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一章(3)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教案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1、建立速度的概念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速度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
常见的酸一、盐酸(HCl)——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1、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浓盐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具有挥发性(需要密封保存)和腐蚀性。
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白雾(盐酸小液滴)。
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 Fe3+而略带黄色。
2、稀盐酸的化学性质(1)与指示剂作用①与盐酸反应的物质:石蕊试液、酚酞试液②反应现象: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2)与活泼金属反应①与盐酸反应的物质:铁、镁、锌、铝等活泼金属②反应现象(铁):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③化学方程式:Fe + 2HCl =FeCl2 + H2↑(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①与盐酸反应的物质:生锈的铁钉(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氧化铜②反应现象:铁锈:红褐色的铁锈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氧化铜:黑色的氧化铜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③化学方程式: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CuO + 2HCl =CuCl2 + H2O(4)与碱反应①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氢氧化铜、氢氧化钠等碱②反应现象(氢氧化铜):蓝色的氢氧化铜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③化学方程式:Cu(OH)2 + 2HCl=CuCl2 + 2H2O(5)与某些盐反应①与盐酸反应的物质: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硝酸银等盐②反应现象:碳酸钙: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的气体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③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CaCl2 + CO2↑+ H2O AgNO3 + HCl=AgCl↓+ HNO3例1盐酸的下列性质与它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氢离子无关的是()A.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可以跟锌反应生成氢气C.可以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D.可以跟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质量增加B.浓盐酸在空气中会冒白烟C.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溶质质量会减小D.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增大例3 日常生活中遇到下列污垢,不宜用盐酸清洗的是() A.不锈钢茶杯内的茶垢B.陶瓷水槽内的黄色铁锈斑C.保温瓶内的水垢D.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的白色固体二、硫酸(H2SO4)1、稀硫酸的化学性质(1)与指示剂作用①与硫酸反应的物质:石蕊试液、酚酞试液②反应现象: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2)与活泼金属反应①与硫酸反应的物质:铁、镁、锌、铝等活泼金属②反应现象(锌粒):有气泡产生③化学方程式:Zn + H2SO4 =ZnSO4 + H2↑(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①与硫酸反应的物质:Fe2O3粉末、氧化铜②反应现象:Fe2O3粉末:红褐色的Fe2O3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氧化铜:黑色的氧化铜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③化学方程式:Fe2O3 + 3H2SO4=Fe2(SO4)3+ 3H2OCuO + H2SO4=CuSO4 + H2O(4)与碱反应①与硫酸反应的物质:氢氧化铜、氢氧化钠等碱②反应现象(氢氧化铜):蓝色的氢氧化铜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③化学方程式:Cu(OH)2 + H2SO4=CuSO4 + 2H2O(5)与某些盐反应①与硫酸反应的物质:氯化钡等盐②反应现象:产生白色沉淀③化学方程式:BaCl2 + H2SO4=BaSO4↓ + 2HCl2、浓硫酸(1)浓硫酸是无色、黏稠、油状的液体,难挥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大学生要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下,正确对待人生矛盾,自觉抵制错误观念,努力提升人生境界,成就出彩人生。
能力目标:大学生应珍惜韶华,在服务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开发出生命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努力给有限的个体生命赋予更有价值的意义。
情感目标:当代大学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应当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成就出彩人生。
教学难点: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教学方法、教具】以教材、教参、多媒体为教具,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案例分享】毕福剑2015年4月6日,一段疑似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的视频流出。
视频中毕福剑唱了该京剧里《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著名选段,并且边唱边戏谑,对毛泽东使用了羞辱性词汇,称他“把我们害苦了”等等。
央视高层2015年4月7日下午召开了办公会议,作出了从4月8日零点开始至12日零点止,暂时停播毕福剑主持的央视所有节目的决定。
2015年8月,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央视主持人毕福剑用调侃的方式损害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的视频在网上流出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临时机关党委、机关纪委认为这是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责成央视机关纪委严肃处理。
