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城市调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18
安徽考察调研报告安徽考察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也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为了更全面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潜力,本次考察选择了安徽省作为调研的对象。
安徽省作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报告将围绕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禀赋、产业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
二、经济发展状况1.经济总量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安徽省的经济总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2019年,安徽省的GDP总量为3.6万亿元,同比增长6.1%。
安徽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列前列,对于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产业结构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较为丰富,以制造业为主导。
其中,传统产业如钢铁、化工等在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受制约于资源禀赋和环境保护要求,产业结构正逐渐向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转型升级。
三、资源禀赋1.自然资源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为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安徽省还拥有大面积的耕地和充足的水资源,为农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人力资源安徽省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人口规模大约为6000万人。
但是,由于教育水平和技能结构相对较低,劳动力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四、产业特点1.先进制造业安徽省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企业,如三一重工、合肥通用机械等,涵盖了机床、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
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新兴产业安徽省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新兴产业发展较为迅猛。
例如,合肥经开区的创新产业园集聚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为安徽省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未来发展趋势1.转型升级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大势,安徽省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同时,推动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环境也十分重要。
2023滁州经济报告1. 引言滁州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的交界处。
本文将对滁州市2023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报告。
2. 经济总体概况2023年,滁州市的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主要指标如下:•GDP总量:根据初步数据估计,2023年滁州市的GDP总量预计达到X亿元,比上一年增长X%。
•第一产业:农业是滁州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农业产值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第二产业:工业是滁州市的支柱产业,2023年工业产值预计达到X 亿元,增长X%。
•第三产业:滁州市的第三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23年服务业产值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综上所述,滁州市在2023年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稳定增长,各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3. 产业发展情况3.1 农业滁州市位于中国的农业大区,农业是滁州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2023年,滁州市农业发展总体稳定。
农业主要指标如下:•粮食产量:2023年滁州市的粮食产量预计达到X万吨,比上一年增长X%。
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农产品加工:滁州市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2023年,农产品加工产值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3.2 工业滁州市的工业产值在2023年继续保持增长。
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制造业:滁州市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2023年,制造业产值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建筑业:滁州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
2023年,建筑业产值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3.3 服务业滁州市的服务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服务业的主要指标如下:•零售业: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滁州市的零售业发展迅速。
2023年,零售业销售额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旅游业:滁州市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而闻名。
2023年,旅游业收入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安徽滁州地域文化调研报告安徽滁州地域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滁州的地域文化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动滁州的文化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滁州本地居民,旨在了解他们对滁州地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对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
实地观察主要是参观了滁州市的历史建筑、古村落和博物馆,以及与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滁州的地域文化。
