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的诊断、预防和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69
凶险型前置胎盘的诊断及处理1. 本文概述凶险型前置胎盘是产科临床中一种较为罕见但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其特点是胎盘植入于子宫下段,且常常伴有胎盘植入异常,如胎盘植入肌层或穿透至浆膜层,甚至侵犯膀胱等邻近器官。
这种情况下,孕妇在分娩过程中面临极大的出血风险,严重时可导致母婴双方生命危险。
凶险型前置胎盘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对于改善母婴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综述凶险型前置胎盘的诊断方法及其处理策略。
将详细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凶险型前置胎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如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等)以及实验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本文还将讨论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处理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并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情况。
本文将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的预防策略,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综述,期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凶险型前置胎盘诊断和处理的最新信息,以改善患者管理和临床结局。
2. 诊断方法凶险型前置胎盘(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是一种严重的产科急症,其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检查、超声检查以及必要时进行的磁共振成像(MRI)。
临床检查是诊断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基础。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关于之前的分娩史、剖宫产史以及任何前置胎盘的病史。
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尤其是腹部检查,以评估子宫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有异常的疼痛或紧张感。
超声检查是诊断凶险型前置胎盘的主要手段。
经腹超声检查(transabdominal ultrasound)是首选方法,因为它无创、安全且易于操作。
在超声检查中,医生会观察胎盘的位置、厚度以及与子宫颈内口的关系。
如果胎盘部分或完全覆盖子宫颈内口,则诊断为前置胎盘。
由于凶险型前置胎盘常常伴有胎盘植入,因此可能需要更详细的超声检查,如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ultrasound)或经会阴超声(transperineal ultrasound),以更准确地评估胎盘植入的程度和范围。
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完整版)前置胎盘是常见的妊娠晚期并发症,病情易突然加重而危及母儿安全。
因此,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前置胎盘的诊治存在差异,我国的诊断处理缺乏完善的循证医学证据。
为此,根据多国关于前置胎盘的诊治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临床工作的实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
本《指南》旨在规范和指导妇产科医师对前置胎盘的诊治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在针对具体患者时,临床医师可在参考本《指南》的基础上,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诊治方案。
随着相关研究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完善,本《指南》将不断进行更新。
前置胎盘一、定义及分类正常的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的前壁、后壁或侧壁,远离宫颈内口。
妊娠28周后,胎盘仍附着于子宫下段,其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
按胎盘边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将前置胎盘分为4种类型: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低置胎盘。
妊娠中期超声检查发现胎盘接近或覆盖宫颈内口时,称为胎盘前置状态。
1.完全性前置胎盘:胎盘组织完全覆盖宫颈内口。
2.部分性前置胎盘:胎盘组织部分覆盖宫颈内口。
3.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边缘达到宫颈内口,但未超越。
4.低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边缘距宫颈内口的距离<20mm(国际上尚未统一,多数定义为距离<20mm),此距离对临床分娩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也有文献认为,当胎盘边缘距离宫颈内口20~35mm时称为低置胎盘;将胎盘边缘距宫颈内口的距离<20mm、而未达到宫颈内口时定义为边缘性前置胎盘。
