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朗诵词)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一、内容赏析(一)序曲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两块。
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
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
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黄河颂》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黄河颂》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
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2.文题诠释《黄河颂》是著名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与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文章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
3.主旨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4.内容解读《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
《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
05、《黄河颂》——群文阅读怎样赏析诗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诗人在诗中综合运用了呼告,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黄河。
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说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如“啊!黄河!”三次出现,构成反复,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读】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又能帮助我们提高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力。
同时,修辞手法也是中考诗歌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简要分析诗歌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技法点拨】解答此类问题,可采用以下步骤:1、准确指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点出这种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
3、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注意:在中考试题中,对古诗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考查时,有时候不会直接提问,而是借助对名句的赏析间接考查。
答题模式:点手法+析诗句,点意境+明情感。
【真题演练】(一)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啊!长江!01、本诗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江?本诗饱含激情地描绘了长江的气质、气势;热情讴歌了长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指出其对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02、结合《黄河颂》,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
语文部编版7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黄河颂分层作业(培优版)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气魄.(pò)澎湃.(bài)高山之巅.(diān)B.浊.流(zhuó)狂澜.(lán)发扬滋.长(zī)C.哺.育(bǔ)扮.演(bàn)民族屏.障(bíng)D.宛.转(yuàn)豪迈.(mài)一泻.万丈(xiè)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喂养;比喻培养)B.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C.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D.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或诗文)3.下列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自小家庭破裂,早早辍学,浪迹四方,以偷窃为生,练就了一手扒窃的本事,成了当之无愧....的“神偷手”。
B.袁隆平院士潜心贯注....地研究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为解决全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学校邀请战斗英雄王爷爷为我们讲述马革裹尸....的战争年代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D.看到黄河一泻万丈,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4.下列对《黄河颂》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
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并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B.诗中“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C.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以长句为主,兼以短句。
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D.诗中综合运用了呼告、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热情歌颂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好地展现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5.选出下列句子语言表述得体的项()A.学生赵林去看望五年未见的班主任,一见面他就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B.学生黄明收到老师送给他的一幅字画,感激地说:“我定会珍藏老师的墨宝,铭记老师的恩情。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内容赏析(一)序曲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两块。
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
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
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四)尾声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的精神二、理解主题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不是。
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说起黄河大家都不陌生。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有人说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长城是静脉,黄河就是动脉。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他唱着颂歌。
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随军至黄河边,面对壮丽的景象,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一篇《黄河颂》。
一、字词积累
磅礴()()
澎湃()()
气魄()高山之巅()
狂澜()哺育()
浊流()屏障()
二、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
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
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三、时代背景
1938年末,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颂》。
冼星海在除夕晚会上听了该诗的朗诵异常兴奋,连续写作六天,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史诗性杰作。
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共八个乐章,其中尤以《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为人们所传唱。
四、走进黄河
欣赏图片,用一句话来谈一谈你的感受.
五.听录音思考你认为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
激昂、雄健、悲壮!
学生齐读,单人读,并指点
六、小组讨论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
2、第一节朗诵词(也可以叫做序曲)中,直接点明的主题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伟大而坚强,即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
3.歌词是诗的主体,找出诗中直接歌颂黄河的部分。
从第一个“啊!黄河!”到“发扬滋长”!
4.直接歌颂的前面和后面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前:描绘黄河;
后:抒学习黄河的壮志(尾声)
5.描绘黄河的诗句由哪个词总领?
“望”字总领到“劈成南北两岸”
6.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黄河的?
描绘出黄河的什么特点?
滚滚、惊涛澎湃、万丈狂澜:
表现了黄河气势汹涌;
掀起、结、奔向、劈成:
表现了黄河的力量之大;
宛转、九曲连环:
表现了黄河外形特点。
7.歌颂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从哪几方面歌颂黄河的?从此诗抒情特点看,它是风格豪放的还是委婉含蓄的?
8.结合时代背景看,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9.描绘黄河、歌颂黄河、学习黄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这几个层次不能调换。
因为,描绘黄河歌颂的是黄河的外表,歌颂黄河歌颂的是它的历史作用,最后,我们学习黄河,学习的是它的精神。
感情上是逐步加深的,所以不能调换。
六、复读重点段落
七、欣赏音乐作品《黄河颂》
八、课后作业
积累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