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_加速度教案教科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1.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会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3.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v方向相反.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高一学生最难搞懂的概念之一,教材为了减小难度,对加速度概念的要求比较低,没有区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而是在前几节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等问题后学生知道了物体的运动通常情况下,速度在改变,很自然的引出速度变化也有快慢之分,进而引入加速度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处理也比较通俗易懂,最后又给出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节后又对速度、加速度做了一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对变化率的分析与解析也恰到好处.教法建议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或课件,让学生逐步体会,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在变,速度的变化需要时间,速度的变化有快慢之区别,且速度变化的快慢是了解物体运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为引入加速度做好铺垫.这里是高中物理第二次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入速度概念的过程.加速度的单位要让学生按规定的读法读,即读成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加之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加以解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只有两个方向,与速度同向,或与速度反向,因此当规定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加速度的方向就可以有正负号反映,注意正负号仅仅反映的是加速度的方向.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主要设计:一、复习讨论:1.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两个实例(提问)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提问)二、展示课件,深入讨论1.展示课件:两物体(如汽车)同时匀加速起动情况.第一个:5 s内速度由0增到10 m/s,后匀速.第二个:2 s内速度由0增到6 m/s,后匀速.2.提问讨论:(1)两物体最终速度哪个大?(2)一秒末时哪个速度大?(3)第1 s内、第2 s内,两物体速度变化各多大?(4)两物体,哪个启动性能更好?哪个速度改变得快?(5)怎样能描述出速度改变的快慢?3.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讨论:(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2)加速度的定义式如何?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是什么?(3)计算一下问题与练习第一题三种型号轿车的加速度(练习)4.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讨论:(1)加速度的单位是什么?(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吗?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各举一匀加速和匀减速的实例)(3)如何从图象中求物体的加速度?5.阅读教材内容讨论:(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2)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3)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4)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5)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飞机水平匀速飞行)(6)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火箭发射升空过程的资料)探究活动在十字路口,当绿灯亮时,大卡车和骑自行车的人同时起动,经常发现,前几米自行车在前,大卡车在后,经过一段时间,大卡车将超过自行车,请实地观察并解释所见到的现象。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课题名称: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模块: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是否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作为教师,需要重新构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
新的教学方式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快乐学习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一课的教学是一节新常规课,组织方式为课堂教学。
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了新课程理念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在教学中,第一是突出了物理教学的特点。
物理教学强调从实验中获得形象而又比较准确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体的物理规律。
第二是充分发挥先进的实验设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传感器的对物体的运动特点进行了直观的即时速度采集,获取了相关的信息,可以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第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实现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学分析在本章中主要是研究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最后一节的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又极为抽象,赵凯华先生指出:“这是人类认识史上最难建立的概念之一,也是每个初学物理的人最不易真正掌握的概念”。
而这样高难度的概念呈给高一学生时,实在是教学中的难点,而加速度又贯穿物理学的始终,因此又成了一个重点。
基于对加速度理解的困难,首先突破其概念的内涵,用北京房价的变化率来类比其速度变化率的内涵,生活化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接受。
1.5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核心素养:通过“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学习过程更中的交流讨论、分析推理,让学生逐步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的变化量,熟练掌握同一直线上矢量运算的方法,明确正负号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2)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其物理意义,会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
(3)知道加速度是矢量,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正确辨别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的变化率。
(5)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对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通过生活经验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速直线运动也有所认识,但对于速度变化的快慢则毫无印象。
所以,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加速度是一个非常抽象而且难以理解的新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应有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难懂的问题形象化。
为此,本节课通过视频播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分析、推理的过程中体会物体速度的变化及速度变化的快慢,逐渐形成加速度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加速度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及公式a=△v/△t的定量计算。
2、难点:(1)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关系。
(2)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大家有没人有知道,被称为“世界第一飞人的短跑运动员是谁吗?”——博尔特。
视频展示:播放“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参加百米比赛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博尔特及其他选手的赛跑过程。
教师:这段视频记录了博尔特在柏林世锦赛男子百米决赛中起跑、加速和冲刺的一个全过程,博尔特凭借自己强大的加速能力,以9秒58的成绩又一次刷新了“人类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
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几点想法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
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
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
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
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
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问题的设置思考与讨论1: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
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
练习1: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与讨论2: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
