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事业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7.82 KB
- 文档页数:4
丁一岚:原名刘孝思,1921年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期即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抗战开始后辗转赴延安,1938年底奔赴晋察冀边区,途中改名丁一岚,到边区平山县工作。
1942年与《晋察冀日报》总编辑邓拓同志结婚,并就职于《晋察冀日报》编辑部。
抗战胜利后,丁一岚先后担任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播音科科长、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组副组长,曾直播毛泽东主席的重要讲话《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和新年献辞《将革命进行到底》等,其明亮的嗓音、清晰的吐字将这些重要内容播报得铿锵有力、荡气回肠。
1949年10月1日,丁一岚与齐越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实况广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此后,先后担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副主任兼播音部主任、广播事业局对外部办公室主任和外国专家工作室主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等职,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生在1921年,恰和中国共产党同龄……我在斗争中锻炼成长,为了祖国和人民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生活是充实幸福的。
回顾一生,无怨无悔。
”①与党同龄,丁一岚始终视此为特殊的缘分,而她的一生也始终在践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甘于奉献的赤子衷心。
丁一岚青少年时期即追求革命,在抗日烽火中,从一位进步青年逐渐成长为晋察冀边区的宣传骨干,成长为政治坚定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和人民播音员。
新中国成立后,丁一岚挑起人民广播事业建设的重担,作为新中国广播发展的见证者和开拓者,她以40年的激情投入尽心尽意地为新中国的广播事业不断付出,努力工作。
只身热血赴延安丁一岚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铁路职员之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被西方称之为“东亚病夫”。
“在天津,一边是富人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一边是乞丐沿街乞讨,冻死街头,卖儿鬻女。
杜甫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我是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体会到了。
我那时常常想,为什么社会这样不平等,幼小的心灵就有了朦胧的不满。
”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在进入中学读书后,丁一岚就成为了一名进步学生,积极投身爱国救亡活动,并加入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天津妇女救国会。
广播电视发展现状探讨摘要:1920年,全球的第一家无线电广播电台诞生在美国的匹兹堡,并命名为kdka电台,kdka电台的第一次广播是在1920年11月2日,它播出的沃伦·哈丁击败詹姆·考克斯当选为总统的消息。
80年代开始,由于数字科技的日新月异,无线电广播技术进入了革命性的数字广播技术时代。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展中国广播事业紧跟世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步伐,在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帮与《大陆报》馆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上海的中国无线电公司。
1949年10月1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调整为中央广播事业局。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当时北京仅有50台黑白电视机。
“文革”结束后,1980年10月召开了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广播事业重新回到党的正确路线上来,并确定了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一.国外广播电视发展现状在产业革命之后,信息革命称为公认的第四次革命,而广播电视媒体是这次革命的基础和最主要的载体。
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日本和前苏联相继建成世界上第一批电视台。
随着电视机的生产和销售,广播电视进入成型阶段,开始成为大众媒体重要的传播媒介。
到70年代,世界上有近130个国家开办电视台,电视机总数超过2.5亿台。
80年代发展到140个国家,彩色电视普及75%,卫星电视蓬勃发展,超过100个国家使用。
90年代以后,电视技术迅猛发展,新品种层出不穷,电缆电视、家用录像机、卫星直播电视、电视文字广播、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多伴音电视、声像立体化电视等等。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以塑料玻璃为载体的电视机,未来电视机将发展成如纸一样轻薄,只要卷起来就可以带走了。
二.国内广播电视发展现状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在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大陆的第一家电视台是1958年5月1日成立的北京电视台,它在1978年的5月1日被正式改名,也就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中央电视台。
新中国广播电视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作者:黄金良来源:《声屏世界》2009年第11期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广播电视行政管理体制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涵盖的内容很多。
为了便于叙述和研究,本文将广播电视行政管理体制60年的演变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着重围绕职能配置、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行政监督和效能监察、施政理念即管什么、谁来管、怎样管、管得如何、为谁管等内容,选择最能反映各个阶段特点的重大事件、典型事件加以记述或归纳。
按照上述思路,广播电视行政管理体制60年的演变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七个阶段。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7年,为初创期;从1957年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的10年,为健全期;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的10年,为受挫期;从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到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成立前的6年,为恢复期;从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成立,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前的10年,为变革期;从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到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召开前的10年,为转型期;从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召开至今,为创新期。
