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的流云与枯叶
- 格式:docx
- 大小:44.40 KB
- 文档页数:12
【诗歌鉴赏】西风颂_诗歌鉴赏西风颂[英国]雪莱1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师,纷纷逃避: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呵,重染疫疠的一群:西风呵,是你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像是墓中的死尸,冰冷,深藏,低贱,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吹起她的啼卜八,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唤出嫩芽,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不羁的精灵呵,你无处不运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2没入你的急流,当高空一片混乱,流云像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脱离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千,成为雨和电的使者:它们落在你的磅礴之气的蔚蓝的波面,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从天穹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直抵九霄的中天,到处都在摇曳欲来的鬈发。
对颜死的一年你唱出了葬歌,而这密集的黑夜将成为它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里面正有你的万钓之力在凝结;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迸涌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 3是你,你将蓝色的地中海唤醒,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被澄敦水流的回旋催眠入梦,就在巴亚海湾⑴的一个浮石岛边,它梦见了古老的?殿和楼阁在水天映辉的波影里抖颤,而且都生满青苔,开满花朵,那芬芳真迷人欲醉!呵,为了给你让一条路,大西洋的汹涌的浪波把自己向两边劈开,而深在渊底那海洋中的花草和泥污的树林虽然枝叶扶疏,却没有精力;听到你的声音,它们已吓得发青: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哦,你听!4唉,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仅仅不如你那么自由,哦,无法约束的生命!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便成了你的伴侣,悠游于太空(因为呵,那时候,要想追你上云霄,似乎并非梦幻),我就不致像如今这样焦躁地要和你争相祈祷。
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我跌在生活底别棘上,我流血了!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样的:骄傲、轻捷而不驯。
语文教学:雪莱《西风颂》内容赏析《西风颂》内容赏析佚名【导读:《西风颂》是雪莱思想感情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是其战斗的宣言书、思想的播种机,它闪耀着美、闪耀着智慧、闪耀着力量,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想。
】这首诗构思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
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
不出我所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
第三节结尾处所提到的那种现象,植物学家是十分熟悉的。
海洋、河流和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和陆地的植物一样,对季节的变化有相同的反应,因而也受到这种变化的风的影响。
本诗作者雪莱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虽然其生命只有短短30载,但他却像是文坛上一颗炫丽的流星,在世间乃至今日,其留存下来的诗歌作品,仍散发着独属于他的光芒。
而在其作品中,《西风颂》绝对称得上是巅峰之作了。
接下来对本首诗进行解读。
西风作为本首诗的中心意向,被作者赋予了想象的翅膀。
随着西风的飞扬,无论是感情还是立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而西风那种狂野不羁、肆意破坏的力量,可能正是雪莱所追寻的生命的本来力量,也正是他对于受禁锢的生命的强烈反抗。
全诗第一段,主要意象是西风和树林中的残叶,描绘了西风横扫林中残叶并且传播生命的种子的景象。
此处,暗喻和象征的写作手法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作者将“西风”比作“秋之实体的气息”,即大自然中不可战胜、所向披靡的存在。
而又将“春风”比作“阳春蔚蓝的姐妹”,又显得柔和。
接着,诗人用“残叶”来象征英国的反动阶级,用“疫疠摧残的落叶无数”来描绘了反动阶级所处的垂死状态。
在作者的笔下,西风是“不羁的精灵”,它既“破坏”着,又“保护”着。
狂野的西风喻指着革命的力量,它在摧毁一切陈旧、腐朽的事物的同时,也在孕育着一切有着生机和活力的新事物。
全诗开篇便体现了西风奔腾的气势,它技能摧毁旧世界,又能创造新世界。
语文教学:雪莱《西风颂》内容赏析《西风颂》内容赏析佚名【导读:《西风颂》是雪莱思想感情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是其战斗的宣言书、思想的播种机,它闪耀着美、闪耀着智慧、闪耀着力量,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想。
