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主要价值观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22
事例说明中西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事例:
1. 婚姻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结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家族和传承家族的财富和财产。
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两个人之间互相爱和支持,婚姻是两个人的个人选择,也是两个人之间的个人关系。
2. 教育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教育被认为是一个人追求成功和提高身份的主要手段。
中国文化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要。
而西方文化的教育观念更注重自主、自由和个性的发展,西方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空间。
3. 人际关系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面子和尊重,往往会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在西方文化中,人际关系更注重平等和自由,个人利益和观点也更被重视。
4.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资源,从而时间的利用和浪费也显得非常重要,迟到和浪费时间的行为被视为不礼貌。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是一种相对而言更为自由的资源,也更被看作是有限的,而延迟和拖延有时被视为事情无法避免的结果。
1.论述东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1)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
西方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乃上帝凭借“自由意志”,花了六天时间创造出来的,“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个神圣而绝对的真理,只能由“先知”按照上帝启示,被“先验发现”出来,而不是“经验发明”出来。
西方人生观认为,所谓的人生意义,不过完成上帝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2)人对“变化”的态度东方人求变,当你面对不断变化发展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想有所成就,却感觉迷茫无助之时该如何选择?在进与退、输与赢的关口,你当然会选择“进”与“赢”。
如何追求到“变”这一重要的社会生存技能,为你释疑解惑,拓展成功的思路,打开胜利的大门,让你顺利走向“赢”的彼岸。
“求稳思维”指的是在面对危机或者该出击的情况下犹豫不决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开拓精神不够或者错失良机。
干事创业需要积极稳妥、周密审慎、老成谋国。
3)动与静中西文化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区别,在于中国文化的“心”与西方文化的“行”。
正如牟先生所说,中国文化重视内在修养而西方文化重视外在知识。
修身必要养心,而知与行需并驾齐驱,从而构成了中西文化对于世界的不同相处方式。
西方人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分离的两个世界,他们有别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于中国文化中“道”与“仁”从天而降,贯注下来,与万物同一的境界,而抽象出概念、逻辑、上帝等形而上的悬空体,纵使人们奋力的跳跃也无法真正的触碰高高在上之物。
4)人之天性观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性本恶?这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一、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一) 个人隐私西方人强调尊重个人隐私, 即一个人怎样生活在不造成对他人危害、没有干扰别人的情况下,谁也管不着。
如私人信件不能随便拆阅,私人的事情不能随意打听, 更不能随意传播.在中国, 朋友可以不敲门就“登堂入室”,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即使是一件小事要问,他们也需要先打个电话,问主人是否方便.(二) 个人自立即个人的生活自己负责, 不依赖父母和他人。
子女年满18 岁, 多数开始自立生活, 即使家里很富有,也要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
还有一个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就是无论吃饭、购物, 甚至是买票,也都各自付款.美国人并不认为这是人情淡漠, 而认为是尊重个人作用和价值以及不坐享其成的表现。
他们从小就受到独立自主精神的熏陶。
这正是西方人独立自主、白手起家、个人奋斗精神的体现。
美国总统林肯出身卑微却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平等作出了贡献, 因此备受美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这正是美国梦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个人表现美国人具有爱冒险、爱新奇的特点。
中国古语中有这样的说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 人必非之。
”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对的是中国传统中的集体主义, 也有人称之为家族主义和放大了的家族主义价值观。
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强调集体的利益总是高于个人的利益。
个人利益要融入到集体利益中去, 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个人的荣辱和成功紧密地与集体联系在一起。
当然, 中国文化传统也认为个人应有个性,有个人信念, 个人利益和追求, 但不把其至于社会之上。
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是统一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过于强调“集体”确实容易导致忽视个人权利、自由, 影响个性发展及个人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从前面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几个方面的对比中便可清楚地发现这一点。
而过于强调“个性”, 有时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亲情淡漠, 甚至以酗酒、吸毒来发泄心灵压抑和孤独寂寞。
中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作者:姜红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2期姜红(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摘要:中西方道德伦理本位既有共通点,又互有差异,这些差异具有社会必然性对此。
应坚持多元并存、取长补短、中西整合、综合创新的观点,这对于建设和发展21世纪的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方;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2—0017—02一、中西方道德价值观的相同点1�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仁”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规定了等级名分与尊卑贵贱。
“三纲”和“五常”则更加明显地表现了等级附属关系。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的是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是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要绝对地服从,“仁、义、礼、智、信”,规定了个人称为君子的私德。
西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四基德,即智慧、勇敢、公正和节制,具有非常明显的等级意识。
中世纪基督教道德中强调“爱”、“信”、“望”三主德,神学家奥古斯丁说三主德是神的德行,而人的德性——明智、坚忍、节制和公正只是“爱”的形式,神的德行和人的德行是不同等级的,人要学习神的德性,才能赎罪上天堂。
2�人道主义中国封建社会提倡“仁”,孔子说,“仁者,爱人”。
仁是一种君子的德行的总体要求,而“义、礼、智、信”四德都是附在其中的,孟子提出人皆有恻隐之心,把仁与性善论紧紧地连在一起;汉代董仲舒“天生五谷以养人”,认为天有善心来供养人,让人得以生存,把天赋予为善的性质;到了宋代程朱关于“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论辩,更是将自然和社会伦理化,把善、仁推广到了极致之处,成为万事万物的共同的与生俱来的特性。
西方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的所谓的“爱”,是爱上帝,爱邻人,甚至爱仇敌,所主张的宽大的博爱观有爱人如己的味道,包含了一定的人道主义思想。
