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587.50 KB
- 文档页数:4
生命体征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大生命体征是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1、测量体温一般用体温计腋下测量。
水银端放在腋下,测量10分钟。
正常是36-37摄氏度之间。
2、测量呼吸时可以观察胸腹起伏,一起一伏可表示一次呼吸。
通常可以计时30秒钟,所测的次数乘以2即为每分钟的呼吸频率。
但如果是呼吸不够规律者,或者是婴儿以及呼吸较为微弱者测量时,可以测量完整的1分钟。
3、脉搏可以让病人休息5-10分钟,通过手触动脉搏动点,也可以用听诊器听诊心率。
正常人的脉搏次数和心跳次数是一致的,测量脉搏次数,实际上就是检测桡动脉或其他动脉的搏动次数。
检查脉搏前,病人的位置应该舒适,平卧或坐位均可以,检查者以右手的二、三、四指端,轻轻地按在桡动脉上计数1分钟。
4、首次测量时要测量双上肢血压,以测量血压偏高的一侧并密切监测。
测量血压时要充分暴露上肢,袖带捆绑于上臂中部,松紧以放入两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cm,测量前需将袖带充分排空。
将血压计平放于心脏水平处,按开始键则自动开始测量,测量时手臂放松、手掌向上,过程保持平静,在测量过程中不要说话和移动身体。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测量生命体征(也称为生理参数)是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监测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心电图等。
1. 体温测量:体温是衡量人体热量与能量平衡的一种生理参数。
常用的体温测量方法包括口腔测温、腋下测温、耳膜测温和额温测温等。
例如,耳膜测温利用耳温计将传感器放置在耳道内测量耳膜的温度,并据此推测全身体温。
2. 脉搏测量:脉搏是心脏收缩和舒张的结果,反映了心脏泵血功能和血管弹性状态。
常见的脉搏测量方法包括手动测量和自动测量。
手动测量通常通过轻触动脉(如颈动脉、桡动脉或股动脉)来计算每分钟的搏动次数,自动测量则通过脉搏传感器和计时装置来测量脉搏频率。
3. 呼吸测量:呼吸频率是人体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反映了肺活量和呼吸系统功能。
常见的呼吸测量方法包括手动计数和使用呼吸传感器。
手动计数需要观察胸部或腹部的起伏,并计算每分钟呼吸次数;而呼吸传感器则利用压力传感器或流速传感器来监测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
4. 血压测量:血压是衡量动脉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常见的血压测量方法包括非侵入式和侵入式测量。
非侵入式测量常用的方法是袖带式血压计,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动脉的压力变化。
侵入式测量通常需要在动脉内插入导管,并通过监测导管内的压力来测量血压。
5. 心电图:心电图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像,可以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检测心脏疾病。
心电图测量通常通过将多个电极粘贴在胸部和四肢上,将心脏电活动转化为图形化的电压信号。
除了上述常见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还有一些新的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例如呼吸音分析、脑电图、眼底成像等。
这些非侵入性的测量方法有助于提高测量的舒适性以及准确性,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信息。
在现代医疗中,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发展和改进。
它们为评估身体健康、监测疾病进展以及进行有效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准确的测量方法和设备是保证生命体征测量可靠性和一致性的关键因素,因此,专业人员在选择和使用测量设备时应当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测量生命体征是用于评估个体身体状况和功能的方法。
这些指标的测量可以帮助医疗人员评估和监测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心率、体温、血压和呼吸频率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1. 心率测量:心率一般是通过测量脉搏来确定的。
常见的方法是将两个指尖放在动脉上(如颈动脉、腕动脉等)并计算每分钟的跳动次数。
也可以使用心率监测设备来实时监测心率。
2. 体温测量:体温是反映身体热量的指标。
最常见的测量方法是使用体温计在舌下测量口腔温度。
其他测量方法包括腋下、直肠和额温测量。
现代技术还包括无接触式红外测温仪等。
3. 血压测量:血压测量常用于评估心血管健康和血液循环功能。
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血压计和听诊器测量上臂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手动测量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经验,也可使用电子式血压计进行自动测量。
4. 呼吸频率测量:呼吸频率是指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常见的测量方法是观察胸部的上下运动或计算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可以通过肺功能测试或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更准确和实时的测量。
除了以上几种基本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外,现代医疗技术还发展了许多更先进的方法,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生命体征数据。
例如,心电图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和节律,以评估心脏功能和心律是否正常。
脑电图可以测量大脑的电活动,并用于诊断脑部疾病和监测神经系统活动。
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可以测量血液中的氧气饱和度,以评估呼吸功能和肺部健康。
近年来,随着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许多便携式的生命体征测量设备也应运而生。
这些便携式设备可帮助人们在家中或进行日常活动时监测自己的生命体征。
例如,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可以测量心率、步数、消耗的卡路里以及睡眠质量等。
智能体温计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远程监测和记录体温变化。
总之,测量生命体征是评估个体身体状况和功能的重要方法。
通过及时和准确地测量生命体征,医疗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同时,个人也可以通过监测自身的生命体征来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健康。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相关知识】一、下肢血压测量法:操作方法与上肢血压测量法相同,不同之处为:①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露出大腿部;②袖带缠于大腿,下缘距腘窝3~5cm,听诊器胸件置于腘动脉处;③记录时注明为下肢血压。