】这首诗构思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
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
不出我所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
第三节结尾处所提到的那种现象,植物学家是十分熟悉的。
海洋、河流和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和陆地的植物一样,对季节的变化有相同的反应,因而也受到这种变化的风的影响。
本诗雪莱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虽然其生命只有短短30载,但他却像是文坛上一颗炫丽的流星,在世间乃至今日,其留存下来的诗歌作品,仍散发着独属于他的光芒。
而在其作品中,《西风颂》绝对称得上是巅峰之作了。
接下来对本首诗进行解读。
西风作为本首诗的中心意向,被赋予了想象的翅膀。
随着西风的飞扬,无论是感情还是立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而西风那种狂野不羁、肆意破坏的力量,可能正是雪莱所追寻的生命的本来力量,也正是他对于受禁锢的生命的强烈反抗。
全诗第一段,主要意象是西风和树林中的残叶,描绘了西风横扫林中残叶并且传播生命的种子的景象。
此处,暗喻和象征的写作手法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将西风比作秋之实体的气息,即大自然中不可战胜、所向披靡的存在。
而又将春风比作阳春蔚蓝的姐妹,又显得柔和。
接着,诗人用残叶来象征英国的反动阶级,用疫疠摧残的落叶无数来描绘了反动阶级所处的垂死状态。
在的笔下,西风是不羁的精灵,它既破坏着,又保护着。
狂野的西风喻指着革命的力量,它在摧毁一切陈旧、腐朽的事物的同时,也在孕育着一切有着生机和活力的新事物。
全诗开篇便体现了西风奔腾的气势,它技能摧毁旧世界,又能创造新世界。
此处也给予了的对未来的期望。
全诗第二段,雪莱进一步运用了天空中的云、雨和电等意象来描绘了西风在长空中的磅礴气势。
英语美文诗歌5首邂逅世间最美的英语诗歌,When We Two Parted 我们俩分别时。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英文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英文诗歌1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Percy Bysshe Shelley珀西·比西·雪莱Thou on whose stream, `mid the steep sky`s commotion没入你的急流,当高空一片混乱,Loose clouds like earth5s decaying leaves are shed,流云像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脱离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
Angels of rain and lightning: there are spread这是雨和电的先遣,On the blue surface of thine aery surge,它们飘落在你的磅礴的、蔚蓝的波涛之上,Like the bright hair uplifted from the head有如狂女那飘扬的头发在闪烁,Of some fierce Maenad, even from the dim verge从天穹的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Of the horizon to the zenith's height,直抵九霄的中天,到处都在摇曳The locks of the approaching storm. Thou dirge欲来雷雨的卷发,对濒死的一年Of the dying year, to which this closing night你是岁之将尽的挽歌,而这密集的黑夜Will be the dome of a vast sepulchre,将成为它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Vaulted with all thy congregated might而你,凝聚所有水汽的力量把穹顶力挽,Of vapours, from whose solid atmosphere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迸涌Black rain, and fire, and hail will burst:〇 hear!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英文诗歌2The Chimney Sweeper扫烟囱的小男孩William Blake威廉布莱克When my mother died I was very young,我母亲死的时候,我还小,And my father sold me while yet my tongue我父亲把我卖给了别人,Could scarcely cry "weep! weep! weep! weep!我当时还不太喊得清”扫呀,扫呀”,So your chimney I sweep, in soot I sleep.就这样白天扫你们的烟囱,晚上在烟灰里睡觉。
部编版高中语文雪莱《西风颂》赏析《西风颂》是一首颂歌。
颂歌是一种题材严肃、格调崇高、结构复杂的长篇抒情诗,可追溯到古希腊,用于庄严的仪式或庆典场合,可伴随音乐吟唱。
以古希腊诗人品达(522—442 BC)而知名的古希腊颂歌又被称为品达体,多为酒神仪式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庆典而作,诗风激昂崇高,情感热烈,结构严谨,由三节构成:歌队从右向左回舞时吟唱的为第一节(strophe),从左向右回舞时吟唱的是第二节,或称反诗节(antistrophe),歌队最后站立吟唱的部分为终曲(epode)。
