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93.85 KB
- 文档页数:10
目录1-1、自然观 (3)1-2、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3)1-3、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4)1-4、为什么说辩证自然观的创立实现自然观的历史的革命性变革? (4)1-5、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4)1-6、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4)1-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4)1-8.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4)1-9.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4)1-10.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5)1-11.进化和退化的关系是什么? (5)1-12、系统自然观产生的两个原因 (5)1-13、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思想(特征): (5)1-14、系统的定义: (5)1-15、系统的特点: (5)1-16.系统的基本规定? (5)1-17.层次结构及其特点? (5)1-18.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对功能的影响。
(5)1-19、古代的自然观 (6)1-20、近代自然观 (6)1-21、现代自然观 (6)1-22、机械自然观 (6)1-23、生态自然观核心思想: (6)1-24、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6)1-25、生态系统三大规律 (6)1-26、生态危机及其表现 (7)1-28、人与自然和谐 (7)1-29、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7)1-30、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7)1-31、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7)2-1、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7)2-2、科学本质属性 (8)2-3、科学观 (8)2-4、科学的基本特点: (8)2-5、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8)2-6.科学性认识的特征是什么? (8)2-7.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构成是什么 (8)2-8.科学发展的形式有哪几种? (8)2-9.科学方法的分类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是什么? (9)2-10.科学发展的模式有几种,各有何优缺点 (9)2-11.什么是科学事实。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一、名词解释:1、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3、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4、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5、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技术: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7、知识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8、技术体系:从宏观的角度,从各项技术构成的整体来看,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
第一讲:导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教材1~5) 2.试述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教材P 14-18)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研究生全面、系统和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育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显著特征。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什么是自然观?(教材P19)简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思想和特征。
2.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以及自然界系统演化的特点。
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和根本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自然界是循环演化的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3.什么是人工自然?(P93) 简述人工自然的发展历程和规律。
4.论述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指导。
按照生态自然观的要求,要建设生态社会,需要依靠生态技术的发明、创新及其运行来解决生产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要为创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制度和管理保障;在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消除各种社会矛盾,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进行生态的文化建设并促进社会的有机发展。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的重大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必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系统自然观,认识人工自然对于环境的破坏作用,树立生态自然观。
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2、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3、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4、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保持(或恢复)其原有的特性。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自然界演化的唯象描述1、宇宙的起源与演化2、地球的演化3、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4、人类的产生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1、可逆与不可逆可逆是指一个物质系统经过某一演化过程,从某种初始状态达到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使该物质系统与外界环境完全回到原来的初始状态,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如果不存在使系统与环境完全复原的过程,原来的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如热传导、质量扩散、功热转化、生长发育、物种进化……2、进化和退化的含义:进化是指物质客体演化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进化退化的统一性1、进化和退化相互包含2、进化和退化同存共生3、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1、矛盾是自然界运动与演化的根本动力2、渐变与突变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3、自然界运动转化的守恒定律4、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周期性自然观的形成一、古代朴素的自然观1、远古时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一个标志——打磨石器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二个标志——人工取火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三个标志——创造文字2、古希腊的科学技术古希腊自然观的特征(1)自发的唯物论(2)朴素的辩证法(3)整体性、系统性(4)直观性、猜测性相应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状况正处于发展时期和高峰时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元)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时期:远古—西周(公元前770)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发展时期:秦汉—五代(公元前221—公元960)高峰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相对衰落时期:明、清时期(1368—1911)二、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解放)宗教改革(人的解放)地理大发现哥白尼日心说,新物理学的诞生(伽利略、牛顿)数学(几何学、对数的发明、微积分的创立)化学、生物(生理学、)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局限性A.“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B.机械论C.机械决定论D.经验论E.唯心论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天文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进化论)物理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由实验观测材料、定理和学说等知识单元组成的系统,并通过这些知识单元的内在逻辑特征和知识单元之间的本质联系被揭示后建立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工程管理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一、辨析题:(先判断是非,再详述理由)1、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可以相互替代。
请问:弄错。
虽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研究自然规律,但前者研究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后者研究的却是特殊的某一领域的自然规律,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请问:恰当。
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逐渐漠视自身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自然一味地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对自然的对立。
3、自然辩证法就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和改建自然的通常规律辩证法。