由于低置胎盘可导致临床上的胎位异常、产前产后出血,对母儿造成危害,临床上应予重视。
前置胎盘的程度可随妊娠及产程的进展而发生变化。
诊断时期不同,分类也不同。
建议以临床处理前的最后1次检查来确定其分类。
二、诊断1.高危因素: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包括流产史、宫腔操作史、产褥期感染史、高龄、剖宫产史;吸烟;双胎妊娠;妊娠28周前超声检查提示胎盘前置状态等。
前置胎盘护理常规前置胎盘护理常规:在前置胎盘护理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和生命体征。
同时,需要注意观察流血情况及失血量,胎心音和数胎动。
定期进行B超检查以了解胎盘着床的情况。
此外,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在前置胎盘护理中,主要护理问题包括自理能力缺陷、大出血的危险、胎儿受伤的危险、焦虑和恐惧、感染的危险等。
这些问题与疾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胎盘附着位置低、胎盘自其附着处剥离导致胎儿宫内缺氧、反复流血和担心胎儿健康、反复流血导致贫血和抵抗力降低等因素有关。
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在前置胎盘护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主要护理问题。
对于自理能力缺陷,需要加强巡视,及时解决患者所需,将呼叫器及生活用品放在患者伸手可及之处,协助患者进食、洗漱卫生、穿着修饰等。
对于大出血的危险,需要严密观察出血情况,并观察血压、脉搏、呼吸、面色,及早发现出血性休克,观察患者宫缩情况,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宫缩抑制剂,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铁食物,纠正贫血等。
对于胎儿受伤的危险,需要禁止性生活,定期复查B超,监护胎儿安全度及成熟度,嘱患者左侧卧位,低流量吸氧1小时,2次/天,听胎心音3次/天,并嘱患者自测胎动1小时,3次/天,如有胎动过多或过少及时汇报,遵医嘱予以促进胎儿肺成熟药物,预防肺透明膜疾病的发生等。
对于焦虑和恐惧,需要向患者介绍环境,同室病友,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减轻其陌生感,鼓励患者表达其焦虑和恐惧,必要时陪伴患者。
血和会阴护理不当有关。
护理措施1.保持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定期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2.注意流血和失血量,每日观察胎音和数胎动,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3.根据B超检查结果,制定治疗计划并向患者解释病情,增加其对工作人员的信任。
4.针对患者的焦虑和恐惧,耐心解释病情,鼓励家属给予患者爱的表达,提供适当的信息,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得到充分休息。
前置胎盘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20)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和早产的重要原因,与围产期母儿并发症及死亡密切相关。
自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13年发布“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1]及开展指南巡讲以来,对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起到了非常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随着对前置胎盘疾病的不断认识及经验积累,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对2013版“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进行了更新出了2020版,旨在规范和指导妇产科医师对前置胎盘的诊治做出更合理的临床决策及处理。
一、前置胎盘的定义前置胎盘是指胎盘下缘毗邻或覆盖子宫颈内口。
应强调在妊娠28周后诊断前置胎盘。
妊娠中期发现的胎盘前置常因胎盘“移行”而发生变化[2],妊娠20~27周,前壁胎盘移行的速度大于后壁胎盘[3]。
妊娠中期诊断的低置胎盘,妊娠晚期可移行至正常位置;胎盘覆盖子宫颈内口的范围> 15 mm,分娩时前置胎盘的可能性较大[2]。
特别要注意的是,既往有剖宫产术史的孕妇,由于子宫瘢痕影响了胎盘“移行”,前置胎盘的风险增加3倍[4]。
二、前置胎盘的分类在2013版前置胎盘指南的分类中,将前置胎盘分为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和低置胎盘4种类型[1]。
为了使分类简单易行,同时不影响临床处理,本指南推荐将前置胎盘分为两种类型[2,5]:1. 前置胎盘:胎盘完全或部分覆盖子宫颈内口。
包括既往的完全性和部分性前置胎盘。
2. 低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胎盘边缘距子宫颈内口的距离<20 mm。
包括既往的边缘性前置胎盘和低置胎盘。
前置胎盘的分类可随妊娠及产程的进展而变化。
诊断的时期不同,分类也不同,建议以临床处理前的最后1次检查来确定其分类。
三、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包括流产、宫腔操作、产褥感染,既往前置胎盘、既往剖宫产术等病史,多胎、多产、高龄、吸烟、摄入可卡因、辅助生殖技术等[2,6]。
前置胎盘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20版)(总9页)-CAL-FENGHAL-(YICAI)-Company One 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前置胎盘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20)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和早产的重要原因,与围产期母儿并发症及死亡密切相关。
