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第八章课后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84 KB
- 文档页数:7
第八章铣削一、填空1.铣刀旋转工件或铣刀2.卧式升降台铣床X61323.回转工作台万能分度头立铣头4.平口钳压板、螺栓分度头专用夹具5.铣削平面用铣削直角沟槽用铣削特形沟槽用铣削特形面用6.铣削速度v c 进给量f 铣削深度a p 铣削宽度a e7.圆柱形卧式平8.倾斜工件倾斜铣刀用角度铣刀9.直角通槽半通槽封闭槽10.底部直槽两侧斜面11.三面刃立直槽T形槽下部宽槽角度倒角12.每齿进给量f z齿数z 转速n 进给速度v f二、判断1.√2. ×3. ×4.√5.×6.√7.√8. ×9.√三、选择1. A、B、D2. D3. B4. A5. A四、名词解释1.在垂直于铣刀轴线方向和工件进给方向上测得的铣削层尺寸,也就是铣削弧的深度。
2.铣削时,铣刀对工件的作用力在进给方向上的分力与工件进给方向相反的铣削方式。
3.铣刀每转中每一刀齿在进给运动方向上相对工件的位移量。
4、铣削宽度a e对称于铣刀轴线的端铣称为对称铣削.五、简述1.工件在铣床上常用的装夹方法有:用平口钳装夹;用压板、螺栓将工件直接装夹在铣床工作台上;用分度头装夹;在成批生产中用专用夹具装夹.2.铣削中的进给量有三种表述和度量方法:每齿进给量f z、每转进给量f和进给速度(即每分钟进给量)v f。
三种进给量的关系为:vf=fn=f z zn (mm/min )3.在下列情况下,才选用圆周铣顺铣:(1)工作台丝杠、螺母传动副有间隙调整机构,并将轴向间隙调整到足够小((0. 03~0.05 mm)。
(2)铣削力Fc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 f小于工作台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
(3)工件不易夹紧或薄而细长。
4.铣削具有下列工艺特点:(1)铣削是平面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加工各种平面、台阶,沟槽、特形面,使用分度装置可加工花键、齿轮、螺旋槽;此外,还可以进行钻孔、铰孔、铣孔等,适应性强,生产效率较高。
(2)铣刀为多刃刀具,铣削时各刀齿轮流承担切削,冷却条件好,刀具寿命长。
第八章练习题1. 单项选择1-1 装配系统图表示了()。
①装配过程②装配系统组成③装配系统布局④机器装配结构1-2 一个部件可以有()基准零件。
①一个②两个③三个1-3 汽车、拖拉机装配中广泛采用(④多个)。
①完全互换法②大数互换法③分组选配法④修配法1-4 高精度滚动轴承内外圈与滚动体的装配常采用(①完全互换法②大数互换法③分组选配法)。
④修配法1-5 机床主轴装配常采用()。
①完全互换法②大数互换法③修配法④调节法1-6 装配尺寸链组成的最短路线原则又称()原则。
①尺寸链封闭②大数互换③一件一环④平均尺寸最小1-7 修选配法通常按()确定零件公差。
①经济加工精度②零件加工可能达到的最高精度③封闭环④组成环平均精度1-8 装配的组织形式主要取决于()。
①产品重量②产品质量③产品成本④生产规模1-9 牛头刨床总装时,自刨工作台面,以满足滑枕运动方向与工作台面平行度的要求。
这属于()。
①选配法②修配法③调节法④试凑法1-10 据统计,机器装配费用约占机器总成本的()。
① 1/10~1/5 ② 1/5~1/3 ③ 1/3~1/2 ④ 1/2~2/32. 多项选择2-1 机器由()装配而成。
①零件②组件③部件④标准件)等。
2-2 机械装配的基本作业包括清洗、连接、调整、(①检测②平衡③加工④修配2-3 常见的可拆卸连接有、和()等。
①螺纹连接②铆钉连接③销连接④键连接2-4 常用的机械装配方法有()和修配法等。
①完全互换法②大数互换法③调整法④选配法2-5 机械产品的装配精度一般包括()。
①相互位置精度②相互配合精度③相互运动精度④工作稳定性2-6 在确定各待定组成环公差大小时,可选用()。
①等公差法②等精度法③随机分配法④按实际加工可能性分配法2-7 协调环通常选()的尺寸。
①尺寸链中最小②尺寸链中最小③易于制造④可用通用量具测量2-8 分组选配法进行装配时适用于()的情况。
①大批量生产②配合精度要求很高③参与装配零件本身精度很高④参与装配零件数较少2-9自动装配条件下对零、部件结构工艺性的要求包括()等。
第8章组合机床8.1 什么是组合机床?其工艺特点是什么?由哪些主要零部件组成?有哪些配置形式?适用于什么生产模式?答:1) 组合机床是由大量的通用部件和少量专用部件所组成的工序集中的高效率专用机床。
2) 组合机床与通用机床、其它专用机床相比,具有下列工艺特点:(1)组合机床上的通用部件和标准零件约占全部机床零、部件总量的70~80%,因此设计和制造的周期短,投资少,经济效果好。