初创期(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中国刚刚成立,我党开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为了适应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自1952年开始,我国进行了首次政府机构改革。
广播电视行政管理体制的初创,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解放区人民广播事业的基础上,适应新中国广播事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完成的。
解放区人民广播事业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其要点除关于广播电台管理和新闻宣传管理的具体规定外,主要有:(一)为适应广播事业日趋扩大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原新华总社的口头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领导和管理全国广播事业。
中央电台曲艺广播的辉煌历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国家广播电台,建台早、功率大、覆盖面广,是宣传曲艺艺术的重要窗口。
同时由于投资大、建制全,也是曲艺节目最大的加工工厂和批发基地。
中央电台开辟曲艺节目早,1949年9月1日起就与刚成立的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会联合开办每天播送一次、每次30分钟的新曲艺专栏节目《广播曲艺》。
1950年第一季度播出了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乐亭大鼓、莲花落、太平歌词、北京琴书、西河大鼓等四十多段新曲艺节目。
其中太平歌词《过新年》、北京琴书《生产就业》和西河大鼓《捉妖拿邪》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
1951年4月,在北京用钢丝录音机录制了赴朝曲艺大队汇报演出的实况,其中有单弦牌子曲《金圣云打飞机》、京韵大鼓《大战飞虎山》等,并及时播出,这是新中国曲艺广播中的第一次实况录音播出。
1953年新年中央电台首次播出新相声《新历书》,由孙玉奎、侯一尘合说。
同年6月,首次播出广播说唱剧《二小和秀娃》,由北京盲艺人曲艺队演播。
1954年5月5日开始,在第二套节目中播出连阔如长篇评书《三国演义》,这是中央电台首次播出长篇评书,也是《三国演义》的最早播出版。
1956年4月27日,第一个曲艺知识性节目《侯宝林讲相声表演问题》播出。
1957年1月1日开始每天播送一段相声。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期间,中央电台曲艺广播步步前进,不断丰富、发展和繁荣起来。
1953年中央广播说唱团成立,由中央电台文艺部领导,直到1960年底,说唱团直接为曲艺广播服务。
这期间,说唱团共录制播出相声等13个曲种、840段共1.59万分钟曲艺节目,成为当时曲艺广播的主要节目来源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这段时间中央电台也没放弃对北京地区特别是北京(市)曲艺团曲艺节目的录制播出,其中包括良小楼的京韵大鼓《赵云截江》《草船借箭》《双玉听琴》《英雄黄继光》,谭凤元演唱的单弦岔曲《赞菊》《赞松》和硬书《扫松下书》,关学曾演唱的北京琴书《美满姻缘》《王贵与李香香》《一锅粥》,曹宝禄的连珠快书《闹天宫》《凤鸣关》和单弦牌子曲《低下头来》《白猿偷桃》《鲁达除霸》,魏喜奎演唱的奉调大鼓《探晴雯》《黛玉焚稿》,叶德林演唱的滑稽大鼓《蒋干盗书》,孙雅君演唱的西河大鼓《刘老三开店》,姚俊英与马玉萍演唱的河南坠子《穆桂英指路》《断桥》,还有罗荣寿、李桂山合说的相声《忘词儿》,王世臣、赵玉贵合说的《焦赞打严嵩》,赵振铎、赵世忠合说的《歪讲〈三字经〉》《不会说话的人》等等。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广电事业的发展与未来。
在此,我谨代表广电部,向大家汇报我国广电事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广电事业的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电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最初的广播、电视,到今天的网络、移动电视、IPTV 等新兴媒体,我国广电事业不断拓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
回顾过去,我们感到自豪。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广播电影电视大国,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广电事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我国广电事业面临的挑战1. 媒体融合趋势明显,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广电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立足,成为广电事业发展的关键。
2. 内容同质化严重。
部分广电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过度追求娱乐化、低俗化,导致内容质量下降,不利于传播正能量。
3. 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
我国广电行业在管理体制、运营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束缚,制约了广电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广电事业的发展方向1. 加快媒体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
2. 提升内容质量。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内容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激发广电企业的活力,推动广电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4. 加强人才培养。
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广电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 拓展国际传播渠道。
积极参与国际传播,提升我国广电事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事们,让我们携手共进,锐意进取,为推动我国广电事业迈向新的辉煌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之读后感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起源于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文化科技输出,资本主义各国本意是以其加深对话的侵略,但却未想到其实质上推动了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发展中受到了列强与中国国内反动势力的联合压迫,导致了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始终处于一种艰难发展的处境中,这一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才得以改善。
而读了《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后,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我认为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从总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始于1923年止于1949年;第二个阶段为从1949年至今。
