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超精华)
- 格式:doc
- 大小:3.28 MB
- 文档页数:19
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1.概念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时在光具座上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分别移动烛焰、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具体见下表: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⑴u=f(焦点)处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处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⑸成虚像时:三、眼睛和眼镜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详解a.照相机镜头b.望远镜c.投影仪d.眼镜图(1)透镜的应用图(4)凸透镜光路概念图(5)凹透镜光路概念1. 主光轴(主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如图(3)所示。
2. 光心:通常情况下,光心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 ”表示,如图(3)所示。
☆光心是主光轴上的一个特殊点,其性质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 ”表示,如图(4)所示。
☆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其反向延长线会交于一点,这是凹透镜的焦点(虚焦点),如图(5)所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 ”表示,图中就是“OF ”之间的距离。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5.物距:物体到光心的距离叫物距,用“u ”表示。
6.像距:像到光心的距离叫像距,用“v ”表示。
a.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b.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图(9)三条特殊光线a. u﹥2f b. f ﹤u ﹤2fc.0﹤u ﹤fd.u=2f图(10)凸透镜成像图(11)凹透镜成像诀:“物大焦,倒立实,物越大,像越小;物小焦,正立虚;物为焦,不成像”。
这里的“物”指物距,“像”指像距,“焦”指焦距。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2.凹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如图(11)所示。
图(12)凹、凸透镜比较3.凸透镜与凹透镜比较图(12)对凹、凸透镜的辨别、特点、典型光路和应用作出了系统性总结。
☆大家还要记住:虚像,物、像同侧;实像,物、像异侧。
六、透镜应用1.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透镜的原理:光的折射。
两种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实物形状主光轴和光心透镜上通过球心的直线CC'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这个点叫光心。
对光线作用及光路图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光线透过透镜折射,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
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原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远离主光轴。
特殊光线焦点和焦距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叫做虚焦点,也用F表示。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凹透镜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凸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实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凹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虚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焦距与会聚能力的关系凸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其会聚能力的强弱,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
凹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其发散能力的强弱,焦距越小,发散能力越强。
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
表面越凸,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
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凹透镜表面的凹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
表面越凹,焦距越短,发散能力越强。
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每个凹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平行光: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以看作是互相平行的,叫做平行光。
用凸透镜正对太阳,调整凸透镜到纸的距离,使纸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那么这个光斑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4.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5.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1)会聚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透镜及其分类:1.概念: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即为薄透镜;2.透镜分类:(1)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透镜的相关概念:(1)主光轴:通过透镜的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2)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焦点(F):①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②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非实焦点),所以叫虚焦点;(4)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4.凸透镜和凹透镜总结:【例题1】如图所示,对光有会聚作用的透镜有( )A.①③⑤⑥B.②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⑥【答案】C【解析】解: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①③⑤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②④⑥是凹透镜。
故选:C。
【变式1】如图所示,属于凹透镜的是( )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④⑥D.②④⑤⑥【答案】C【解析】解:图中的②④⑥,都是中间薄边缘厚,都是叫凹透镜;而①③⑤都是中间厚边缘薄,都属于凸透镜,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例题2】在图甲、乙所示的虚线方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两束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如图所示,则( )A.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B.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C.甲、乙都为凸透镜D.甲、乙都为凹透镜【答案】A【解析】解:两束光通过甲后折射光线变的发散了,所以甲是凹透镜;通过乙后折射光线变的会聚了,所以乙是凸透镜。
故选:A。
【变式2】如图所示虚线方框内各放一个透镜,发光点S发出的两束光通过透镜前的方向如图甲、乙所示,则虚线方框内放的透镜是( )A.甲、乙都为凸透镜B.甲、乙都为凹透镜C.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D.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答案】D【解析】解:由图甲可知,发光点S发出的两束光通过甲透镜后折射光线变得会聚了,因此甲图应是凸透镜;发光点S发出的两束光通过乙透镜后折射光线变得发散了,因此乙图应是凹透镜。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第一节透镜1、透镜分类:2、透镜对光的作用:光经过透镜后总是向较厚的一侧偏折(类比三棱镜折射图)(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是指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一定会聚到一点,而是折射光线会偏向主光轴;(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是指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比原来入射光线更偏离主光轴。
日常生活中,盛水的透明瓶子,注满水的灯泡,以及叶片或玻璃板上水珠都可以等效为凸透镜,它们对光有会聚作用。
3、焦点和焦距:(1)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会聚于主轴上的某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字母“F”表示;因为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也叫实焦点,一个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2)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线折射后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轴上的点,没有实际光线交于这点,故为虚焦点。
一个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任何一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关于光心对称。
(3)利用太阳光测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取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纸片放在另一侧,来回移动纸片可以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
(4)凸透镜焦距长短反映了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弱,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凹透镜焦距越短,发散能力越强。
相同口径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
说明了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使光线偏折的越多,会聚作用越强,焦距越短.4、三条特殊光路图: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主要构造(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成像特点:①倒立缩小的实像;②物距大于像距;③物像位于镜头两侧。