三、滁州地域文化特点滁州地域文化主要包括文化传统、历史名人、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1. 文化传统滁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尤以温泉文化、庙会文化、民间艺术等为代表。
其中,温泉文化是滁州的重要特色之一,滁州温泉闻名中外。
庙会文化则是滁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举办的“李凌霄文庙庙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参与。
民间艺术也在滁州扎根,并且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滁派文戏、滁派唢呐等已经成为滁州文化的瑰宝。
2. 历史名人滁州有众多历史名人,如陆游、黄庭坚、文天祥等人。
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他们的诗词和文化作品至今仍然影响着滁州的文化氛围。
3. 风俗习惯滁州的风俗习惯与中国南方地区相似,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例如,在农历新年期间,当地居民会举办庙会和花市,人们穿着民族传统服装,进行各种庆祝活动。
此外,滁州还有一些特色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期间的祭扫活动,端午节的赛龙舟等。
四、社会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滁州的地域文化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滁州地域文化具有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从而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其次,滁州地域文化成为了当地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滁州古建筑的修复保护、文化艺术的创作和表演、文化商品的开发销售等都成为了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7.03•【字号】市发研〔2007〕29号•【施行日期】2007.07.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工作正文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的报告市人民政府: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中心人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一方面围绕我市“三大战略”开展调研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另一方面加大自身学习和建设力度,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发展大局,寻求发展新思路、新举措。
1、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服务滁州经济发展大局,选择调研主题,为推动工业立市出谋划策。
王勇主任到任后,就深入了解情况,召开主任会和全体人员会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大家团结奋斗,打开中心工作新局面的信心,并分别向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打算,听取他们的指示,并及时向大家传达,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工作方向和思路。
为了适应我市实施东向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需要,二月份,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要千方百计扩大开发区规模的指示精神,组织中心人员多次深入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寻求新的下一步大发展之策。
我们分别召开开发区部门及部分企业代表座谈会,到马鞍山和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取经学习,与市内有关方面交流,搜集消化各方面资料,了解情况,调查研究。
还冒着严寒,深入到滁城东边实地仔细察看现场。
经过充分调研和集思广益后,加班加点,通宵奋战,撰写材料,参加调研的几个同志因疲劳和天冷而患重感冒,但没有一位同志请假休息,最终形成《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一步发展对策建议》,较好地总结了开发区十多年来的发展成功经验,实事求是的分析了发展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下一步跳出现有范围,向东发展,选新址,建新区,拓展发展新空间及实现一区三园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建议,受到开发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滁州的发展变化范文滁州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园林城市。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战略部署,滁州的发展变化很大,不仅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也为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改善。
在经济发展方面,滁州近年来着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特色农产品、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都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培育。
滁州茶叶、篆刻艺术、丝绸等传统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提升了滁州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经济实力的提升不仅带动了就业增加,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城市建设方面,滁州注重发展绿色、智能、宜居的城市环境。
大力推进城市提质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公共服务功能。
城市道路拓宽、公园绿地增加、住房建设加快等举措,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滁州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
大力推进绿化工程、水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滁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加强历史古迹的保护和修复,提升了城市历史文化的魅力。
滁州还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春晚、戏曲表演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民众参与。
同时,滁州还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滁州古城、琅琊山等。
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增加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滁州的发展变化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善。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使得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宜居。