二、体温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记录病人的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二)注意事项1、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侯在患者身旁;2、如有影响测量体温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分钟测量;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4、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5、如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及促进汞的排泄。
三、脉搏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患者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
(二)注意事项1.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2.脉搏短绌的患者,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四、呼吸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患者的呼吸频率;2.监测呼吸变化。
(二)注意事项1.呼吸的速率会受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患者;2.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需稳定后测量;3.呼吸不规律的患者及婴儿应当测量1分钟。
五、血压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记录患者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2.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
(二)注意事项1.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2.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3.按照要求选择合适袖带。
4.若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服,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生命体征测量的方法
常见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体温测量: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红外线耳温计、额温计等设备进行测量。
2. 心率测量:可以使用心电图仪、手持式心率计、运动手环等设备进行测量。
3. 呼吸频率测量:可以通过观察胸部的上下运动或使用呼吸监测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4. 血压测量:常见的方法包括使用血压计进行非侵入性或侵入性测量。
5. 血氧饱和度(SpO2)测量:可以使用脉搏氧饱和度仪等设备通过红外线光电技术进行测量。
6. 脑电图测量:通过电极贴片与皮肤接触,测量头部的电生理信号来分析大脑活动模式。
7. 血糖测量:可以使用便携式血糖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外,还有一些高级的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如气体分析仪、心输出量测量仪等,用于监测人体的呼吸功能、心脏功能等。
这
些方法可通过不同的设备和技术手段来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生命体征测量技术操作流程生命体征测量技术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介绍生命体征测量技术的操作流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技术。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生命体征测量之前,首先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要检查测量设备是否正常,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要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测量数据与患者信息一致。
最后要做好沟通工作,与患者进行简单交流,让患者了解测量过程并获得配合。
2. 体温测量。
体温是人体的一项重要生命体征之一,正常体温范围在36.5℃-37.2℃之间。
体温测量可以通过口腔、腋下、耳朵等部位进行,操作时要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并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
测量完成后要记录测量数值,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3. 血压测量。
血压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指标,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20mmHg-140mmHg,舒张压80mmHg-90mmHg。
血压测量时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选择合适的袖带尺寸,并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
测量完成后要记录测量数值,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4. 心率测量。
心率是人体心血管系统的重要指标,正常心率范围在60次/分钟-100次/分钟之间。
心率测量可以通过手动测量或使用心电图仪进行,操作时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并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
测量完成后要记录测量数值,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5. 呼吸频率测量。
呼吸频率是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指标,正常呼吸频率范围在12次/分钟-20次/分钟之间。
呼吸频率测量可以通过观察胸部起伏或使用呼吸监测仪进行,操作时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并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
测量完成后要记录测量数值,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6. 总结。
生命体征测量技术操作流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在进行生命体征测量时,我们要做好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并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
