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4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课时冲关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41.00 KB
- 文档页数:6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星球地球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蟹状星云是金牛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
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①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②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
它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才能看到。
③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
它的量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4、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①黑子: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讲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练习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讲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练习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讲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练习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四讲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基础巩固组](2017·商丘模拟)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
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1971~2010年气候( )A.趋向于暖湿化B.趋向于冷湿化C.趋向于暖干化D.趋向于冷干化2.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 )A.玉米 B.水稻 C.甜菜D.甘蔗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分析,该地的气温、降水量折线呈波动上升状态,所以气候趋向于暖湿化。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地处黄淮平原地区,主要农作物有棉花、玉米、小麦等,故气候变化对该地玉米生产影响较大,A项正确;水稻、甜菜、甘蔗均不是该地主要农作物,影响较小.答案:1。
A 2。
A(2017·天津红桥八校)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
3.若全球气候变暖,则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水量变化量最可能是()A.大气中水汽输送增加量小于陆地径流增加量B.陆地河湖蒸发量将明显变小C.植物蒸腾作用减弱,海洋蒸发量明显增大D.全球降水量明显大于蒸发量解析:陆地径流增加量除了水汽输送增加量带来的降水外,还有陆地蒸发、蒸腾增加量带来的降水,则A正确。
第一部分第二章第4讲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
(2018·山西名校联考)图Ⅰ、图Ⅱ分别表明了1960~2010年中国≥10℃累积积温为4 500℃等值线的经度和纬度迁移规律。
读图回答1~2题。
1.1960~2010年中国≥10℃累积积温为4 500℃等值线的迁移规律是( )
A.整体向南迁移B.整体向东迁移
C.波动向西北迁移D.波动向东南迁移
2.近50年来,下列我国各地地理事物变化可信的是( )
A.天山雪线上升
B.黄河汛期延长
C.华北针叶林面积扩大
D.秦岭山麓可种植甜菜
解析:1.C 2.A [第1题,读图Ⅰ和图Ⅱ可以发现中国≥10℃累积积温为4 500℃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故选C。
第2题,中国≥10℃累积积温为4 500℃等值线向西北迁移体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可知天山雪线上升,故选A。
]
(2015·海南卷)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4.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
解析:3.A 4.B [第3题,从材料中“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条件的是蒙古高原。
第4题,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海洋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
(导学号66636025)(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下图为南半球某区域等温线示意图,甲线表示大陆海岸线。
据此,完成下题。
5.M、N两地1月和7月的年温差分别为12℃和8℃,①②两线数值依次为( ) A.16℃20℃B.16℃24℃
C.16℃24℃ D.20℃20℃
解析:B [图示M地1月等温线数值为28℃,而其1月和7月的年温差为12℃,则其7月气温为16℃,即①线数值为16℃;N地1月与7月年温差为8℃,则②线数值为24℃。
] 下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
据此回答6~7题。
6.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7.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
C.洋流D.人类活动
解析:6.D 7.B [第6题,甲地1月气温最低且低于0℃,属于温带气候;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可判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乙地1月气温也低于0℃,7、8两月降水量都大于150 mm,年降水量大于400 mm,属于典型的夏季高温多雨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第7题,甲、乙两地气温差异不大,但降水差异明显,主要是受大气环流影响的结果,其中乙地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夏季多雨,甲地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少雨。
]
(2018·陕西渭南一模)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K城海拔1 048米。
读图,完成8~9
题。
8.很早以前居住在K城附近的印第安人就发现这里的冬季常出现一种神奇的气流,能使厚达10厘米左右的积雪在一天之内融化,因此称之为“吃雪者”。
“吃雪者”形成的原因是( )
A.暖流流经增温
B.反气旋气流下沉增温
C.暖锋过境增温
D.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
9.当流经K城的河流进入主汛期时,居住在K城附近的人们最可能开展的活动是( ) A.东去种麦B.南下踏青
C.西山牧羊D.北山滑雪
解析:8.D 9.C [第8题,K城处于落基山脉的东部,是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焚风效应),故D项正确。
第9题,K城的河流位于山地背风坡,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是高山冰雪融水,当该河进入主汛期时,说明此时是夏季;东去种麦是春季或秋季;南下踏青是春季;北山滑雪在冬季;西山牧羊属于山地牧场,在夏季,故C项正确。
]
(导学号66636026)(2018·四川联测)下图为欧洲南部沿42°N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②地气候(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高温,干湿分明
11.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B.大气环流
C.地形D.纬度位置
解析:10.A 11.C [第10题,结合题干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由图示知②地夏季(6~8月)降水较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12~次年2月)降水较多,温和多雨,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
第11题,在42°N带来降水的是西风,从剖面图可以看出,①地位于山地背风坡,
降水少,②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所以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
12.(2018·江西上饶质检)下图是两大洲气候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判断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2)图中③④两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似,但气候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⑤⑥两地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大小不同。
试从大气环流、地形两方面作简要解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气候的成因、分布等。
第(1)题,根据海陆轮廓特点可判断两个大洲分别为大洋洲和南美洲。
①地位于25°S~35°S的大陆东岸,应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②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
第(2)题,③④两地同位于西风带,但由于地形的阻挡,降水状况差别较大,③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④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3)题,⑤⑥两地虽然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悬殊:从大气环流方面来看,⑤地受东南信风影响,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从地形方面来看,⑤地位于大分水岭迎风坡,平地面积小,⑥地位于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
答案:(1)①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②地为地中海气候,主要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2)地形的阻挡。
(3)⑤地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处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平地面积小,故热带雨林面积小;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处于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故热带雨林面积较大。
13.(2018·福建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为17℃。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
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
(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
(4)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
解析:(1)据图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其弯曲的原因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影响。
(2)气候类型根据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大陆西岸40°~6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是受洋流、地形及盛行风影响。
(3)结合大气环流的特征,冬夏季高低压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主导风向。
(4)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暖流增温增湿、山地阻挡寒冷气流。
答案:(1)特征:向北凸(弯曲)。
原因:西侧海洋7月份温度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温度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温带海洋性气候。
原因:该地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3)冬季时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时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地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4)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
寒冷干燥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