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滁州的发展变化也吸引了一大批外来人口前来生活和工作,增加了社会多元化和交流融合。
综上所述,滁州的发展变化在经济、城市建设和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滁州未来的发展规划
摘要
滁州,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
本文将探讨滁州未来的发展规划,从经济、教育、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展望,旨在为滁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经济发展
未来,滁州将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政府将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培养科技人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商投资,拓展对外开放。
教育发展
滁州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体制,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建设更多优质学校,提升教育硬件设施水平。
推广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未来的发展培养人才。
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未来,滁州将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加强文艺交流,举办更多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保护和发展滁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环境保护
未来,滁州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发展清洁能源,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水源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城市。
结语
滁州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通过本文对滁州未来发展规划的探讨,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滁州将迎来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明天。
期待滁州在经济、教育、文化、环境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成为一座更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滁州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滁州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长江以北,素有“北有延安,南有滁州”之称。
作为皖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滁州的产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滁州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滁州产业现状1. 传统产业基础扎实传统产业在滁州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纺织、机械、电力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是滁州产业的重要支柱。
特别是纺织行业,滁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企业。
此外,滁州还以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为主要方向,为滁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高新技术产业崛起滁州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滁州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滁州产业创新园等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也为滁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提高了滁州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3. 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巨大滁州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
滁州的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巨大,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滁州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城如明代建筑群、庐山风景名胜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滁州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将对滁州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滁州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来,滁州产业发展将加快优化升级。
传统制造业将加速转型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同时,滁州将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科研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2. 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滁州将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和吸引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
建立更加灵活便捷、高效智能的创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加全面的创业指导和资源支持。
滁菊调研报告滁菊调研报告一、引言滁州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地区,素有“滁州菊花”之称。
滁州菊花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阔,品种繁多,是中国传统的名花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滁州菊花的种植情况和发展前景,我们进行了一次滁菊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滁州菊花的种植规模和品种。
2.了解滁州菊花市场的需求情况。
3.分析滁州菊花产业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
三、调研方法1.实地走访:我们选择了滁州市的几个主要菊花种植区进行考察,与当地的农民交流,观察菊花的种植情况。
2.市场调研:我们调查了滁州市菊花市场的销售情况,了解菊花的销售渠道和价格变化。
四、调研结果1.滁州菊花的种植规模:滁州菊花的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其中主要以露地种植为主,也有少部分在温室中种植。
菊花的种植主要集中在滁州市的几个农业区域,种植数量较多。
2.滁州菊花的品种:菊花品种繁多,包括黄菊、红菊、白菊等多种颜色和形状的菊花,其中以黄菊最为普遍。