古典颂歌另一传统源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65–8 BC),贺拉斯体题材更为宽泛,多书写友谊、爱情等题材,更具个人化性质,针对个体而非剧场公众发言,较之品达体更为亲切、平和,更富于冥想和哲思的特点。
就英国文学而言,颂歌至17世纪流行一时,英国诗人考利(Abraham Cowley, 1618—1667)打破品达体的形式规范,使得结构、形式更灵活多变,至18世纪,颂歌在英国发展成一种表达崇高思想和超越精神追求的诗歌体裁,而浪漫主义诗人则承袭了贺拉斯体的个人化风格,将景物描写和富于情感的个人沉思有机融合起来。
《西风颂》兼具品达和贺拉斯两种颂体的品质,它是一曲献给西风的赞歌,情感热烈庄严,但又是贺拉斯式的个人化颂歌,诗篇情景交融,诗人的主体经验与客观世界相互投射。
但在结构上,它并未沿用品达体“起”(turn)—“反”(counter-turn)—“收”(stand)的三段模式,也非贺拉斯体的直线推进式,通篇由五个诗节构成,在第、第四节之间出现一个意义的转折,由此可划为两层,就这点而言,更接近十四行诗的两段结构。
再者,五个诗节又以十四行诗体写成,整首颂歌读来又如一组十四行诗体组诗,十四行诗体又以三、三、三、三、二的方式编排,即包括四个交错押韵的三行诗(terza rima)和一个对句(couplet),每一行的节奏为五音步抑扬格,韵脚为ABA BCB CDC DED EE,三行诗体源自但丁的《神曲》,但雪莱在此基础上做了革新,使三行体以对句的形式结尾。
《西风颂》赏析口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崔永芹黄艳张荣芳摘要:《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最著名的一首抒情诗,全诗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写景与抒情于一体,节奏明快,感情奔放,含意深刻。
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歌颂了西风摧枯拉朽同时孕育新事物的精神:也表达了对未来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关键词:意象:音韵;西风颂《西风颂》是一首抒情短诗,它是旅居佛罗伦萨的青年诗人于地中海秋日的阿诺河畔所作。
整首诗中诗人祈求西风帮助.视西风为同志。
以此作为某种象征。
西风,正是雪莱所描述的精神和道德的力量。
正如他所指称的是一种精灵.它完全进人人体并使其恢复失去的精力。
精灵spr i t'源于拉丁文s pi r i t us,意指呼吸,这个词又源于s pi m t e,意为吹拂。
诗人恰是按其字面意义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将吹拂的西风与生命的精灵结合于一体【I】。
当精神沮丧之时。
祈求重新得到激励,希望生命的气息吹人荒芜的心田。
同时,诗人也运用了原始的方法去寻求所向往的东西。
《西风颂》便是运用了此古老的联系。
自谓其作品是“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圈。
《西风颂》按其内容可分三大层次。
第一二三节为第一层次,第45两节各为一层次。
第一层次中各自独立的西风景象分别引出了地覆,天翻,海啸,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象——对旧事物有巨大破坏力的西风。
第二三层次。
西风意象与诗人融为一体。
更体现了西风的强大保存力。
下面就全诗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全诗的第一部分,主要意象是西风与树林中的残叶.描写了西风横扫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子的景象。
诗中残叶似鬼魅般地被西风吹逐.有翅的种子也被送到越冬的床圃等待春暖花开。
这里,暗喻和象征的手法得到了生动的运用。
西风被比作秋之生命的气息(br eaⅡl of aur um n’sbei ns),种子也被安上了飞翔的翅膀t he w i nged s eeds l。
残叶仙e l eaves dead)象征着英国的反动阶层,无数疫疠摧残的落叶(Pes t i l enc e—st r i cken m ul t i t udes)就是用来描述该反动阶层垂死的的状态嘲。
浅析雪莱的《西风颂》赏析《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
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
从形式上看,五个小节格律完整,可以独立成篇。
从内容来看,它们又融为一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
第一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
第二节描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
第三节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摧毁海底花树。
三节诗三个意境,诗人想象的翅膀飞翔在树林、天空和大海之间,飞翔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形象鲜明,想象丰富,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歌唱西风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强大威力。
从第四节开始,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描写西风的气势转向直抒诗人的胸臆,抒发诗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主旨仍然是歌唱西风。
因此,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题集中,是《西风颂》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
雪莱善于把主观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完美结合起来,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