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比较一、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二、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2.1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起源和演变2.2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相似和不同点2.3 影响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因素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内涵和特点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对中国的意义和作用四、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4.1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内涵和特点4.2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起源和演变4.3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和限制五、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的启示5.1 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的现实意义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取向选择5.3 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的展望和建议六、结语6.1 研究成果总结6.2 论文创新点6.3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每一种文化、每一种社会体制、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
中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比较,是当前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针对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比较,重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特点,并探讨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于中西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以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比和融合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1.1 背景介绍“文化决定一切”,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比较研究,早已引起许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了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框架,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分别归入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开启了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研究的先河。
当代,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动、融合越来越频繁。
中西方社会的差异和共性引发了人们对于价值观的关注,深入研究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比较,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好地发挥各个文化优势,进一步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Dividednessbetween Man and Nature)中国传统得宇宙观或对自然得态度就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对自然规律得顺从与对自然得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得生活与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与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得境界 无论就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与实践等方面都就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与。
在中国天人合一得思想指导与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与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与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得思维方式与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得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得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得万物都就是对立得,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与改造自然得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得东西或地位,她们相信这并不就是天命,顺从命运得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得原子得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得思想方式与重逻辑得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得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得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得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 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Individualism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群体取向,二就是她人取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我认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如果说东方的文化是偏于精神的,则西方文化更偏于物质,这也是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巨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方的历史文化似乎比西方长得多,也可以说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因此东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较比于西方人来说更多元。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东方大陆比较封闭,对于长期生活在这片封闭土地上的人来说,封闭容易使他们的世界观变得狭小,而西方人则更善于向外探索,所以他们的世界观更为广阔。
我认为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文化取向不同。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而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这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东西方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很多方面上,东方人的价值观都极趋向于精神,而西方人趋向于物质。
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在到科学,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基础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这在一定程度也在诱导着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君主已开始在思考,是以儒家思想、法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治国,这不仅是管理者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究,也是对其以另一种方式的诱导。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取向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种旨在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知性哲学,而是把人作为主要对象,以整合社会为目的,阐明人生精义为要旨的德性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理论哲学,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这种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及其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中国作为东方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传承着自古以来5000年的历史,在文化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与西方文化对比,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下面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对中西的文化差异进行简要的对比。