3.滁州菊花市场需求情况:滁州市场对菊花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期间,菊花的需求会有所增加。
滁州市场对菊花的品质要求较高,对新品种和高附加值的菊花更感兴趣。
4.滁州菊花产业的发展潜力:滁州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合菊花的种植。
滁州菊花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5.滁州菊花产业面临的挑战:滁州菊花产业存在品种单一、科技支撑不足、市场推广不力等问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市场营销手段,在品质、品种和市场竞争力方面进行提升。
五、结论与建议1.滁州菊花具备较高的发展潜力,可以加强品种研发,推出更多新品种,提高菊花的附加值。
2.加强科技支撑,提高菊花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菊花产业的竞争力。
3.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拓宽渠道,开拓更多的销售市场,提升滁州菊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加强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能力。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滁州菊花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一)一、基本情况县属市管辖,地处、、三州、市交界处,与市的县、州的县等接壤。
全县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地形山高坡陡,其中山区面积占99.8%,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18个乡(镇),164个村委会,4个社区,223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6万人。
县内工业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支撑主要靠农业,某某年县本级财政收入万元,支出万元,基本上靠国家补贴。
县是的北大门,通往的交通要道,高速公路从县城通过,过去,由于历史、体制、经济以及所处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县在城市建设方面一直较为滞后,人口密集,房子陈旧老化,街道狭窄却又脏又乱,道路凸凹不平,交通拥挤,县城呈现典型的“脏、乱、差”现象。
为加快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县城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中心作用,县县委、县政府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通东南亚、南亚通道,建立东南亚、南亚经济圈的战略部署的机遇,大兴小城镇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城市设施逐步配套,功能日益健全,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由0.9平方公里扩大到1.75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近0.90万人,城市化水平年均约提高0.5个百分点。
交通拥挤、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
同时,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困人口从某某年的人下降到人。
二、主要做法县城市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除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在抓好规划的前提下,打破常规、破除“等、靠、要”思想,大胆创新,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强化建管、通过新区建设促进旧城改造,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区建设一年一个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确立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县是我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县之一,在城市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产业支撑单一,底气不足。
全县除外,多数乡镇集镇处于群山环抱,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以种植业为主,产业支撑以简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特色产业少,城镇集聚辐射功能弱,对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其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发展不平衡,县城街道又脏又乱。
安徽滁州勘察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是对安徽省滁州市进行的勘察工作的总结和讨论。
勘察工作主要包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
通过本次勘察,旨在全面了解滁州市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理条件滁州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经济带和皖东煤炭基地的交汇地带。
辖区总面积为XXXX平方公里,东临淮河,南靠长江,北接皖南山区。
滁州的地势起伏较大,山地和丘陵区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其中,最高峰为XXX山,海拔XXX米。
地势起伏给滁州的气候和土地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自然资源分布1. 水资源滁州地处河流众多,水资源较为丰富。
其中,淮河、长江是滁州最主要的水源。
滁州还拥有一些较大的水库,如XXX水库和XXX水库。
这些水资源不仅满足了滁州市民的生活用水需求,也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支持给农业生产和工业用水。
2. 矿产资源滁州市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
其中,煤炭是滁州的主要矿产资源之一,有着较大的开采潜力和经济价值。
此外,滁州还存在一定数量的铁矿和铜矿,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在滁州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农业资源滁州的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的发展。
主要农产品包括小麦、水稻、油菜、瓜果蔬菜等。
滁州还以养殖业为主导,畜牧业发达,畜禽养殖逐渐成为滁州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社会经济状况1. 经济发展近年来,滁州市经济发展迅速,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XX%以上。
主要经济支柱包括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
制造业以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纺织业为主,农业以粮食种植和畜牧业为主,服务业涵盖了旅游、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滁州市正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 城市建设滁州市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市区的道路交通设施完善,市容市貌日新月异。
