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系列地震校本教材之一1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9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2.会模拟地震的形成。
3.通用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
2.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有关避震的小常识。
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知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各种各样的。
在地球仪上,我们通常说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绿色代表(平原)。
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汶川地震组图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我们看到不仅造成了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得损失,还给环境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引运动引起的变化《火山》。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学习一下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变化《地震》。
板书课题:《地震》(二)交流搜集到的地震资料地震海地地震(图片)东日本9级大地震(图片)视频:《人对不同地震烈度的感受》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到影响露出水面。
思考:以上几个事例中,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各地地震前后的对比。
这是同一个区域不同时期拍摄的三组照片。
第一组:震前震后的汶川对比。
第二组:震前震后的尼泊尔街道对比。
第三组:云南鲁甸地震形成堰塞湖。
我们通过对地震前后的照片比较会发现,地震除了破坏无数建筑物外,也使地形发生了变化。
第1篇一、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定义、成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掌握地震时的自救互救技能。
3.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定义-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
2. 地震的成因- 地球内部的岩石圈在构造运动中产生应力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石突然断裂,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
3. 地震的特点- 地震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4.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第二部分:地震预警与预防1. 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信息。
2. 地震预防- 了解地震发生时的预兆,如地面颤动、建筑物晃动等。
- 学习地震时的逃生技巧,如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第三部分:地震时的自救互救1. 地震发生时的自救- 保持冷静,不要慌张。
- 如果在室内,迅速躲避到坚固的家具下,如桌子、床下等。
- 如果在室外,迅速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电线杆等。
- 避免乘坐电梯或走楼梯。
2. 地震发生时的互救- 检查周围人员是否有受伤,如有,及时进行简单的急救。
- 如果被困,尽量保持冷静,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 如果可以移动,尽量寻找逃生通道,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
第四部分:地震后的安全防范1. 灾后检查- 确保自身安全后,检查房屋、电线等设施是否有损坏。
- 避免进入受损严重的建筑物。
2. 防疫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可能受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 遵循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防疫指导。
3. 心理疏导- 面对地震带来的心理压力,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保持乐观心态。
三、教学活动1. 地震知识竞赛- 通过竞赛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地震知识。
2. 地震逃生演练- 组织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
3. 自救互救技能培训-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地震安全教育系列培训教材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是地球上地壳活动的结果。
它不可预测,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1.1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地震是地球上地壳发生震动的现象,可以分为浅震和深震。
浅震多发生于地壳表层,造成破坏较大;深震则发生于地壳深处,对地表影响较小。
1.2 地震的成因和过程地震主要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当板块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地震。
地震发生过程可分为震源释放能量、地震波传播和地震波到达地表三个阶段。
1.3 地震的强度和震级地震的强度反映了地表震感的大小,一般采用烈度来描述;而震级则是一个用于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常用的震级有里氏震级和面波震级。
第二章:地震安全意识2.1 地震带来的危害地震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损毁、桥梁塌陷等灾害,还可能引发火灾、洪水、滑坡等次生灾害。
大规模地震甚至会导致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
2.2 地震应急准备地震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急准备措施,如建立家庭应急医疗包、制定家庭应急预案、修复和强化房屋结构等,以提高自救能力和减少损失。
第三章:地震安全建筑3.1 地震安全建筑设计原则地震安全建筑应具备抗震性能,包括合理的结构设计、应力分布均匀、抗震连接件等。
我们应该选择抗震性能好、经过认证的建筑材料。
3.2 地震安全建筑的加固和改造对于旧楼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我们可以采取加固和改造的措施,如加装抗震支撑、加固构件连接、提高屋顶稳定性等,以提高建筑的地震抗力。
第四章:地震救援与自救4.1 地震救援组织和机制地震救援是一项艰巨而紧急的任务,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政府、社区、志愿者等各方应共同参与,建立完善的地震救援机制。
4.2 地震自救技能地震发生时,如果我们在灾难中被困,需要掌握一些自救技能,如寻找避难场所、保护头部、尽量避免使用明火等。
同时,我们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保持冷静,不慌张。
---------------------------------------------------------------最新资料推荐------------------------------------------------------小学系列地震校本教材之一1范与与救上高中小学上高中小学訾晓慧主编地地震震防防范救助助 DIZHENFANGYUYUJIUZHU 目录第一部分:地震基本常识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4 二、地震的分类5 三、震级与烈度6 四、地震前兆7 五、地震预报9 六、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10 七、地震观测11 第二部分:紧急避震一、积极避震,化险为夷12 二、在不同情况下怎样避震13 三、地震时要牢记的事项16 第三部分:抗震救灾一、我校紧急避震方案17 二、检查家居,扫除隐患18 三、如何做好家庭防震准备19 四、防震减灾在社区研究性实践活动22 五、震后互救23 六、地震之后我们怎么办24 前言地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地震具有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及分布广等特点。
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地震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对此,社会公众普遍怀有恐震心理,甚至谈震色变。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但由于地震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带有一定的经验性和局限性。
1 / 19因此,减轻地震灾害必须走综合防御的道路。
其中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普及地震科学和防震抗震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小学是全民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小学切实地开展防震减灾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我校为了更好地开展防震减灾教育工作,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特编订此教材。
欢迎广大师生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
第一部分地震基本常识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20 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个:一是弹性回跳说 1911 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
二是岩浆冲击说1955 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