(2)由于组合机床采用多刀加工,并且自动化程度高,因此比通用机床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劳动强度低。
(3)组合机床的通用部件是经过周密设计和长期生产实践考验的,又有专门厂成批制造,因此结构稳定,工作可靠,使用和维修方便。
(4)在组合机床上加工零件时,由于采用专用夹具、刀具和导向装置等,加工质量靠工艺装备保证,对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5)当被加工产品更新时,如采用其它类型的专用机床时,其大部分部件要报废。
而采用组合机床时,其通用部件和标准零件可以重复利用,不必另行设计和制造。
(6)组合机床易于联成组合机床自动线,以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
3) 组合机床是由通用动力部件、专用部件、其他通用部件等部件组成。
4) 组合机床按组成组合机床的通用部件的大小,可分为两类:大型组合机床和小型组合机床。
大型组合机床的配置型式,可分为具有固定夹具的单工位组合机床、具有移动夹具有多工位组合机床和转塔式组合机床三类。
5)组合机床是一种高效率专用机床,有特定的使用条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8.2 组合机床的通用部件分为哪几类?答:按通用部件在组合机床上的作用,可分为下列几类:1) 动力部件2) 支承部件3) 输送部件4) 控制部件5) 辅助部件8.3 组合机床的通用部件的主参数用什么表示?主参数按什么规律排列?答:通用部件标准规定,动力滑台的主参数为滑座的台面宽度,其它通用部件的主参数,则用与其相配套的滑台主参数来表示,即以滑台为基础的通用部件体系。
八、零件图8.1 根据轴测图画零件图并作3D 造型∙∙∙∙∙∙∙∙∙∙∙∙∙∙∙∙∙∙∙∙∙∙∙∙∙第77~77页习题8.2 读零件图∙∙∙∙∙∙∙∙∙∙∙∙∙∙∙∙∙∙∙∙∙∙∙∙∙∙∙∙∙∙∙∙∙∙∙∙∙∙∙∙∙∙∙∙∙∙∙∙∙∙∙∙∙∙∙∙∙∙∙∙∙∙∙∙第78~79页习题8.3 零件的尺寸标注∙∙∙∙∙∙∙∙∙∙∙∙∙∙∙∙∙∙∙∙∙∙∙∙∙∙∙∙∙∙∙∙∙∙∙∙∙∙∙∙∙∙∙∙∙∙∙∙∙∙∙∙第80~80页习题2345题号:题号:678910题号:18.4 零件局部构形设计和3D 造型∙∙∙∙∙∙∙∙∙∙∙∙∙∙∙∙∙∙∙∙∙∙∙∙∙∙∙∙∙∙∙∙∙∙第80~80页习题题号:1. 根据支座的轴测图绘制其零件图(名称:支座,材料:HT150,图号:0801)。
2. 根据警报器壳体的轴测图绘制其零件图(名称:警报器壳体,材料:HT200,图号:0802)。
3. 根砂轮头架的轴测图绘制其零件图(名称:砂轮头架,材料:HT200,图号:0803)。
4. 根据变速箱盖的轴测图绘制其零件图(名称:变速箱盖,材料:HT150,图号:0804)。
5. 看懂零件的形状,并回答读图问题。
6. 看懂零件的形状,并回答读图问题。
7.标注盖的尺寸(数值由图上直接量取,俯视图中的两个小孔为通孔)。
8.标注支座的尺寸(数值由图上直接量取)。
八、零件图8.4 零件局部构形设计和3D造型9. 根据已给视图画出⑴俯视图(外形);⑵A-A剖视(肋板厚度可取壁厚的0.7-1倍;⑶B向局部视图;⑷补全左视图;⑸作3D造型(自定尺寸,注意各部分比例,保持结构形状准确)。
注意:零件左半部外形可参照①处内腔确定;右端安装板②形状结构自行确定,其上应有4个Ø9供螺栓穿过之光孔;前后两凸起(B向视图)参考③处;其余未确定形体自定。
上一题章目录退出总目录*10. 根据已给视图研究确定泵体的形状,并补充视图,完整、清楚、正确地表达泵体(左、右两边带圆弧头的板为安装板,上下两块板为连接板。
8-1解:依题意该转子的离心力大小为该转子本身的重量为则,即该转子的离心力是其本身重量的倍。
8-2答:方法如下:( 1)将转子放在静平衡架上,待其静止,这时不平衡转子的质心必接近于过轴心的垂线下方;( 2)将转子顺时针转过一个小角度,然后放开,转子缓慢回摆。
静止后,在转子上画过轴心的铅垂线1;( 3)将转子逆时针转过一个小角度,然后放开,转子缓慢回摆。
静止后画过轴心的铅垂线2;( 4)做线1和2的角平分线,重心就在这条直线上。
8-3答:( 1)两种振动产生的原因分析:主轴周期性速度波动是由于受到周期性外力,使输入功和输出功之差形成周期性动能的增减,从而使主轴呈现周期性速度波动,这种波动在运动副中产生变化的附加作用力,使得机座产生振动。
而回转体不平衡产生的振动是由于回转体上的偏心质量,在回转时产生方向不断变化的离心力所产生的。
(2)从理论上来说,这两种振动都可以消除。
对于周期性速度波动,只要使输入功和输出功时时相等,就能保证机械运转的不均匀系数为零,彻底消除速度波动,从而彻底消除这种机座振动。
对于回转体不平衡使机座产生的振动,只要满足静或动平衡原理,也可以消除的。
(3)从实践上说,周期性速度波动使机座产生的振动是不能彻底消除的。
