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常见错误4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考点一:信息提取与概括一、概括文章内容答题方法:①抓关键段。
(总括段,总结段,承上启下段)②抓关键句。
(中心句,段首总起句,段尾总结句,段中过渡句,设问句)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逐段概括,合并归纳)二、概括段落内容答题方法:①抓中心句,直接概括。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②分析文段层次,抓语言标志。
(关联词,指代词,顺序词,特殊标点符号)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准确,全面,简洁)三、筛选提炼信息答题方法:①审题干要求,锁定有效文段。
②根据疑问词,锁定有效词句。
③组织语言表达。
(准确,全面)四、辨析信息正误(选择题)常见设错类型:①偷换概念。
②表述夸大或缩小。
③混淆或然、必然。
④混淆已然、未然。
⑤以偏概全。
⑥因果颠倒。
⑦张冠李戴。
⑧误划类别。
⑨无中生有。
答题步骤:①对照选项,寻找相关语句。
②比较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
③判断选择。
例题:1、(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谢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2、(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以说明白为成功16、太阳班级姓名一、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差.不多(chā chà)关系.密切(jì xì)细菌. (jūn jùn) 开花结.果 (jiē jié)二、结合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1.我们吃的liáng shi( )、使用的méi tàn( )、生物的fán zhí(),包括日常的shā jūn()、预防和zhì liáo()疾病等,都离不开太阳。
2.cùn cǎo bù shēng()的沙漠dì qū(),白天的温度能够达到近五十shè shì dù()。
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区”字共有4画,第4笔是点。
B.“杀菌”和“杀敌”中的“杀”字意思不相同。
C.“有了太阳,鸟兽虫鱼才能生存”中的“生存”反义词是“消失”。
D.“金乌、白驹、玉兔、火轮”都是太阳的别称。
四、句子训练。
1.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改为反问句)2.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用加点词写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五、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把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列数字B.作比较C.举例子D.打比方(1)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2)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3)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4)阳光就如生命的守护者,爱护着地球上一切生命。
()六、延伸阅读遭遇过龙卷风的人,追述那不平常的经历时,总有谈虎色变之感。
人们为它那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而久久不能平静。
在大陆和海洋上都有龙卷风,分别叫“陆龙卷”和“海龙卷”。
四年级说明文阅读题(一)奇妙的书(15分)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
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人的声音。
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
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更有趣的是一种叫作“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
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
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
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时,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
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
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图书”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券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的大小。
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被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千克。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奇妙的书指( )。
(2分)A.电视B.故事书C.会跳舞的书D. 会说话的书2.本文所描述的“书”的共同特点是。
(2分)3.文章第四、五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3分)4.“缩微图书”的优点是。
(2分)5.第四自然段中画“”的句子是一个句,它的作用是。
(3分)6.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书籍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原因是什么?(3分)(二)空天飞机(14分)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与药物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测试题(一)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产资源来说,它______谁的恩赐,______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第一自然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A.……不但……还……B.……不是……而是……2.第二自然段中加点词语“本来”的意思是;“不能再生”的原因是:。
3.“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这句话在文段中起的作用。
这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4.读画横线的句子,请你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
(二)生物是天然保护网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消声器”“除尘器”“制氧机”“预报员”“防疫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植物还有防风固沙、涵养水份、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
由于植物广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将整个地球都网住的巨大的环境保护网。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洁工”。
且微生物也广泛分布球上,也形成了一个“清洁网”。
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这些益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保护了环境。
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消灭1.57亿条松毛虫,可保护十多亩松林不受虫害。
两只大斑啄木鸟一天能消灭600多条害虫的幼虫,可以控制几十亩人工林免受蛀食树干的害虫的危害。
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着不同的鸟类,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网络。
以上事实说明,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
只要我们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保护害虫的天敌,充分发挥植物和益鸟等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人类环境就会更加美好。
2020高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及训练说明文阅读是语文考试阅读理解中的常考题,那么我们在对答该类型题目时该如何去做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高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及训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0高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及训练(一)说明文阅读答题指导一、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二、把握说明对象:1.看标题2.看首尾段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
(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常见的说明方法: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
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写作常见错误写作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展示思想、表达观点的一种艺术形式。