第一个阶段可看为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历程,第二个阶段则可以看为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
在这两个阶段当中,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发展中均面临了不同程度的困难,经受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但是其却始终处于向前发展的势头中。
在第一个阶段,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缓慢起步、发展于列强的侵略中。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始终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压迫。
八年抗战,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更是受到了空前打击。
全国的广播发射功率下降严重,但却也在缓慢的恢复与发展。
至抗战结束,我国的广播发射功率已远远超过抗战前水平。
但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因为国民党对广播事业的限制与打击,中国的广播事业再次陷于不利境地。
这种状况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以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
在该阶段,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既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也取得了辉煌的的成绩。
虽然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经受了很多的打击,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仍有许多骄人成绩,如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不是现在的北京电视台)的成立等等。
而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更是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各种新的广播电视的载体不断出现,不同的传播方式让人目不暇接。
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及其改革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及其改革[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的广播电视是我们党、政府和人民的代言,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党和人民的喉舌,它代表了我们党和人民的心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是处在我们党的领导之下,而我们的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那么简而言之,广播电视是我们党的喉舌。
讨论的是我国广播电视的管理机制和体制改革。
[关键词]: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一、“党管媒体”:广播电视管理的根本原则作为我党的喉舌,广播电视应该始终处于我党的领导和管理之中。
我党成功取得政权需要的有“枪杆子”和“笔杆子”,“枪杆子”和“笔杆子”都要牢牢掌握在我党的手中,“枪杆子”好理解,而“笔杆子”指的是报纸、杂志和广播等其他的舆论宣传的媒介和载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国家的广播电台有政府办、教会办、外国人或团体办及私人所为等方式,根据建国前的一个调查,全国私人电台有近九十座。
这之后中共中央出台的《对新解放城市的原广播电台及其人员的政策的决定》中就很明确的规定:“新中国之广播事业,应归国家经营,禁止私人经营”而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发展飞跃的电视媒体也是要在国家的经营之下。
党要始终坚定的掌控、领导管理我国的广播电视等舆论宣传媒介,党也明确的提到了“党管媒体”这个原则,而既然是我党的喉舌,那么“党管媒体”也是必然的选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这中央“三台”是党中央的喉舌,而中央之外的地方各级行政区域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负责宣传地方党委的意见决定等,当然地方广播电视要先执行和宣传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
中共中央宣传部以及各级党委宣传部是广播电视部门的上级领导机关,同时党下达的各项政策方针和决定也是由我党的各宣传部门来宣传贯彻。
我党各级宣传部门的职责范围:一是对于广播电视部门的相关宣传政策方针的制定;二是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宣传工作,比如对重大的活动节日等的宣传工作安排做出相应指示和决定;三是管理干部,作为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领导机关,各级党委宣传部直接管理其下属广电部门的有一定级别的干部。
CPC Media History党媒史研究84 传媒∷MEDIA 2021.4(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党办“广播”、群众办“广播”的基层实践文/付 玉中国近代广播事业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地方县级广播在民国时期(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广播事业的政策推动下,广播建设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各县党委接管了旧有的县级广播体系,在此基础上重建了新中国的广播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事业由此开始。
对当时的农村地区来说,广播相比报纸具有更强的穿透力、亲和力,更有效传播了政策信息,同时增强了民众对政策的理解。
这种有效性固然与该媒介的特性相关,但也与这一时期全党办“广播”、群众办“广播”的基层实践有紧密联系。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党办“广播”、群众办“广播”的源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党提出并实行的依靠党组织、党员和人民群众办报的工作方针,是马列新闻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学界对“全党办报”的理解有两种视角:一是办报的主体是党领导的各级机关,即通过党组织和各级党报通讯员共同来办;二是报纸的内容生产者要将党员干部涵盖进来,为党报写稿。
同时,学界对“群众办报”的理解也有两个角度:一是报纸的内容生产者要从党员干部、通讯员扩大到普通群众,让群众参与新闻工作;二是报纸的内容要以受众为中心,考虑人民的需要,重视读者反馈。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政策推行下,广播成为党新闻工作的重心,到1965年左右,广播已逐渐覆盖到农村各生产大队,发展日趋成熟。
广播发展迅速的原因: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团结全体人民开展战后重建,党的声音急需传达到基层群众中,因此中央和地方需要有效信息传播手段;二是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高达80%,且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三是报纸发行不足,广播替代报纸,成为解决当时紧迫问题的方案。
广播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有效工具,其创办吸收、借鉴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理念。