三是相变说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最新资料推荐------------------------------------------------------ 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思考题:你赞同哪种说法?为什么?二、地震的分类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 60 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
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四川省所有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在 5 至 30 公里之间。
这类地震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最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 60 至 300 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 300 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
这类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和灾害。
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 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
近震震中距在 100 至 1000 公里内的地震称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 100 千米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对地震进行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微震--震级小于 3 级的地震;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 级、小于 4.5 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等于4.5、小3 / 19于 6 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也有人把震级等于或大于 7 级的地震称为大震。
思考题:1998 年 11 月 9 日发生在云南省宁蒗县的 6.2 级地震,对于对于与宁蒗县相邻的四川省盐源县来说,是,对于成都、西昌等地来说,是,而对于北京来说就是。
三、震级与烈度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尺子叫震级。
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
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应就越大。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 1960年 5 月 22 日智利的 8.9级地震。
我国现行的《中国地震烈度表》,最低为一度,最高为十二度。
震级与烈度对应关系(参考)震级 2 3 4 5 6 7 8 8 震中烈度 1~2 3 4~5 6~7 7~8 9~10 11 12 一度时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时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度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时,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至十二度为毁灭性的破坏。
思考题:---------------------------------------------------------------最新资料推荐------------------------------------------------------ 小红半夜被地震惊醒,看见吊着的电灯摇摇晃晃,当时大概是什么震级?四、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记载。
例如:1739 年宁夏银川地震以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震前地下发声、天气反常等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
古书《隆德县志》上也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
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
1、地下水异常。
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昧、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 2、动物的习性异常。
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 130 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 20 多种,常见的: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会飞的昆虫,如蜜蜂、蜻蜒等。
5 / 19这些动物的反常表现大体有三类:兴奋型异常。
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
如行动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
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应该说明的是,动物异常的原因很复杂,很多时候与地震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观察宏观变化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一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要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地震部门或政府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真相。
思考题:你知道哪些地震前兆?五、地震预报 1.地震预报三要素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合称地震预报三要素。
一个完整的地震预报(主要指短临预报),必须包括三要素,同时包括对震害的预测。
2.地震预报分类地震长期预报指对未来十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地震中期预报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最新资料推荐------------------------------------------------------ 域和强度的预报。
地震短期预报指对未来 3 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指对 10 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3.震后地震趋势判定(震后地震趋势预报)指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地震发生后,对受其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的分析结果,包括对震后不会再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无震预报,也包括对震后强余震或更大地震的预报。
六、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公元 132 年,在京师(河南洛阳)盛传着一个惊人的消息,说太史令张衡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观测到发生地震的时间和方位。
但也有人不相信,认为地震发生在几百里以外,人怎么能测出来呢?这不成决胜千里之外了吗?张衡生于公元 78 年,死于 139 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他在数学、天文、地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张衡发明的仪器叫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地动仪以精铜铸造而成,圆径达八尺,外形像个酒樽,机关装在樽内,外面按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各设置一条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各蹲着一个铜蛤蟆,昂头张口,当任何一个方位的地方发生7 / 19了较强的地震时,传来的地震波会使樽内相应的机关发生变动,从而触动龙头的杠杆,使处在那个方位的龙嘴张开,龙嘴里含着的小铜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里,发出铛铛的响声,这样观测人员就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
公元 138 年 3 月 1 日,这台地动仪西方的龙嘴张开了,铜球铛的一声落到蛤蟆嘴里,测知洛阳以西发生地震。
但由于洛阳没有感到震动,所以很多人议论纷纷,说这台仪器不准。
几天以后,信使飞马来报,距离洛阳以西一千多里的陇西(甘肃东南部)发生了大地震,这才使朝廷内外皆服其妙。
近代的地震仪在 1880 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在时间上却晚了 1700 多年。
思考题:从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里,你想到了什么?七、地震观测要捕捉地震的微观前兆, 就必须建立覆盖大面积地区的地震观测台网, 进行长时间的精密观测。
记录地震的仪器叫地震仪, 专门从事地震观测的台站叫地震台或测震台。
现代的地震仪已经采用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 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甚至还有了专门的海底地震仪和深井(钻孔) 地震仪。
相当一部分地震台站现在已经不需配备专人进行观测, 就能自动记录地震信号, 通过电缆或无线电波将信号自动传送到接收中心,---------------------------------------------------------------最新资料推荐------------------------------------------------------ 再由计算机进行自动处理, 这叫遥测地震台网。
包括江苏省在内,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已建成立了现代化的遥测地震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