然而,在我们的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会导致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困难,甚至会影响文章的整体质量。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写作错误,并提供一些改进方法,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一、语法错误语法错误是写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正确的语法使用会使文章显得不专业,给读者留下不良印象。
比如,主谓不一致、动词时态错误、冠词使用错误等都是常见的语法错误。
解决方法:1. 提前学习好语法知识,了解常见的语法规则,例如主谓一致、动词时态等;2. 在写作过程中,多次检查文章中的语法错误。
可以利用工具或者请他人帮助进行校对。
二、拼写错误拼写错误是写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之一。
错误的拼写不仅破坏了文章的流畅度,还会降低读者对文章的信任度。
比如,错别字、大小写错误、词汇拼写错误等。
解决方法:1. 在写作过程中,多次检查文章中的拼写错误。
可以使用拼写检查工具或者请他人帮助进行校对;2. 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掌握更多的单词拼写规则。
三、逻辑错误逻辑错误指的是文章中的思路不清晰,观点表达不准确或者不合理。
逻辑错误可能导致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困惑,使文章失去说服力。
解决方法:1. 提前制定一个清晰的写作大纲,确保文章的思路清晰;2. 突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提供合理的论证;3. 多次修改和润色文章,确保逻辑关系清晰。
四、语言不通顺语言不通顺指的是文章的表达不流畅,句子结构混乱,缺乏连贯性。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吃力,降低文章的可读性。
解决方法:1. 在写作过程中,多次修改和润色文章,确保语言表达得体;2. 利用适当的过渡词语和连接词,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加流畅和紧密。
五、信息不准确信息不准确是写作中最严重的错误之一。
不准确的信息会导致读者对文章的质量产生怀疑,降低文章的可信度。
解决方法:1. 提高自己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可信;2. 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多次查证和验证,确保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
中考说明文阅读易错题集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的类型: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为①事物说明文介绍客观存在的实体事物.②事理说明文介绍事理、定理和公理。
根据语言风格的不同分为①文艺性说明文(生动性说明文)②平实性说文(一般性说明文)二、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就是文章向读者介绍的事物、事理等(文章说明的话题).说明的内容:就是文章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事物或事理。
(或事物、事理特征是什么.)判断文章的说明对象时,首先看标题,或者抓住每段的首括句或中心句也可以根据内容来概括。
比如《宏伟的紫禁城》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分析事物的特征,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段、结尾段,关注每一段的中心句.考题举例:①《美国校车》:选文说明对象是什么?答案:文章标题就是说明对象——美国校车.②《食品添加剂之“瘦肉精”》说明对象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答案:说明对象是:瘦肉精。
说明内容是:先说明什么是瘦肉精,再说明瘦肉精的发现、引入、使用与禁止三、说明方法:初中阶段,说明方法只考察六种最常见的,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并正确的书写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答题格式:说明方法+作用+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①.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科学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注意事项:①如果问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应该从大的方面入手,只抓住大的方面实用的说明方法,其它的次要的就不用回答.②如果问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时,应该不分主次,将文段中所有的说明方法都回答出来.3、考题举例:①《美国校车》: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作为公共汽车的一种,“School Bus"安全系数为5(满分)。
专题12 说明文阅读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明确说明对象1.看文题(1)标题是名词性的,一般是说明事物的,如《松鼠》、《北京的立交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2)而标题是抽象名词的,一般用“……方法”作标题多是事理性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3)标题中带有疑问性的,常常是解释原因,说明事理的,如《什么是生态系统》。
2.抓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点明了说明对象。
3.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1)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2)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对象)的……(内容)。
(二)概括说明对象特征1.看标题。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拟人的手法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如《巍巍中山陵》2.抓住关键句、中心句。
对于总分式、递进式结构的说明文,从中心句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如:不少说明文会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
如《苏州园林》一文,开头总说部分,就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善的图画”。
后面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个布局以及局部的安排都突出了这个特点。
另外,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3.逐段阅读,综合概括。
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比如并列式结构,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关键句的,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
有时,说明事物的特征不止一个;说明事理的,要注意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
4.尽量采用原词,原句。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说明文阅读训练(四)————说明文的语言一、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中考中主要考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二、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考察重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其中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表示时间:对时间的说明要尽量做到精确,如:“这座桥(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
”这里的两处数字说明,由于年代久远,只能用推测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不精确,实际上正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表示空间:“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这里的“绝大部分”表明并非所有的“宫殿”和“住房”都是对称的,也有少部分并不对称,这种客观的说明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③、表示范围:“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约5至17公里,海水平均深度300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
”这段话运用数字说明,说明了死海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④、表示程度:说明事物时,常常会用到程度副词,如“很、十分、非常、较、更、最、稍微、略”等。
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其中的“最”说明沙漠危害人类之大,程度之深。
⑤、表示程序: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要说明事物的成因、结构和原理,则有一定的程序或顺序。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其中“渐渐”和“次第”,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变化过程,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2、常见题型:(一)1、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动物因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
记叙文作文常见错误
英文回答,One common mistake in narrative writing is using too much passive voice. For example, instead of
saying "The cake was eaten by me," it's better to say "I
ate the cake." This makes the writing more direct and engaging.