一,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Differences in V alue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他们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在西方文化中,与" 自我" (self) 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
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self-image (自我形象) 等等。
故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
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话语随处可见。
通过简单的言语就可从中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二、风俗习惯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
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
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
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
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导致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
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摘要:中西方价值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此表现在思维方式、交际风格、风尚习惯、家庭观念上也有很大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有序发展和保持稳定,除了要建立各种组织制度来确保社会成员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外,还必须要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积淀和浓缩了人们对该社会本质与基本利益关系的认知成果,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特有的精神标志。
受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形成不同的核心价值观。
以欧美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大致相同的过程,具有大体相同的文化渊源、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因此决定了它们在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一些共同性。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共同性,形成了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明显差异。
一、价值观与文化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化无所不在,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和普遍渗透性”。
文化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
童之侠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个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
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
文化可以分为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是象征物,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能够很容易看见。
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
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代表了这个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的性格。
了解英雄的性格也就能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
第三层是礼仪。
礼仪是每种文化中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
第四层是价值观,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而且时时刻刻指导和控制着人们的行为。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决定着文化的特征和风范。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表现(一)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中国传统哲学观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对大自然的顺从和崇拜,并与大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自古就有“以类合之,天人合一也”,而西方哲学观自古倾向于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即天人相分,强调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一、概述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理念、行为准则和工作方式,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中西企业文化在价值观、管理方式、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中西企业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二、价值观对比1. 中方企业文化中方企业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强调团队合作、忠诚度和尊重长辈。
员工普遍认同“和谐共赢”的价值观念,注重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2. 西方企业文化西方企业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和自由竞争,强调个人责任和成就。
员工普遍追求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三、管理方式对比1. 中方企业文化中方企业管理方式较为官僚,强调上下级关系和权威性。
决策权通常集中在高层管理层手中,员工需服从领导的指示。
2. 西方企业文化西方企业管理方式更加平等和民主,强调员工参与和自主性。
决策权分散在各个层级,员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四、沟通方式对比1. 中方企业文化中方企业沟通方式较为间接,注重面子和尊重。
员工通常通过非正式渠道传递信息,避免直接表达意见或批评。
2. 西方企业文化西方企业沟通方式较为直接和开放,注重坦诚和透明。
员工鼓励直接表达意见和批评,倡导公开的讨论和辩论。
五、工作氛围对比1. 中方企业文化中方企业工作氛围相对保守和稳定,注重传统和秩序。
员工普遍遵守规则和程序,注重团队和谐。
2. 西方企业文化西方企业工作氛围相对开放和创新,注重变革和创造。
员工鼓励创新思维和冒险精神,倡导自由和灵活的工作环境。
六、员工关系对比1. 中方企业文化中方企业员工关系较为亲密和稳定,强调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员工通常与同事和领导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
2. 西方企业文化西方企业员工关系较为独立和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责任。
员工通常与同事和领导保持较为独立的关系。
七、总结中西企业文化在价值观、管理方式、沟通方式、工作氛围和员工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方企业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家族观念和稳定性,西方企业文化则倾向于个人主义、自由竞争和创新性。
中西价值观差异的主要表现1.价值主流。
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
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
