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间试验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77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知识点讲解及个人实验心理学超强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总共有八章第一章实验方法第一节各种变量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
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
第八章:实验设计的例子(Experimental Design Examples)黄炽森引言在前几章我们介绍了关于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及建立可接受的测量工具的步骤和所需的证据。
本章的目的是介绍与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s)相关的研究方法,我们会先重复实验设计的定义,然后简介实验设计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及针对实验设计的常用的统计分析工具,最后我们会讨论几个实验设计的研究例子。
实验设计的定义及要注意的重点在第三章中,我们曾指出实验(Experiment)和准实验(Quasi-Experiment)设计的定义:「真的实验,要符合两个条件。
第一个是可控制我们要研究的原因(即X;自变项;Independent variable),或称为实验的情景(Experimental conditions),例如我们在研究某一新报酬制度(X)对员工生产力(Y;即依变项;Dependent variable)的影响时,如果我们可以设计新的报酬制度及保留原来的报酬制度以作比较,这便是可控制要研究的原因。
第二个是能随机分派实验的对象(Random assignment),在管理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一般是个人,小组或整个机构。
用同一个例子,即某一新报酬制度(X)对员工生产力(Y)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对象便是员工(个人),如果我们可以把员工完全随机地分派到新旧两个报酬制度之中,然后观察﹑测量及比较他们的生产力,这样才是真正的实验。
」「不过,在进行研究中,我们不一定能随机分派实验的对象,例如虽然我们可以设计新的报酬制度来与旧的比较,企业不一定容许我们把他的员工随机分派。
这种祗有控制实验情景,而没有随机分派实验对象的研究设计,我们称为准实验(Quasi-Experiment),它提供了X与Y的共变及X先Y后的次序,但却不能完全排除其它也可能影响Y的因素,因此,在准实验的设计中,我们很多时会尽量考虑或甚至是测量了其它可能影响Y的因素(例如在进行研究前员工的生产力及他们的聪明才智),以逻辑推理或统计分析的方法来排除这些因素的可能性。
2011年第10期经验交流玉米中间试验的关键控制点郝跃春王文娟张志刚王建功李军花(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屯留046100)玉米中间试验在新品种选育推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传承作用。
一个完整的中间试验周期历经播前准备、播种、苗期管理、追肥、培土、花期调查、成株期调查、成熟期调查、田间初选、收获取样、考种、撰写试验总结等关键时期,每个时期又可细分成若干小环节。
中试承试员要准确把握相应时期,把影响试验成败的关键控制点找出,多加分析,积累实践经验和技能,并与其他同事相互学习交流,才能更好地做好中试工作。
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中试尽管重要但被重视度不够,比如有工资低、地位低、人际关系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个人自身原因也有企业未尽责任,因而形成对本职工作认知度不够,缺乏工作热情。
一个成熟的新品种要走向终端市场,与广大的中试承试员的辛勤劳动分不开,他们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和个人综合素质必将影响新品种的未来去向。
全面分析中试过程,找出相应关键控制点,本质在于提升每位中试人员对问题的看法及态度。
1播种前的几个关键控制点1.1绘制种植图,合理配置重复按试验方案要求准确绘出田间种植规划图,标明试验内容及区组编号。
绘制过程中要按要求及时修改补充完整,绘制完成后要及时检查。
采用正确的方法规划试验用地,合理配置试验中的重复。
1.2重视排种过程种子是第一生产资料,种子的发芽率是种子质量的第一关键要素。
注重排种过程,通过肉眼目测来判断要细心观察,在数粒装袋时严格把关,及时将小、瘪、发霉、虫咬过的种子剔除出去,按照试验设计要求准确数粒分装,选择色泽好、饱满、大小一致的种子,为播种出全苗提供良好的种源条件。
1.3监督指导好试验田整地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土壤耕层质量下降严重,主要表现在土壤耕层明显变浅,土壤结构明显紧实,严重板结,有效耕层土壤量显著减少。
限制了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影响水分养分的高效吸收,也使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下降。
试验设计与分析复习第一章试验设计概述试验设计的定义与重要性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类型与分类第二章随机化与区组设计随机化的概念与方法区组设计的基本原理区组设计的应用实例第三章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的定义与特点完全随机设计的实施步骤完全随机设计的数据分析方法第四章交互作用与多因素设计交互作用的概念与识别多因素设计的基本理论多因素设计的分析方法与应用第五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多因素方差分析的应用与解释第六章试验结果的解释与报告试验结果的统计解释结果报告的结构与内容试验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1.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试验设计是为了获取可靠数据而系统安排实验的过程。
主要目标:控制变异、提高效率、获取有效信息。
2.随机化与重复随机化:消除系统误差,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重复:增加试验的可靠性,减少偶然误差。
3.因子设计单因子设计:研究单一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多因子设计:同时研究多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
4.完全随机设计每个处理随机分配到实验单位,适用于变异较小的情况。
5.随机区组设计将实验单位分成若干区组,控制区组内的变异,适用于变异较大的情况。
6.拉丁方设计控制两个干扰因素,适用于需要控制两个方向的实验设计。
7.方差分析(ANOVA)用于比较多个组的均值,判断因素对结果的显著性影响。
包括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8.回归分析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影响因素。
包括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
9.实验结果的解释与报告结果应包括统计显著性、效应大小和置信区间等。
报告应清晰、准确,便于他人理解和复现。
10.实验设计的伦理考虑确保实验的伦理性,保护参与者的权益和隐私。
试验设计的定义:系统地规划和实施试验,以获取可靠的数据和结论。
试验设计的目的:提高实验效率,控制变异,确保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
试验设计的基本要素:自变量(因素):实验中被操控的变量。
因变量(响应):实验中被测量的结果。
可8章22一26节解释1. 引言1.1背景介绍1背景介绍本章将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相关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后续章节中的内容。
