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2010-_2015年六年来新课标1卷高考历史汇总(选择题)
- 格式:pdf
- 大小:82.65 KB
- 文档页数:12
2010--2015年全国卷(古代史)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13.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
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B.采用了新的材质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D.铸造技术更精良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15.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
”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解析海南程世高第Ⅰ卷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 B。
木德 C.水德 D.火德【答案】A【解析】全国卷自07年以来,第一题都将文史知识有效结合。
让很多人感觉不是在考历史。
此题信息较多,按其顺序,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五行”、什么是“相生相克”,这是解题难点之一。
所谓“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所谓“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如图所示)。
接下来的一个难点就是朝代更替怎样用“相生相克”关系进行“定位”。
考试中不妨“望文生义",“克”应该是斗争对抗,如朱元璋通过起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而“生"则是一种和平过渡或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建(一般是形式上的改名),如清朝是在原后金基础上建立的,由皇太极改为“大清”.题干中“禅让”一词,很容易将西晋代曹魏理解为“相生”。
那么逆向推导,便可知西晋是由曹魏(土德)“生”的金德.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
宋代活字印刷术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
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答案】D【解析】材料中一直说的是“雕印”,并非活字印刷,可排除A项;材料中有“传之虏(对敌人的蔑称)中,大于朝廷不便”,但是由此并不能反映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况且这句话也不是这段材料的主旨句。
此题的难度体现在B项的干扰迷惑。
但是如果能注意到B项的表述是“完成式”,就可以排除。
欧阳修的上疏正是指出书籍出版业所存在的问题,还未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201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一、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2.(4分)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3.(4分)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表中反映了这一时期()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4.(4分)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5.(4分)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6.(4分)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7.(4分)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回答第12、13题。
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荀子、董仲舒B .荀子、孟子C .商鞅、孟子D .韩非子、董仲舒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
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
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A .顾恺之《洛神赋图》B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C .王祯《农书》D .李贽《焚书》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无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 .魏源B .王韬C .宋教仁D .胡适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
”这反映作者A .抨击迷信思想B .痛斥君主专制C .批判宗法制度D .回击复古逆流武装斗争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法宝。
回答第17、18题。
17.“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A .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 .辛亥革命推翻清廷C .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 .抵抗日本全面侵华18.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
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 .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 .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20.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做早的一个”。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2 题, 共计 48 分)1、(4分) C 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
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这说明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故正确答案为C项。
2、(4分) C 解答此题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
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项是在1936年底,这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项是在1945年10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D 项是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和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
故正确答案为C项。
3、(4分) 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时间(1960年)。
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B项。
4、(4分) A 此题考查工业革命之后法国农村的变化。
B项说法本身错误,当时法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材料只说明了工厂在农村实行加工生产,没有体现工业化,所以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从“工厂”“承包商”“家庭加工”可以看出工业经济的多元结构。
5、(4分) C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830年)。
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因而才有题中“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的说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13·北京文综·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国”,采用排除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只对英法两国进行军费赔偿,排除A选项;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的规定,排除B选项;在华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排除C。
故ABC与题意不符,因此正确答案选D。
【答案】D2.(2012·北京文综·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了“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开放上海等为通商口岸,故A、C不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设立总理衙门。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项。
【答案】B3.(2011·北京文综·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能力。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解析海南程世高第Ⅰ卷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答案】A【解析】全国卷自07年以来,第一题都将文史知识有效结合。
让很多人感觉不是在考历史。
此题信息较多,按其顺序,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五行”、什么是“相生相克”,这是解题难点之一。
所谓“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所谓“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如图所示)。
接下来的一个难点就是朝代更替怎样用“相生相克”关系进行“定位”。
考试中不妨“望文生义”,“克”应该是斗争对抗,如朱元璋通过起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而“生”则是一种和平过渡或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建(一般是形式上的改名),如清朝是在原后金基础上建立的,由皇太极改为“大清”。
题干中“禅让”一词,很容易将西晋代曹魏理解为“相生”。
那么逆向推导,便可知西晋是由曹魏(土德)“生”的金德。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术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答案】D【解析】材料中一直说的是“雕印”,并非活字印刷,可排除A项;材料中有“传之虏(对敌人的蔑称)中,大于朝廷不便”,但是由此并不能反映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况且这句话也不是这段材料的主旨句。
此题的难度体现在B项的干扰迷惑。
但是如果能注意到B项的表述是“完成式”,就可以排除。
欧阳修的上疏正是指出书籍出版业所存在的问题,还未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D项比较好的反映了材料之意,材料中的现象引起欧阳修的重视进而上疏强调雕印文集需经“官司详令”,足以看出“雕印文集已经影响到政府管理。
2010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新课标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答案解析】C解析:西周时,周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武王的弟弟周公则封于鲁,齐鲁文明源于此。
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
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
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解析】D解析:A项错误,此题为考查郡县制的作用,而A只是郡县制实行后的表面现象。
B项错误,此选项为郡县制的间接作用。
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此项无关。
D项正确。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的关键是公天下,打破了家天下以来官吏世袭的局面,即有利于中央政权的巩固,又使官吏可通过自己的才干和政绩被任免。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
形体是“有生之本”。
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与之相对立的即唯心主义的命题。
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答案解析】A解析:A项正确。
从表格材料中看到,在三个时间段中宝钞的张数分别是23、4、0,数字的递减,说明人们对它的不信任,故A项正确。
B项错误,材料与其无关。
C项错误,在三个时间段中作为生活资料的布、稻谷都有所反映,但按照常识来判断,通货中支付的主要手段是钞、银,生活资料一般为辅助手段,同时布、稻谷的张数也说明不了什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Ⅰ)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参考答案
24—25 CD 26—30 AABDC 31—35 DBCDA
40.(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
(4分)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12分)
(3)答案略。
43.(1)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44.(1)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I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第I卷(选择题)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14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1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16.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18.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
2010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精选精练四组80题(附答案)选择题精选之一1.美国已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帝同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2.“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主要是因为两者都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任首位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C.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D.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制约3.下列不符合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内容的是A.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国关系B.双方均不谋求在亚太地区的霸权C.海峡两岸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D.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积极促成世界多极化4.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
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5.下列哪一政治文献的颁布实施,表明了议会至上原则在英国得以确立A.《大宪章》B.《大抗议书》C.《权利请愿书》D.《权利法案》6.英国宪章运动中流行这样一句口号:“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问题”。
这说明A.宪章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消灭私有制B.马克思主义思想被英国工人阶级普遍接受C.工人阶级希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工人阶级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7.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致石油开采量大幅度上升的因素,不包括A.内燃机的发明B.汽车的发明C.火车的发明D.化学工业的建立8.一位历史学家说:“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这两位改革家分别是A.丘吉尔和斯大林B.罗斯福和列宁C.罗斯福和邓小平D.杜鲁门和戈尔巴乔夫9.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