自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13年发布“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 [1]及开展指南巡讲以来,对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起到了非常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随着对前置胎盘疾病的不断认识及经验积累,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对2013版“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进行了更新出了2020版,旨在规范和指导妇产科医师对前置胎盘的诊治做出更合理的临床决策及处理。
一、前置胎盘的定义前置胎盘是指胎盘下缘毗邻或覆盖子宫颈内口。
应强调在妊娠28周后诊断前置胎盘。
妊娠中期发现的胎盘前置常因胎盘“移行”而发生变化[2],妊娠20~27周,前壁胎盘移行的速度大于后壁胎盘[3]。
妊娠中期诊断的低置胎盘,妊娠晚期可移行至正常位置;胎盘覆盖子宫颈内口的范围>15価,分娩时前置胎盘的可能性较大[2]。
特别要注意的是,既往有剖宫产术史的孕妇,由于子宫瘢痕影响了胎盘“移行”,前置胎盘的风险增加3 倍⑷。
二、前置胎盘的分类在2013版前置胎盘指南的分类中,将前置胎盘分为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和低置胎盘4种类型[1]。
为了使分类简单易行,同时不影响临床处理,本指南推荐将前置胎盘分为两种类型[2, 5]:1.前置胎盘:胎盘完全或部分覆盖子宫颈内口。
包括既往的完全性和部分性前置胎盘。
2.低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胎盘边缘距子宫颈内口的距离〈20 mm。
包括既往的边缘性前置胎盘和低置胎盘。
前置胎盘的分类可随妊娠及产程的进展而变化。
诊断的时期不同,分类也不同,建议以临床处理前的最后1次检查来确定其分类。
前置胎盘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20)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和早产的重要原因,与围产期母儿并发症及死亡密切相关。
自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13年发布“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1]及开展指南巡讲以来,对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起到了非常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随着对前置胎盘疾病的不断认识及经验积累,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对2013版“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进行了更新出了2020版,旨在规范和指导妇产科医师对前置胎盘的诊治做出更合理的临床决策及处理。
一、前置胎盘的定义前置胎盘是指胎盘下缘毗邻或覆盖子宫颈内口。
应强调在妊娠28周后诊断前置胎盘。
妊娠中期发现的胎盘前置常因胎盘“移行”而发生变化[2],妊娠20~27周,前壁胎盘移行的速度大于后壁胎盘[3]。
妊娠中期诊断的低置胎盘,妊娠晚期可移行至正常位置;胎盘覆盖子宫颈内口的范围> 15 mm,分娩时前置胎盘的可能性较大[2]。
特别要注意的是,既往有剖宫产术史的孕妇,由于子宫瘢痕影响了胎盘“移行”,前置胎盘的风险增加3倍[4]。
二、前置胎盘的分类在2013版前置胎盘指南的分类中,将前置胎盘分为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和低置胎盘4种类型[1]。
为了使分类简单易行,同时不影响临床处理,本指南推荐将前置胎盘分为两种类型[2,5]:1. 前置胎盘:胎盘完全或部分覆盖子宫颈内口。
包括既往的完全性和部分性前置胎盘。
2. 低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胎盘边缘距子宫颈内口的距离<20 mm。
包括既往的边缘性前置胎盘和低置胎盘。
前置胎盘的分类可随妊娠及产程的进展而变化。
诊断的时期不同,分类也不同,建议以临床处理前的最后1次检查来确定其分类。
三、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包括流产、宫腔操作、产褥感染,既往前置胎盘、既往剖宫产术等病史,多胎、多产、高龄、吸烟、摄入可卡因、辅助生殖技术等[2,6]。
前置胎盘归纳总结前置胎盘是指胎盘在子宫内膜的下段或者全覆盖子宫内口,而不是在子宫上段或胎盘边缘,会给孕妇和胎儿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困扰。
本文将总结前置胎盘的相关知识和处理方法。
一、前置胎盘的定义和原因前置胎盘是胎盘在胎儿娩出前,位于子宫内膜下段或子宫颈内口附近,遮盖一定程度的子宫内颈口,这会对正常的分娩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前置胎盘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子宫内膜异常发育,导致胚胎着床位置异常。
2. 子宫内膜炎症或手术创伤导致胎盘着床位置不稳定。
3. 多次终止妊娠导致子宫颈松弛,增加前置胎盘的发生几率。
二、前置胎盘的症状和诊断前置胎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1. 孕妇出现明显阴道出血,数量较大且颜色鲜红。
2. 孕妇可能感到腹部疼痛或不适。
3. 子宫形态异常,检查发现子宫高低不规则。
前置胎盘的诊断主要通过以下检查手段进行:1. B超检查:通过超声波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和判断胎盘的位置和固定情况。
2. 产科检查:通过产科医生的检查,包括触诊和视诊,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前置胎盘。