1.4《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加速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直接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并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因此,本节课在新课引入时利用视频展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情景,通过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想进一步了解问题实质的渴求.通过观看“长征三号甲”火箭载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的场面,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及关注科技发展的科学素养.然后列举身边常见的物体运动数据,引导学生正确区分“速度”、“速度变化”及“速度变化快慢”,通过比较几组数据,让学生自己找到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方法,顺其自然地引出加速度概念.在正确建立加速度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具体、实际的感知,选择了身边常见的运动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学生通过回答设置的若干问题,进一步强化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使认识得到巩固与提升.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讨论(自主学习)总结提炼建立概念实际应用巩固提升.学习任务分析:加速度不仅是本章的重要概念,而且始终贯穿于高一物理乃至高中力、电、磁等全部教学内容.它承接着动力学和运动学两大体系,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因此,准确建立、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系到对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建立加速度概念,并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在建立加速度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观察、分析、比较、提炼的研究过程,在过程中提高各种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及关注科技发展的科学素养.首先,正确理解“速度”、“速度变化”及“速度变化快慢”的不同含义,是准确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关键.但是,仅仅利用图片,是不能直接看出速度变化的因此,本节课让学生观看三段视频,有效地展示出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通过对几组数据的分析比较,帮助理解“速度变化的快慢”,同时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提炼出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方法,从而引出加速度概念.对于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可以采取对比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由于加速度不好理解,所以教学中始终抓住生活实例进行分析比较和应用,有利于学生接受.为了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中来,整节课用一个个问题串接起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发现规律、总结提炼,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学习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建立了速度的概念,并且学会了描绘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在知识方面已经为本节课的学习铺好了台阶;本节课用到的“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数学中的“极限思想”在前面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学习中已经尝试过.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的概念.同时,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但是,因为生活中很少涉及到加速度,因此,接受它,并且理解它的平均值、瞬时值及矢量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单位,知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视频、图片和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初步学会用公式a = v t解决有关实际问题.(4)能够区分“速度”、“速度变化”、与“速度变化快慢”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对视频、图片和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体验发现问题、总结提炼的思考过程.(2)了解用比值的方法来定义物理量的研究方法.(3)通过对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学习,体会极限思想在物理学中的应用.(4)能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实况片段,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及关注科技发展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激情.(2)通过对加速度概念的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热情,以及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3)通过课堂教学实例的选取,使学生了解、体会物理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4)教师通过对死亡加速度的介绍,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及大屏幕投影.教学过程:(一)引课1.学生观看视频.视频1: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载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视频2:一级方程式赛车(画面中有速度表,可看到指针在偏转)视频3:人与豹子赛跑(或豹子追羚羊)提出问题:我们从以上片段中观察到什么现象?三个场景中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讨论后回答:看到物体都在运动,且运动速度都在变化.教师指出: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的例子.由学生举例回答(包括加速、减速的若干实例).提问:图片中哪个参数能够反映出汽车启动时速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回答:速度由0 100km/h 加速时间为6.9秒分析对比第一组数据:提出问题:从这两组数据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两个物体都有速度,而且速度都在变化,但是速度变化的快慢 不同.提出问题:谁的速度变化快?你是如何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奥迪A8轿车速度变化快,因为发生相同的速度变化,奥迪A8轿车 所用时间短.分析对比第二组数据:2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图片:奥迪A8轿车整车参数.整车参数:隼门自重轮舱尺寸轮距府阳间㈱贺箝君根车宽最高车速最小百公里油耗最大百公里油耗1750 k 2 225/6D R 235厘湫 12厘米 525升 188厘笊 250公里/小时 油箱容量 90升14. 3 升 O-] UOlim/htl 口速时 间 平均百公里油耗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0-1300m/s120s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速度变化及所用时间.提出问题:哪个物体速度变化得快呢?你是如何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学生讨论后得出结果:比较相同时间(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即与的比值速度变化V)所用时间t)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V / t)奥迪A8轿车启动0-100km/h(0-27.78m/s)6.9s 4.03m/s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0-1300m/s120s10.83m/s 学生通过计算知道:长征三号甲火箭在发射时速度变化快.提出问题: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比较,我们能否找到计算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公式?学生回答:V / t(二)新课教学为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加速度1.定义:平均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符号为1其中Ay =畛一巧3.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对比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粗略地反映了在一段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快慢,大小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瞬时加速度(简称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瞬时加速度的概念是在平均加速度的基础上建立的,当发生变化的时间间隔趋近于零时,平均加速度就变为瞬时加速度.2.计算公式:4.加速度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如一物体做直线运动,我们沿巧的方向建立ox轴,若物体做加速运动:内〉当,白骨>0,则a>0,表示加速度的方向沿x轴正方向.若物体做减速运动:内(当,白骨<0,则a<0,表示加速度的方向沿x轴负方向.即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时:。
1.4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材分析〗加速度是整个高中物理十分重要的内容,贯穿高中三年,具体的和牛顿第二定律紧密相连。
由于加速度知识和其他的知识联系紧密,在运动分析中经常会用到它,第二章的学习更是以加速度为核心的学习,所以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加速度与生活的联系不多,学生无法收获足够的感性认识,这就给他们理解和学习加速度带来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脑海里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和物理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
科学思维: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的应用。
科学探究:列举生活中速度变化的例子,感受速度变化、速度变化快慢与位置变化及其变化快慢是两件有不同的物理意义的事件,认识引入加速度概念的物理意义。
科学态度与责任:对自然界有好奇心,善于区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加速度概念的建立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速度——时间图像看加速度,理解斜率的大小等于加速的大小。
难点:1、由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2、由速度时间图像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类比法、引导启发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一辆小汽车在10s 内,速度从0达到100km/h ,一列火车在300s 内速度也从0达到100km/h 。
虽然汽车和火车速度都从0达到100km/h ,但是它们的运动情况显然不同。
你觉得用“速度大”或“速度变化大”能描述这种不同吗?如果不能,应该怎样描述呢?列表:罗列初末速度,发现他们初末速度是一样的,所以速度的变化是一样,只能看时间,一个变化相同的速度用时多,一个少。
1.5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核心素养:通过“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学习过程更中的交流讨论、分析推理,让学生逐步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的变化量,熟练掌握同一直线上矢量运算的方法,明确正负号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2)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其物理意义,会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
