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日期:

县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日,县政府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和形势分析

(一)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9元,分别是2005年的 1.7倍和 1.9倍。“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民收入年度增幅分别为13.8%、16%、13.9%、9.4%和14.8%,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低于10%外,其余年份都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2007年增长最快,达16%。(如表所示)

表:县2005—2010年农业总产值及农民人均纯收入

(二)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479.5元,比2005年增加1289.3元,年均增长37.4%,占纯收入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对“十一五”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37.2%,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农民取得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仍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822.8元,比2005年增加1637元,年均增长57.6%,增速相对平稳,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 4.7个百分点,对“十一五”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7.3%,仍然是农民重要而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比例有所下降。

(四)财产性纯收入增长较快,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受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等因素影响,农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60.5元,比2005年增加76.7元,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但占比较小。

(五)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惠农补贴政策实施力度,种养补贴品种、种养补贴标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推进,逐步提高了新农合补助标准,试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等,以政策性收入为主要容的转移性收入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推动力。2010年,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

212.1元,比2005年增加145元。

“十一五”时期我县农民收入能够实现跨越式增长,主要是政策给力、农民努力、社会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十二五”时期,我县发展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阶段,将着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创造良好基础和更有利条件。但是,也应该看到农民增收形势并不容乐观。纵向来看,近两年来,农业总产值由两位数增长锐减为增幅不足4%,农民人均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放缓趋势明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大幅下滑,充分说明进入WTO以后,农民收入与国际经济环境息息相关。横向来看,我县还尚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61元,较我县高出92元。各县当中,蒙阴为6714元,平邑为6696元,苍山为6687元,沂水比我县高出171元,达6840元。

二、当前影响我县农民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链条短。在农产品结构上,传统品种仍占主导地位;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出售原料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全县蔬菜、果品加工转化率不到10%,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品牌意识不强。主要

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竞争力不强。农村土地流转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没能实现全县围的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同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有品无牌、有牌无名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优质农产品还鲜为人知。如南古镇湾里村的香油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但一直难以做大,没有强势的品牌带动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一是全县每年能够争取的上级扶持资金有限,加上县、乡、村财政自给力量不足,支农尤为乏力。二是受信贷政策影响,农民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贷款投放面和投放额也难以满足要求。三是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规模有限。

(四)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据统计,我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37.9%,初中文化程度占45.1%,高中或中专占14.6%,专科以上占2.4%。随着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单靠体力劳动增收的机会越来越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农民整体素质是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经途径之一。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对策建议

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牢牢把握市打造现代农业亮点和沂沭河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长廊的机遇,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步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扶持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产业水平高的专业乡镇、专

业村。抓好现代农业示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围绕鲁南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长生园、南古葡萄示基地、冠山茶园等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项目,和“十大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深入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创建工作。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基础设施先期投入、建成生产设施出租进行专项补助等方式,减轻农民的资金投入负担,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

2.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广南古镇土地流转试点的成功经验,鼓励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园区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以股份合作方式组织农民入股建立生产合作社,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把农民经纪人、经营大户、农户组织起来,开展特色化、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促进农民共同发展,增收致富。

3.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政府要形成“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共识,把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及农业产业化资金“捆绑”使用,集中用于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生产基地和种养大户,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生产与需求连接的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加快形成一批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

色鲜明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4.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农村生活设施建设,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沼气入户工程、农村居住环境整治建设工程和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上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鼓励农民特别是年轻农民、失地农民进城入镇居住生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不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发展,推动二三产业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近吸纳转移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促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充分就业,增加收入。

5.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按照“政府推动、部门主抓、农民参与”的思路,通过集中培训、市场考察、创业设计、实践学习和创业发展等培训,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明白人、流通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达到“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造就一批创业带头人、拓展一项产业、带动一方农民、发展一片经济”的人才效应,带动引导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力度,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努力变体力型输出为技能型输出。要树立“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创业”建设,吸引外出能人“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6.努力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强化农村三资管理,探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

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的途 径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利于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一)农生产业化经营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展收入的现实选择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综合效益低,农民收人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当前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乃至影响到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阶段,在农产品市场约束增大,供求关系发生逆转,特别是入世后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单靠国家增加对农业和农民的投入和补贴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既不现实,同时也受到WTO规则的制约。实行产业化经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营地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综合效益和附加值,可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并通过完善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连接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仅从种养业直接获益,