根据“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要求,在广播建设上,基层党组织应创建党的广播,同时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广播。
新中国70年,广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播事业辉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运行机制的保障。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同时,推进广播事业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完善,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的发展道路,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广播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的自信。
本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播运行机制的推进与创新,力求对70年来的演进历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基本特征与内在规律,为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广播运行机制的初步确立(一)百废待兴下的财政拨款新中国的广播事业是在继承延安时期人民广播的光荣传统和接收改造国民党电台、民族资本电台及外商电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台仍在继续播音的不足40座,1952年10月,经过三年的发展,增加到71座。
①这对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新中国来说,实为不易。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27美元,不及印度的一半,仅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
那时,国家建设可谓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整个经济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
②但就是在这样十分困难的情况下,1950年,国家财政拨给广播事业局的经费就有222万元。
1950年4月25日,国家新闻总署关于《省市区新闻机关员额暂行编制的决定》规定省市电台视任务轻重,配备编制员额为4种:甲种台,员额为75~85人;乙种台,员额为60~70人;丙种台,员额为40~45人;丁种台(人口较少的省市或行署区设立),员额为25~30人。
以上4种员额配备,不包括勤杂人员。
如有转播台,增加6~10人;负有其他任务,增加6~10人。
③以上人员经费,均由政府供给。
1950年4月,广播事业局开始建设广播收音网。
两年后,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先后建立了2.0519万个收音站和4664个广播站,共有专职和兼职的工作人员4.2622万人,这些人员费用也由财政拨给。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简史一、历史上第一次无线电广播1900年,美籍加拿大人费森登教授在马可尼、波波夫发明无线电报的启发下,萌发了用无线电波广泛传送人的声音和音乐的念头。
他在西方金融家的支持下,于1906年圣诞节前夕,在纽约附近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站。
在开播那天,播送了两段讲话、一支歌曲和一支小提琴独奏曲。
这个小广播站只有一千瓦功率,但它所广播的讲话和乐曲却清晰地被陆地和海上拥有无线电接收机的人所听到,这便是历史上第一次无线电广播。
二、收音机的发明191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在25岁的无线电报务员戴维•萨诺夫的建议下,制造了当时称为“音乐盒”收音机。
三、世界各国广播电台的产生(一)KDKA电台1920年11月2日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KDKA广播电台,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无线广播电台,它也是第一个获联邦政府所发的实验执照的广播电台。
(二)BBC广播公司英国于1927年1月1日成立了新的英国广播公司(BBC)。
BBC广播公司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台。
(三)德国广播发展德国广播事业开始于1923年。
1925年,德意志帝国广播公司成立。
1933年希特勒夺取政权,同年开始了用德语、英语向北美洲进行的国际广播。
由此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的广播事业完全为希特勒所控制,鼓吹种族主义,煽动战争狂热,敌视民主和一般的社会主义理想,灌输法西斯主义。
(四)苏联十月电台前苏联于1924年10月成立了国营的全苏广播机构——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属邮电人民委员部管辖。
1928年,该公司由新成立的全苏广播委员会替代。
1933年,改为苏联人民委员会直属的全国广播委员会。
列宁称“广播是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五)意大利广播公司1927年,意大利广播公司(URA)改名为意大利广播收听局(EIAR),并从政府取得了25年的经营权。
1930年,新罗马电台建成。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一、建国初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广播事业归政务院(1954年改国务院)新闻总署领导。
新闻总署撤销后,1954年广播事业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之一。
到1956年,经过数次调整,中国的全国广播事业规模奠定,共有地
方广播电台56座,其中省级广播电台27座,其余为地市级广播电台。
长期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两个最重要的新闻栏目。
中央
台的第一个重点栏目《首都报纸摘要》(《报摘》)于1950年4月10日开播,1955年4月更名为《中央报纸摘要》,7月又更名为
《新闻和报纸摘要》,延续至今。
中央台的另一个重点新闻节目是
创办于1951年5月1日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栏目(《联播》)。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7年中,广播电视系统共召开了9次
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一步步地引导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前进,逐
步发展壮大。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
节的座谈会和歌舞节目开始试验播出。
这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当
时因局限首都一地,起名“北京电视台”。
1958年6月15日,北
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机——《一口菜饼子》。
北京市内仅有
电视机50架左右。
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
问世。
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身)诞生。
这是中国最早一批电视台,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电视节庆联欢晚会是1960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新年
联欢晚会。
1964年12月,毛泽东为北京电视台题写了台名。
1965年9月,在纪念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20周年的日子里(当时认定的延安台创办日期是1945年9月5日),毛泽东为中国