(3)知道加速度是矢量,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正确辨别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的变化率。
(5)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对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通过生活经验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速直线运动也有所认识,但对于速度变化的快慢则毫无印象。
所以,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加速度是一个非常抽象而且难以理解的新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应有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难懂的问题形象化。
为此,本节课通过视频播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分析、推理的过程中体会物体速度的变化及速度变化的快慢,逐渐形成加速度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加速度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及公式a=△v/△t的定量计算。
2、难点:(1)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关系。
(2)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大家有没人有知道,被称为“世界第一飞人的短跑运动员是谁吗?”——博尔特。
视频展示:播放“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参加百米比赛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博尔特及其他选手的赛跑过程。
教师:这段视频记录了博尔特在柏林世锦赛男子百米决赛中起跑、加速和冲刺的一个全过程,博尔特凭借自己强大的加速能力,以9秒58的成绩又一次刷新了“人类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
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实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3.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象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通过图象确定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二、教学内容剖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较难懂的概念。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
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
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
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
本节课教学重点:1、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含义。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1.4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方向一致时是加速,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是减速。
3知道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区别。
3.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v—t图像中.加速度的意义。
难点:1.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2.加速还是减速的判断标准。
三、教学方法
类比、比喻,分析讨论、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普通的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速度都能达到100 km/h。
但是,它们起步后达到这样的速度所需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例如一辆小汽车在20 s内速度达到了100 km/h,而一列火车达到这个速度大约要用500 s。
谁的速度“增加”得比较快?它们的速度平均1 s各增加多少?
思考:
(1)对比货轮和火箭谁的速度变化快?你是怎样比较的呢?
(2)对比蜻蜓和汽车谁的速度变化快?你是怎样比较的?你如何看待表中的符号?
(3)结合1和2两个问题,如何比较火箭和蜻蜓的速度变化快慢?
讨论:你认为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这句话有道理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发现: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
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2.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经一段时间后变为,那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
用表示。
)
提问: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
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加速度
①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②公式:,且
③单位:还有
④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⑤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例题1.关于加速度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增加
B、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
C、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快慢
D、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
例题2.在平直轨道上做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的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速度的变化量和加速度。
【解析】设火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v0=10m/s, v= 20m/s,△t=40s。
40s内火车的速度变化量为:
△v=v-v0 =(20-10)m/s=10m/s
即火车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为10m/s,△v为正值表示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火车的加速度为:
a=△v/△t=(20-10) /40 m·s-2=0.25m/s2
即加速度的大小为0.25m/s2,a为正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例题3.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20m/s减小到零,求汽车速度的变化量和加速度。
【解析】设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v0=20m/s ,t=0.2s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为:
△v=v-v0=(0-20)m/s=-20m/s
即汽车速度变化的大小为20m/s,△v为负值表示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汽车的加速度为:
a=△v/△t=(0-20)/2m·s-2=-10m/s2
即加速度的大小为10m/s2,a为负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强调:加速度的正、负号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匀加速运动:,为正值,,与方向一致。
匀减速运动:,为负值,,与方向相反。
(3)练习:
1、枪管内的子弹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是100 m/s,经过0.0015 s 速度增加到700 m/s。
求子弹的加速度?
2、速度为18 m/s的火车,制动后均匀减速15s后停止运动,求火车的加速度?
3、足球以8m/s的速度飞来,运动员把它以12 m/s的速度反向踢出,若踢球时间为0.02s,飞来的方向为正方向,求足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加速度?
提问:
1.请说出5m/s2的物理含义.
2.根据加速度的表达式能否说加速度正比与速度的变化量反比与时间
回答:
1.每一秒钟速度改变5m/s
2.不能
(4)思考课本,第2题
1.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物体加速度就越大。
(还与时间有关)
2.物体的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不可能为0。
(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如匀速飞行的飞机)
3.物体的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可能在增加。
师:对于第3题,结论是对的,同学们一时可能很难理解,举这样的例子进行类比。
例如:每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身高是逐渐增加的,随着年纪的增加,身高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但是身高是越来越高的。
4.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而速度的方向却向西。
总结:物体是否作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
加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减小。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总结:速度、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大小没有关系。
5.从v ~t图象看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速度—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怎样建立速度时间图象?
(2)图1.5—3中两条直线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异同点?
(3)在图象中如何表示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五、小结
1、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意义。
2、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3、能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
六、板书设计
一、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且
3单位:还有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5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①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②减速直线运动与速度方向相反
七、布置作业
练习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