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器官1
- 格式:pdf
- 大小:300.92 KB
- 文档页数:7
什么是人造器官?人造器官,也被称为人工器官,是一种可以替代人体自身器官的生物学或机器学设备,它可以替代在人体内失去了正常功能的器官,为患者提供急需的生理支持和体力支持。
人造器官经常被使用来支持生命的重要器官,例如心脏、肺、肝脏和肾脏。
这些器官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没有它们,人们甚至可能无法生存。
虽然人造器官的应用仍处于相对初期阶段,但它们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几乎是不可或缺的。
接下来,将对人造器官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人造心脏,就是用于替代失去正常功能的人类心脏的设备。
它与人体的心脏类似,由心脏泵和心脏瓣膜等组成。
目前,人造心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机械心脏,另一种是生物心脏。
机械心脏是一种由金属和塑料等材料制成的电池驱动的心脏,它可以通过外部电脑、手机或者其他设备来调节心脏的搏动速度和强度。
相较于生物心脏,机械心脏更加坚固和持久,但会留下人造物体所典型的后遗症,如血栓,感染和出血等。
生物心脏则是由动物器官,如牛和猪的心脏制成,经过多次处理和改良,使其能适应人体。
它的优点在于更接近真实的心脏,有更好的植入效果和较低的感染率,但缺点则是它无法像机械心脏一样持久耐用。
2. 人造肺肺是我们呼吸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人造肺也是临床上备受期待的器官,因为在某些情况下病人的肺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损伤或者感染,需要进行部分或全部肺脱离、射频消融等治疗,最终可能需要肺移植。
但由于肺的稀缺性,很多病人难以得到供体肺,这时候就需要人造肺来替代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功能。
目前的人造肺主要有:人造肺囊、聚酯纤维素膜肺和血管内肺等。
人造肺囊通常采用硅胶、聚氨酯和聚乙烯等材料制成,它们能够实现气体交换,使血流呼吸系统得到良好的氧合。
血管内肺是通过将纤维素纤维和硅胶的复合材料制成薄膜,将其置于静脉内,然后利用黑色素细胞来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传递。
3. 人造肝脏因为肝脏是我们身体最大的解毒器官之一,而肝脏疾病和肝脏衰竭在人类健康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人造肝脏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人造器官有哪些]摘编自《人造器官:从科幻中走来》阅读答案(1)人造器官是一种能够替代自然器官的医学技术,旨在帮助那些因疾病或意外发生器官损伤、器官功能失调而需要替代器官的患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造器官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常见的几种人造器官。
1.人造心脏:人造心脏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研发出来,最初是为了替代原始的心脏辅助装置,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可以完全替代自然心脏的人造心脏。
它的外形与自然心脏相似,能够通过电池或电线进行充电,从而实现对心脏排泄的支持。
2.人造肾脏:人造肾脏是一种通过血液透析进行体外排泄的机器,利用滤网和化学材料进行代谢废物的过滤。
这种器官能够稳定地过滤血液并排泄毒素,使患者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功能。
3.人造眼睛:人造眼睛是一种通过微型计算机、相机和声音传感器等多种科技设备组合而成的人工眼球,可以替代失明者的原有眼球。
它能够通过传感器采集图像,并将信号转发到大脑中,从而帮助失明者获得视觉体验。
4.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是一种通过外部声音传感器采集声音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从而穿透耳膜达到耳蜗的设备。
它可以有效地改善失聪患者的听力,让他们恢复部分听力。
5.人造肝脏:人造肝脏是一个具有肝脏功能的机器,通过超滤、吸附和化学处理等多种方法来清除体内防辐射物质和代谢废物。
它能够帮助肝脏功能受损的患者维持正常的生命功能。
6.人工臂:人工臂是一种由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组成的人造肢体,可以替代失去手臂的人使用。
它能够通过神经信号传输的方式实现对电机的控制,从而实现肢体的运动。
总的来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造器官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人造肝、人造胰腺和人工肺等器官也在不断研发中,给生命医学带来了新的希望。
人造器官的研究开发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人类正逐渐探索着一种新的理念——“生物制造”。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人造器官已经逐渐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造器官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人造器官在临床上的应用。
人造器官的定义人造器官指的是以人工方式制造的替代自然器官的医疗装置。
它可以替代人体器官的某些重要功能,如人工心脏在替代病人的心脏时,就能够使病人继续保持正常的生命功能。
人造器官的发展历程人造器官的研究最初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科学家们利用简单的电子学技术和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制作出了人工心脏瓣膜和心脏起搏器等医疗设备。