因为实际中不可能使输入功和输出功时时相等,同时如果用飞轮也只能减小速度波动,而不能彻底消除速度波动。
因此这种振动只能减小而不能彻底消除。
对于回转体不平衡产生的振动在实践上是可以消除的。
对于轴向尺寸很小的转子,用静平衡原理,在静平衡机上实验,增加或减去平衡质量,最后保证所有偏心质量的离心力矢量和为零即可。
对于轴向尺寸较大的转子,用动平衡原理,在动平衡机上,用双面平衡法,保证两个平衡基面上所有偏心质量的离心力食量和为零即可。
8-4图 8 . 7解:已知的不平衡质径积为。
设方向的质径积为,方向的质径积为,它们的方向沿着各自的向径指向圆外。
用作图法求解,取,作图 8 . 7 所示。
机械制图习题集答案第8章第8章机械制图习题集答案第1题: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答案:a) 图中的零件A是一个螺纹销,它的外径是10mm,螺纹的螺距是2mm,螺纹的方向是右旋。
b) 图中的零件B是一个螺纹孔,它的内径是12mm,螺纹的螺距是2mm,螺纹的方向是右旋。
c) 图中的零件C是一个销轴,它的直径是8mm,长度是20mm。
d) 图中的零件D是一个螺母,它的外径是12mm,螺纹的螺距是2mm,螺纹的方向是右旋。
第2题: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答案:a) 图中的零件A是一个平头螺栓,它的直径是10mm,长度是20mm。
b) 图中的零件B是一个垫圈,它的外径是20mm,内径是10mm。
c) 图中的零件C是一个螺母,它的外径是10mm,螺纹的螺距是2mm,螺纹的方向是右旋。
第3题: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答案:a) 图中的零件A是一个螺纹销,它的外径是10mm,螺纹的螺距是2mm,螺纹的方向是右旋。
b) 图中的零件B是一个螺纹孔,它的内径是12mm,螺纹的螺距是2mm,螺纹的方向是右旋。
c) 图中的零件C是一个销轴,它的直径是8mm,长度是20mm。
d) 图中的零件D是一个螺母,它的外径是12mm,螺纹的螺距是2mm,螺纹的方向是右旋。
第4题: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答案:a) 图中的零件A是一个平头螺栓,它的直径是10mm,长度是20mm。
b) 图中的零件B是一个垫圈,它的外径是20mm,内径是10mm。
c) 图中的零件C是一个螺母,它的外径是10mm,螺纹的螺距是2mm,螺纹的方向是右旋。
第5题: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答案:a) 图中的零件A是一个螺纹销,它的外径是10mm,螺纹的螺距是2mm,螺纹的方向是右旋。
b) 图中的零件B是一个螺纹孔,它的内径是12mm,螺纹的螺距是2mm,螺纹的方向是右旋。
c) 图中的零件C是一个销轴,它的直径是8mm,长度是20mm。
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习题解答8-1变形铝合金和铸造铝合金是怎样区分的?热处理能强化铝合金和热处理不能强化铝合金是根据什么确定的?答:1、两者依相图进行区分,会发生共晶转变的是铸造铝合金,加温后可得到单固溶体的是变形铝合金。
2、铝合金其固溶体的溶解度不随温度而变化,故不能用热处理方法强化,称为不能用热处理强化合金;铝合金其固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可用热处理方法强化,称为能用热处理强化合金。
8-2 试述各种变形铝合金的特性和用途。
答:列表进行阐述和比较:8-3 铸造铝合金中哪种系列应用最广泛? 用变质处理提高铸造铝合金性能的原理是什么?答:应用最广的是铝硅系铸造铝合金,其代号为ZL101。
变质处理的原理是:是在合金浇注前,向液态合金中加入占合金的质量分数为2%~3%的变质剂(2/3的氟化钠和1/3的氯化钠的混和物) 以细化共晶组织,从而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和塑性(强度提高30%~40%,伸长率提高1%~2%)的一种方法。
8-4 铝合金的强化措施有哪些? 铝合金的淬火与钢的淬火有什么不同?答:铝合金强化措施有形变强化、固溶-时效、变质处理。
铝合金的淬火是将能热处理强化的变形铝合金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获得均匀一致的α固溶体后,在水中急冷下来,使α固溶体来不及发生脱溶反应。
这样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铝合金的固溶处理。
经过固溶处理的铝合金,在常温下其α固溶体处于不稳定的过饱和状态,具有析出第二相,过渡到稳定的非过饱和状态的趋向。