谈谈你的感想?为什么?思考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二、讲授新课(一)辩证对待人生矛盾大学生要科学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勇敢面对和正确处理各种人生矛盾。
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1)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意味着人总体上生活得美好,家庭和睦、职业成功、行为正当、人格完善等都是幸福的重要因素。
(2)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足是幸福的重要方面,但人的幸福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充实也是幸福的重要方面。
人教版生活与科技第3册第一章第3节《蜗牛天地》教案一. 教材分析《蜗牛天地》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蜗牛的生活习性、种类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蜗牛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生物知识,对于动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蜗牛这种生物,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教材和教师的引导,逐步让学生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种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种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蜗牛的观察和分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蜗牛标本、图片、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蜗牛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蜗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蜗牛有什么了解?”,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呈现蜗牛的生活习性、种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蜗牛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蜗牛标本,了解蜗牛的外部特征。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蜗牛的分类,锻炼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他们对蜗牛知识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绘制蜗牛的图片,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蜗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举例说明。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蜗牛的生活习性、种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课题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课时1)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自转中心。
(地理实践力)2.说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并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现象的原因。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列举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生活实例。
(人地协调观)4.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过程中领悟科学家们追逐真理的精神。
(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自转中心。
2.说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并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现象的原因。
教学难点说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并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现象的原因。
教学辅助材料与手段多媒体课件读图分析法、演示实验、合作学习法、举例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看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提问:通过观察是天动还是地动?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
二、教学过程探究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一)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1.地心说——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
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
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天转”似乎更符合人类的直觉。
古人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动,这是曾在欧洲长期盛行的“地1.互动交流:;利用图片了解地心说。
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各自心说”的观点。
2.日心说——16世纪中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大阳公转。
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异端邪说。
直到后来,伽利略使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支持“日心说”的天文现象,"日心说”才逐渐被关注。
如今。
地球自转与围绕大阳公转已经成为大众熟知的科学常识。
(二)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阅读课本,并观看动画,完成表格2.小组合作演示提出要求:①正确摆放地球仪,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化学初三沪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如何学习和研究化学(3) 教课设计
课题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小实验课型实验本课题教时数 4 课时本教时为第 4课时备课日期年代日
教课目标知识技术: 1、学会仪器的连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等基本操作