他歌唱西风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扫除破败的残叶,搅动着“浓云密雾”,唤醒沉睡的浩翰大海,把一丛丛躲藏在海底深处的海树海花,吓得“瑟瑟地发抖,纷纷凋谢”。
他歌唱革命运动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横扫旧世界一切黑暗反动势力。
这正是当时欧洲革命形势的生动写照。
诗人看到了革命一方面在扫除腐朽,无情地摧毁旧世界;另一方面又在“鼓舞新生”,积极地在创建着美好的新世界。
他在歌唱西风的同时,也是在激励和鞭策自己。
雪莱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他以诗歌作武器,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经受过失败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精神。
《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人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写出了西风的形象。
那气势恢宏的诗句、强烈撼人的激情把西风的狂烈、急于扫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诗中比喻奇特,形象鲜明,枯叶的腐朽、狂女的头发、黑色的雨、夜的世界无不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雪莱在歌唱西风。
他歌唱西风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扫除破败的残叶,无情地把那“黑的、惨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垃圾扫除干净;他歌唱西风“在动乱的太空中掀起激流”,搅动着“浓云密雾”,呼唤着“电火、冰雹和黑的雨水”,“为这将逝的残年唱起挽歌”。
想象·自由·自然——雪莱《西风颂》论析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西风颂中脍炙人口的名言,被几代革命人作为座右铭。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我对雪莱诗选中《西风颂》这首,感触颇深。
作者以激昂的语调描述了西风的形象,从而将西风塑造为一个敢于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代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雪莱曾自己说过:“构思和基本写成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诺河岸的一个树木里,当时天气温和、清新,而这场暴风正集聚水气,倾斜下秋雨。
如我所料,在日落时分,狂风大作,雨雹如注,伴随着西萨滨地区特有的那种壮观的闪电、雷声。
“由此可以知道,那狂暴、雷雨交加的西风,是生命的呼吸、是诗人的感受,体验过的。
正因为如此,诗人笔墨下的西风才如此的真实、壮观!读到这里,真有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作共分成三大部分,主要从负面轻易描绘西风,写下它给大地、天空、海洋增添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两部分主要抒发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情感。
在经历了严冬的历练之后,人会变得更加有韧性,这自然是冬天的严寒带给我们的考验。
也可以说,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馈赠,让我们有机会体会到人生的另外一个侧面的样子,以免我们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找不到方向。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味这句:冬天来了,春来还会远吗?是啊!一切都要有一个好的目标和希望,人类才能进步、向前。
唯美多情就是雪莱,革命事业存有雪莱,西风颂歌就是雪莱,文学桂冠存有雪莱;上天入地就是西风,搅弄风云存有西风,游送生命就是西风,刮起大浪存有西风;声势浩大就是革命,改朝换代存有烈士,一马当先就是革命,无所畏惧存有战士。
看吧,那一阵阵西风已经侵袭而去了,那一个个斗士已经整装待发了,那一场场革命即将发动了……西风的力量是勇猛刚烈的。
它驾驭着疾风呼啸而过,凭借着自己那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扫除了世间一切的残枝败叶,然后温柔的将生命的种子护送到远方,将人间的希望传播到远方,将战士的精神弘扬到远方,将革命的力量传送到远方。
雪莱《西风颂》赏析《西风颂》是雪莱的名作,比起一般的抒情短诗,它的篇幅较长,加之诗中的场景不断变换,意象也十分密集,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讲解时要注意抓住诗歌的展开线索。
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构思的,雪莱自己曾解释了它的缘起:“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又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
不出所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
”书写暴雨来临之际大自然的伟力,成为该诗的起点。
第一节,写狂暴的西风如何摧枯拉朽,将落叶扫尽,又将种子吹入土地,等到春天的到来。
诗中有两处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做一点解释:“有翼的种子”,指的是那些靠风力传播到远方的种子;“碧空的姊妹”,是指春天清新的东风,诗人将东风称为西风的姊妹,为了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