公共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
3. 社会事业滁州市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滁州景观分析报告1. 简介滁州位于中国安徽省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2°17′~33°52′,东经116°01′~118°08′。
滁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其中西南部为丘陵地带。
滁州市辖4个市辖区、1个县和3个县级市,总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0万人。
滁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誉为“江南硅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滁州的景观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
本报告将对滁州市的景观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促进滁州市的旅游业发展。
2. 主要景观资源2.1 名胜古迹滁州市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南屏山:位于滁州市区南部,是滁州市的象征之一。
南屏山以其险峻的山势和雄奇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并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郁达夫故居:郁达夫是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滁州是他的故乡。
郁达夫故居保存完好,展示了郁达夫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参观。
•九华山:九华山位于滁州市西南部,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九华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古老的寺庙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信众。
2.2 自然风光滁州市的自然风光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山川、水域和森林等。
•铜陵河:铜陵河是滁州市的母亲河,流经滁州市区的中心,沿岸风光优美,河水清澈见底。
如今,滁州市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治理和保护工作,使铜陵河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和观光的好去处。
•滁州大观园:滁州大观园是滁州市重点打造的旅游景区,是以江南古典园林为特色的大型景区。
园内有曲桥流水、九曲红叶小径等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2.3 人文景观除了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外,滁州市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体现了滁州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滁州古城:滁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古城内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道,每天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滁州市人口文化素质浅析(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人口受教育程度是人口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和潜力的体现。
滁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方面均取得明显成就,全市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人口文化素质水平进一步提高1、受教育面扩大。
全市393.8万常住人口中,受教育人口有330.5万人,占83.9%,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了15.3万人,比重提高了5.1个百分点。
2、文盲率进下降。
普查资料显示,全市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5.7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了7.4万人,文盲率由10.8%下降为9.1%,下降了1.7个百分点。
3、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
按照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统一标准(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及以上16年)测算,我市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提高了1.1年。
4、受教育人口结构优化。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大幅攀升,由6.7万人增加到19.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提高了3.3个百分点;高中(中专)学历人口由28.2万人增加到3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提高了3.0个百分点;初中学历人口由122.4万人增加到152.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提高了8.1个百分点,增加最快;小学学历人口数下降,由158.0万人下降到11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下降了9.2个百分点。
表1 :两次普查受教育人口比较单位:二、各县(市、区)人口文化素质差异明显1、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琅琊区最多。
高学历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区。
琅琊区集中了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5.0万人,占该区常住人口的16.1%,占全市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25.2%。
其次为凤阳县,因其有高等院校,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有3.3万人,占该县常住人口的5.1%。
滁州市城市形象主题词研究报告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滁州市城市形象的现状分析和提升策略。
首先概述了城市形象的定义和重要性,然后通过调研方法对滁州市的城市形象进行了详细的现状分析,包括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接着,文章挖掘了滁州市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现代发展成就等特色资源,提炼出繁荣和谐、绿色生态、创新驱动和文化传承等主题词,并分析了主题词与城市形象的关联。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主题词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宣传推广策略、城市规划建设融合策略以及社会参与和共建共享策略。
最后,文章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并总结了研究结论,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对策建议。
