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
- 格式:pdf
- 大小:232.29 KB
- 文档页数:3
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作者:李振福来源:《科学大众》2019年第06期摘; ;要:矿山地质环境自从受到关注以来,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但是在治理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矿山治理关注的是已经发生的现象,对潜在问题并未过多关注,生态修复没有实质性效果,在治理方面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不够。
针对这些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些工作建议,更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理念,创新治理模式,达到一定的修复环境目的,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如初。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治理1; ; 矿山资源治理背景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和能源消耗大国,也是矿业大国,近些年经济急速增长,矿山资源的开发也在不断转变,过去的开发方式太过野蛮,对矿山地质环境伤害过大,破环生态环境,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现如今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中取得了部分成效,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对以往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为以后的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确保国家生态环境正向发展。
2; ;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历程2.1; 起步探索阶段自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就已经提出了用于治理和修复的措施示范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出18个相关的矿山地质项目,探索如何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治理并修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起步探索阶段的各个示范项目,实施的过程及其可靠性为后续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工作经验。
2.2; 快速推进阶段从初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开始,以在这些工作当中总结出的工作经验为主要基础,国家在全国范围内6年的示范项目增加到了1 577个,在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方面的规模迅速壮大,虽然这种迅速壮大的过程伴随着治理修复的投入成本以及修复治理的数量快速增加的结果,但是在平均的项目投入成本上基本处于偏低的水平。
矿山生态修复方案
矿山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恢复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矿山生态修复方案:
1. 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将矿山地区的裸露土地进行复垦和改良,从而恢复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然后通过适宜的种植和植物的引入,恢复植被覆盖,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 水体修复:矿山通常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和破坏,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修复水体生态系统。
可以通过构建湿地和沉淀池来净化废水,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和生物来加速水体的恢复。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修复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恢复当地的多样性物种。
可以通过引入濒危物种、构建人工栖息地和保护区域来提供适宜的生境,促进物种恢复和保护。
4. 土地再利用:在矿山修复完成后,可以将修复后的土地重新用于农业、林业或其他合适的经济活动,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5. 社区参与: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应该与当地社区进行密切合作和沟通,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权益和需求。
社区参与可以增加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生态修复的成功。
综上所述,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应该是系统、科学和可持续的。
通过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
再利用和社区参与等措施,实现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采矿业的矿山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包括土地退化、水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为了修复和保护矿山生态环境,采矿业开始关注并实施矿山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矿山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
一、土地修复技术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土地会受到破坏和污染。
土地修复技术旨在恢复土地的肥沃性和植被覆盖,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常见的土地修复技术包括:1. 植被恢复:通过重新植被来修复矿山地区的土壤。
这可以通过播种草籽、栽种树木等方式实施。
植被可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并提供栖息地给野生动植物。
2. 土壤修复:采用土壤改良剂和有机物质来改善受损的矿区土壤。
这些改良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以及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二、水源修复技术矿山开采会导致水源的污染和流动性的改变。
为了保护和修复受影响的水源,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源修复技术:1. 水质净化:使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受污染的水源,以去除悬浮颗粒、溶解物质和有机物等。
这些方法包括膜过滤、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等。
2. 水体重建:通过改变水流模式和重建湿地等方式来恢复受污染的水体。
这有助于改善水质、增加水源的存储和净化能力,并提供栖息地给水生生物。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矿山开采会直接破坏和削弱生物多样性。
为了保护受影响的生物群落和修复生态平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1. 保护区设立:在矿山周围或附近建立保护区,禁止采矿和其他破坏性活动,以保护当地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2. 人工繁育与放归:通过人工繁育和放归野生动物,增加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并帮助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四、社区参与与环境教育矿山生态修复与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为了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保护能力,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社区参与与环境教育方法:1. 社区参与:与当地社区和相关利益相关方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计划。
这有助于提升社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并促进矿山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矿山生态修复措施
矿山采掘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矿山生态
修复措施旨在恢复被矿山破坏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矿山生态修复措施:
1. 土地复垦:在矿山结束后,进行土地复垦是恢复矿山土
地生态的重要措施。
这包括清理垃圾、重新平整地表、种
植草木、修复土壤等。
2. 植被恢复:通过种植适宜的植物,如树木、草本植物等,来恢复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
这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吸收水分,防止土壤侵蚀。
3. 水体恢复:矿山活动通常会导致水体受到污染,因此需
要采取措施来恢复水体的健康状况。
这可能包括清除污染物、恢复自然湿地、建立人工湿地等。
4. 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护和恢复当地的野生动物和植物物种,是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之一。
例如,可以建立保
护区域,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进行动植物的保护和繁育。
5. 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矿山活动会对土壤质量、水循环、
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功能造成破坏,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
恢复这些功能。
例如,进行土壤改良、修复水循环系统、
植被恢复等。
6. 社区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需要与当地居民和社区进
行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修复计划,增强社区参与感
和责任感。
以上措施中的选择和实施应该依据具体的矿山环境、生态
特征和当地社区的需求进行评估和决策。
矿山生态修复措施矿山生态修复是指对矿山开采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纠正和修复的过程。
矿山开采活动往往会破坏地表、地下水、土壤和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必须采取措施修复矿山生态系统。
一、治理封存治理封存是指封闭和整理矿区,确保矿山废弃物和排放物的安全储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封存坑口:对已经停止开采的矿井进行封堵,避免废弃物溢出和污染周边环境。
2.处理废弃物:将矿山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填埋,避免废弃物渗漏和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
3.整治排放:对矿山周边的排放点进行整治,加强对废水、废气和粉尘的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措施,促进矿山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和重建。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被恢复: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引种,恢复矿山地区的植被覆盖,提高土壤固持力和水土保持能力。
2.引水补水:通过修建引水渠和水库,为矿山地区提供水源,满足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水分需求。