由于不稳定固溶体在析出第二相过程中会导致晶格畸变,从而使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得到显著提高,而塑性则明显下降。
这种力学性能在固溶处理后随时间而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称为“时效强化”或“时效”。
而钢淬火后则需进行回火。
8-5 什么是黄铜? 为什么黄铜中的锌含量不大于45%?答:黄铜是指铜-锌合金。
黄铜中的锌含量超过45%,将会产生脆性,使合金性能变坏,所以黄铜中的锌含量不大于45%。
8-6 什么是锡青铜?它有何性能特点? 为什么工业用锡青铜的锡含量为3%~14%?答:以锡为主加元素的铜合金为锡青铜。
第八章 轴及轴毂联接8-1 答:Ⅰ轴为传动轴,Ⅱ轴、Ⅲ轴、Ⅳ轴为转轴,Ⅴ轴为心轴。
8-2 答:见表8-2。
8-3 答: 由左到右:1)键槽位置错误,2)动静件之间应有间隙,3)轴承盖处应设密封装置,4)应有调整垫片,5)轴承内圈定位过高,6)与轮毂相配的轴段长度应短于轮毂长度,7)轴段过长,不利于轴承安装,应设计为阶梯轴,8)轴承内圈无定位。
改进后输出轴的结构如题8-3解图:题8-3解图8-4 解:1.作计算简图并求轴的支反力(图b )水平面的支反力垂直面的支反力2.计算弯矩并作弯矩图(图c )水平面弯矩图M H =R AH ×178=2124×178N·mm =378N·m垂直面弯矩图M V1=R A V ×178=-190×178N·mm=-33800N·mmM V2=R BV ×72=2910×72N·mm=210000N·mm合成弯矩图(图d ) 3.计算转矩并作转矩图(图e)T =F t d/2=7375×400/2=1475000N·mm计算截面C 的当量弯矩mmN 963133mm N )1475000(0.6380000)(22221d1⋅=⋅⨯+=+=T αM M N 901N 250272720/2004217125072/2r a AV=⨯-⨯=⋅-⋅=F d F R mmN 380000mm N 37800033800222H 2v11⋅=⋅+=+=M M M mm N 320004mm N 378000210000222H 2v22⋅=⋅+=+=M M M N 1242N 25027375725072t AH =⨯=⨯=F R N 5251N 2501783757250178t BH =⨯=⨯=F R N 2910N 2501782720/20042171250178/2r a BV =⨯+⨯=⋅+⋅=F d F RM d2=M 2=432000N·mm按弯扭合成应力校核轴的强度根据轴的材料为45钢,调质处理,由表8-2查得[σ-1]=60MPa 。
第8章习题答案8-1 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轮系传动时,如果每个齿轮轴线的几何位置都是固定不变的,这样的轮系称为定轴轮系。
如果至少有一个齿轮的轴线几何位置不固定,可绕另一个齿轮的固定轴线转动,这样的轮系称为周转轮系。
由此可见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的主要区别是轮系中每个齿轮的轴线几何位置是否是固定。
8-2 何谓转化机构?答:在周转轮系中,由于行星轮的运动是兼有自转和公转的复杂运动,因此其传动比不能直接运用定轴轮系传动比公式进行计算。
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假想给整个周转轮系加一个与行星架H 转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公共转速(H n -),此时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不变,但行星架将成为“静止”的机架,周转轮系就转化成定轴轮系。
这个假想的定轴轮系称为周转轮系的转化机构,借助此转化机构,按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公式进行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8-3 如图8-16所示轮系中,已知蜗杆(右旋)转速m in /9601r n =(顺时针),各轮齿数为21=z 、302=z 、182='z 、283=z 、253='z 、354=z 、404='z 、505=z 、455='z 、1206=z 。
求齿轮的转速6n 的大小及转向。
解:(1)该轮系为空间定轴轮系(2)44.54454025182605035283054321654326116=⨯⨯⨯⨯⨯⨯⨯⨯=''''==z z z z z z z z z z n n i 6n =161i n min /63.1744.54960r == 齿轮6的转向画箭头,从下往上。