三、前置胎盘的处理方法前置胎盘的处理方法主要取决于孕周和孕妇的具体情况。
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早期前置胎盘(孕周小于28周):在早期,胎盘有较大概率会自行移位到子宫顶部。
如果孕妇没有出血或其他不适症状,医生会建议孕妇休息并定期复查胎盘位置,避免剧烈活动和劳累等不利于孕妇和胎儿的行为。
2. 晚期前置胎盘(孕周大于28周):晚期前置胎盘可能引发严重阴道出血,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
此时,医生会建议紧急剖宫产手术,以保证母婴的安全。
四、前置胎盘的预防和注意事项了解前置胎盘的预防和注意事项对减少发病几率和保障母婴安全至关重要:1. 孕前终止妊娠对增加前置胎盘的风险有一定影响,建议合理规划生育,避免过度终止妊娠行为。
2. 孕期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减少子宫颈松弛的可能性。
3. 定期产检很重要,可以及早发现前置胎盘或其他产科疾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保障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前置胎盘诊疗规范前置胎盘指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其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位置低于胎先露部。
是产前出血的主要原因。
按胎盘边缘与子宫颈内口的关系,分为三型:①完全性前置胎盘(中央性前置胎盘):子宫颈内口完全为胎盘组织覆盖;②部分性前置胎盘:子宫颈内口部分为胎盘组织覆盖;③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边缘附着于子宫下段,但不覆盖内口。
前置胎盘的主要危险是孕晚期阴道出血及早产,有时出血量极多,可危及孕妇及胎儿生命。
【诊断标准】(一)病史妊娠晚期无诱因反复发作的无痛性阴道流血。
常发生于有多次分娩、人工流产或引产史者。
(二)症状主要为阴道出血。
往往初次出血量少,以后增加。
孕期出血的早晚、出血次数及出血量的多少与前置胎盘类型密切相关,初次出血时间早、次数多、量亦逐渐增多者,往往为完全性前置胎盘,也有仅一次出血即可使孕妇休克;初次出血在妊娠37周或以后,则可能为边缘性前置胎盘。
如中央性前置胎盘无出血则有胎盘植入的可能。
(三)检查1.腹部检查:子宫底高度与停经月份相符,但胎头高浮,或常伴胎位异常如臀位。
子宫无收缩,胎位清楚。
出血不多者胎心可正常。
严重出血致重度贫血者,胎心率可变快、减慢,甚至消失。
耻骨联合上缘可听到吹风样杂音,速率与胎心率一致,系胎盘杂音。
2.阴道检查:因可导致大量出血,目前己用B超取代。
3.产后检查胎盘:如胎膜破口与胎盘边缘距离小于7cm,为部分或边缘前置胎盘的佐证。
(四)超声检查B型超声已成为诊断前置胎盘的基本方法,必须在膀胱半充盈状态下进行。
从胎盘显像可看到其边缘与宫颈内口关系,从而确定前置胎盘的诊断和类型,其最大优点为准确,无损伤及可重复性。
在妊娠中期B超检查约1/3的胎盘位置较低甚至越过内口,以后随子宫长大,宫体上升,下段形成,胎盘随之上移。
故妊娠中期B超检查发现胎盘低置时,不宜过早作出诊断,应嘱患者随访至34周以后,以观察其位置的变化再下结论。
(五)鉴别诊断1.胎盘早期剥离:显性胎盘早期剥离常有出血但腹痛不明显,胎心率无大变化,可借B超鉴别之。
前置胎盘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前置胎盘指的是妊娠28周后胎盘仍然处于子宫下段,可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
若前置胎盘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将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
为此,以下在简要概述前置胎盘的基础上,对其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进行介绍,以期能尽早发现和有效处置。
1、前置胎盘的概述目前我国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大约在0.24%~1.57%之间,这数据意味在100位孕妇中,可能会有1名孕妇出现前置胎盘的症状。
但导致前置胎盘的具体病因及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胎盘面积和形态异常、受精卵滋养层发育缓慢等因素相关。
另外,年龄大于35岁、具有多次孕产史或流产史、产褥期感染史、子宫手术史或结构异常、辅助生殖技术受孕、长期吸烟或吸毒等,这些均是引起前置胎盘的风险因素。
前置胎盘典型的症状是在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出现无诱因和无痛性的阴道出血,而随着孕周的增加,出血症状反复发生,出血量也会随之增多。
如果出血量累计较多,会导致孕妇出现面部苍白、脉搏微弱、血压降低等情况。
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前置胎盘,且有效进行处置,极容易导致分娩时或产后大出血、产褥期感染、怀孕时胎儿缺氧甚至死亡。
可见,前置胎盘的危害性极大。
2、前置胎盘的护理诊断前置胎盘的出现会使得许多孕妇及其家庭陷入到担心和恐慌的情绪中,这主要因为他们对前置胎盘并不完全了解,也不知道如何根据身体的异常反应去判断是否是前置胎盘,所以有必要掌握前置胎盘基本的护理常识。
对于前置胎盘的护理诊断,通常需要根据孕妇在平时生活中的异常反应,并借助仪器检查才能够确定,具体的护理诊断有以下几点:(1)阴道出血:孕晚期或临产后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孕晚期子宫峡部拉长形成子宫下段,牵拉宫颈内口,宫颈管逐渐缩短;临产后规律宫缩使宫颈管消失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
宫颈口扩张时,附着于子宫下段及宫颈内口的胎盘前置部分伸展能力差与其附着处发生错位分离,血窦破裂出血。
初次出血量少,患者的一般情况与出血量、出血速度密切相关,大量出血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皮肤湿冷等休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