答:错.因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和改建自然的通常规律就是科学技术研究的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应就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通常规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和改建自然的通常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4、用系统思想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之间的矛盾。
请问:恰当。
因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是由技术内外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技术体系内在动因来看,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原因。
它们以技术规范和技术实践的矛盾表现出来。
技术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改变,创造结构,从而开发功能。
5、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就是自然,没本质区别。
答:错。
虽然它们都就是自然,但是天然自然就是所指未被人类活动所影响的那部分自然,而人工自然则就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深刻地贴上了人类活动印记。
6、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打下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
答:错.因为: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为人类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打下了自然辩证法科学基础的就是以三小科学辨认出的18,19世纪一系列科学成果。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
(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
(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
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
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P1-P32、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P13-P18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P18-P19【自然观】1、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P29-P31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P37-P42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P37-P42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观点是什么?P42-P47;P504、系统及其基本范畴。
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系统的定义P74 系统的基本范畴P76 要素与结构的相互关系P76 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P77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P785、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P80-P916、了解宇宙起源假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
P59-64;P69-727、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有哪些表现?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起什么作用?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特点P97-P108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的表现P97-P125不可逆性在演化中起的作用P100-P1018、如何理解熵的概念?P102-P1049、质系统进化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P108-P113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P108-P11010、什么是涨落?涨落与系统演化有什么关系?P111;P111-P11311、什么是混沌及其基本特征。
P113-P11812、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普遍性P121-P122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多样性P121-P12313、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28-P13414、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人工自然P135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P139-P14115、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全球生态环境问题P142-P145马克思主义生态观P145-P14716、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基本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基本内容P148-P150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P150-P151【科技技术方法论】1、科学技术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自然辩证法0 绪论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哲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存在与演化)、科学哲学(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哲学分析)、技术哲学(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哲学分析)、科学技术与社会(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科学技术史(以科学、技术作为对象研究其历史演进)。
1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1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殊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完整地描述一个系统必须包括五个基本因素:系统的组成(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系统的结构(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例如: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数量关系结、相互作用结构——最根本的结构其决定空间时间结构)、系统的环境(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但不属于该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系统的行为与功能(系统整体的性状)、系统的边界(系统与环境之间、子系统与整体系统之间、子系统之间)。
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所不在。
不仅自然界形成一个系统,而且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也都自成系统或处于系统之中,系统性是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的基本属性。
2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科学史表明,人们寻找“不可分割的最后实体”的企图一次又一次失败了。
科学史上,原子和中子等粒子,都曾被认为是最终的不可分割的基元,结果随着科学的发展,都证明是可分的,有组成元素和结构的整体,具有系统性。
虽然今天的科学还不能指出电子是否有它的组成元素和结构,是什么样的系统,但是,它们是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系统之中,因而要对其有确切理解,不能完全抛开系统方式。
- 1 -3 如何理解系统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
其研究对象有自然观、科学观及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及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2.自然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成总体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哲学中所讨论的自然观,是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哲学抽象而形成的观察自然界的基本观点。
虽不能代替具体的自然知识,却能提供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过渡的观念启发。
(2)自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观形态的历史演替;自然界的本质、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3.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形态: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有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
具体历史形态有: 1 、古代朴素自然观,如中国的五行说、易自然观、道自然观等,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论。
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
特征: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决定性、因果必然性、可预测性;还原性;可逆性;简单性。
4、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物质处于联系的普遍性与运动的永恒性。
*三种自然观的比较:中国古代:整体观;古代和近代西方:原子主义;当代:系统观。
4.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1)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科学的本质,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具体研究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加工整理科学事实以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和假说方法,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评价理论的方法等。
5.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1)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技术的本质、体系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技术方法论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围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过程,研究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实验和实施等方法,以及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战略等内容。