广播事业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也纷纷题词。
二、广播电视事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发展
1966年7月13日,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受到批判。
1966年12
月31日,广播局造反派进驻总编室,宣布夺权。
1967年1月17日,造反派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夺权。
这种混乱情况,在许多地方广播局、广播电台、电视台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
面对如此混乱失序的状况,1967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决定对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要
求“革命群众”立即退出广播电台,要求地方电台只转播中央台的
节目。
此后,地方广播电台以转播中央台节目为主。
1970年10月1日,除西藏自治区和北京市(北京电视台是中
央级机构)以外,大陆所有省级行政区全都建立了电视台。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的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8月1日,上海电视台试播彩色电视。
1974年10月,中央台调频广播正式播音。
“文革”前后,农村有线广播进入大发展时期。
1966年,77%
的人民公社、54%的生产大队和26%的生产队已经接通了有线广播。
到1973年,全国有线广播网基本普及,95%的生产大队和91.4%的
生产队接通了广播,61.5%的农户家中装有广播喇叭。
“文革”中全
国农村的有线广播喇叭数增长10倍以上。
截止1975年年底,全国有电视机46.3万架,其中国产彩电电
视机4000架,进口彩电1900架。
68%的电视机分布在城市,32%分
布在农村。
大约每1600人才拥有一架电视机。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给中国广播电视带来了新
的生机,这个转折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到1978年底,各类节目
都在恢复,并有发展。
1978年元旦,《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简称《新闻联播》)
正式开办。
1978年5月1日,中央台对外广播改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
广播电台”。
从此,国际广播电台(简称“国际台”)和中央电视
台(后来被简称为“央视”)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称“中央三台”。
三、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在客观情势与主观觉悟的双重
推动下开始谋求独立发展。
中国观众首次通过国际通信卫星观看现场直播的体育比赛始于1978年。
当年6月,中央电视台从阿根廷传回第十一届世界杯足球
赛实况。
新时期中国自制的电视剧出现于1978年。
1979年,中央电视
台播放了19部各地制作的电视剧。
1979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一下午,上海电视台屏幕上映出
了“上海电视台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的灯片,随即播出了中国电
视历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1.5分钟的《参茸补酒》。
3月15日晚,上海电视台又播出了第一条外商广告:一分钟的《瑞士雷达表》。
1979年7月译制的菲律宾电影《我们的过去》是中央电视台的
首次尝试。
1979年8月,广播事业局召开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号召全
国电视台大办电视剧,同时宣布,放眼海外,立即进口影视片。
1980年10月,在时隔14年之后,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了第
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强调广播宣传的中心任务是为经
济建设服务、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
代化)服务。
1981年2月5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中国第一部国产电视
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1981年3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了对广播电视工
作的指导方针,提出“不能搞精神污染”的要求。
同年11月16日,书记处在听取广播事业局工作汇报时规定了广播电视的根本性质和
任务:“广播电视是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
”
1981年底开播的《动物世界》成为观众百看不厌的保留节目。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广播事业局改为广播电视部,曾担
任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任广电部部长。
1982年9月17日,中国第一家电视制片厂成立,这就是北京
电视艺术中心的前身。
1983年3月底至4月初,广播电视部召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
视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制订了一些极为重要、对后来发展影响深远
的大政方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就是“四级(指中央、省、省
辖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
在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四级办广播电视”的决策是一项重
大的政策调整。
从1983年开始,全国优秀电视剧评奖被命名为“飞天奖”。
“飞天奖”是中国电视剧的权威奖。
1983年,中央电视台正式开办春节联欢晚会。
四、广播电视的转型时期
1988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位于复兴路11号的现代化彩色
电视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中国电视广播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焦点访谈》、《世界报道》新栏目。
199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的直播年,此时中国电视的经济实力大
为增强。
全世界仅有的4辆最先进的转播车,中央电视台就购买了
两辆。
改革开放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5套节目,2000年增至8套节目。
1999年中央台迁移新址。
2003年市广电总局确定的“广播发展年”和网络发展年。
中央电台全面实施“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八套节目全部实现了专业化、对象化。
此时,汽车时代已经到来,音乐和谈话节目成为广播的最大优势。
此外,广播拥有大学生这个最重要的受众群众。
2006年,中国有广播电台267座,广播节目2442套,电视台296座,电视节目2984套,仅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就达92.7亿元。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撤销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新组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
——摘自郭镇之著《中外广播电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