2、经过碱式碳酸铜的加热、镁条焚烧实验,进一步学会察看、记录现象,练习药品取用、
酒精灯使用、加热等基本操作
能力培育: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
难点重点: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
对策
教课过程设计
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化学实验1、仪器的连结学生练习:装置下列图装置
基本操作玻璃管和橡皮塞连结
玻璃管和橡皮管连结
重点:玻璃先润湿,
用转动的方法
橡皮塞和烧瓶连结
用转动的方法[ 学,科,]
2、气密性的检查学生练习:
原理:热胀冷缩
方法:把导管一端放入水中后,有手捂
住烧瓶
判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气密性优秀
【二】小实验1、加热碱式碳酸铜学生实验:
注意操作的规范
仔细记录现象
填写实验报告
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镁条焚烧
点燃镁条前翻开排气管学生实验:
仔细察看记录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仪器的连结
玻璃管和橡皮塞连结玻璃管和橡皮管连结重点:玻璃先润湿,用转动的方法
橡皮塞和烧瓶连结重点:用转动的方法
板 2、气密性的检查
书原理:热胀冷缩
设方法:把导管一端放入水中后,有手捂住烧瓶
计判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气密性优秀
【二】小实验
1、加热碱式碳酸铜
2、镁条焚烧
点燃镁条前翻开排气管
教
后
记
讲课日期年代日。
[核心必知]1.度量角的单位制(1)角度制规定周角的1360为1度的角,用度作为单位度量角的单位制叫角度制.(2)弧度制在以单位长为半径的圆中,单位长度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称为1弧度的角,它的单位符号是rad,读作弧度.这种以弧度作单位度量角的单位制,叫作弧度制.2.角度与弧度的互化(1)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换算)180°=π_rad;1°=错误!rad=0.017 45 rad;1 rad=错误!=57°18′=57.30°(2)特殊角的度数与弧度数的对应表任一正角的弧度数都是一个正数;任一负角的弧度数都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3.扇形的弧长及面积公式设扇形的半径为r,弧长为l,α为其圆心角,则[问题思考]1.半径不同的圆中,相同的圆心角所对的角的弧度数是否相同?提示:相同.在公式|α|=错误!中,角的弧度数的大小与所在圆的半径的大小无关,只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2.2°与2弧度的角是否表示同一个角?提示:不是同一个角.2°是角度制,2是弧度制,2 rad约为115°。
3.390°可以写成360°+错误!吗?提示:不可以,在同一表达式中角度与弧度不能混用.讲一讲1.(1)把112°30′化为弧度;(2)-错误!rad化为度.[尝试解答](1)∵1°=错误!rad,∴112°30′=112。
5°=112.5×π180rad=错误!rad.(2)∵1 rad=错误!°,∴-错误!rad=-错误!×错误!°=-75°.1.将角度制化为弧度制,当角度制中含有“分”“秒"单位时,应先将它们统一转化为“度”,再利用1°=错误!rad化为弧度便可.2.以弧度为单位表示角时,常把弧度写成多少π的形式,如无特殊要求,不必把π写成小数.练一练1.将下列角度与弧度互化.(1)20°;(2)错误!;(3)8 rad解:(1)20°=20×错误!=错误!,(2)错误!=错误!×180°=165°。
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②知道速度是矢量,了解速度方向的意义③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④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难点】从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的理解,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过程】一.课题的引入问题1:从文学的角度,人们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如:风驰电挚、日行千里。
由学生再列举描述运动快慢的成语。
问题2:静止的画面又是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如图1.3-1,并由学生上黑板绘画。
那一种更科学。
如“日行千里”这里有时间与距离。
问题4:在田径运动比赛中,是如何描述奔跑运动员的速度?一般用时间,但一定有跑步的长度。
二.速度的概念速度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定义: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tx v ∆∆=速度的单位:m/s km/h cm/s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单位的换算) 速度的方向:是位移的方向,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度是矢量。
三.平均速度问题1:如果一个运动员在100m 赛跑中用时10s ,求得速度为10m/s ,该速度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中任一秒均跑10m 吗?它是反映了该运动的什么速度?它只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奔跑过程中每秒平均跑10m ,即为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概念: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为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
例1:某运动员绕400m 周长的跑道跑一圈,用时50s ,则该运动员在该50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由平均速度定义求得,平均速度为零,因位移为零。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草原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草原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大意。
(3)详细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阐述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1.观察记录,认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动画:2.出示地球公转图,提出问题:(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3.认识黄赤交角,出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读图思考。
(二)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公转基本特征2.观察发现:(1)椭圆形(2)倾斜(3)倾斜的角度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
3.读图分析:(1)找一找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的角度。