6.科学技术与社会:把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社会体制、社会运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及伦理应对。
7.找到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合适方法、根本态度我们应当尽可能发挥技术的正面作用,把它的负面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技术,而是人们的技术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是人们的哲学观念。
自然辩证法从科技哲学角度研究科学技术问题。
8.自然的概念: (1 )纯粹的自然(天然自然)没有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自然,或自然界自身产生出来的自然。
(2 )人化的自然(人工自然)受到人的活动的影响的自然,或人工产生出来的自然。
9.自然观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1)自然观:自然科学理论的思想基础近代产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而构成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思想前提。
从更具体的方面来看,有关物质结构的分子、原子乃至基本粒子的理论,则是在古代的原子学说等自然观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并建立起来的。
(2)自然观: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定的自然观不仅决定着其科学研究的选题和方向,而且决定着其假说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和结果的评价。
10.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要点:任何系统必须有 2 个以上的要素构成;系统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11.系统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系统思维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要素区别于整体: 2、层次性:高层次系统包含低层次系统,两者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层次和系统复杂性有对应关系。
层次越高,复杂性越大。
3、有序性:指系统各部分在空间、时间上分布规则性、组织性和确定性。
4、动态性: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都有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
5、稳定性12.系统的种类:( 1)孤立系统——同环境没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
比如上了发条的机械钟。
2)封闭系统——同环境只有能量交换而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比如人在火炉旁取暖。
(3)开放系统——同环境既有物质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比如人从空气中呼吸氧气。
13.“生态危机”的多重根源:1、人口根源:人类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总要消耗自然资源。
人越多,消耗的资源也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越大。
2、经济根源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的发展,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就可能导致资源的枯竭。
3、技术根源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界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积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4、观念根源人类中心主义!14.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既要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
15.建设生态文明:中共十八大阐述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过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16.科学的本质和属性:( 1)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2)它有其共同体、结构和建制;(3)遵循一定严格的方法,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理性和逻辑性等特征;(4)完整的、不断发展的由定理、定律和理论等构成的实证知识体系。
属性:( 1)客观真理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可检验性:重复接受实验检验;( 3)系统性:有结构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的实验检验,并在主体间畅通地讨论、交流。
17.技术的本质:指技能,艺术,当代技术是科学的应用。
一切为达到某中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工具、规则和方法。
技术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有效活动,是求功用的活动。
18.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物,都是自然界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都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都需要正确的自然观作为哲学基础。
二者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相通之处。
( 2)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用、控制、改造、创造和保护自然的需要科学认识自然是技术改造自然的前提,技术改造自然是科学认识自然的最终目的。
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价值的进一步实现。
19.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不同的性质和目的:科学是认识活动,是求知(西方)。
技术是实践活动,是提高效率和获得功用。
(2)不同的成果形式:科学是知识创新活动,科学创新的成果是新知识;方法也是科学成果,但最终要转化为知识。
技术是物质创新活动,技术创新的成果是新产品;新工艺也是技术成果,但最终要转化为产品。
科学知识产权的核心是“荣誉”;技术知识产权的核心是“利益”。
(3)不同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求真程度,包括正确度、深度和广度三维:;技术的评价标准是获利程度,包括价格、功能和操作方便三维( 4)不同的生产力形态( 5)不同的更新速度和生效时间(6)不同的竞争形势( 7)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有所不同:科学研究者应具有好奇心、想象力、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技术研究者应具有设计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经济头脑、市场意识。
20.科学技术的二重社会效应: (1) 积极方面①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从近代产业革命发生以来,科学技术所显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功能,也是科学技术的主要社会功能。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②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事实表明 ,近几十年间 ,有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三分之二来自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实力 ,发展中国家要成为经济发达国家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③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历史上科学曾经在反对宗教神学的统治中起着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作用。
今天 ,仍然有必要在全体公民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 ,用科学技术战胜迷信、愚昧和贫穷 ,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2)消极方面:科学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
包括资源、环境等多方面。
21.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选题:始于科学问题; 2、获取科学事实:按课题的需要收集和整理事实材料;3、进行思维加工:基于已有的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科学假说;4、验证:对已形成的假说进行检验;5、建立理论体系: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
22.什么是科学问题、科学假说、科学观察、科学事实、科学实验、科学理论?1、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
2、科学假说: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所做的一种推测性说明。
具有四个原则:理性原则、解释性原则、可检验性原则、简单性原则。
3、科学观察: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感觉器官或辅之以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
4、科学事实:指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是科学研究的指向,具备四个特性:可重复性、精确性与系统性、单称陈述性。
5、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科研目的 ,用一定物质手段 (科学仪器和设备 ),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考察对象 ,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种基本方法。
具有主动性、重复性精确性三个特性。
6、科学理论: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如实反映,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客观真理性与严密的逻辑体系构成了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23.科学问题的来源1、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原理论难以解释新现象;同一事实进行多方面观察、实验,其结果无法给予统一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