在这一节中,诗人运用了色彩对比的手法,在描写西风扫荡的秋天时,“黄的,黑的,灰的,红的像患肺痨”一句,渲染出树叶凋零时一片色彩斑斓的衰落景象,而“鬼魅”“巫师”“疫疠”“死尸”“黑暗的冬床”等词汇、意象的出现,更突出了一种万物肃杀的气氛。
但当写到“春天”来临,语言的色彩又趋于柔和、明媚──“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
诗人不愧是用“色”的高手,在这几行诗中大自然由枯到荣的变化过程,被形象地呈现。
最后,诗人将无处不在的西风命名为“破坏者兼保护者”,这里包含了一种特定的认识,西风既是旧世界的破坏者又创造了新的世界,这正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辨证规律。
第二节,视角拉向了高空,写西风怎样吹破了乌云,形成了暴风雨。
这一节是全诗中想像最为奇异、瑰丽的一部分。
在一开始,被风吹散的流云,被比喻成大地上的枯叶,在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由此形成了自然的转换,混乱、撕扯、纠缠等词的使用,也强化了一种动荡的感觉,破碎的云朵也像落叶那样,正在挣脱那些看不见的“枝干”。
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运用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像,将飘落在空中的云气,比喻成“狂女的飘扬的头发”。
诗歌赏析:雪莱作品--世间的流浪者世间的流浪者雪莱告诉我,星星,你的光明之翼在你的火焰的飞行中高举,要在黑夜的哪个岩洞里你才折起翅膀?告诉我,月亮,你苍白而疲弱,在天庭的路途上流离飘泊,你要在日或夜的哪个处所才能得到安详?疲倦的风呵,你飘流无定,象是被世界驱逐的客人,你可还有秘密的巢穴容身在树或波涛上?1820年(穆旦译)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短暂的30年韶华中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同他的墓志铭所说:“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他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雪莱热爱大自然,常在诗歌中描绘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最终他也化作了斯贝齐亚海中的精灵,自由地淌游在自然之中。
太阳、流云、飞雀、西风……这些自然界的事物是雪莱诗歌中的常客,雪莱诗中的太阳是可以让景色复生的永恒力量,雪莱诗中的流云是给干渴的花朵带来生命的使者,这一切都充满了希望、活力,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仿佛使人伫立在无垠的田野间,鼻翼中充斥着流动的微风。
雪莱的诗歌又是复杂多变的,也有哀婉与感伤。
《世间的流浪者》就传递出一种荒凉的孤独。
诗歌中星星消散了闪烁的光彩,月亮褪去了温柔的面纱,风儿脱离了不羁的潇洒,它们从人间向往的仙境之子变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流浪者,步履不停,像徒劳推动巨石的西西弗一样,得不到片刻栖息,连旁观者都为他们发出心痛的叹息。
诗歌中流浪着的星星、月亮和风就是世间各个真实的流浪者的化身,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也是社会的弱者,支撑整个社会运行,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和庇护。
雪莱对他们充满了同情,真挚的希望他们可以得到应有的安详,过宁静富足的生活。
世间的每一个个体本都应该得到善待,婴儿应有温暖的襁褓,孩童应有快乐的乐园,成人应有心灵的宁静,动物应有自己的家园,万物和谐而蓬勃的生长。
但世间的宁静祥和却不依人愿,总是那么短暂。
雪莱借《世间的流浪者》吐露对弱者的真心,这也应是人类共有的初心。
雪莱的诗云
英国诗人雪莱的《云》原文如下:我为焦渴的鲜花,从河川,从海洋,带来清新的甘霖;
我为绿叶披上淡淡的凉荫,当他们歇息在午睡的梦境。
从我的翅膀上摇落下露珠,去唤醒每一朵香甜的蓓蕾,
当她们的母亲绕太阳旋舞时摇晃着,使她们在怀里入睡。
我挥动冰雹的连枷,把绿色的原野捶打得有如银装素裹,
再用雨水把冰雪消溶,我轰然大笑,当我在雷声中走过。
我筛落雪花,洒遍下界的峰岭山峦,巨松因惊恐而呻吟呼唤;
皑皑的积雪成为我通宵达旦的枕垫,当我在烈风抚抱下酣眠。
在我那空中楼阁的塔堡上,端坐着庄严的闪电——我的驭手,
下面有个洞穴,雷霆在其中幽囚,发出一阵阵挣扎怒吼;
越过大地,越过海洋,我的驭手
轻柔地指引着我,
越过湖泊、河川、平原,越过巉崖和连绵起伏的山岭,
无论他向往何处,他所眷恋的精灵
永远在山底、在水中;
虽然他会在雨水中消溶,我却始终
沐浴着天廷蓝色的笑容。
《云》是一首充满想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它描述了云彩的变幻莫测和美丽。
雪莱经典短篇诗歌雪莱经典短篇诗歌希望会使人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一对同胞兄弟。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雪莱经典短篇诗歌,欢迎借鉴!雪莱经典短篇诗歌1《世间流浪者》告诉我,星星,你光明之翼在你火焰飞行中高举,要在黑夜哪个岩洞里你才折起翅膀?告诉我,月亮,你苍白而疲弱,在天庭路途上流离飘泊,你要在日或夜哪个处所才能得到安详?疲倦风呵,你飘流无定,象是被世界驱逐客人,你可还有秘密巢穴容身在树或波涛上?雪莱经典短篇诗歌2《爱底哲学》泉水总是向河水汇流,河水又汇入海中,天宇轻风永远融有一种甜蜜感情;世上哪有什么孤零零?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
何以你我却独异?你看高山在吻着碧空,波浪也相互拥抱;谁曾见花儿彼此不容:姊妹把弟兄轻蔑?阳光紧紧地拥抱大地,月光在吻着海波:但这些接吻又有何益,要是你不肯吻我?雪莱经典短篇诗歌3《致华兹华斯》讴歌自然诗人,你曾经挥着泪,看到事物过去,就永不复返:童年、青春、友情和初恋光辉,都像美梦般消逝,使你怆然。
这些我也领略。