地轴倾斜角度为23.5°(2)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多少?黄赤交角的角度为23.5°1.模拟观察:利用手电模拟太阳光垂直照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强度与光照角度之间的关系。
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1)在下图中的A、B、C三点,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多?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少?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规律?(2)光线直射获得热量多,还是斜射获得热量多?2.播放视频《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分析。
3.实验演示——地球公转4.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及时间。
5.绘制太阳直射点运动平面图太阳直射位置在南北纬23.5°之间有(二)模拟操作+观察发现1.模拟实验,观察思考(1)A点获得热量最多,C点获得热量最少规律:太阳光线越倾斜,获得热量越少。
(2)直射:获得热量多;斜射:获得热量少2.观看视频,获得感性认知。
3.按照要求动手操作:(1)在暗室里;选用合适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
(2)自西向东移动地球仪,使地球仪围绕光源缓慢移动,模拟地球公转。
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要保持地轴的指向不变。
(3)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4.观察记录—读图分析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归纳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的次数。
(三)揭秘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知识铺垫:(1)认识昼弧和夜弧,从图中判断昼夜长短状况。
第3节运动的快慢一、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运动的快慢概念,并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和速度变化。
二、教学步骤:1. 引入概念(5分钟):-向学生介绍运动的快慢概念,并解释它在物理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快慢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过程和结果。
2. 运动速度的定义(10分钟):-解释运动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强调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对于描述运动的快慢非常重要。
-通过示例和图示演示如何计算速度,并让学生参与计算练习。
3. 运动速度的测量(10分钟):-介绍使用测量工具(如计时器和测量距离的工具)来测量运动速度的方法。
-演示如何进行速度测量,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强调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4. 速度变化的概念(10分钟):-解释速度变化的概念:当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它的运动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变化对于描述运动的快慢的影响。
-通过示例和图示演示速度变化的情况,并让学生参与讨论。
5. 速度变化的描述(15分钟):-介绍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解释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的概念,并给出相应的示例。
-演示如何使用加速度来描述速度变化,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6. 实验活动(1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和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和速度变化。
-学生可以使用实验器材和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并记录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运动的快慢和速度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7. 总结与评估(5分钟):-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运动速度和速度变化的描述方法。
-提问学生一些问题,以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他们的观点。
三、扩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速度和速度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影响运动快慢的因素,如摩擦力和施加的力的大小。
-鼓励学生研究更高级的速度描述方法,如加速度-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并了解其应用。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3节有理数的大小教案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大小》选自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3节。
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提出是从学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入手,借助于气温的高低及数轴,得出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材内容安排上也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与生活中的温度高低的理解对照后,观察、归纳出在数轴上有理数的大小法则:数轴右边的数总大于左边的数。
再进一步通过实例按正负性分类得出一般的大小比较法则。
本课的重点是会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两个负数大小比较法则的理解。
解决的方案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的具体问题得知已知的两个负数的大小,利用数轴的直观性,让学生充分观察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探讨它们绝对值之间的关系,再充分交流,反复比较,进一步理解、分析,最后整理、归纳形成知识。
教材的例题中“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运用了“因为”“所以”表达方式,也是渗透着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数和负数、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等知识基础,并且已经知晓两个非负数间的大小比较。
在此基础上,来学习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就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相应的生活经验,通过在教材的初次指引下学习、实践、理解来形成自己的初步的知识体系。