而且通过龙头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或返还一部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值,增加就业机会,实现间接收益,足进农民增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 实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党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思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贸工农结合,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有效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有利带动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当地实际,培植主导产业。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大力培植和兴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及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关键。一方面,对具有一定基础规模的粮油菜等传统生产基地,把规模做大,把产业做强。另一方面,对区域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产品,通过有实力,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品种改良和新品种推广,使产业和产品的开发由过去的平面,单项开发向立 2

2021年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5:49:9 为了摸清当前农民增收现状、构成与变化趋势,各项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的农民增收问题调查方案,组织技术干部深入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趋势。 (一)经济资源情况。 1、基本情况。 该村393户,1501人。按文化程度分类:不识字的11人,占0.7%;小学的604人,占40%;初中的525人,占35%;高中以上的361人,占24.1%。按劳力结构分类:总劳力731人,占总人口的48.7%,其中满劳力518人,占劳力总数的71%,男劳力464人,占63.5%。在劳力中受过培训的325人,占总劳力的44.5%,有技术特长的218人,占总劳力的29.8%,在外打工的384人,占劳力总数的52.5%。土地构成分类:全村土地总面积697.6亩,其中耕地498亩,林地199.6亩,在耕地中水田面积441亩,旱地57亩。生活设施建设享受程度:

全村通电户390户,占总户数的99.2%;通公路户325户,占总户数的82.7%;通电话121户,占总户数的30.8%。人均纯收构成;全村xx年人均纯收入2350元,xx年村级人均纯收预计2500元。 10户调查汇总,共计42人。其中男25人,女17人,按年龄分0—16岁11人,17—22岁7人,23—40岁7人,41—50岁14人;按文化程度分:不识字的2人,小学20人,初中17人,高中3人。劳力28.5人,其中男劳力20人,劳力中受过培训的2人,在本资料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请登陆原创网站查看外打工的18人,占劳力总数的63.2%。 按人平纯收层次划分,人平纯收在1201—1800元的有3户,1801—6500元的有6户,6501元以上的1户。 2、土地总面积10户合计160.5亩,其中耕地46.3亩,林地17.2亩,药材93亩,在耕地中水田29.3亩,旱地4.9亩。 3、物资总价值10户累计419090元,其中房屋价值370400元,家庭耐用品41670元,生产用固定资产900元,存货折款6120元。 养殖业10户中共计养猪20头,户平2头,养鸡62只,户平6.2只。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982-29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 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的金田、石咀、马皮、木圭、蒙圩、白沙、下湾、大洋、麻垌、罗秀等10个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组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解剖典型、走访企业、了解农户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初步总结出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

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政府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平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政府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近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呼声颇多,全国范围内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展开。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此举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开辟道路,具有深远的经济影响和政治意义。 可以预见,近来惠及广大农民的一系列政策,以后还会发挥显著的积极效应,而且以往执行政策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也有助于这些政策今后更好地落实。农民负担在不断减轻,但制约农民增收的非政策性因素却依然很多,寻求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促进农民增收,先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减轻农民负担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在重视“放活”政策的同时,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彻底摒弃行政命令式的传统思维和工作方法,让农民群众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主人,自觉、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多重举措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一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严格依法办事、政策公开透明,农民确权确地,保障土地收益”的原则,完成土地确权和有偿流、有序流转工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运转。三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基本农田保护的要求,深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四是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五是加强不良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减轻了村级的债务负担。

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1、2002、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16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02年增加12家,安排就

业人员6736人,比2002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万元,人均6560元,比2002年增长820元。同时2016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01年、2002年、2016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16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16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二是江滩意杨种植取得突破,种植面积达到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