而在60年代,人工心脏瓣膜和心脏起搏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器官的研究开发也逐渐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21世纪初,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们联合开展了人造肝脏的研究,成功地利用细胞学技术制造出了一种可以替代肝脏功能的人造器官。
目前,人造器官的研究正在向着更加复杂、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方向发展。
人造器官在临床上的应用人造器官的研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方面,人造器官可以替代人类器官的重要功能,为无法移植或无法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重要的治疗手段。
人工器官还可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其失去的器官功能,减少其不必要的痛苦。
除了在临床上的应用,人造器官在科学研究领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人造器官模型的研究,揭示更多关于器官发育与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人造器官的研究对于药物筛选、毒性测试等方面也拥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总结由此可见,人造器官的研究开发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工器官可以替代失去功能的自然器官,为无法移植或无法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帮助,同时也为新一代的医疗产品提供了更加强大、更加全面的技术支持。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工器官的发展将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为我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人造器官8.3 遗传学的未来——教师团队:陈火英、葛海燕、刘杨、任丽 等人造器官定义人造器官在生物材料医学上是指能植入人体或能与生物组织或生物流体相接触的材料;或者说是具有天然器官组织的功能或天然器官部件功能的材料。
人造器官主要有三种机械性人造器官半机械性半生物性人造器官物性人造器官1 2 31、人造子宫(Artificial Uterus)2、人造胃(Artificial Stomach)3、人造心脏(Artificial Heart)4、人造骨骼(Artificial Skeleton)5、人造皮肤(Artificial Skin)十大不可思议的人造器官6、人造视网膜(Artificial Retina)7、人造血(Artificial Blood)8、人造血管(Artificial Bloodvessels)9、人造肌肉(Artificial Muscles)10、微型肝脏(Microliver)人造子宫(Artificial Uterus)人造子宫是理想中的科研及繁衍装置,它通过模拟哺乳动物子宫和卵生动物卵的条件,使受精卵在人造环境下发育,从而摆脱对母体的需求,使动物远缘杂交成为可能,而且可以作为批量生产生物的基地。
人造胃(Artificial Stomach)人造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其上半部分是一个带有蓝色漏斗的圆筒容器,食物被倒入容器内。
这里是食物、胃酸和消化酶混合的地方。
一旦这一过程完成,食物就会在下面一条银制管子里被碾碎。
其中食物在胃里某个特定部位停留时间的长短、在不同阶段的激素反应等等,都是由电脑完成的。
人造心脏(Artificial Heart)与人类心脏大小相当,人造心脏本体可取代患者心脏的左右心室,微型锂电池和操纵系统植入患者腹腔,用以提供动力。
外接电池组可通过安装在腹部皮肤下的能量传输装置对微型锂电池进行充电。
人造骨骼(Artificial Skeleton)如果人体的骨头不幸受伤,传统的骨头移植手术会撷取病患其它部位的骨头或是利用陶瓷来替代。
人造器官的制备技术与未来发展近年来,医学科技进步迅猛,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推进人造器官的研究和制备,在医学领域里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它可以为那些长期等待排队等待捐献器官的患者带来希望,并改变整个医学界的画面。
一、人造器官的制备技术人造器官是从细胞层面构造的仿真器官,工程师将干细胞、支架材料以及其他生物材料结合在一起,并且这些组成部分可以在人体中完全适应环境的温度和化学条件下生长和运作。
从技术上来讲,人造器官的制备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工程师需要确定制备器官所需使用的细胞类型。
这些细胞必须具有正确的形态和特性,以确保器官的正确功能。
其次,制备支架,这个步骤需要使用不同的生物材料,如羊肠膜、细胞外基质等,以支持细胞的生长和定位,使器官的结构和形状更加稳定。
最后,工程师会进行修饰,通过包括细胞培养、群体筛选和或其他技术,以确保人造器官可以成功地与人体系统联通和合作。
这个步骤是人造器官制备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失败率相比前两个步骤高出很多,但是如果成功了,这个器官就可以替代或补充人体本身的组织器官。
二、未来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和公司正在开发各种各样的人造器官,其中包括心、肝、肺、肾脏等重要器官,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很多技术上的挑战和法律上的难题。
一些人造器官目前已经开发出来了,并且被用于临床实验,但是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创新和研究解决。
首先,人造器官的成本依然比较高。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制作和构建人造器官还比较困难,而且体积大、体重大、体积不稳定。
设计和实验一个人造器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资源。