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进一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验,有助于巩固和消化初次在教材的指引学习所得的知识。
课堂中,既要忠于教材所安排的知识体系展开教学,又要敢于突破教材,尤其是重难点的知识,通过直观教学,生活体验等来让学生化解难点,认识重点,从而再次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一任老师,课堂是学生巩固提高所学知识的第二任老师。
首先必须要求学生结合《导学案》开展好自学活动,形成好自己的知识基础,其次要想让学生认可第二任老师,课堂上肯定需要创新,需要充实丰富教材内容,需要预判学生的困难之处,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3讲 离子反应的实际应用课标要求 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能利用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和反应,设计常见物质检验等简单任务的方案离子反应的 实际应用 2023新课标卷,T11;2023辽宁,T4;2023湖南,T7;2022全国乙,T9;2022广东,T4、T18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溶液性质发生变化。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基于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物质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离、检验等实验设计与操作;在水溶液和电化学体系中设计实验,实现物质的检验和转化命题分析预测1.高考常在选择题中考查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在非选择题中结合工艺流程、化学实验等考查离子推断、离子检验等。
语言描述类离子检验类试题是近年高考的考查热点,应引起考生重视。
2.预计2025年高考将会继续在选择题中结合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考查离子检验和物质鉴别,在非选择题中可能会结合物质的分离、提纯考查离子检验的简单实验方案设计考点 离子反应的实际应用离子检验的常见方法根据离子性质不同而在实验中所表现出的现象不同,可以把检验离子的方法归纳为三种:沉淀法、气体法和显色法。
(1)沉淀法离子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Br-、I-AgNO3溶液和稀HNO3分别产生[1]白色沉淀(AgCl)、[2]浅黄色沉淀(AgBr)、[3]黄色沉淀(AgI)Ag++Cl-AgCl↓Ag++Br-AgBr↓Ag++I-AgI↓S O42-稀盐酸和BaCl2溶液加稀盐酸不产生沉淀,加BaCl2溶液后生成[4]白色沉淀Ba2++S O42 BaSO4↓Fe2+NaOH溶液[5]白色沉淀→灰绿色沉淀→[6]红褐色沉淀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K3[Fe(CN)6]溶液生成[7]蓝色沉淀Fe2++[Fe(CN)6]3-+K+KFe[Fe(CN)6]↓Fe3+NaOH溶液产生[8]红褐色沉淀Fe3++3OH-Fe(OH)3↓Al3+NaOH溶液产生[9]白色沉淀,NaOH溶液过量时沉淀[10]溶解Al3++3OH-Al(OH)3↓Al(OH)3+OH-[Al(OH)4]-Ag+硝酸酸化的NaCl溶液产生[11]白色沉淀Ag++Cl-AgCl↓氨水产生[12]白色沉淀,氨水过量时沉淀[13]溶解Ag++NH3·H2O(少量)AgOH↓+N H4+AgOH+2NH3·H2O[Ag(NH3)2]++OH-+2H2O(2)气体法离子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N H4+浓NaOH溶液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加热条件下,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14]蓝N H4++OH- △ NH3↑+H2OC O32-氯化钡溶液、稀硝酸加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白色沉淀溶解,产生无色无味气体Ba2++C O32 BaCO3↓BaCO3+2H+ Ba2++H2O+CO2↑S O 32-氯化钡溶液、盐酸、品红溶液加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盐酸后白色沉淀溶解,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Ba 2++S O 32 BaSO 3↓BaSO 3+2H +Ba 2++SO 2↑+H 2O(3)显色法离子 试剂 现象离子方程式或说明 I -淀粉溶液和氯水 溶液显[15] 蓝色 2I -+Cl 2 2Cl -+I 2,淀粉遇碘变蓝Fe 2+KSCN 溶液和氯水 滴加KSCN 溶液后无变化,再滴加氯水后溶液变为[16] 红色 2Fe 2++Cl 22Cl -+2Fe 3+Fe 3++3SCN -Fe (SCN )3 Fe 3+KSCN 溶液溶液变为[17] 红色 Fe 3++3SCN-Fe (SCN )3Na +、K +、 Ca 2+Pt 丝(或Fe丝)和稀盐酸火焰分别呈黄色、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18] 砖红色1.易错辨析。
教学授课计划序号:3
授课题目:§1-3幼儿文学的特征§1-4幼儿文学的作用
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使学生了解幼儿文学中包含的幼儿情趣,为鉴赏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组织教学:清查人数填写教学日志
总结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分钟回顾上次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1、
2、
3、
4、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讲解法、问答法.
总结巩固新课:()分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幼儿文学的本体特征和美学特征及其作用。
布置作业:()分钟
1、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是什么?
2、幼儿文学的功能。
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文学》、网络
教学后记: 编写日期年月日教师签字。
会计概述
第1、2课时
内容提要: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职能、特点、概念;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悉会计产生与发展过程
2、理解会计概念
3、掌握权责发生制
技能目标:能运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对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和计算
教学重点:1、会计职能
2、会计概念
3、权责发生制的具体运用
教学难点:1、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2、运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对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
计算
教学方法:设疑——引入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提出问题一:为什么会产生会计?