围绕一村一品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

围绕一村一品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汤峪镇八庄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工作要求,我村两委“围绕一村一品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一课题,采取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老干部、老党员、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及发展特点 汤峪镇八庄村位于汤峪镇西北部,东临汤峪镇豆家河村,西与金渠镇年家庄村接壤,南临汤峪镇小法仪村,北与槐芽镇清湫村为邻,土地平坦,灌溉渠系发达,土质以沙土地为主。全村现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448户、人口1748人、耕地2541亩。2006年以来,本村围绕草莓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一村一品建设,截至2008年全村栽植草莓1200亩。2008村经济总收入69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15元,其中草莓销售收入483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草莓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综观全村“一村一品”发展情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导产业日趋凸显。08年全村草莓种植1200亩,09年新增草莓500亩,累计达到1700亩,占全村耕地的67%,草莓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二是覆盖领域较广。全村9个村民小组种植草莓户数达到300多户,占全村农户70%以上;三是区域带动日益增强。全村一村一品发展对区域主导产业培植、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紧邻汤峪镇八庄村的槐芽镇清湫村、黄家庄村,均以草莓发展为主导产业,这一区域已成为全县草莓种植销售中心,区域优势十分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村在发展“一村一品”农业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实现途径

文章来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与改革初期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相比,近几年却大幅度下降,即农民收入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1984年农民的人均年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1.3倍,年均增幅达15.6%。但自1985年后,农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1985-2000年农民年均收入增幅已降至3.8%。200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元,增长8.7%,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13元,仅增长1.5%,2002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23元,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200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58元,增长2.5%,但同比增幅下降了3.4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84元, 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586元,仅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当然某一年份的数据并不见得代表一种趋势,可支配收入同现金收入也不完全对应,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2、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变化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农民增收放缓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是在农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增长较快,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摆脱了长期供给不足的困境等条件下出现的。第一,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由于我国农业结构尚不合理,乡镇企业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环境并不轻松,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效益明显下降。第二,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放慢。笔者在第一部分已经从1979年至2005年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变化,就有力说明了这一点。事实表明,近几年来农民增产不能相应增收,农民增长速度放缓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三,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态势,农民收入减少。加之,国有企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下岗职工增多,各项改革措施将使居民的一些福利享受变为市场付费,子女抚育费用较高,这些都使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缺乏稳定的预期,因而不敢大胆消费,从而导致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丰产不增收”的现象。第四,城乡差别拉大。近几年来,耐用消费品基本饱和,且城市职工工资不断提高,而农民收入却相应减少,更促进了城乡差别再度扩大。第五,农村儿童失学率不断提高。据教育部门分析,当前农村儿童失学情况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入不敷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无力供子女上学。 上述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5、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绝大多数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对多样化、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由过去靠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逐渐转变为靠提高质量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 7、个别地区农民负担仍在高位运行,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税收、集体积累及一些乡村的公共开支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经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

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进,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当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1500元至3000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20-30%。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一.调研简介 1.调研时间:2011年1月20日至2011年2月10日 2.调研地点:乡村、乡镇企业、市场、政府机关 3.调研人员:曹蓝月 4.调查手段:采访相关人员、问卷调查、在图书馆和网上查找资料 5.调研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但与此同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诸多因素仍重重的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和尖锐,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毫无疑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推进,随着加入WTO,农业应该奋勇自保,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本次调查研究试图找出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解决办法。 二、相关背景 进入20 世纪末期, 农民增收低速徘徊, 严重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明显扩大。农民增收减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为突出。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生活造成

了不利影响。首先, 制约了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其次, 制约农民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再次, 制约工业化、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综合国力、省力的跨跃式发展;第四,制约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力的提高;第五,制约改革的深化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三、调研结论: 【一】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一) 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 影响农民增收的途径。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近年来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农民收入的渠道不断拓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偏高, 与之相应的农民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大约占50%, 而发达国家, 如日本早在80年代中期农户总收入中已有84%来自农业以外。同时, “小农业”( 90%以上是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偏高, 超过40%,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仅占7. 9%、20. 0%和31. 4%, 第一产业生产结构尚处原始的低级水平。这种依赖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收入结构,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今天, 农民增收门路显得十分狭窄。 (二) 农产品供需脱节、价格低, 直接影响农民增加收入。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农产品提出了优质化、高级化、多样化的需求。而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农产品中大路货和初级产品供过于求, 优质高档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我国是稻谷生产及消费大国, 而稻谷生产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人们的仍有近50%的是低质常规品种,