因此,人造器官的价格也相对较高,这对大部分患者来说仍然不是可行的解决方法。
其次,人造器官的生存期比较短。
人造器官需要部分或完全的支持,以保持其正常的状态。
因为器官的微环境、生长因素等各种因素都是不稳定的,所以它不能像自然器官一样寿命很长,而且太复杂的功能,目前人造器官还无法胜任。
未来,我们希望研究人员能够发现更有效的方法来改善人造器官的生产、功能和使用效果。
人造器官的发展及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医学领域的发展,从过去的只能通过手术等一些传统方式治疗疾病,到现在已经实现了许多科幻电影里看到的未来场景。
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领域,就是人造器官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一、人造器官是什么人造器官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研制出能够取代人体自身器官的一种人造器官产品。
它的功能与人体自身器官相似,能够起到支持、代替、修复、替代等作用。
目前已经实现的人造器官有肺、肝、心脏、肾脏、胰腺等。
二、人造器官的研制和发展历程人造器官研究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材料和细胞的开发通过材料科学的发展,科研人员研制出了一些特殊的材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等。
选择适合的材料来制造人造器官是成功的关键。
第二阶段:培养细胞人造器官最重要的是要植入有生命活力的细胞,这样才能让人造器官在人体内正常运转,达到治疗或替代人体自身器官的效果。
科研人员通过培养细胞的方法,将细胞生长、分裂并转化为各种类型的人体细胞。
第三阶段:生产器官原型在确定好使用的材料和细胞后,科研人员会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来制造出人造器官的原型。
这样,人造器官的形状、尺寸和结构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精确地控制。
第四阶段:器官的生长和发展最后一步就是人工培养,让人造器官在培养环境中生长发育,直到完全成熟,可以植入人体。
同时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测试,确保人造器官可以在人体内正常运转,没有任何副作用。
三、人造器官的应用前景人造器官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在医疗领域中已经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代替功能丧失的器官人类体内的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很容易发生各种缺陷或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困扰。
而人造器官可以替代衰竭或功能失效的器官,修复或取代器官的功能,大大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2. 减少器官捐赠每年都有许多人因为缺乏器官而失去生命。
人造器官:从科幻中走来作者:杨柳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02期美国科幻电影《重生男人》描绘了一个人工器官像商品一样流通的未来世界。
无论身体的哪个部位受损,更换一款最新型号的机械制品就可以解决问题。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也许真的可以随意更换自身的“零件”。
植入的人工耳蜗蓉蓉今年刚刚6岁,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不一样的是,蓉蓉的耳蜗发育残缺,属于先天性双耳重度神经性耳聋。
医生建议家人为蓉蓉进行耳蜗移植。
手术的原理并不难理解,植入体和外部的接收装置相互配合。
它们就像一对微型电脑,能够瞬间处理极大量的信号。
麦克风采集声音,处理器进行解码分析,再由植入体完成信号转换,并传递给大脑的听觉神经。
这样,一条人工模拟出的听觉通路就重建完成了。
蓉蓉的手术很成功,就在人工耳蜗正式开机的一瞬间,她的表情有了些许变化。
此时她听到的,还只是一连串混杂的、类似电流一样的声音。
接下来几个月,蓉蓉的大脑要学习这些声音的意义,像刚出生的宝宝一样,她的大脑开始做新的连接。
换个关节散步去家住北京的安桂珍,在75岁那一年,体会到了人造器官带给她的便利。
在更换了一块金属的关节之后,她终于能够摆脱折磨她已久的疼痛了。
安桂珍回忆,当时主要是左边膝盖疼,“别说是爬楼梯了,就是遛弯儿时多走几步,回到家膝盖就肿”。
安桂珍问题出在了衰老的左膝关节上。
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承担着人体运动的重要功能。
当安老太太每跨出一步时,她接触地面的压力,都相当于体重的三倍。
不仅仅是行走,就连我们自身的体重,也会给膝关节带来负担。
“人工关节置换不像咱们老百姓想的那样,不是把这个关节全部拿掉,换个新的。
关节置换,它相当于在磨损的关节表面加个套子。
”中日友好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郭万首解释道。
由金属和聚乙烯材料构成的人工关节,具有耐磨、润滑的优点,它能很好地和人的肉身融为一体。
日常生活中,安桂珍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现在,安桂珍能够正常地上下楼梯、下蹲。
[人造器官有哪些]摘自《人造器官:从科幻
中走来》阅读答案-V1
人造器官是指经过人工合成或生物技术培养的人体器官,为严重疾病患者提供替代治疗方案。
人工器官由美国的UCL首先发明,其原理是通过三维打印技术将化学物质打印成一个真实的器官,对于病患可以用于替代已经损坏的器官。
如今人工器官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在医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
1. 心脏:现有的心脏血管支架和电子器件可以帮助心脏继续工作。
同时也有一些人工心脏被研制,该器官可用于取代受损的心脏,在部分病例中已经开始临床应用。
2. 肝脏:肝脏是身体最大的内脏之一,承担着多项生理功能。
肝脏移植是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方法,但供体并不足够。