1、会计产生的原因及条件
人类生存发展需物质条件——劳动(生产)——客观要求(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换取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管理的萌芽——数——核算——会计的萌芽
2、会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2)、国外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借贷计账法的产生与发展:起源于意大利,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
马其阿勒著作《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将会计理论发展,基本上出现复式计账的概念。
1922年出现“资产负债表”投资者与管理者分离,出现财务会计,对外提供信息,20世纪30年代,管理会计形成。
1971年计算机产生,发展了会计电算化。
1494—1922年,完善、发展阶段;出现财务会计;
1922—1970年,形成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1971年,会计电算化;
第3、4课时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问提二;会计有什么样的功能?引出会计的职能
1、会计的职能
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职能来实现的。
会计基本职能即核算与监督。
核算的时间:事前核算:预测、计划、参与决策
事中核算: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
事后核算:记账、算账、报账,分析、考核会计工作现状:事后核算即:计量、计算、记录、登记
A、货币表现
B、真实性
C、事后核算
就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第一,合理性监督
第二,经济效益性监督
第三,财产安全完整性监督
即:控制、调节(事前、事中、事后)
核算是监督的基础,只有正确的核算,监督才有真实可靠的依据
监督是核算的延续和深化,如不监督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
(4)拓展职能:
参与决策、预测、评价经营业绩等
第5、6课时
三、会计的特点
1、会计的特点
(一)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尺度,对经济活动主要从价值运动方面进行核算和监督。
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实物量度(千克、吨、件)
劳动量度(劳动日、工时)
货币量度(元、角、分)
(二)会计核算具有全面性、连续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全面性:在内容上不许取拾、不能遗漏。
连续性:按时间顺序自始至终逐日逐笔记录、不间断。
系统性:会计信息的取得、加工、整理要科学归类。
综合性:货币计量。
(三)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
(四)会计核算有一套科学实用的专门的方法。
2、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运用一整套科学的专门方法,对企业、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与监督,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并参与经济预测和决策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包括的三个内容:会计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主要特点——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
会计基本职能——核算与监督
3、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财政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一般设置财务会计司、局、处、科、股,管理本系统的会计工作。
第7、8课时
四、企业的经济活动:
企业供应、生产、销售三个经营过程,发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
1、企业的资金周转过程图:
2、企业的经济业务:
经济业务:是指通过会计来核算和监督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具体事项,又称会计事项。
如支付工资、购买机器设备、领用材料。
3、会计的对象:
特定对象中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的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五、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1、会计机构
会计机构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处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
企业会计机构设置
2、会计机构的设置原则
(1)根据单位的规模大小、业务的繁简
(2)科学组织、合理分工
(3)“内部牵制”原则
3、企业会计工作组织形式
(1)集中核算:是指企业的主要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在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来进行。
各车间、职能部门只进行原始记录。
(2)非集中核算:分散核算,是指企业各车间、职能部门对自身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比较全面的核算。
第9、10课时
教学内容:企业的记账基础
五、关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之一)
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与收付实现制
(1)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收付制或现金制)指以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货币资
金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
(2)权责发生制,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实际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与费用的归属期,而不管该项期间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货币资金。
适用:企业
具体运用见下实例
1、某企业四季度发生下列经济业务如下:
(1)10月份销售产品8,000元,货款收存银行。
(2)10月份销售产品一批10,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3)10月份支付本季度房屋租金9,000元。
(4)11月份收到上月产品销售款10,000元。
(5)11月份预收货款一笔12,000元,发货时间为12月。
(6)11月份支付企业员工冬季取暖补贴费20,000元(冬季取暖时间:11
月,12月,1月,2月)。
(7)12月份将上月预收款单位的货物发往该单位12,000元。
(8)12月份支付明年的报刊杂志费1,200元。
(9)12月底支付本季度的银行借款利息2,700元。
第11、12课时
2、会计人员
(一)会计从业资格:必须取得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会计人员的职责:
《会计法》规定会计的主要职责:会计核算
会计监督
具体职责:1、编制计划、遵守收支制度
2、认真进行会计核算,按期报账
3、加强现金管理,做好货款的结算
4、定期检查、分析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妥善保管会计档案资料
6、维护财经制度,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三)会计人员的工作权限
《会计人员职权条例》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权限:
1、参与本单位编制计划,制定定额,参加有关生产、经营管理会议
2、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人员执行计划,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
度
3、监督、检查本单位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和财产保管、收发、计
量、检验等
(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1、敬业爱岗
2、熟悉法规
3、依法办事
4、客观公正
5、搞好服务
6、保守秘密
(五)可供选择的会计工作岗位
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分为:会计主管人员、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
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总账报表、稽核、
档案管理等。
出纳的职责:1、负责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
2、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3、保管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
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第13、14课时
六、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一)我国现阶段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构成如图
1.会计规章的概念
会计规章主要是指由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机关——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的某些方面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其他各部门依据其职责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也属于会计规章,但必须报财政部审核或者备案。
会计规章的制定依据是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
2.会计规章的分类
3、会计法律
会计法律,即会计法,是指调整社会经济生活关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
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
它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制定其他会计法律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是会计机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根本大法。
作业:习题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