8-4 图8-17所示时钟系统。
已知齿轮的模数为C B m m =,齿数为151=z 、122=z , 求 C B z z 和。
解:(1)该轮系为平面定轴轮系(2)1212152111==⨯⨯===分时i z z z z z z n n i B C B C B B B C a a 21=)(2)(221B B C C z z m z z m +=+ C B m m = 15+C z =12+B z 得: C z =45 B z =488-5 图8-18所示的轮系中,已知各轮齿数为351=z 、302=z 、1103=z ,求传动比1H i 。
第八章1、装配尺寸链与工艺尺寸链的区别:(p291)工艺尺寸链中所有尺寸都分布在同一个零件上,主要解决零件加工精度问题。
装配尺寸链中每一个尺寸都分布在不同零件上,每个零件的尺寸是一个组成环,有时两个零件之间的间隙等也构成组成环。
主要解决装配精度问题。
2、机械结构的装配工艺性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试举例说明3、装配精度一般包括哪些内容?装配精度与零件的加工精度有何区别?他们之间又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
答:(1)相互位置精度(2)相对运动精度(3)相互配合精度装配精度就必然以零件的加工质量为基础,相关零件的加工精度直接影响着装配精度。
但是装配精度并不完全由有关零件的制造精度来保证,常按经济加工精度来确定零件的技术要求,装配时,采取一定的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
5、如何建立装配尺寸链?装配尺寸链的封闭环与工艺尺寸链的封闭环有何区别?答:首先以装配精度或技术要求为封闭环。
然后以封闭环两端的零件为起点,查明影响装配精度的有关零件,直到找到同一基准零件或同一基准表面。
装配尺寸链遵循封闭及环数最少原则。
(一般一个零件一个尺寸,更重要的是简化结构)。
区别:工艺尺寸链中所有尺寸都分布在同一个零件上,主要解决零件加工精度问题。
装配尺寸链中每一个尺寸都分布在不同零件上,每个零件的尺寸是一个组成环,有时两个零件之间的间隙等也构成组成环。
主要解决装配精度问题。
11、图8-24所示为车床溜板与床身导轨装配图,为保证溜板在床身导轨上准确移动,要求装配后配合间隙为0.1~0.3mm。
试用修配法确定有关零件尺寸的公差及偏差。
12、图8-25为双联转子泵(摆线齿轮)的轴向装配关系简图。
装配时要求在冷态下的装配间隙A0=0.05~0.15mm。
各组成环基本尺寸为:A1=41mm,A2=A4=17mm,A3=7mm。
采用修配法装配,A2、A4按IT9级精度制造,A1按IT10级精度制造,选A3为装配环,试确定修配环的尺寸及偏差,并计算可能出现的最大修配量。
第8章 带传动8.1 带传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各有何特点?试分析摩擦带传动的工作原理。
答:按传动原理的不同,带传动可分为摩擦型带传动和啮型带传动。
前者是依靠传动带与带轮间的摩擦力实现传动;后者是依靠带内侧凸点与带轮外像上的齿槽相啮合实现传功。
摩擦带传动是由主动轮、从动轮、紧套在两轮上的传功带及机架组成的,当原动机驱动主功轮转动时,由于带与带轮间摩擦力的作用,使从动轮一起转动,从而实现运动和动力的传递。
8.2 什么是有效拉力?什么是初拉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答:当传动带静止时,带两边承受相等的拉力,此力称为初拉力0F 。
当传动带传动时,带两边的拉力不再相等。
紧边拉力为1F ,松边拉力为2F 。
带两边的拉力之差称为带传动的有效拉力F 。
设环形带的总长度不变,可推出()01212F F F =+ 8.3 小带轮包角对带传动有何影响?为什么只给出小带轮包角1α的公式?答:1α角增大说明了整个接触弧上的摩擦力的总和增加,从而提高传动能力。
由于大带轮的包角2α大于小带轮的包角1α,打滑首先发在小带轮,因此,只要考虑小带轮的包角1α值。
8.4 带传动工作时,带截面上产生哪些应力?应力沿带全长是如何分布的?最大应力在何处?答:带传动时,带中的应力有三个:(1)由拉力产生的拉应力,带全长上分布的,紧边上为1δ、松边上为2δ、1δ> 2δ。
(2)由离心力产生和离心拉应力c δ,作用于带的全长的。
(3)带绕过带轮时发生弯曲,产生的弯曲后应力b δ,发生在带上包角所对的圆孤部分,12b b δδ>。
最大应力发生在带左紧边进入小带轮处。
8.5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是怎样产生的?它们对传动有何影响?是否可以避免?答:弹性滑动和打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打滑是指过载引起的全面滑动,是可以避免的。
