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河流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8
初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我国地势总特征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并说明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2.掌握我国五种主要地貌类型。
3.指出我国山脉的分布规律,能在图上填注主要山脉名称。
4.指出我国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的分布,并说明这些地形的显著特征。
5.掌握我国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是山区,及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6.了解山区易发生哪些山地灾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重、难点1.我国地势总特征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指出各山脉的走向,能够在图上填注主要山脉名称。
3.我国地形的特点及分布状况。
教学过程一、(一)地形概况1.我国地势的特点是。
2.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是?3.我国地势特点对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三级阶梯的概况海拔主要地形区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界线、祁连山、第二阶梯1000-2000米界线大兴安岭、、巫山、第三阶梯米以下5.五种地形:高原、、盆地、、。
6.山区面积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
(二)主要山脉北:1.东西走向的山脉南:中:西: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中:东:西北东南走向山脉:3.其他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山脉:4.弧形山脉,其主峰是,位于中国与的边境。
(三)主要地形1.四大高原:⑴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⑵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多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⑶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⑷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
2.四大盆地:⑴面积最大的盆地是;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⑵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是;地势最低的盆地是。
3.三大平原:、、。
4.主要丘陵:、、。
二、基础过关1. 关于我国的地势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C.多山地高原,四周低、中间高D.西高东低,山脉呈网状分布2.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B.太行山C.昆仑山D.天山3.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盆地是()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C、准葛尔盆地D、四川盆地4.下列高原与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的连线组合,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雪峰连绵B.内蒙古高原-地面崎岖C.云贵高原-地势平坦D.黄土高原-平坦开阔5.下面关于我国平原的叙述中,唯一正确的是()A、主要分布在第一级阶梯中B、全在热带和亚热带C、都位于湿润区D、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2%6.下列山脉中,位于我国最东边的是A.台湾山脉B.长白山脉C.武夷山脉D.大兴安岭7.下列山脉中,既是地形分界线,又是地势阶梯分界线的是A.太行山B.长白山C.天山D.秦岭8.下列几组山脉中,属于东北-西南走向的是A.天山-阴山B.昆仑山-秦岭C.台湾山脉D.横断山脉9、读我国沿北纬36°附近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1)受地势的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为_________奔流入海,沟通了__________交通,方便了沿海与__________的联系,并在各阶梯的_________地带形成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_____资源。
初中地理_河流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河流教学设计⼀、教学⽬标:根据课程标准及学⽣已有的认知⽔平和认知能⼒,我制定如下的复习⽬标: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河、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资料,⽐较我国南、北⽅外流河的⽔⽂特征。
3、运⽤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利⽤;感悟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感悟合理利⽤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和利⽤。
难点:长江、黄河开发和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我国的河湖状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我国最⼤的河流——长江三⼤部分。
在学习中⾸先是通过提问来激发学⽣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
并围绕内、外流河分布、长江黄河特征及开发利⽤等核⼼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学⽣创设贴近⽣活,源于⽣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合作探究,让学⽣在情境体验和合作探究中认识我国的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河流开发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感悟合理利⽤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提问导⼊:我国河流众多,结冰期最长的是?汛期最长的是?⽔量最⼤的是?含沙量最多的是?(学⽣回答:⿊龙江、珠江、长江、黄河)出⽰⽬标:接着课件出⽰复习⽬标,并请⼀名学⽣阅读,让学⽣在学习中有的放⽮。
依主复习:依据复习⽬标,学⽣复习本课,有疑问的知识重点标记出来,以便教师讲解时着重理解。
要求学⽣完成⾃主学习指导课程中7 1页的三、河流1、外流河与内流河。
⾃学⼩结:学⽣⾃学完成后,多媒体出⽰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组内讨论。
然后找同学到⿊板图中指出主要河流的名称、注⼊海洋,总结外流河与内流河的特点。
教师加以指导。
中国的气候复习课学案引言: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和变化规律。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天气、进行农业生产以及制定环境保护政策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的气候进行复习,包括气候带分布、主要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等方面。
一、气候带分布中国位于东亚大陆,其气候受到亚洲季风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的不同,中国可以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和热带四个气候带。
1. 寒温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部边缘地带,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这一气候带具有严寒干燥的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2. 温带:位于寒温带以南,包括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这一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3. 暖温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台湾地区。
这一气候带夏季炎热湿润,冬季温暖而潮湿。
4. 热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省南部,具有炎热湿润的特点,全年温暖潮湿。
二、主要气候类型根据气候因素的不同影响,中国的气候可以划分为严寒气候、温带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等。
1. 严寒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稍短而凉爽。
该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限制。
2. 温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
四季分明,夏季热而湿润,冬季寒冷而干燥。
该气候类型适宜农田和森林资源的开发。
3. 亚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全年温暖潮湿,降雨量充沛。
该气候类型适宜水稻等作物的种植。
4.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地区,炎热潮湿,降雨集中在夏季。
该气候类型适宜热带作物的种植。
5. 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气温较低,日温差大。
该气候类型适宜高原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三、气候特点中国的气候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差异明显。
1. 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降雨较少。
丰收季节阳光充足,适宜农业生产。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领土和海域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特点的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的感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本章内容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地形、气候等知识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像、实例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特点,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的感情,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2.教学难点:地形、气候等要素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图像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形、气候等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别讲解地形、气候、水系、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特点,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3.案例分析:分析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并学会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1. 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2. 缺乏实地观察和调查能力;3. 地理知识结构尚不完善,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地观察和调查能力,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开展实地观察和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实例分析法:结合典型实例,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实地观察法: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图片、实例资料等。
2.实地考察场地和调查工具。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各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