适用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2、投影仪①光源:增加投影片亮度,使投影更清晰②凹面镜:利用其会聚作用反射聚光后射向螺纹镜③螺纹透镜:利用其对光的会聚作用将影片各部分均匀照亮;④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像成在屏幕上成像特点:①倒立放大的实像;②物距小于像距;③物像位于镜头两侧。
透镜及其应用总结第一节 透镜1. 透镜的原理:光的折射。
2. 两种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定义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实物形状主光轴和光心透镜上通过球心的直线CC'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这个点叫光心 。
对光线作用及光路图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光线透过透镜折射,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
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原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远离主光轴。
特殊光线焦点和焦距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 表示。
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叫做虚焦点,也用F 表示。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 表示。
凹透镜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 表示。
凸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实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凹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虚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焦距与凸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其会聚能力的强弱,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
凹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其发散能力的强弱,焦距越小,发散能力越强。
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凹透镜表面的凹陷程度会聚能力的关系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
表面越凸,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
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
表面越凹,焦距越短,发散能力越强。
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每个凹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平行光: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以看作是互相平行的,叫做平行光。
用凸透镜正对太阳,调整凸透镜到纸的距离,使纸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那么这个光斑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4.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5.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1)会聚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光心:即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凸透镜能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3、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二、凸透镜成像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注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三、眼睛和眼镜1、眼睛成像原理: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像在视网膜前方,需戴凹透镜矫正;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像在视网膜后方,需戴凸透镜矫正;四、显微镜和望远镜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
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一、质量1、①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②国际单位制中主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t、g、mg③换算: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④常识:一只鸡蛋约50g、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公鸡2Kg、一个乒乓球2.7g2、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3、⑴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1.凸透镜: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凸透镜上,其折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4.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凹透镜上,其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在虚焦点上。
9.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测出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二、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两侧。
5.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同侧。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1.u=2f放大镜立,物像同侧);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虚像(正立、物像异侧);(2) 二倍焦距是成像大小的分界点。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缩小的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3)实像都是倒立的(物、像同侧),虚像都是正立的(物、像异侧);(没有缩小的虚像,也没有等大的虚像)(4)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
四、眼睛和眼镜67.眼睛:1.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2.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3.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4.近视眼矫正:佩戴凹透镜。
5.远视眼矫正:佩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成像原理(虚像):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2.望远镜成像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道理就像照相机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附专项复习知识点1:透镜1、透镜: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制成的。
2、透镜与面镜区别:面镜利用光的反射现象成像,透镜利用光的折射现象成像;透镜成像遵循光的折射定律,面镜成像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透镜分类: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近视镜等)。
4、透镜光路基本概念:(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2)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4)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5、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另一侧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点如图所示。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典型光路。
6、透镜的作用:凸透镜有会聚光线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有发散光线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知识点2: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原理凸透镜成像u>2f f<u<2fu<f 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光路图透镜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像偏大: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像偏小:物体靠近镜头,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物体远离镜头,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物体稍微远离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物体稍微靠近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物体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像偏大: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像偏小:镜头靠近物体(位置降低),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镜头远离物体(位置提高),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透镜稍远离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透镜稍靠近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其他内容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一、透镜的概念:透镜是透明物质制成的、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光学元件,光从空气进入透镜一侧以及从透镜的另一侧射出时各发生一次折射,并由此产生会聚或发散的效果。
二、透镜的分类(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3)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每个透镜都有一条主光轴,主光轴用点划线表示。
(4)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会聚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指的是折射光的方向比入射光的方向更靠近主光轴,即通过凸透镜的光将向主光轴的方向偏折。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发散透镜。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指的是折射光的方向比入射光的方向更偏离主光轴,即通过凹透镜的光将向远离主光轴方向偏折。
