背景⑴早期国家的出现①时间、地区: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和长江流域。
②条件:经济的发展③标志: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礼制的含义是 )(2)传说中的黄帝平定四方,确定了初步的管理秩序。
(3)在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的方式实现。
2.夏商政治形式1.背景:举兵伐商,在牧野一战中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商王朝灭亡。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概况4.作用(1)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社会的。
(2)消极方面: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的形势,从而使的权威逐渐削弱。
史论结合:1. 分封制的维系纽带是血缘关系,随着维持分封的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动摇。
2.西周实行分封制,有利于当时西周政治的稳定;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消极作用越来越突出。
3.秦朝废除分封制以后的一些朝代仍存在分封,如西汉初年、西晋、明等。
★★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按照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专题一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编写:彭增贵审核: 李新来、王海峰、宋宪铭:编号N01一、教学目标:1、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对宗法制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二、教学重难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这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
它与皇帝们的“家务事”密切相关。
皇帝从登基开始,直到结婚、生子,以及出征或凯旋,每逢此类大事,都要亲自出马,去太庙祭祀列祖列宗。
既是尽一尽孝道,又在请求九泉之下的祖先保佑,希望这个天字第一号的大家族越来越兴旺。
我国自古就有“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说。
太庙是作为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也称作“明堂。
’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
可见,我国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你知道“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是我国古代哪种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这种制度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呢?温馨提示:“中国古代早期”概念的时间范围:上限一一国家形成;下限一一秦统一以前。
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
这个时期是我国从原始血缘部落时代向封建专制时代的过渡时期,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色彩,以此为切口,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政治制度: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新课探讨:(一)、西周分封制(“封邦建国”)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阅读教材P6西周分封制这一目,自主完成以下问题: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建立诸侯国来保护王室的一种制度。
(岳麓版)。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人教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目标1、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对宗法制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知识梳理】一、早期国家的出现1、时间:距今大约五千年前_前。
2、原因:_农耕经济_的发展。
3、标志:_课本4页第一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早期国家的帝王: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等。
5、早期国家的政治特色:早期国家的帝王用战争平定四方,分置官员,确立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_禅让_的方式实现。
二、夏朝的政治制度(家天下制度的开始)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_夏朝_____。
2、夏朝的政治制度:启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由此形成。
_宗族_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三、商朝的政治制度1、商朝的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立商朝。
2、政治特点:(1)族权与政治结合: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_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并使用“人牲”祭祀神灵。
四、西周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西周的政治制度:(1)西周分封制:①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巩固周朝政权,(提示:据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即“封邦建国”)②主要内容:A、周王分封诸侯:周王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B、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C、诸侯以下的再分封:诸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
③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A、分封对象多种类型,但以同姓子弟为主体。
B、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规定周王与诸侯相对严格的君臣关系;C、层层分封,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序列。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知识层面上看,本课的知识目标主要有“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征”。
从能力目标上看,本课的能力要求是“了解”和“认识”,前者属于识记层次,后者属于理解层次。
另外,认识还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夏、商、周的更替;夏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2、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分封制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深入了解,达到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宗法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根据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来回归历史,掌握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的内容。
学会融会贯通。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
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了解夏商周三代的主要政治制度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政治体制,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其作为统治者的地位。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无论哪个制度,其实都是统治者压迫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4、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分封制。
周灭商以后,执政的周公大举实行分封。
所谓的分封制度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合作探究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刚刚开始涉及政治专题知识,纵向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尚欠缺,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汲取历史传说中有关知识的能力。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在引导学生复习中国朝代更替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背景、内容和作用的讲述或讨论,了解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之悠久,体系之完备,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
由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及其发展道路涉及中国上古时代如何由野蛮走向文明、早期国家的特色、文明初期社会发展道路等重要问题,所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就从这个问题谈起。
课文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古史传说、古史材料等概述了从距今大约五千年前的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然后教材从“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的制度谈起,转入了对夏商政治形式的介绍,说明了夏的基本政治关系为宗族关系。
代夏而立的商统治时间较长,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有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的政治特点。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王位)世袭制
师: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推选首领注重的是“贤”与“能”,夏部落的大禹因治水有功,威望
较高,根据禅让制,舜到了晚年,传位于禹。
到禹时,夏部落逐渐强大,其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请问什么是世袭制?