当前农民增收的难点及对策

当前农民增收的难点及对策 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区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的前提,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又在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江津调查队深入农村调研,综合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提出当前影响我区农民收入的因素及对策建议,以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打工收入减少。今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方面我区外出打工人数减少,据统计,江津上半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25.58万人,同比下降3%,个别农民还出现了外出后由于找不到工作重新返乡的现象;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工价下降,从业时间减少。据了解,今年农民工外出普遍比往年迟,过去一般是年初正月初七、八就走,而今年外出大多比往年推迟了10-30天。另外由于企业开工天数不足,农民工上班,加班时间明显减少,人均薪酬同比减少近20%。 2、病虫害严重,影响大春作物产量。受气候和虫源迁入影响,我区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形势严峻,田间虫量大,明显高于去年,水稻生产情况堪忧。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6月15日,百丛虫量50头-2.5万头,平均838头,是07年的2.3倍,以白背飞虱若虫为主。其中东部与南部虫量为230头-2.5万头,平均1100头,是中、西部虫量的2.3倍。发生虫量之大为历史罕见,预计发生程度5级,发生面积60万亩。稻纵卷叶螟迁入本区卷叶率1-35%,平均13%。卷叶率20%以上田占12%,其中卷叶

率30%以上的田占2%,现已化蛹35%以上,预计下代发生程度5级,发生面积40万亩。另外糯稻上及高感品种上有叶瘟发生,特别是D优13,有化苗田出现,预计今年穗颈瘟发生将比去年严重,发生程度3级,局部田块可达5级,发生面积7万亩。 3、主要农产品价格下滑,农资价格继续上涨。受“猪流感”和外来猪源增加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区活猪价格持续走低,上半年活猪每公斤均价5元左右,同比下降近3元左右,降幅达40%左右。与此并存的是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据调查显示,上半年泸州尿素每公斤1.7元,上涨0.1元;碳氨每50公斤43元,上涨7元;高鳞复合肥每40公斤70元,上涨10元;除草剂每瓶上涨1元左右,杀虫霜每瓶上涨2元左右;稻谷种子一般每公斤30元左右,上涨2-3元;玉米种子每公斤20元左右,上涨2元左右。 4、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据历年统计数据回归分析,我区第一、二产业增加值的农民收入弹性分别为1.009 5、0.249,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最大,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不变的情况下,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额在67.17—134.73元之间,我区农村家庭“打工+农业”的模型较为普遍。随着近年来我区第一产业增速逐渐放慢,传统农业可能存在的收益及机会已经趋进与饱和,但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对缓慢,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辐射效应不大,农业园区建设进度缓慢。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347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通用范 本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农民增收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经过多年来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

关于对农民家庭收入结构及农民增收的途径的社会调查报告 2 (3)

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徐文彩 班级:安全10-01 学号:311001010125 日期:2013-02-25

关于对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农村生存环境,所以人们的生活都红火了起来。可是我的家乡,农民的家庭收入及途径现状如何了呢?对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家乡的村庄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 调查时间:2013年02月10日至25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柘桑村 调查对象:部分农户 调查方法:抽样访问调查 调查人:徐文彩 关键词:农户收入结构单一种植户基础设施产业化 一、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民权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豫东平原东北部,邻接山东省,面积1222平方公里,人口81.39万。我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人民生活并不富裕,同时农民贫富差距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于是我利用寒假期间的时间,走访了我村八户农民家庭,对他们的家庭收入结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二、农户收入结构的总体状况及分析 1、农户的收入结构情况 调查看,农民家庭收入结构大体分三类,即:单一种植户、种植兼打工户、个体经营户。就全村农户而言,其收入构成呈梭形结构,单一种植户和个体经营户比例较小,种植兼打工户比例较大。 (1)、单一种植户。这些农户以种植承包田为生,除国家政策性补贴外,基本无其它收入来源。由于经营单一,其收入构成亦单一,主要来自种植业收入。单一种植户总体收入不高,特别是种植粮食的户收入微薄,生活贫困。但如果能够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水稻或经济作物,则会有效增加收入。 (2)、种植兼打工户。这些农户以种植业为基础,农忙的时候在家种田,其他时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5427 (报告范本系列)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详细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 查报告详细版 提示语:本报告文件适合使用于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的金田、石咀、马皮、木圭、蒙圩、白沙、下湾、大洋、麻垌、罗秀等10个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组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解剖典型、走访企业、了解农户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初步总结出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