人造肝脏技术的发展可以为肝病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3. 肺:人工肺的创建可以减少肺部移植的损害,大大减少病患抵抗力的降低问题。
同时人工肺也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如胸腔手术和心脏手术。
4. 胰腺:胰岛素是人体必须的物质之一,然而一些疾病如糖尿病、胰腺癌等可以导致食欲和产生胰岛素的能力下降。
人造胰腺的出现也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性解决方案。
5. 肾:肾脏是人体排泄废物的器官之一,但也有诸多疾病以及生理原因导致肾脏功能下降。
人造肾脏技术的出现为疾病治疗,甚至是人工透析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总之,人造器官技术不断突破和发展,不仅使得传统的移植手术更加方便和有效,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可行的治疗方式。
当然,与此同时,人们也需要逐渐认识和适应这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最终实现人工器官技术对人类医学的完善和推进。
人造器官Artificial organ陈铭师信计国防1203班 3120104307 864714190@摘要:随着人类疾病治疗的发展,有些器官受损已经不能通过医学处理使之恢复功能,因此不得不采用新器官替代,也就是新兴的器官移植手术。
但是器官只有活体才能移植,又是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器官从何而来,仅靠死者捐献能满足社会市场吗?关键词:器官替代市场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disease treatment, some organ damage has not been through medical treatment to restore function, therefore had to adopt the new organ replacement, also is the new organ transplant operation. But the organs only in vivo to transplantation, and is a part of the indispensable, the organ where it came from, only by the deceased donation to meet the social market? Keywords: organ replacement market引言:公元前2500年中国的墓葬中发现有假牙、假鼻、假耳。
1588年,人们用黄金板修复颚骨;1755年,用金属在体内固定骨折;1809年,有人用黄金修复缺损的牙齿;185 1年,发明了天然橡胶的硫化方法后,采用硬胶木制作人工牙托和颚骨。
而在1882年Schroder首次提出在体外静脉血内通入氧气使血液氧合的设想以后,Bayliss、clar k分别采用转碟和鼓泡的方式使血液得到氧合,从实践上证实该设想是切实可行的。
1953年Gibbon首次采用静立垂屏式人工肺进行体外循环,成功地开展了心房间隔缺损的修补手术,建立了现代人工器官的概念。
1 器官移植背景1.1 移植器官的供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已成为数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器官移植国,当前世界上所有的移植技术几乎都能在中国进行。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郑树森院士介绍说,我国肝脏移植手术成功率达到99%以上,移植受者1年、5年、10年的生存率已经分别高达90%、80%和70%。
我国每年有15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可只有约1万人能够完成器官移植,器官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的比例是150∶1。
而世界卫生组织所统计的全球平均数是20至30∶1,美国是5∶1,英国是3∶1。
按照新加坡人体器官移植法规定,死者如生前没有主张退出,其死后就能捐赠器官。
器官供应奇缺,主要原因是器官捐献率极低。
据统计,2003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数字还是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每百万人捐献率达到0.03。
1.2 人造器官的亟需1.2.1 ‘黑市’发展绝大部分的器官买卖就像走私一样,有人愿意花10万美元买肾,有人愿意6000美元就卖肾。
然后由中介人安排一切过程,包括医院的手术费。
很多国家对这种走私的打击远远不如毒品,有些国家甚至默认,并纵然在当地医院做手术。
现在发达国家都反对,所以国际上的器官买卖都是在一些二流国家做手术。
卖器官的就是那些穷人了。
器官‘黑市’往往与黑社会相挂钩,单纯的买卖交易仅仅冰山一角,更多的是迫害弱势群体,强迫找个外科医生,在你还活的时候就给你做手术:肾,肝,脾,肺,眼睛,全部给你弄走。
然后尸体随便处理一下就好了。
之后这些器官卖到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其中的暴利,催发了更多的违法犯罪1.2.1 ‘捐献’短板伦理观念的影响,传统中国是个伦理社会,古代社会的一般道德准则是将死者入土为安。
现在很多地方的人依然墨守成规,固执的遵循着那些旧习俗。
很多人对于捐出亲属或自己的遗体,感情上很难接受。
利益观念的影响器官捐献作为一种公民自愿履行的善行,只许捐赠,不可买卖。
完全是无偿和公益的,于是一些人就会想“捐献器官给他自对我有什么好处和收益呢”。
社会观念的缺失中国人重自我,轻社会,私民、小民意识根深蒂固,社会责任感差。
在人们心目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陌生他人的漠不关心的观念根深蒂固。
而人造器官不仅能弥补器官捐献不足的短板,更能从根源上抑制器官‘黑市’的发展。
2 人造器官技术2.1 人造器官应用的生物技术2.1.1 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细胞工程是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