目录第一章引言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1)三、报告结构与内容概述 (2)第二章滁州市城市形象现状分析 (3)一、城市形象概述及重要性 (3)二、滁州市城市形象现状调研 (4)三、存在问题与不足分析 (4)第三章滁州市城市特色资源挖掘 (6)一、历史文化特色资源 (6)二、自然景观特色资源 (7)三、现代发展成就资源 (7)第四章主题词提炼与解读 (8)一、主题词来源及依据 (8)二、主题词内涵阐释 (9)三、主题词与滁州城市形象关联分析 (10)第五章主题词在城市形象塑造中应用策略 (12)一、宣传推广策略 (12)二、城市规划建设融合策略 (13)三、社会参与和共建共享策略 (14)第六章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 (15)一、实施方案制定 (15)二、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建设 (16)三、监督评估机制完善 (17)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19)一、研究结论总结 (19)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三、对策建议提出 (20)第一章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形象作为城市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塑造与提升日益受到重视。
滁州市,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成为皖东地区的中心城市。
滁州城市进入研究报告一、城市概况 (3)二、滁州市宏观经济指标 (4)三、滁州市区房地产市场分析 (7)(一)滁州市区房地产市场版块划分 (7)(二)滁州市商品房市场成交数据 (9)(三)滁州08-12年房地产供需匹配指标 (10)(四)滁州市区典型楼盘分析 (11)四、滁州土地市场分析 (13)(一)滁州市区历年土地成交年度数据分析 (13)(二)滁州市区品牌房企拿地明细分析 (13)五、滁州城市发展基调分析 (15)(一)滁州城市规划发展方向 (15)(二)滁州市产业结构及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16)(三)滁州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概述 (17)六、滁州城市进入策略总结 (19)(一)城市特点 (19)(二)结论 (19)(三)建议 (20)滁州城市进入研究报告一、城市概况图1 滁州市行政区划图滁州市为安徽省16个省辖地级市之一,位于皖东江淮之间,与南京市山水相连,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主要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
全市土地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2012年全市户籍人口452.9万,常住人口394.5万。
滁州市现辖琅琊、南谯2区、天长、明光2市以及来安、全椒、定远、凤阳4县。
滁州市距离安徽省会合肥市距离约为140公里,距离江苏省会南京市距离约为85公里。
二、滁州市宏观经济指标图2 滁州市2008-2012年GDP对比图2008-2012年5年期间,滁州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幅度均在10%以上,2012年,滁州市GDP为971亿元,在安徽所有地级市当中位列第五,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21482元。
图3 滁州市2008-2012年人口对比图从图3可以得出,滁州市近5年户籍人口变化幅度很小,而与大多数安徽其他地级市情况类似,由于本地人口外溢,常住人口较户籍人口有一定缺口,以2012年为例,滁州市当年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了57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99.86万,城市化率为45.1%,城市化率在安徽地级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图4 滁州市2008-2012年固投、房投对比图滁州市2012年相对于2008年固定投资额增长了145%,房地产投资增长了400%,房地产投资额增长迅速,从房投/固定投比这一指标可以看出,由2008年的12.78%增加到2012年的26.04%,增长了13个百分点,2012年滁州市房投固投比在安徽省地级市中仅次于黄山市,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投资较热苗头。
图5 滁州市2008-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对比图滁州市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公共服务支付能力不断加强,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7亿元,可以预见,2013年当地财政收入将突破百亿大关。
表1 滁州市2008-2012年三产比例三产比例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3.7:42.9:33.4 23.3:45.5:31.2 21.3:49.2:29.5 20.4:51.7:27.9 19.8:52.3:27.9 由表1可知,滁州市三产比例中第一产业比例在不断下降的同时仍然处于较高水平,第二产业为当地支柱产业,第三产业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滁州市区房地产市场分析滁州市下属县(市)房地产开发水平较低,不符合我司目前发展战略,此类区域本报告不作为重点,以下主要以滁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对当地房地产市场进行梳理。
(一)滁州市区房地产市场版块划分1.琅琊新区版块琅琊新区是滁州市“大滁城”建设的一部分,是琅琊区未来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同时也是琅琊区重点发展区域。
规划范围为北到世纪大道(北外环),南到清流河,西至西涧湖(城西水库),东至菱溪路,用地面积约12.1平方公里。
目前配套尚未成熟,且距离市级政治、经济中心较远。
目前在售的楼主要为威兴世纪城、易景凯旋城等住宅项目以及创达义乌商贸城(未开盘)等商业,住宅项目中高层均价约为3700元/㎡。
2.老城区版块老城区处于清流河以南、创业路以西、会峰路以北、西涧路以东,该区域发展时间较长,生活配套齐全,交通便利,但是由于之前规划水平较低、人员密集度较高、供地计划较少等因素,造成该区域目前产生居住环境一般、交通压力大等问题。
目前老城区大多楼盘已经结盘,滁州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份在天长路与南谯路交叉口西南侧拿下一块土地,土地规划用途为商业办公用地,建成后将会进一步提升老城区的商业氛围。
该区域主要的楼盘包括盛世华庭熙园、怡园、维也纳春天花园、百合家园等,高层住宅售价介于5000-5500之间。
3.城东版块城东版块位于城东工业园,东至杭州路,南至珠江路,西至菱溪路,北至世纪大道,总规划面积14.48平方公里。
城东工业园区主要以产业发展为主,配套居住、商业服务和金融等服务,园区企业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完备,建设条件比较成熟。
目前在售的楼盘主要有金域豪庭、清流水韵等,整体开发水平较低,其中金域豪庭品质尚可,项目二期自今年6月开盘至今已售300余套,高层均价为4300元/㎡左右。
4.经济技术开发区版块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首选区,是滁州市大滁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面积约40平方公里。
开发区北至会峰路,东至创业路,南至华亭路,西至西涧路。
该区目前在售的楼盘主要包括恒大名都、南都华府、宇业富春园等,均价高层4500元/㎡、多层4800元/㎡左右,其中,恒大名都为精装房,高层均价为5600元/㎡(含1500元/㎡精装)。