生:(财产、爵位等)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师:世袭制开始了一种私有制“家天下”,标志着我国过渡到奴隶社会。
(小结)师:我们可以看到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有二,一是实行王位世袭制,二是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略)。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是传承的,夏商的王位世袭制及地方的管理制度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的影响。
(导入)
二、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师: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
那么,何谓“分封制”呢?
(1)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属,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2)概况: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人物,即周武王和周公。
共有两次大的分封,一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二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大家分析西周主要分封哪些人?(投影分封制关系示意图)地图
(3)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师:为什么是封这些人?
生1:王族是天子最信赖的人。
生2:功臣对建立新的政权有贡献,需要拉拢他们,必须给予一定的奖赏以示对天子忠诚的鼓励。
生3:可以借助先代贵族的威望减少新政权的阻力。
(4)目的:巩固统治(投影:西周疆域图)
师:对,在勾心斗角的政治中,统治者能依赖的只有他们最亲近的人如亲戚及他们身边的大臣,特别是王族,所以我们看到这些诸候国以同姓为主。
(5)内容:一方面,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另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6)评价:
西周这样统治有什么作用呢?
生:由于层层分封所确立的诸侯、卿大夫与天子之间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各方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因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王权要比夏商牢固,这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
师:西周的分封制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但这种制度有没什么隐患?
生1:有。
分封制下的诸候国,独立性比较大,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这就使得他们有强大的可能性,而对此周王是较难加以控制的。
生2:诸候也有野心,谁不想号令天下?当诸候的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后,他们也会想当天子,周朝的统治就岌岌可危。
(投影:评价的总体板书)
师:在西周前期,周天子的势力强大,可以控制诸候。
但到了西周后期,随着王权衰落,诸候国势力日益强大,诸候开始挑战周天子的权威,于是出现大国吞并小国,诸侯相互相争战的局面。
而周天子对此却无力干预,这时出现了“楚王问鼎”的故事。
请同学们阅读课件关于“楚王问鼎”的材料,分析一下“楚王问鼎”的实质是什么?
生:(回答)
师:“鼎”在中国有特殊意义,它原指中国古代的炊具,后来成为最重要的祭祀礼器。
相传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故九鼎寓意天子的地位。
诸侯对它除了毕恭毕敬以外,是没有资格来问津的。
否则即视之为大不敬,是对王权的挑战。
发生这样的事情,恰恰说明了,诸候势力的强大,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跃跃欲试,争霸中原。
这严重冲击着分封制,标志着其开始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过渡)提问:师:我们刚才讲分封制,但具体哪些人受封,哪些人继承王位呢?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受封?受封的对象与周天子之间主要是靠什么联系在一起的?(血缘)这就涉及到西周的另一种制度——宗法制。
(导入宗法制)
2、宗法制
(1)概念: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2)实质: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生:嫡长子继承制。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小儿子)。
师:什么是嫡子?什么是庶子?什么是嫡长子?
生:正妻(大老婆)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其他妻室生的称为庶子,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称为嫡长子。
师:嫡长子继承制即是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作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封号,其余诸子分封为士。
所以,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嫡子及庶子有着双重关系,在血缘上他们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他们又是君臣关系。
(投影宗法制关系示意图)
问:“想一想:“大宗”一定“大”吗?“小宗”就一定“小”吗?”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大宗和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师: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如何?它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
角色体验:角色体验-----走进早期政治文明
下列是某同学在模拟西周的政治生活中的一段独白。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独白中的错误之处。
我是家里的嫡长子,被父亲分封到东方。
前几天,我出兵教训了前来“问鼎示威”的楚王。
父亲因此免除了我的贡赋,并允许我在自己的封国内收取赋税,设置官员。
过几天,各诸侯国将要向我汇报他们治理自己封国的情况。
他们之间整天勾心斗角,打个不停,我心里很恼火。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