但有一种损失,你虽然明白,却只有我感到惋惜:你像一颗孤星,它光芒照耀过一只小船,在冬夜浪涛里;你也曾像一座石彻避难所,在盲目纷争人海之中屹立;在光荣困苦中,你曾经吟唱,把你歌献给真理与只有之神——现在你抛弃这些,我为你哀伤,前后相比,竟自判若二人。
雪莱经典短篇诗歌4《你匆匆进坟墓》你匆匆进坟墓!要把什么寻找?以你不息意志,活跃思想,和为尘世役使无目头脑?呵,你那热情心,对苍白希望所假扮一切美景,如此急跳!还有你那好奇精神,枉然猜想生命是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你要知道人所不知道信息——唉,你究竟何所向往,如此匆匆走过生之葱绿可爱途程,避开欢乐,也避开悲伤,只一意在幽暗死之洞穴里寻求安身?心呵,头脑和思想!是什么东西你们期望在那地下墓穴承继?雪莱经典短篇诗歌5《致华兹华斯》讴歌自然诗人,你曾经挥着泪,看到事物过去,就永不复返:童年、青春、友情和初恋光辉,都像美梦般消逝,使你怆然。
雪莱诗歌代表作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雪莱诗歌代表作,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简介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
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与乔治·戈登·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雪莱诗歌代表作抒情诗年份名称英文名1809年《爱尔兰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1810年《战争》War《维克多与凯齐尔诗钞》1811年《玛格丽特·尼克尔斯遗稿》1812年《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1814年《写在布雷克耐尔》Stanza,written at Bracknell《无题——1814年4月》Stanzas——April,1814 《致哈莉特》To Harriet《致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To 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815年《无常》Mutabilty 《死亡》On Death《夏日黄昏墓园》 A Summer Evening Churchyard《无题》Lines1816年《日落》The Sunset 《赞智力美》Hymn to Intellectual Beauty《勃朗峰》Mount Blanc《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Feelings Of A Republican On The Fall Of Bonaparte1817年《玛丽安妮的梦》Marianne's Dream 《致歌唱的康斯坦西亚》To Constantia,Singing《致大法官》To the Lord Chancellor《给威廉雪莱》To William Shelley《无题》Lines《死亡》Death《撒旦挣脱了锁链》Fragment:Satan broken loose《给狱中归来的朋友》Fragment: To a Friend relased from Prison《奥西曼迭斯》Ozymandias1818年《致尼罗》To the Nile 《逝》The Past《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尤根尼亚山中抒情》Lines written among the Euganean Hills《召苦难》Invocation to Misery《无题》Stanzas written in Dejection,near Naples《十四行:无题》Sonnet 《致玛丽》To Mary1819年《给英格兰人的歌》Song to the Man of England《新国歌》 A New National Anthem 《颂歌》An Ode《苍天颂》Ode to Heaven《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告诫》An Exhoratation《印度小夜曲》The Indian Serenade 《爱的哲学》Love's Philosophy 《1819年的英国》England in 1819《饥饿的母亲》 A Starving Mother1820年《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云》The Cloud《致云雀》To a Skylark《阿波罗之歌》Hymn of Apollo《潘之歌》Hymn of Pan《两个精灵:一则寓言》The two Spirits:An Allegory《秋:挽歌》Autumn: A Dirge《十四行》Sonnet《久远的往昔》Time Long Past1821年《年岁的挽歌》Dirge for the Year 《时间》Time《无题》Lines《阿拉伯歌词仿作》Frim the Arabic:An Imitation《歌》Song《无常》Mutability《闻拿破仑死有感》Lines written on hearing the News of the Death of Mapoleon《十四行:政治的伟Sonnet:Political Greatness《哀济慈》Fragment on Keats《十四行:致拜伦》Sonnet ti Byron《音乐》Music《致爱德华威廉斯》To Edward Williams《忆》Remembrance《哀歌》 A Lament1822年《女催眠师语病人》The Magnetic Ladyto her Patient 《致珍妮:回忆》To Jane :The Recollection《写在勒瑞奇海湾》Lines written in the Bay of Lerici《一盏破碎的明灯》Lines《我们重逢和分别时不同》Lines:We meet not as we parted诗剧年份名称英文1819年《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倩契》The Cenci1820年《暴虐的俄狄浦斯》Oedipus Tyrannus, or Swellfoot the tyrant. Atragedy