或人为地使用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按照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加速繁育生物体,或获得某种有用的物质的过程。
细胞工程包括动、植物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杂交技术)、细胞器移植技术等。
2.1.2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酶工程是指利用酶、细胞器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或对酶进行修饰改造,并借助生物反应器和工艺过程来生产人类所需产品的技术。
酶工程包括酶的固定化技术、细胞的固定化技术,酶的修饰改造技术及酶反应器的设计等技术2.2 人造器官应用的其他技术2.2.1 仿生技术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能够感应压力的电子皮肤,其基体是一种聚合树脂制成的胶片,表面有黏性,覆盖有发挥信号感知和传导作用的一种锗硅混合纳米线,在纳米线上安装纳米级传感器,再覆盖一种对压力敏感的橡胶。
电子皮肤极为敏感,一只蝴蝶轻轻落在上面也能感应到。
这种电子皮肤将来有望帮助使用假肢的病人恢复触觉。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一种人造肌肉,能够复制天然肌肉的活动,并且具有非常强的视觉效果。
科学家们有望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很多新技术,制造出能改变颜色进行伪装的智能服装以及让人体冬暖夏凉的“智能”皮肤。
2.2.2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
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2.2.3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AI。
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等。
3 人造器官种类人造器官亦称人工器官。
属生物医学工程范畴。
用人工方法制造的天然器官代用品。
更换病损器官有两种方法:自然器官移植和更换人工器官。
前者因取材困难和免疫排斥问题,不能作为唯一方法;相比而言,随着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人工器官正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生物医学材料是人工器官的研制基础。
所用材料主要有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三大类。
组织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材料稳定性、安全性等是开发生物医学材料主要考虑的问题。
人工器官的研制进展大致为:由体外进入体内;由大型到小型、微型;由暂时应用到长期应用;功能由简单到复杂并逐步完善。
3.1机械性人造器官(MechanicalArtificial Organs) 机械性人造器官是完全用没有生物活性的高分子材料仿造一个器官,并借助电池作为器官的动力。
目前,日本科学家已利用纳米技术研制出人造皮肤和血管。
图一:人造血管3.2半机械性半生物性人造器官(Biomec hanical Artificial Organs) 半机械性办生物性人造器官是将电子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
在德国,已经有8位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接受了人造肝脏的移植,这种人造肝脏将人体活组织、人造组织、芯片和微型马达奇妙地组合在一起。
预计在今后十年内,这种仿生器官将得到广泛应用。
图二:半机械半人造器官3.3生物性人造器官(BiologicalArtificial Organs) 生物性人造器官则是利用动物身上的细胞或组织,“制造”出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器官或组织。
生物性人造器官又分为异体人造器官和自体人造器官。
比如,在猪、老鼠、狗等身上培育人体器官的试验已经获得成功;而自体人造器官是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或组织来培育人体器官。
图三:生物性人造器官前两种人造器官和异体人造器官,移植后会让患者产生排斥反应,因此科学家最终的目标是患者都能用上自体人造器官。
诺贝尔奖获得者吉尔伯特认为:“用不了50年,人类将能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培育出人体的所有器官。
”科学家乐观地预料,不久以后,医生只要根据患者自己的需要,从患者身上取下细胞,植入预先有电脑设计而成的结构支架上,随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长成的器官或组织就可以植入患者的体内。
4 人造器官的障碍4.1 技术难点但要想普遍实现异种器官移植,必须要克服两大难题——免疫排斥和病原微生物感染。
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犹如一支军队,护卫着身体不受外来细菌和病毒的侵略,也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
外来器官移植的同时,会带来另外身体的细胞,免疫系统就会将这些“非己”成分视为侵略者,试图将其消灭,这就是“免疫排斥”。
现在临床医学上解决免疫排斥通常是服用药物,抑制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使外来的细胞得以定居。
但与此同时,服用抗免疫排斥药物却大大增加了接受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
4.2 伦理之忧试想,如果身体内跳动着一颗猪的心脏,器官接受者会有何感受?经过临床实验发现,器官移植后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影响。
年长的人身上移植了年轻人的肾脏,头发会变黑;脾气温和的人移植了脾气暴躁的人的心脏后,脾气也会变暴躁。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