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协同收益分配对生态产业链网结构影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83.53 KB
- 文档页数:4
举例说明耗散结构论
耗散结构论是一种描述复杂系统演化的理论框架,它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等多个领域。
下面以不同领域的例子来说明耗散结构论的应用。
1. 自然系统:
- 飓风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是一个耗散结构,它通过吸收热量和水汽等能量,形成了一个自我维持的系统。
- 河流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个耗散结构,水流通过侵蚀和沉积等过程,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河道系统。
2. 生物系统:
- 生物进化是一个耗散结构,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等机制,物种逐渐适应环境并演化出新的特征和功能。
- 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个耗散结构,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竞争和合作等关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3. 社会系统:
- 市场经济是一个耗散结构,通过供需关系和竞争等机制,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
- 社会网络是一个耗散结构,人们通过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4. 物理系统:
- 火焰的燃烧过程是一个耗散结构,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和化学反应等机制,维持了火焰的存在和演化。
- 自然界中的化学反应也是一个耗散结构,通过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的化合物和物质。
以上是一些耗散结构论的例子,它们展示了在不同领域中,复杂系统是如何通过吸收能量和物质等资源,形成自我维持的结构并演化的。
耗散结构论为我们理解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演化过程提供了一种框架和思维工具。
通过研究耗散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复杂系统的行为和特征,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和思路。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动力分析□金高云[摘要]在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主体具有各自的优势,发挥不同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通过创新主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创新要素的有序流动,使合作创新组织能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从而使合作组织具有创新动力。
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说明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的系统,具有自组织的某些特征,产学研之间进行各种要素的流动是促使合作进行的动力之一。
[关键词]产学研;耗散结构;技术创新[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1-0032-05[作者简介]金高云,天津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创业管理。
(天津300222)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f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unifications,different subject has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plays different roles.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nnovative bodies and the orderly flow of innovation factors,the cooperation of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ensures the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s between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ve organization and the outside world.In this way,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nnovative.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cooperation of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institute,and tries to prove that the system of coopera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f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i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which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organization.The flow of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unification is one of the driving forces promoting the cooperation.Key words: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unification;dissipative structur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一、技术创新的要素构成技术创新要素主要包括知识、技术、人才、资金以及信息等因素,实验设备、土地等物质要素由技术、资金等要素表示,这些要素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耗散结构与协同学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学科建设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是由普里高津和哈肯提出来的。
这两项理论的诞生丰富了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自然科学研究应用价值。
同时,它们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管理和决策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这两项理论都是研究开放系统的运动规律的。
但它们的论点却各有侧重,并且互为补充。
耗散结构理论是一种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它研究各种不同系统的无序向有序转化的规律。
协同学重点研究的是复杂开放系统如何以一种自行组织的方式。
呈现出特定的宏观结构。
本文所讲到的高校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协作,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及有关资源的整合。
因此。
学科建设必须符合学科的系统性要求,它的整个建设自然离不开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的指导。
为此,本文应用此两项理论的基本观点对高校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一、学科建设是系统有序和无序的对立统一按照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环境发生交换过程中,能自动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够形成相互协同作用,通过能量的耗散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形成和维持宏观时空的有序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认为:远离平衡是有序之源。
系统的有序是不同的参量协同合作自组织起来的。
一个社会系统或组织,只有内部的组成成分不同、功能各异才能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地共同实现一个整体功能。
而且组分越多样,各自的功能就越有特色,有序结构的水平就越高,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和充满生机。
反之,组分越是单调,组分的功能越是相近,系统的整体功能就会越低,越容易陷入无序。
为此,在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1、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学科群的培养众所周知,现代高校学科建设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学科建设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学科的事,每一门学科的建设都需要相关学科的支撑和帮助。
为此,学科群建设已成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趋势。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三种重要的理论,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事物的演变和发展。
耗散结构论是从热力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系统的自组织和演化;协同论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生物体内各个部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突变论是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研究物种的进化和变异。
耗散结构论认为,系统在不断地吸收和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会出现自组织现象,形成耗散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稳定性和复杂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人类社会就是一个耗散结构,它由各种不同的组织和个体组成,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
协同论认为,生物体内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例如,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才能保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协同作用还可以促进生物体的进化,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
突变论认为,物种的进化和变异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这种突变可以使物种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生存下来。
例如,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就开始大量繁殖,逐渐成为地球上的主宰物种。
这三种理论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都强调了系统的自组织和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些理论中得到启示,例如,企业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团队要
协同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个人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