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
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
2.价值取向一元化与多元化。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
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
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
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
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
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
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
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3.个人本位与群体本位。
西方文化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即主张个人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个人行为与个人兴趣,勇于进取,珍视个人权利。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
个人主义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拯救自己;寻求自我表达,强调个人尊严,注重个人隐私,个人的权利不可剥夺;人的力量无限,崇尚竞争,适者生存。
在西方社会,人们普遍将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作为这一精神的概括,被赋予积极意义。
中美价值观不同简短1.中美有什么根本价值观差异居美多年,所见所闻就中美根本价值观差异仅举几例:例一中:褒扬、鼓励任何情况下的为保护国家财产而献身的行为及精神。
美:人的生命放首位,国家财产可忽略。
更不鼓励为此而献身。
注:以国家财产失火为例,我们鼓励甚至动员知青、学生去灭火扑救,并宣扬为此献身的精神。
而美国刚好相反,由政府到民众的共识:这是专职(消防员)的工作,其他人逃命是首要。
例二美:在物质上只要有“条件”,就要超前享受。
例如只要可贷款,哪怕经济上并不宽裕、要还贷,都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人生在世,不享受更待何时?中:量体裁衣,何必贷款被赚利息而超前享受?例三美:交通法规:任何情况下,行人有绝对优先权。
中:交通法规好象还没如此明确吧。
例四美:仼何人,哪怕是没身份、或是流浪汉,只要患急病,医院首先会抢救(前提是急病,非则不在此列)。
中:先交押金再抢救。
例五中:一但发生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军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抢险救人。
美:哪怕灾情危急,出动军队抢险要走程序,往往错过最佳抢险时段。
2.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有哪些不同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什么不同?——西方人强调利益,中国人注重关系西方与中国文化有什么不一样呢?西方组织是利益型的组织,而中国是关系型的组织,西方背后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是对上帝的跟从,中国背后的文化是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强调彼此关系的远近。
在西方国家里强调利益和科学,强调利益的得失,以各自利益为目标,强调按照规则办事,对事不对人,强调个人成就,双方都以利益为最大化,不愿意为关系牺牲利益。
而中国则是关系型组织,强调彼此关系的远近,以相互关系为目标,强调按关系办事,对人不对事,强调团队关系,双方以关系为最大化,不愿意因为利益牺牲关系,要做一件事,要想到有没有熟人,所以我们衡量团队是以关系来衡量。
中国文化强调信任,老板跟员工之间是信任关系。
中国员工到老板家去,心里就很高兴,因为他觉得老板没有把他当外人。
中英文化对比调研报告中英文化对比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日益明显。
中英文化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对比特点,本调研报告旨在分析中英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二、中英文化的价值观对比1.时间观念中国文化注重长远计划,强调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面子”和“情面”。
而英国文化则更注重时间的效率,十分强调准时等约定。
这源于英国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时间作为一种资源得到了高度重视。
2.个人与集体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家庭和社群关系。
而英国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权益和个人价值被认为是重要的。
3.礼貌和礼节中国文化非常注重礼貌和礼节,比如尊重长者和上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
而英国文化也注重礼貌和礼节,但更加强调平等原则。
4.教育价值观中国文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于英国文化。
中国家长普遍期望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以便有更好的未来。
而在英国,虽然教育也很重要,但社会对教育的期望相对较低。
三、中英文化对比的影响1.商务交流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双方在商务交流中可能会出现误解和摩擦。
中方注重人情关系,英方则更注重合同和法律。
因此,在商务谈判中,双方需要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2.教育合作中英两国的教育合作具有相互借鉴的特点。
中国的高考制度注重记忆和应试技巧,而英国的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因此,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可以互补双方的优势,提升教育质量。
3.旅游体验中英两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具有不同的吸引力。
中国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大量的英国游客,而英国的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则吸引了众多中国游客。
但由于文化差异,游客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和挑战。
相关的旅游服务和资源可以根据对方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结论中英文化在时间观念、个人与集体、礼貌和礼节以及教育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会对双方的商务交流、教育合作和旅游体验产生影响。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摘要: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
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字:价值观,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差异,差异形成,差异体现正文:一、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
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价值观与文化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化无所不在,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和普遍渗透性”。
文化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
童之侠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个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
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
文化可以分为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是象征物,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能够很容易看见。
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代表了这个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的性格。
了解英雄的性格也就能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
第三层是礼仪。
礼仪是每种文化中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
第四层是价值观,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而且时时刻刻指导和控制着人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