5.城南新区版块城南新区位于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南,西起丰乐大道,东至儒林路,南至醉翁路,北至龙蟠河(西撇洪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8.3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中形成“三心”、“两轴”与“三片区”的格局。
目前城南新区版块开发的楼盘众多,高速东方天地、天逸华府、发能国际城、恒大绿洲、英仕公馆等,高层均价为4600元/㎡,多层电梯洋房均价为6200元/㎡左右,其中,恒大绿洲11月3日开盘均价为4600元/㎡(含1500元/㎡精装)。
6.苏滁现代产业园版块苏滁现代产业园位于滁州市区东南部,东至马滁扬高速,西面紧邻滁州老城,至上海路清流河桥,北邻城东工业园区,至扬子路,南至创业路,清流河从基地中间穿越,总规划面积35.17平方公里。
苏滁现代产业园可以称为苏州工业园区的跨区域缩小复制版,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高规格规划,政府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努力打造成皖江地区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区、长三角合作发展的先行区。
苏滁现代产业园规划居住用地面积762.7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4.02%。
虽然目前尚未有房企进入,但可以预见,在巨大的政策支持和滁州主城区亟待升级扩容的大背景下,该区将会成为滁州市未来房地产板块的新的热点区域。
(二)滁州市商品房市场成交数据表2 滁州市2008-2012年商品房成交数据统计表年份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商品房成交面积万平方米129 213 282 296 342 其中:住宅成交面积万平方米- - - 259.60 300.30 商品房成交均价元/平方米2413 2968 3447 3982 4202 其中:住宅成交均价元/平方米- - - 3787 3903 商品房成交金额亿元31 63 97 118 144 商品房供应量万平方米- 153 279 498 542 滁州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不断提高,其中,2012年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达到300万㎡,成交均价为3903元/㎡,商品房成交金额为144亿元,同比增加22.03%。
表3 滁州市区2012-2013年商品住宅成交统计表日期套数面积(万㎡)日期套数面积(万㎡)2012年1月- - 2013年1月1342 - 2012年2月311 3.12 2013年2月1126 11.59 2012年3月333 3.35 2013年3月1474 15.17 2012年4月687 6.98 2013年4月979 10.29 2012年5月749 8.09 2013年5月1171 12.11 2012年6月975 10.17 2013年6月1487 15.032012年7月1526(含全椒)15.81 2013年7月1035 10.672012年8月1359 13.96 2013年8月1166 12.21 2012年9月1250 13.15 2013年9月1219 12.412012年10月1291 - 2013年10月1566 16.502012年11月1383 - 1.截至2013年9月30日,滁州市区可售住宅房源15385套,数据来源于滁州网上房地产;2. 2013年汇总数据是由数据已知月份的平均数推测而得;3.2011年成交面积为100.73万㎡(数据来源于滁州市统计局)。
2012年12月834 -合计9172 123.29 合计15487 160.34注:数据来源于滁州房地产交易网2012年,滁州市区商品住宅成交112万㎡,接近全市成交量的40%,2013年滁州市区成交量明显放大,预计全年成交量将会达到160万㎡,占到全市成交量的一半。
(三)滁州2008-2012年房地产供需匹配指标图6 滁州市2008-2012年房投增幅与商品房销售额增幅对比图由图6可以总结出,滁州市房投增幅与商品房销售额增幅基本上呈现反方向变化趋势,一高一低,相对而言,商品房销售额增幅波动更为明显。
图7 滁州市2008-2012年房价与收入增幅对比图滁州市2009-2010年之间,商品房成交均价增幅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房价收入比不断升高,到了2011年之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了商品房成交均价增幅,特别是在2012年,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显著,这表明滁州市商品房市场整体趋于平稳发展。
随着当地老百姓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力加强,住房需求会进一步得到释放。
(四)滁州市区典型楼盘分析表4 滁州市区典型楼盘相关信息楼盘名称版块物业形态总建面(万㎡)容积率开发商售价(元/㎡)开盘时间宇业天逸华府城南新区高层9.64 2滁州市宇达物业开发有限公司4300 2010-6-28左岸香颂城南新区高层、商业25.49 2.6 安徽三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高层4300 2011-6-5高速东方天地城南新区小高层、高层、公寓25.82 2.8高速地产集团滁州有限公司4700 2011-12-25发能国际城城南新区高层、小高层21.11 2.5 滁州市发能房地产有限公司4600 2010-3-28英仕公馆城南新区高层、多层电梯洋房6.09 2滁州市鑫缘置业有限公司高层4600,电梯洋房62002012-12-29金域豪庭城东小高层、高层、公寓、商铺40 2.9滁州市申城置业有限公司4300 2010-10-26三盛·颐景御园老城区高层、小高层、别墅10.93 1.4滁州三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别墅均价11000,高层尚未销售2012-11-17碧桂园欧洲城南谯区多层、高层、小高层、别墅40.05 1.5滁州碧桂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多层精装洋房均价4300,高层39002011-7-24恒大名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层16.53 2.4滁州恒大置业有限公司5600 2013-10-7恒大绿洲城南新区高层21.13 2.5 滁州恒大置业有限公司4600 2013-11-3 注:数据来源于滁州房地产交易网表5 滁州市区2013年上半年商品住宅销售套数排行榜排名项目套数备注1 碧桂园欧洲城1022 -2 世界贸易广场家居中心988 纯商业3 天逸华府741 -4 全球家居生活馆684 纯商业5 发能国际城684 -6 胜锦尚城国际506 -7 高速东方天地501 -8 正东中央公馆319 -9 仪邦广场317 纯商业10 新城文昌花园256 -注:数据来源于滁州房地产交易网表6 滁州市区2012年商品住房成交金额排行榜排名项目套数成交面积成交金额成交均价备注1 滁州国际贸易广场1940 5.1 15.2 29804 纯商业2 天逸华府1593 16.19 8.14 5028 -3 发能国际城1294 13.2 5.3 4015 -4 高速东方天地941 10.4 5.2 5000 -5 全球家居生活馆387 1.21 3.7 30579 纯商业注:数据来源于百度文库四、滁州土地市场分析(一)滁州市区历年土地成交年度数据分析表7 滁州市区2009-2012年土地成交年度数据分析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2013 (1-9月)土地市场指标宗数宗32.0 248.2 166.7 91.9 131.7 土地成交面积万㎡110.7 634.5 359.7 188.2 236.6 成交可建面积万㎡162 103 126 91 68 土地成交均价万元/亩700 604 875 668 567土地成交均价(楼面价)元/㎡32.0 248.2 166.7 91.9 131.7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指数研究网,数据中不包括政府性质的城投公司所获取的土地信息由表7可知,滁州市去今年来土地市场波动较大,2009年与2012年处于市场低谷期,成交量偏小,2010年和2013年土地市场火热,截止至2013年9月,滁州市区土地成交建筑面积已达680万㎡,而楼面价仅为377元/㎡,低于以前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