下: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

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分析

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分析 作者:谢清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第04期 [摘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促进农民增收作了全面部署,提出千方百计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防止农民收入徘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是重要方面。文章重点论述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农民增收;能力;提高途径 [作者简介]谢清涛,中共封丘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三农”问题,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 F3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4-0069-0002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的思想观念、政治、科技文化等素质和吸纳信息的能力的高低,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当前我国农民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较低,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还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尽快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农民增收能力缺失的表现 第一,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在我国广大农村居民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思想,过分依赖土地,“土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宁可在家守着几亩山村田地种植传统的农作物过“安稳”的日子,也不愿意调整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出去闯一闯。多数农村的文明程度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农民对于新鲜事物不愿接受也接受不了。对于现代文明成果持排斥态度。即使让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他们也依然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思想认识决定人的行为,农民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收入的增加。 第二,民主政治能力较低。农民在村级、乡级社会事务中的主人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缺乏,依赖性强,广大农民群众知政、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大多数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自由、民主、人权这些词汇更感陌生,觉得这些东西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许多农民对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什么损害等问题也往往不清楚。甚至中央出台了相关保护农民权益的文件,他们也不是十分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对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更倾向于用私了的方式私下解决,而不懂得使用法律或民主手段。农民经济利益、政治愿望实现能力的缺乏,影响了其收入的增加。 第三,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较差。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

调查报告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论文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论文 为了摸清当前农民增收现状、构成与变化趋势,各项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的农民增收问题调查方案,组织技术干部深入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趋势。 (一)经济资源情况。 1、基本情况。 该村393户,1501人。按文化程度分类:不识字的11人,占0.7%;小学的604人,占40%;初中的525人,占35%;高中以上的361人,占24.1%。按劳力结构分类:总劳力731人,占总人口的48.7%,其中满劳力518人,占劳力总数的71%,男劳力464人,占63.5%。在劳力中受过培训的325人,占总劳力的44.5%,有技术特长的218人,占总劳力的29.8%,在外打工的384人,占劳力总数的52.5%。土地构成分类:全村土地总面积697.6亩,其中耕地498亩,林地199.6亩,在耕地中水田面积441亩,旱地57亩。生活设施建设享受程度:全村通电户390户,占总户数的99.2%;通公路户325户,占总户数的82.7%;通电话121户,占总户数的30.8%。人均纯收构成;全村xx年人均纯收入2350元,xx年村级人均纯收预计2500元。 10户调查汇总,共计42人。其中男25人,女17人,按年龄分0—16岁11人,17—22岁7人,23—40岁7人,41—50岁14人;按文

化程度分:不识字的2人,小学20人,初中17人,高中3人。劳力28.5人,其中男劳力20人,劳力中受过培训的2人,在本资料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请登陆原创网站查看外打工的18人,占劳力总数的63.2%。 按人平纯收层次划分,人平纯收在1201—1800元的有3户,1801—6500元的有6户,6501元以上的1户。 2、土地总面积10户合计160.5亩,其中耕地46.3亩,林地17.2亩,药材93亩,在耕地中水田29.3亩,旱地4.9亩。 3、物资总价值10户累计419090元,其中房屋价值370400元,家庭耐用品41670元,生产用固定资产900元,存货折款6120元。 养殖业10户中共计养猪20头,户平2头,养鸡62只,户平6.2只。家庭生活耐用品10户中共计拥有电视机9台,电冰箱2台,洗衣机2台,热水器2台,摩托车2辆,电话机7部,自行车7辆,家具16组。 存货数量调查,10户共计存粮4450公斤,折款5400元;存油料420公斤,折款980元;存药材50公斤,折款250元,其它农产品275公斤,折款160元。 房屋建筑面积1822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995平方米,砖木结构147平方米,土木结构680平方米。 4、金融资产:合计85500元,其中存款9000元,现金6500元,应收外欠款70000元。 5、粮食平衡。当年收入累计22205公斤,其中购入2100公斤,当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