而弹性滑动是由拉力差引起的,只要传递圆周力,就必然会发生弹性滑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物理现象。
8.6 一般来说,带传动的打滑多发生在大带轮上还是小带轮上,为什么?答:因为12αα<,故打滑总是先发生在小轮上。
8.1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机械零件的表面质量与加工精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答:1、表面质量是指机器零件加工后表面层的微观集合形状和物理机械性能。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有两方面的内容:(1)表面层的几何形状特征,其包括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波度;(2)表面层的物理机械性能,其包括表面层冷作硬化、表面层金相组织的变化和表面残余应力。
2、之所以说机械零件的表面质量与加工精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因为:一个零件的加工质量分为两部分,一是零件加工精度(含尺寸、形状、位置精度),二是表面质量(含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变质层)。
前者是从宏观上保证加工的零件满足设计要求,后者是说微观上所存在加工缺陷。
它主要影响零件的装配精度、疲劳强度等。
所以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以满足使用要求。
8。
2 零件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的使用性能有哪些影响?答:(1)表面质量对零件的耐磨性有影响,同样条件下,零件的耐磨性取决于表面质量;(2)表面质量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3)表面质量对零件抗腐性能的影响;(4)表面质量对零件的配合质量、密封性能及摩擦系数有很大的影响。
8.3 影响加工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因素有哪些?车削一铸铁零件的外圆便面,若进给量f=0.4mm/r,车刀刀尖圆弧半径r=3mm,是估算ε车削后表面粗糙度值。
答:1、影响因素:(1)几何因素,几何因素是刀具相对于工件作进给运动时在加工表面上遗留下来的切削残留面积.(2)物理因素,切削加工后表面的实际粗糙度与理论粗糙度有比较大的差别这主要是因为与被加工材料的性能及切削机理有关的物理因素的影响。
(3)工艺系统的振动,如果工艺系统存在振动,会破坏正常的切削过程。
2、Rmax≈f28rε=0.428×3≈6。
67(um)8.4 磨削加工时,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的因素也可以归纳为与磨削过程和砂轮结构有关的几何因素,与磨削过程和被加工材料塑性变形有关的物理因素及工艺系统的振动因素三个方面。
8.1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机械零件的表面质量与加工精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答:1、表面质量是指机器零件加工后表面层的微观集合形状和物理机械性能。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有两方面的内容:(1)表面层的几何形状特征,其包括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波度;(2)表面层的物理机械性能,其包括表面层冷作硬化、表面层金相组织的变化和表面残余应力。
2、之所以说机械零件的表面质量与加工精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因为:一个零件的加工质量分为两部分,一是零件加工精度(含尺寸、形状、位置精度),二是表面质量(含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变质层)。
前者是从宏观上保证加工的零件满足设计要求,后者是说微观上所存在加工缺陷。
它主要影响零件的装配精度、疲劳强度等。
所以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以满足使用要求。
8.2 零件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的使用性能有哪些影响?