四、焦点和焦距(1)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如下图: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凸透镜: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会聚于一点,叫实焦点 ,用“F”表示。
这一点到凸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一个凸透镜有 2 个焦点,它们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凹透镜:凹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发散 ,且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不是实际光的会聚点,所以叫做虚焦点,用F表示,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虚焦点。
五、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Ⅰ凸透镜(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2)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3)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Ⅱ凹透镜(1)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2)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3)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六、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例:把一个凸透镜放在太阳与白纸之间,调整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使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这时测得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为6cm。
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6 cm。
七、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Ⅰ、照相机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后会聚在照相机暗箱内的胶片上,形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如图2、照相机成像的持点(1)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大于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2)物体离镜头越远,物体在胶片上所成的像越小,像(或胶片)的位置到镜头的距离越近,即暗箱越短。
(3)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和物体在镜头的两侧。
注:像的”正立”与“倒立”:正立与倒立都是指像与物体的关系.像的“倒立”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3、照相机的使用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都能形成清晰的像,需要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1)拍摄近处的景物时,镜头应往前伸,即增大胶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2)拍摄远处的景物时,镜头应往后缩,即减小胶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3)用光圈和快门控制曝光量。
调大光圈,增加曝光时间,曝光量就大;反之,曝光量就小。
(4)若想使拍摄的景物的像大一些,可以减小景物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若想使拍摄的景物的像小一些,可以增大景物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Ⅱ、投影仪利用投影仪能得到物体放大的像,如图所示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2、投影仪的成像过程对投影仪进行光路分析可知,来自投影片上图案的光经镜头(凸透镜)折射后,在屏幕上形成清晰的像。
特别提醒:幻灯机、放映机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使用时都要注意将幻灯片或投影片倒立放置,这样才能在屏幕上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3、投影仪成像的特点(1)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小于镜头到屏幕的距离。
(2)图案(文字)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比投影片上的图案(文字)大。
(4)图案(文字)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像(5)投影片离镜头越近,像到镜头的距离越大,屏幕上所成的像越大。
4、投影仪的调节(1)使屏幕上的像变大的办法减小投影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同时增大屏幕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2)使屏幕上的像变小的办法增大投影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同时减小屏幕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Ⅲ、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1、放大镜成像放大镜是凸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放大镜能将小物体放大.将放大镜镜片放到物体上方与眼睛之间适当的位置,透过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2、放大镜成像的特点(1)物体通过放大镜所成的像是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2)像和物体在放大镜的同侧。
(3)在一定范围内,放大镜离物体越近,所成的像越小;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大。
(4)若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增大到一定程度,所成的像便消失了。
3、放大镜的使用(1)使像变大一些的办法:让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当増大一些。
(2)使像变小一些的办法:让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当减小一些。
第三节、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重点)1、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2、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物距(u)像距(v)1.实验: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线上。
(即等高、共线)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等高、共线;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3、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图凸透镜成像规律五幅图(1)当2<<,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v f>时,2u f(2)当2v 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2u f(3)当2<<时,2f u fv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4)当u f=时不能成像(5)当u 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物距(u) 像距(v) 倒立/正立放大/缩小虚像/实像同侧/异侧应用u>2f f<v<2f 倒立缩小实像异侧照相机、摄像机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异侧①特点:大小分界点②测焦距f<u<2f v>2f 倒立放大实像异侧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u=f 不成像虚实分界点u<f u>v 正立放大虚像同侧放大镜5、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焦点以内反变化;实像总是异侧倒, 虚像总是同侧正;像儿跟着物体跑,像的大小像距定。
理解: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⑶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①当u>2f,物体比像移动得快②当f<u<2f,像比物体移动得快⑷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5)实像:一定是异侧,且倒立的;虚像:一定是同侧,且正立的;(6)像儿跟着物体跑,即“物”“像”同向而行,运动方向一致。
(7)成像特点:透镜成像时,物体上每一点发出的照到透镜上的所有光线都成像在同一个位置,若挡住一部分,并不影响射向透镜的其它光线的成像,所以仍然可以看到完整的像,但是由于射到像上的光线减少,所以屏上像的亮度会变暗。
(8)实验规律:向上移动物体,像下运动;向左移动物体,像向右运动(显微镜)。
向上移动凸透镜,像向上运动;向左移动凸透镜,像向左运动。
(9)透过凸透镜看二倍焦距之外的钟表,秒针的像仍然是顺时针方向转动,因为此时成倒立的实像,倒着看仍是正常的方向,所以仍然是顺时针方向转动。
(10)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实像可以呈在光屏上,也可以用眼睛观察到,而虚像不能呈在光屏上,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注意:凸透镜成像时像与物左右相反,上下颠倒。
例如:F经凸透镜成像后成:6.关于凸透镜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
Ⅰ、中间越凸,镜面直径较厚,透镜的圆弧度数就越大,折射光线的能力就越强,对应的焦距就越短。
Ⅱ、镜面直径较薄的凸透镜,透镜的圆弧度数就越小,折射光线的能力就越弱,对应的焦距就越长。
①焦距越短,折射能力越强;焦距越长,折射能力越弱。
②薄凸透镜的焦距要大于厚凸透镜的焦距。
③如果换成焦距短的,则像距变小,成像变小;如果换成焦距长的,则像距变大,成像变大。
④如果换成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与原来的像相比,大小位置不变,经过透镜的光线变少了,所以成的像比原来暗了。
⑤物近像远像变大,物体靠近凸透镜,像要远离凸透镜。
想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向右移动,此时像也变大了。
(运动方向一致性)⑥物远像近像变小,物体远离凸透镜,像要靠近凸透镜。
要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此时像也变小了。
(运动方向一致性)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
凹透镜的焦距越大,相当于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被分散的角度越小,折射光线的能力也就越弱。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1、眼睛结构: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类似于照相机。
成像特点: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视物原理:晶状体自动调节: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看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3、近点、远点和明视距离远点:眼睛的调节有一定的限度,晶状体变得最扁平(薄)时,能看到的最远叫做眼睛的远点。
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处,从无限远处物体射来的平行光经晶状体折射后,它们的像恰好能成在视网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