Another mistake is not providing enough detail or description. For instance, instead of saying "I went to the beach," it's better to say "I strolled along the sandy shore, feeling the warmth of the sun on my skin and
listening to the soothing sound of the waves."
中文回答,记叙文写作中常见的错误之一是使用过多的被动语态。
例如,不要说“蛋糕被我吃了”,而是说“我吃了蛋糕”。
这
样写更直接、更引人入胜。
另一个错误是缺乏细节或描述。
比如,不要说“我去了海滩”,而是说“我漫步在沙滩上,感受着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暖,聆听着
海浪的悠扬声音”。
说明中的常见病之四
堆积说明对象的相关材料.不能合理取舍。
导致中心不集中。
层次不清。
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都需要一定的材料作支撑,因而,写作时,都必须注重材料的剪裁,取舍要合理,材料必须为表现主题服务,这是任何体裁的文章的基本写作要求。
学生作文的常见病之一,就是不能合理剪材,取舍材料。
具体到说明文写作,总认为把与说明对象相关的材料都面面俱到地介绍出来,好像把那些材料写得越全越多,事物的特征就说明得越清楚。
其结果是材料堆砌,层次混乱,中心不集中。
说明文的写作,同样需要剪材,进行合理的材料取舍。
我们的校园
走进我们的校园,你就会有一种如至园林的感觉。
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把校园围得方方正正。
从校门进入校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条仿古长廊,古香古色,棕色的琉璃瓦、灰白的圆柱与那廊檐下色彩艳丽图案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穿过长廊,下两级台阶,便是一座纪念亭掩映在绿树丛中。
那亭子建在一米多高的水泥平台上,四角用四根深红的圆柱子撑起,里面竖起了一块高1.5米的石碑,记载着学校的
发展历史。
整个校园的空间都被一条条蜿蜓的小道分割成了各种几何图形,栽满了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
这里树木常青,四季花香,置身其中,顿感清幽。
特剐是校园中的那棵古柏,生长
了数百年,它仿佛向人们讲述这里的历史,又好象在审视着日新月异的今天。
再往前走,便可看到一座池塘,那池中的假山,形象逼真。
清晨,从教室里传出的朗朗书声,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时,你留意一下办公楼,已经亮起了灯光,那是辛勤的老师们已开始了他们一天忙碌的工作。
从他们身上,你可看到这
里的今天,同时,你也会想象到这里的明天。
你可知道,我们的学校已连续三年创下了全县第一,连年被评为“文明单位”、“先进单位”。
我为自己是这里的一名学生而自豪。
这是一篇初二学生的作文,其题目已标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确定了说明的内容范围。
文章第一段显得干脆,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园林式。
按照说明文的一般要求,文章就应该紧紧抓住“园林式校园”特征进行说明。
长廊、亭子、小道、古柏、池
塘、假山已足以突出这一特点,但缺憾是作者对上述事物只是概括的描述,而缺乏具体的说明。
更主要的毛病还是文章的说明,材料堆砌,缺乏合理取舍。
例如,写学生、写老师这些
内容就显得多余,导致了中心不明。
克服“堆积材料,不能合理取舍,导致中心不明”这一毛病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认真分析题目。
要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来确定写作内容。
例文作者就缺乏认真审题,作者对《我们的校园》与《我们的学校》两个文题没能很好地辨析,后一个题目显然比前一个题目的写作范围大得多,前者只要求写出“校园”的特点,而后者可写的内容可以是人、事及其它情况,也可以对校园景物的介绍描写。
如果不分清两个题目的区别,主题自然就显得不明确、集中。
写作要过好“审题关”。
第二、要学会取舍材料。
说明要具体。
取舍材料一般应遵守两条原则:一是根据主题的需要。
保留那些能有力表现主题的材料,舍弃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十分密切的材料;二是各个材料组合起来的作用要大于单个材料简单相加之和,也就是说,把那些具有特殊性的和代表性的材料有机组合到一起,对于主题的表达和深化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例文作者在这一方面思考是不成熟的。
既然是“园林式的校园”,就应紧紧围绕“园林式”特点来写,要突。
出园中的花木树草、人文景观的介绍、描述,以突出它的“欣赏性”。
那么,与此无关的其它内容,则不宜写进文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