in two acts1821年《希腊》Hellas1822年《查理一世》长诗年份名称英文名1813年《麦布女王》Queen Mab 1815年《阿拉斯特》(或《孤独的精灵》)1817年《莱昂和西丝娜》(或《黄金城的革命:预见于十九世纪的一场幻景》)1818年《罗萨林和海伦》Rosalind and Helen《伊斯兰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 《朱利安和马达洛》1819年《暴政的假面游行》The Mask of Anarchy《彼得·贝尔第三》1820年《心之灵》Epipsychidion 《致玛利亚·吉斯伯恩》《阿特拉斯的女巫》1821年《阿童尼(阿多尼)》Adonais1822年《生命的凯旋》最经典的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云》附诗一首《西风颂》是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写于1819年。
雪莱的流云与枯叶——关于《西风颂》第2节的争论陆建德雪莱深知,人们说话作文往往不明白自己究意想表达什么,对所用词语的含义亦不甚了了。
1他还察觉到自己偏爱太虚幻境,凭了年轻人的激情率尔操觚,笔墨上多瑕疵。
在给葛德文的一封信(1817年12月11日)里他表示自己渴慕一种平实沉稳的诗风:“我不能不意识到,我的很多作品缺少一种伴随力量而来、为力量的标志的平静。
”“平静”一词原文为“tranquillity”,令人联想到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里关于诗的名言:诗虽然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但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感情”(“poetry…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tranquillity”)。
有趣的是,雪莱的诗作为人称颂大多是因为他高蹈奇伟的风格(the sublime)和缠绵悱恻的愁思,而不是他本人暗中钦羡的“为力量的标志的平静”。
《西风颂》堪称这崇高诗体的杰作:那五色缤纷的词藻和呼啸而来的铿锵音节自有神奇的豪力,使读者如狂风下草木,无不靡披;那关于诗人身世的感叹或大呼大叫的自怜(“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巧妙地与救赎世界的思想糅合在一起,轻而易举地拨响不少善感的心弦。
国内从高处着眼评价赏析这首诗的文字已重重叠叠,本文只拟介绍、梳理一下半个多世纪来英美学界对该诗第2节中几个用词和比喻展开的也许是枯燥乏味的争论,并由此点出一、二个尚有待廓清的问题。
让我们先看一看原文:Thou on whose stream,′mid the steep sky’s Commotion,Loose clouds like Earth′s decaying leavesare shed,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Angels of rain and lightning: there are spreadOn the blue surface of thine aery surge,Like the bright hair uplifted from the headOf some fierce Mæenad, even from the dimvergeOf the horizon to the zenith's height,1参看O·W·坎普贝尔《雪莱与非浪漫主义者》(伦敦,1924),第267页。
The locks of the approaching storm…《西风颂》有中译数种,都是翻译的精品。
为了行文的方便,笔者选用查良铮译文,抄录如下:没入你的急流,当高空一片混乱,流云象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脱离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成为雨和电的使者:它们飘落在你的.磅礴之气的蔚蓝的波面,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从天穹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直抵九霄的中天,到处都在摇曳欲来雷雨的卷发。
……当我们读到第4行的“它们飘落”时,我们确知“它们”指第2行似枯叶般的流云。
但原文中由“there are spread”开始的一句的实际主语是“欲来雷雨的卷发”,想必是译者经过一番琢磨后断定“飘扬的头发”和“欲来雷雨的卷发”所比的云就是..流云,故而大胆地用代词“它们”承前启后。
可能出于同一考虑,译者在第8行添加了不见于原文的“摇曳”一词,与前面“流云象大地的枯叶”的形象呼应。
不过枯叶和闪烁的头发(bright hair)怎么可以同时用来比流云呢?带了这问题我们打开李维斯的《重新评价:英诗传统与发展》(1936)。
在论雪莱的一章里李维斯细细推敲了《西风颂》第2节。
他说这些诗行浩浩荡荡奔腾而来,使人无暇思索。
不少读者将它们熟记于心,从来没有提出疑问:“流云”在什么方面和“枯叶”相似?两者在形状色彩和动态上都不相象。
只是那狂风乱舞,把云和树叶扯在一起;如果第1行“急流”这比喻合适的话,那么它不是指云可以象树叶那样“脱落”[shed]在急流的面上,而是增强了一种泛泛的“流动”[streaming]的效果,于是“脱落”一词用得不当就不为人注意。
再说,什么是“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呢?它们不代表什么雪莱在他眼前的景色里可以指给我们看的东西;显然,“枝干”由前一行的“枯叶”引申而来,我们不必问一问那究竟是怎样的树。
我们也不应该仔细分析“急流”的比喻如何展开:那“蔚蓝的波面”应指天穹,既然有“磅礴之气”,那波面却出奇地平滑……而且,暴风雨将至(“流云象大地的枯叶”,“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师,纷纷逃避”)和飘动的头发又有何相干?2李维斯的提问和思维方式不是无懈可击,他那打破沙锅璺(问)到底的架势必然会招致一些指责。
