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学 第二章 婴幼儿营养
- 格式:ppt
- 大小:829.00 KB
- 文档页数:44
第二章婴幼儿营养教学内容:第一节营养基础知识(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婴幼儿营养基础知识,明确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学好婴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
教学重点:各种营养素的功能和食物来源;教学难点:各种营养素的功能和食物来源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婴幼儿营养基础知识中的蛋白质、脂肪的功能和食物来源,今天学习其它各种营养素的功能和食物来源。
新课讲授:(三)、碳水化合物1、生理功能:1、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2、储存和提供热能;3、节约蛋白质;4、解毒;5、提供膳食纤维;增强肠道功能;2、碳水化合物的组成: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为单糖、双糖、多糖.单糖是碳水化合物的最简单形式,在进入人体消化道后不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即可被消化道吸收。
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等。
双糖食物中的双糖是由两个分子的单糖经缩合后形成的,当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在酸性环境及消化酶作用下可分解成两个单糖分子。
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
多糖是由多个葡萄糖分子组成、可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有淀粉、糊精。
不被小肠消化吸收的多糖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等。
3、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和食物来源一般说来,对碳水化合物没有特定的饮食要求。
主要是应该从碳水化合物中获得合理比例的热量摄入。
另外,每天应至少摄入50~100克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预防碳水化合物缺乏症。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有:糖类、谷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高粱等)、水果(如甘蔗、甜瓜、西瓜、香蕉、葡萄等)、干果类、干豆类、根茎蔬菜类(如胡萝卜、番薯等)等。
(四)、无机盐1、什么叫无机盐?存在于人体中的各种元素,除C、H、O、N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出现外,其余各种元素统称为无机盐,又叫矿物质。
人体已发现有20余种必需的无机盐,约占人体重量的4~5%。
常量元素:每天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上,称为常量元素,含量较多的(>5g)为钙、磷、钾、钠、氯、镁、硫七种;。
《幼儿卫生学》复习资料第二章婴幼儿营养1.营养素的概念及营养素的分类营养素概念: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能够维持生命和健康并促进机体生产发育的化学物质。
营养素分类:营养素一般分为六类,即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及水。
2.蛋白质的组成P40-41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已经发现的氨基酸有20余种,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两类。
凡在体内可以合成的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凡体内不能自行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幼儿在生长发育时期有9种必需氨基酸,即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与组氨酸。
少儿时期较成人多一种必需氨基酸,即组氨酸,因此为9种必需氨基酸。
3.脂肪的营养价值(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P43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动脉的健康,是防止动脉硬化的重要营养素。
另外,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可以演变成DHA (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称“脑黄金”。
DHA对视网膜以及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有促进作用。
所以,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油脂,营养价值高。
4.儿童较易缺乏的无机盐(钙、铁、碘)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
钙:P46生理功能:构成骨骼牙齿。
食物来源:含钙丰富的食为物中,以牛奶为最佳。
海产品中,虾皮、小鱼干、紫菜、海带等均是富含钙的食物。
豆类及豆制品,如黄豆、黑豆、豆腐、豆腐干等也是膳食的主要来源。
绿叶蔬菜,小白菜、油菜、芹菜等含钙量也较高,芝麻酱含钙丰富。
铁:P47生理功能:贴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参与氧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
食物来源: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主要为动物性食品,如猪肝、猪血、瘦肉、鱼类。
植物性食品中含铁量的有黑木耳、海带、芝麻酱等。
黄豆、黑豆含铁也较高,但吸收率不太高。
乳类含铁极少。
碘:P50生理功能:碘是构成甲状腺素的原料。
碘的生理功能是通过甲状腺素来实现的。
甲状腺素在细胞正常代谢的调节上具有重要作用,对机体的正常发育有直接影响。
幼儿卫生学第二章婴幼儿营养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讲解幼儿卫生学第二章“婴幼儿营养”的内容。
具体包括:婴幼儿营养需求的特点、各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与食物来源、营养不足与过剩的影响、科学喂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婴幼儿营养的基本知识,了解各类营养素对婴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科学喂养的观念,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为婴幼儿提供合理膳食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营养不足与过剩问题的认识,提高预防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婴幼儿营养需求的特点、营养不足与过剩的影响。
重点:各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与食物来源、科学喂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实物展示(各类食物)。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照片,引发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a. 讲解婴幼儿营养需求的特点b. 介绍各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与食物来源c. 分析营养不足与过剩的影响d. 解读科学喂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 例题讲解: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如何为婴幼儿制定合理的膳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喂养案例,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营养需求特点2. 各类营养素生理功能与食物来源3. 营养不足与过剩的影响4. 科学喂养方法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列举三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及推荐摄入量。
c. 分析营养不足与过剩对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
2. 答案:a. 婴幼儿营养需求特点:高能量、高蛋白质、丰富多样的营养素。
b. 三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维持生长发育、修复损伤、提供能量。
脂肪:维持细胞结构、提供能量、促进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维持肠道功能、节约蛋白质。
c. 营养不足与过剩影响:影响生长发育、免疫力下降、易患疾病等。
幼儿卫生学婴幼儿营养一、引言幼儿卫生学是一门研究幼儿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
婴幼儿营养是幼儿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发展及身体健康。
本文旨在探讨婴幼儿营养的重要性、原则及策略,为广大家长及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指导。
二、婴幼儿营养的重要性1.促进生长发育:婴幼儿期是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充足的营养供给是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
合理搭配食物,确保婴幼儿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有助于支持骨骼、肌肉、器官等各个方面的发育。
2.增强免疫力:婴幼儿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的风险。
例如,维生素A、维生素C、锌等营养素对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3.促进智力发展:婴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充足的营养有助于大脑神经元和突触的形成,提高智力水平。
特别是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DHA和ARA)、卵磷脂等营养素,对大脑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4.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婴幼儿期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合理喂养有助于培养婴幼儿健康的饮食习惯,降低成年期慢性疾病的风险。
三、婴幼儿营养原则1.早期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幼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
无法母乳喂养时,应选择适合婴幼儿的配方奶粉。
2.适时添加辅食: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适时添加辅食,丰富食物种类,满足其营养需求。
添加辅食的原则是: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
3.营养均衡:确保婴幼儿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
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素种类齐全、比例适中。
4.定时定量:培养婴幼儿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体重、活动量等因素,合理控制食量。
5.食品安全:注重婴幼儿食品安全,避免摄入有毒有害物质。
选购新鲜、优质、安全的食材,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四、婴幼儿营养策略1.培训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加强婴幼儿营养知识的普及,提高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营养素养,使其能够科学喂养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