首先将引述针对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包括已有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以帮助读者对该领域的现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下来,本章将详细介绍本研究探讨的主题和问题。
在该主题的背景下,将引入一些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确保读者对后续章节中使用的特定术语有一个明确的理解。
在理论框架的引导下,本章将展现该研究的目的和研究问题,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研究。
进一步,将解释该研究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动机,以及该研究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最后,本章将概述本研究的结构和组织,在前瞻性地解释后续各章节的内容,以保证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本研究的整体架构和逻辑。
通过对本章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研究问题,为后续章节的理解和分析铺垫基础。
1.2目的和意义目的和意义:概述:本章节将探讨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所追寻的问题以及对学术和实践领域的贡献。
1.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现象,将重点放在...通过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旨在提供对该领域的全面理解研究目的是为了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提出新的观点/理论/方法2.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化对某一课题/领域的认识,为相关的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研究,可以提供改进现有理论/方法的基础,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本研究对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某一行业/组织提供战略指导或解决方案3.研究问题本研究将探讨的问题包括...通过分析某一现象/事件,解决以下问题...通过研究某一理论/模型,回答以下问题...4.学术贡献本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通过提出新的观点/理论,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进行补充和丰富本研究的方法论对于未来相关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具有借鉴意义5.实践意义本研究对实践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研究结果将为某一行业/组织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促进其发展研究成果对于某一领域的改进或创新具有启发作用,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6.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定性/混合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研究步骤将包括问题定义、文献综述、理论框架构建、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环节7.研究局限性与不足之处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结果的普适性可能受到样本限制/地域限制/时间限制的影响研究方法可能存在某些偏差,需要更多验证与改进8.论文结构概述除了本章节,论文还包括以下章节...第二章将回顾相关文献,有助于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章将详细介绍研究的方法与步骤第四章将展示研究结果与分析,包括对实证数据的解读与讨论第五章将总结研究的发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注:以上为大纲中“可8章22一26节解释”的内容,旨在丰富大纲,使其更加完整。
临床试验中的期中分析随着医疗技术和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临床试验在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制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长期的、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时,期中分析的应用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期中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在试验过程中对试验数据进行中间性的分析。
本文将从临床试验的意义、期中分析的目的和方法、以及期中分析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临床试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手段,其目的在于验证研究者的假设并评估新药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不断地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以便作出合理的结论。
然而,由于临床试验往往需要数年乃至十年以上的时间,为了更好地掌握试验进展情况,期中分析就成为了一个必要手段。
期中分析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期中分析可以为试验的终点指标提供一定的预测。
在试验开始之初,研究人员可能根据相关文献和既往研究的结果制定一个初步的终点指标。
然而,真实的试验数据常常与研究人员的预期不尽相符。
通过期中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对试验结果进行初步评估,并对后续的研究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期中分析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试验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
临床试验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可能涉及众多的参与者、治疗方案或药物剂量的调整等。
在试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测的意外情况,例如试验药物的副作用过大、受试者的流失率过高等。
通过进行期中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尽早解决,以确保试验的正常进行。
那么,期中分析的方法有哪些呢?目前,常见的期中分析方法包括频率分析、生存分析和一些其他特定的分析方法。
频率分析主要是对试验中的离散变量进行统计,例如不同组别之间的人数比较、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比例等。
生存分析则主要用于研究试验中的事件发生率和存活率,例如患者的生存期、疾病复发时间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分析方法,例如荟萃分析、FUNNEL图等,用于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