答:(1)表面质量对零件的耐磨性有影响,同样条件下,零件的耐磨性取决于表面质量;(2)表面质量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3)表面质量对零件抗腐性能的影响;(4)表面质量对零件的配合质量、密封性能及摩擦系数有很大的影响。
8.3 影响加工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因素有哪些?车削一铸铁零件的外
=3mm,是估算圆便面,若进给量f=0.4mm/r,车刀刀尖圆弧半径r
ε
车削后表面粗糙度值。
答:1、影响因素:(1)几何因素,几何因素是刀具相对于工件作进给运动时在加工表面上遗留下来的切削残留面积。
(2)物理因素,切削加工后表面的实际粗糙度与理论粗糙度有比较大的差别这主要是因为与被加工材料的性能及切削机理有关的物理因素的影响。
(3)工艺系统的振动,如果工艺系统存在振动,会破坏正常的切削过程。
2、
Rmax≈f2
8r
ε=0.42
8×3
≈6.67(um)
8.4 磨削加工时,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的因素也可以归纳为与磨削过程和砂轮结构有关的几何因素,与磨削过程和被加工材料塑性变形有关的物理因素及工艺系统的振动因素三个方面。
从几何因素看,砂轮上磨粒的微刃形状和分布对于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是有影响的。
从物理因素看,大多数磨粒只有滑擦,耕犁作用。
另外引起磨削表面粗糙度值增大的主要原因还往往是工艺系统的振动所致,增大工艺系统刚度和阻尼,做好砂轮的动平衡以及合理地修正砂轮可显著减小粗糙度值。
8.5 什么是冷作硬化现象?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切
削速度增大,冷作硬化现象减小?而进给量增大,冷作硬化现象却增大?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切削钢件比切削工业纯铁冷作硬化现象小?而切削钢件比切削有色金属的冷作硬化现象大?
答:冷作硬化:零件在机械加工中表面层金属产生强烈的冷态塑
性变形后,引起强度和硬度都有所提高的现象。
产生原因:切削(磨削)加工时,表面层金属由于塑性变形使晶粒间产生剪切滑移,晶格扭曲,经理发生拉长、破碎、纤维化,从而使表面层材料强化,强度和硬度提高。
表面层的冷作硬化的程度,取决于产生塑性变形的力、变形速度及变形时的温度。
速度越大,塑性变形越不充分,则硬化程度越小;力越大塑性变形大,则硬化程度大。
8.6 什么是磨削“烧伤”?为什么磨削加工常产生“烧伤”?为
什么磨削高合金钢较普通碳钢更容易产生“烧伤”?磨削“烧伤”对零件的使用性能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减少磨削烧伤及裂纹的办法
有哪些。
答:1、磨削加工时,切削力大,切削速度也非常高,去除单位体积的材料所消耗的功率,是其他切削方法的数十倍。
这样大的能量消耗绝大部分转换成了热量。
而磨削的体积小数量少,砂轮的导热性有相当的差,磨削过程中有70%以上的热量都瞬时传给了工件。
在很短的时间内磨削区域内温度可上升到400~1000℃,甚至超过钢的熔点。
这样大的加热速度,促使加工表面局部形成瞬时聚热现象,温升超过相变温度,并有很大的温度梯度,导致金相组织的变化,出现强度和硬度下降,产生残余应力甚至导致裂纹,这就是磨削烧伤现象。
2、影响磨削加工时金相组织变化的因素有工件材料、磨削温度、温度梯度、及冷却速度等。
工件材料为低碳钢时不会发生相变,高合金钢如轴承钢、高速钢、镍铬钢等传热行特别差,在冷却不充分时易出现磨削烧伤。
8.7 机械加工时,为什么工件表面层金属会产生残余应力?试述加工表面产生残余拉应力和压应力的原因。
磨削加工与切削加工,在工件表面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是否相同?