3.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有机物和矿物质,改善矿山地区的土壤质量,提高植物生长和根系的扎根能力。
4.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矿山地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三、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对矿山生态系统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了解修复效果和矿山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环境监测:监测矿山周边的空气质量,掌握废气排放和粉尘污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水环境监测:监测矿山地区的地下水和表面水质,了解水体的污染程度和富营养化情况,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
3.土壤环境监测:监测矿山地区的土壤质量和养分含量,了解土壤的改良效果和植物生长情况,指导后续的修复工作。
4.生物监测:监测矿山周边的野生动植物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生物栖息环境。
在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合理规划和实施修复措施,确保矿山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作者:邓小锋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13期摘要: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核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矿产资源开發正经历从粗放式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的转变。
更加注重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生态修复在矿山地质开采生产中的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其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常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生态修复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党的十九大会议明确提出加强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作用,注重生态修复在矿山地质中的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事关党的和国家事业,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要将具有积极作用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和经济活动分析融入到社会发展当中去。
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现状分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全球科技热点话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国家,同时也是生产和出口矿产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引起了环境问题,能源危机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关注的话题,而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矿产资源开发已经从传统粗放式的模式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矿山开发模式转变。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造成自然灾害频繁,还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对于人类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重视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管理的创新性改革。
但是当前大部分地区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建设中,地方政府过度重视各种经济产业建设,不仅无法满足矿产发展要求,还使城市形象受到了一定影响。
采矿业的矿山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矿山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生物
多样性维护、土壤修复、水体治理、气体治理等方法。
生态修复可帮
助矿山地区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壤质量,维护
生态平衡。
进一步深入分析,矿山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是必须的,因为矿山开
采会导致地表夯实、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危及周边生态环境。
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提高土壤质地和水土保持能力,有助于土壤肥力的
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此外,水体治理可降低废水污染,气体治
理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大气环境。
实际操作中,矿山企业应按照相关法规要求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包
括编制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监测环境质量、定期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等。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密切关注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加强
监督和管理,促进矿山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各方
的协同努力,可以实现矿山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矿产开采规模逐步扩大,给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生态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引起了重视。
文章阐述了新常态下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出了要重视生态修复理念和模式创新,积极引进现代监测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强化人才培养和做好宣传推广等措施,希望能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常态;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前言: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矿物资源的开采规模非常大,实现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大幅度进步,但是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内容。
我国作为能源开采大国,也意识到做好矿山生态监测及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更需要从管理、技术等角度,促进生态修复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现代人类社会来讲,矿产是十分重要的资源,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有关键意义。
但是,同时矿产资源也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针对矿产的开采,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地质结构的组成,导致其生态平衡被打破,另一方面传统粗放式的开采模式,对地质环境的扰动也非常大,进一步造成生态破坏。
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产生了一系列的后果,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植被破坏等,尤其是传统缺乏生态修复意识,导致很多矿山采空区长期暴露,生态持续恶化。
显然,在如今社会发展理念越来越科学、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不仅要对矿山开采技术、机制进行优化,还有必要针对矿山地质环境做好监测,采取科学的方法完成生态修复,逐步消除传统矿山生产活动对生态造成的不良影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关键贡献[1]。
二、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作存在的不足(一)缺乏科学意识和长远规划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是一个集中监测、影响消除、针对性保护、全面修复等多个方面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评估。
149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尹春雄(云南省地质工程勘察总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摘 要:矿山地质环境非常复杂,也是当年治理项目中的重点。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经历了起步阶段,快速推进,对各方面的元素优化调整,更新治理理念,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生态修复,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成效。
但是,在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的时候,依然会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治理工程中大部分都是点源性的治理;而且治理内容比较单一,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存在的隐性矿山问题容易被关注。
由于生态修复斌没有获得良好的效果,价值治理资金没有大量投入,导致生态修复中存在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本论文着重于研究 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
关键词:新常态;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22-0149-2 收稿日期:2020-11作者简介:尹春雄,男,生于1987年,汉族,云南昆明人,本科,中职,研究方向:矿山生态修复、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水工环。
中国是矿业大国,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发期初是粗放式的发展,逐渐转向精细化,实现了持续性发展,启动了“绿色矿山”开发模式。
但是,由于体制没有完善、管理模式没有更新,加之一些历史原因,导致效果不良。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过快,采用粗放型的开发方式,在开发过后还留下了很多的问题,诸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存在,使得矿山地质灾害经常发生,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
中国走创新发展道路,注重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并实施开放和共享,将这些发展理念用于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中,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低于历史遗留问题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