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 卫星通信系统
- 格式:pptx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69
卫星通信工作原理卫星通信是通过人造卫星的中继,实现地球任意两点之间的通信。
它已经成为现代通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卫星通信的工作原理。
第一部分: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在卫星通信系统中,主要有三个关键的要素:地面站,卫星和用户终端。
地面站用于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并将信息传输到卫星上。
卫星则起到中继信号的作用,将信号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
用户终端则负责接收和发送信息。
第二部分:卫星通信的具体过程卫星通信的具体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用户终端发起通信请求。
用户终端向地面站发送通信请求,包括要发送的信息以及目标地点。
2. 地面站与用户终端建立连接。
地面站收到用户终端的请求后,会进行身份验证,并建立与用户终端的通信连接。
3. 地面站将信息传输到卫星上。
一旦与用户终端建立了连接,地面站会将要发送的信息转换成合适的信号,并通过天线将信号发送到卫星上。
4. 卫星接收并中继信号。
卫星接收到从地面站发送的信号后,会对信号进行处理和放大,并通过天线将信号传输到另一地点。
5. 目标地的卫星接收信号。
目标地的卫星接收到信号后,会再次进行处理和放大,并通过天线将信号发送到地面站。
6. 地面站将信号传送给用户终端。
地面站接收到来自卫星的信号后,会将信号转换成用户终端可读的信息,并将其发送给用户终端。
第三部分:卫星通信的优势和应用范围卫星通信相比于其他通信方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覆盖范围广。
卫星通信可以覆盖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2. 传输距离远。
卫星通信可以实现地球上两点之间的远距离通信,无需进行中继。
3. 抗干扰能力强。
由于卫星通信的信号经过空间传输,相对于地面通信更加稳定,可以抵抗干扰。
卫星通信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1. 电视和广播。
卫星通信可以将电视和广播信号传输到全球各地,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节目传输。
2. 移动通信。
卫星通信可以实现移动电话和卫星电话之间的通信,特别适用于偏远地区或灾区。
卫星通信一、 电磁波振动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叫做电磁波。
由收音机收到的无线电广播信号,由电视机收到的高频电视信号,医院里物理治疗用的红外线,消毒和杀菌用的紫外线,透视照相用的X 射线,以及各种可见光,都属于电磁波。
二、 电磁波的频率、波长人们用频率、波长和波速来描述电磁波的性质。
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电场强度矢量E (或磁场强度矢量H )进行完全振动的次数,通常用f 表示。
波长是指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邻两个振动完全相同点之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
波速是指电磁波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通常用v 表示。
频率f ,波长λ,和波速v 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fv =λ 如果一电磁波在一秒内振动一次,该电磁波的频率就是1Hz ,在国际单位制中,波速的单位是m/s (米/秒) ,波长的单位是m (米) ,频率的单位是Hz 。
对于无线电信号,它属于电磁波,它的传播速度为光速,即每秒约前进30万公里。
例如:对于一个频率为98MHz 的调频广播节目,其波长为300,000,000米除98,000,000Hz ,等于3.06米。
不同的频率的(或不同波长)电磁波具有不同的性质用途。
人们按照其频率或波长的不同把电磁波分为不同的种类,频率在300GHz (1GHz=109Hz )以下的波称为无线电波,主要用于广播,电视或其他通讯。
频率在3×1011Hz-4×1014Hz 之间的波称为红外线,它的显著特点是给人以“热”的感觉,常用于医学上的物理治疗或红外线加热,探测等,频率在3.84×1014HZ-7.69×1014Hz 之间的波为可见光,它能引起人们的视觉,频率在8×1014Hz-3×1017Hz 之间的波称为紫外线,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常用于杀菌,消毒,频率在3×1017 Hz-5×1019Hz 之间的波称为X 射线(或伦琴射线)它的穿透能力很强,常用于金属探测,人体透视等,在原子核物理中还有频率为1018Hz-1022Hz 以上的射线,其穿透能力就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