答:1、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工件表面层金属相对于基体金属发生形状、体积或金相组织变化时,表面层中将产生残余应力。
产生表面层残余应力的主要原因是:(1)冷态塑性变形(2)热态塑性变形(3)金相组织变化。
2、机械加工时,表面层金属产生强烈的塑性变形。
沿切削速度方向上表面上产生拉伸变形,晶粒被拉长,金属密度会下降,既比容增大,而里层材料则阻碍这种变形,因而在表面层产生压应力,在里层产生残余拉压力。
3、切削加工时,如果切削温度不高,则以冷态塑性变形为主,若温度高,则以热态塑性变形为主。
磨削时表面层残余应力随磨削条件不同而不同,轻磨削条件产生浅而小的残余应力;中等磨削条件产生浅而大的拉应力;重磨削下产生身而大的拉压力。
8.8 磨削淬火钢时,加工表面的硬度有可能升高或降低,试分析其可能得原因,并说明表面层的应力符号。
答:淬火钢在不同磨削条件下出现的表面层硬度不一样。
当磨削深度小于10um时,由于温度的影响使表面层的回火马氏体产生弱化,并与塑性变形产生的冷作硬化现象综合而产生了比基体硬度低的部分,而表面的里层由于磨削加工中的冷作硬化作用起了主导作用而又产
生了比基体硬度高的部分。
当磨削深度为20~30um时,冷作硬化的作用减少,磨削温度起了主导作用。
由于磨削区温度高于马氏体转换温度,低于相变温度而使表面层马氏体回火烧伤。
当磨削深度增至50um时,磨削区最高温度有超过了相变临界温度,极冷时产生淬火烧伤,而再往里层则硬度又逐渐升高直至未受热影响的基体组织。
8.9 超精加工、珩磨、研磨等光整加工方法与细密磨削相比,其工作原理有何不同?为什么把他们作为最终加工工序?它们都适合那种
场合。
答:1、光整加工使用细粒度磨料对工件表面进行微量切削和挤压的过程。
精密磨削是依靠砂轮工作面上修整出大量等高微刃进行精密加工的,这些等高微刃能从尚具有微量缺陷和尺寸、形状误差的工件表面切除极微薄的余量,故可获得很高的加工精度。
2、之所以把他们放在最终工序是因为它们的切削深度和进给量一般极小,切削速度则很高。
其最后获得较高的表面质量。
3.用一般的加工方法难以达到很低的表面粗糙度值(小于0.02um )时,多采用光整加工。
8.10 刨削一块钢板,在切削力的作用下被加工表面层产生塑性变形,其密度从7.87×103kg/m 3降至7.75×103kg/m 3,试问表面层产生多大的残余应力?是压应力还是拉应力?
答: V +△V V =
7.757.78 1+△V V =7.757.78=1﹣0.037.78 △V V =−0.037.78 体膨胀系数△V V 线膨胀系数△l l 的3倍,故,△l l =△V 3V =−0.017.78=-0.129×10−2 σ压=E ×△l l =2.1×105×0.129×10−2=2709MPa
8.11 在外圆磨床上磨削一根淬火钢时,工件表面温度高达950℃,因使用冷却液而产生回火。
表面层金属由马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其密度从7.75×103kg/m 3增至7.78×103kg/m 3。
试问表面层产生多大的残余应力?是压应力还是拉应力?
答:
V−△V V =7.757.78 1﹣△V V =7.757.78=1﹣0.037.78 △V V =0.037.78
体膨胀系数△V V 线膨胀系数△l l 的3倍,故,△l l =△V 3V =0.017.78=0.129×10−2
σ拉=E ×△l l =2.1×105×0.129×10−2=2709MPa
8.12 在平面磨床上,磨一块厚度为10mm 、宽度为50mm 、长为30mm
的20钢工件,磨削时表面温度高达900℃,是估算加工表面层和非加工表面层残余应力数值,并画出近似的变形图及应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