但是我们不能把他对雪莱诗风的批评简单地归结为他对雪莱的“憎恨”(哈罗德·布鲁姆语),正如我们不能无视安诺德、莱斯利·斯蒂芬和桑塔亚那等人就雪莱的创作提出的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李维斯通过细读《西风颂》第2节指出,雪莱诗中的比兴具有独特的自我繁殖力,几经嬗变后,我们已不知它们为何而起,从何而来。
与此现象平行的,是雪莱的滥情倾向:他的感情往往徜徉于太虚之中,不及外物;诗人的兴趣所在,不是感情的对象,而是感情本身。
李维斯的分析问世至今,已遭到不少学者反驳。
研究雪莱略有名气的朱迪丝·S·切尔耐克在去年(1992)纪念雪莱诞生200周年的文章里称李维斯当年“任意固执地误读”了这位浪漫主义先知的作品,4她一定想到了上面那段引自《重新评价》的文字。
切尔耐克的态度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
其实据笔者所知,《西风颂》第2节至今尚无“达诂”,李维斯的一系列疑问及因此而作的批评依然有成立的理由。
倘若他误读了雪莱,雪莱的几位著名捍卫者的阅读同样不能令人信服。
30年代末,学者刘易斯为匡正时弊作《雪莱、德莱顿和艾略特先生》一文时只字不提李维斯,引人注目。
他不象切尔耐克,深感雪莱不是一个“保险的”诗人,为他辩护不能过于自信。
首先对李维斯的分析发难的是在英文感觉上远逊于刘易斯的韦勒克。
韦勒克承认把“流云”比为“枯叶”失之浮泛,不过他作了这样的设想:雪莱躺在小船上,看到水上漂浮的枯叶与天上的流云相映成趣;他甚至在水面上注意到云的倒影依随着树叶一同缓缓流淌。
韦勒克认为“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可能暗指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互相纠结的天地两树。
5韦勒克并不是英国文学专家,他的解释从未引起学界的重视。
就新批评派和李维斯对雪莱2李维斯《重新评价》,1936,企鹅版(哈蒙兹沃斯,(1983),第171一172页。
注意李维斯也把头发和枯叶看作同一种云的比喻。
3这些问题包括:雪莱的理想主义是否太空泛?他的利他思想背后有无一种不自觉的自我中心态度?本文与这些问题无关。
参看安诺德《批评文集》(二)中论雪莱的专文以及斯蒂芬《葛德文与雪莱》,《书房里的时光》,共3卷,新版(伦敦,1909),第3卷,第59-93页;桑塔亚那《雪莱:或革命原则的诗的价值》,《批评论文选》,诺曼·韩弗雷编,共2卷(剑桥,1968),第1卷,第157-180页。
4切尔耐克《回顾一位先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1992年3月27日,第13页。
5韦勒克致《细察》信(1937年),《<细察)的重要性》,艾立克·本特利编(纽约,1948),第26页。
诗作的质疑提出较全面的驳斥的是理查·H·福格尔。
他在《浪漫主义诗人和玄学评论家》(1945)一文里以激烈的措词(拜伦式的讽刺语言?)为雪莱正名。
他接受流行的枯叶为死亡/ 新生的象征一说,并称流云和枯叶都在风的作用下飘零,两者在形状、色彩和动态上都极为相近。
云生之于天、海之间的氤氲之气犹如绿叶生之于树枝一样自然。
6真正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为雪莱恢复名誉的是美国知名学者弗·雷德里克·A·波特尔语气比较和缓的文章《雪莱的真相》(1952)。
波特尔和刘易斯一样对雪莱持一种有保留的喜爱态度。
他承认由于时代不向,雪莱放纵感情为人所病是在所难免的。
雪莱的诗具有使青年男女心醉神迷的力量,赢得他们顶礼膜拜,后果令人担忧。
但是,一旦适当的批评演变为全盘的否定,雪莱的真相就难以为人认知。
波特尔针对李维斯的分析对《西风颂》第2节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企图以雪莱的眼睛来观察天、海之间波诡云谲的景象,原来雪莱所见之云有两种,不能象李维斯那样把它们混为一谈:第2诗节呈现西风在空中激荡。
诗人抬起眼睛,看到与森林中相似的景象。
在高处,厚实的、相对稳定的云形成一张天篷;低处是较小的“流”云,被风吹得七零八落。
雪莱把高处稳定的云称为天空和海洋的枝于,因为它们是由在太阳照耀下从海洋蒸腾而起的水气凝聚而成。
78年后,波特尔“拨乱反正”的力作被艾勃拉姆斯收入著名文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当代批评论文》。
此时波特尔修正了早先比较具体的阅读,删去了上面这段文字,不再把诗中变幻的云霞分为高低两种。
他写道:“云确实没有看得到的依托,但是它们实际上和树叶一样受到重力的牵引。
它们‘高悬’于空中形成一张厚实和相对稳定的天篷,因为它们有由阳光、空气和水蒸汽(‘海洋’)混合而成的枝干的支撑。
”波特尔言词简略,显得比较谨慎。
他暗示雪莱描绘的图景确有几分朦胧,但不能因此否定某些自然现象的存在。
8波特尔修正自己的观点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偏爱空幻景象和雄桀俊伟诗风的哈罗德·布鲁姆在从神话创造的角度研究雪莱的专著中完全套用波特尔1952年的观点来解释《西风颂》第2节,于是雪莱的神话创造平添了一层现实主义的色调。
布鲁姆在时常被用作英文系学生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导读的《幻象的友伴》一书中仍然采用波特尔旧说,6《英国文学历史》,第12卷(1945),第237—238页。
7《现代语言协会杂志》,第67卷(1952),第606页。
8《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牛津,1960),第301—302页。
9也许他并没有劳神比较过波特尔那篇文章先后不同的两个版本。
波特尔《雪莱的真相》一文虽然标志了雪莱研究的转折点,文中对《西风颂》第2节的解读却早就被淘汰了。
1960年,英国数学家台斯蒙·金-赫利在研究导弹和卫星之余出版了一本份量不轻的专著《雪莱:他的思想与作品》,自此《西风颂》的公案染上了浓重的科学色彩。
金-赫利指出,雪莱看到的天空大多(三分之二)是蔚蓝一片,约有三分之一被白色的马尾状卷云覆盖。
雪莱极目西望,在天际的下部是一块块夹带了大量水气的灰色乱云,它们在西风的吹刮下迎面而来。
《西风颂》第2节前332行描写的有如“大地的枯叶”的“流云”就是那些形状各异的灰色乱云,学名“碎积云”;它们被风吹离水天间交流的水气(“纠缠的枝干”),就象“枯叶”从大树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