十六、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项目标准分值质量标准评分等级A B C D准备10分3341.着装符合要求,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2.物品准备齐全,放置合理。
3.环境整洁、有宽阔的操作台。
3342231121解释6分2221.严格查对,解释得当。
2.患者体位舒适、安全,注意保暖。
3.注意用物在使用时的安全。
222111测体温10分22241.擦干腋窝。
2.体温计放置方法、部位正确。
3.测量时间准确。
4.读表准确。
2224111321测脉搏10分3431.测量方法、部位正确。
2.测量时间正确(根据病情数30s到1min)。
3.计数准确。
3432321211测呼吸10分4331.测量方法、部位正确。
2.测量时间正确(根据病情数30s到1min)。
3.计数准确。
4333222111测血压29分342452361.血压计放置合理。
2.上臂与心脏、血压计在同一水平。
3.打开血压计方法正确,水银柱归零。
4.清除袖带内气体,袖带位置合适。
5.袖带平整,松紧符合要求。
6.听诊器使用方法正确,位置放置正确。
7.充气符合要求,放气速度适中。
8.测量结果正确。
34245236231341251223131121整理10分2441.整理患者床单位。
2.查对记录符合要求。
3.妥善清理用物,洗手。
2441332211关键缺陷袖带捆绑位置不正确。
-10 -20 -30 -40整体印象10分3341.动作轻松,技术熟练,符合操作规程。
2.体现人文关怀,注意与患者沟通。
3.全程5分钟,超时1分钟扣2分。
3342231121提问5分5 5 4 3 2 总分100。
医学中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指的是通过监控人体生理参数的变化,获得重要的健康信息。
这些生命体征指的是人体内部的各种指标,常常被用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态,如心率、呼吸率、体温、血压以及氧气饱和度等等。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早在古代医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应用。
当时,医生们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而现代医学中,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已经发展出了很多高科技的设备,如血压计、心电图、脑电图、呼吸机以及血氧仪等等。
这些设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命体征的监测精度和准确度,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而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这些设备已经不再局限于医院这样的专业医疗机构,而是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现在,我们可以轻松地在药店或者网店买到便携的血压计或者血糖仪等,随时随地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监控。
这样一来,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好的掌握生命体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健康,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和医疗成本。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心电图、血压监测以及呼吸器械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医学中常用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一、心电图监测心电图是目前临床常规检查的一种重要技术,它可以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状态。
心电图属于非侵入性监测技术,通过将导联放置在患者身上,可以采集到心脏的电流信号,并对其做出分析。
根据心电图的结果,医生可以判断心率、心律、心肌缺血以及室壁肥厚等情况。
因此,心电图在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和评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血压监测血压监测是监测血压变化的一种生命体征技术。
由于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因此通过监测血压的变化可以判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目前,血压监测设备种类繁多,如电子血压计、手动血压计以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等等。
其中,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血压监测设备,它可以记录患者24小时内血压的变化情况,并通过USB数据线上传到电脑上进行分析。
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的原理
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的原理是通过监测人体的生理指标来评估和监测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这些生命体征包括但不限于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等。
通常,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和数据分析软件组成。
1. 传感器:传感器是用于检测生理指标的装置。
常见的生命体征传感器包括体温计、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心率带和血压计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检测人体的生理状况。
2. 数据采集设备:传感器所获取的生理指标数据需要通过数据采集设备收集。
这些设备可以是个人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也可以是医疗设备(如床边监护仪、体温计等)。
3. 数据分析软件:收集到的生理指标数据被传输到数据分析软件中进行分析和评估。
数据分析软件能够提供实时的监测和报告,对生命体征进行趋势分析和异常检测,并生成相关的警报和提醒。
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的原理是基于人体生理学的认知和医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监测和分析生理指标,可以及时发现与健康有关的异常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
实现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测量生命体征是指对人体的重要生理参数进行定量测量,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并监测病情的变化。
常见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
首先是体温的测量方法。
体温是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的体温测量方法包括腋下法、口腔法、耳温法和额温法。
腋下法是将温度计放于腋下10分钟左右,记录所测得的体温。
口腔法是将温度计放入口腔底部,闭口不语5分钟后记录体温。
耳温法需要使用耳温计,将其置于耳道入口处,按下测量键,约2-3秒钟后即可获得体温。
额温法是将额温计放在前额的静脉突起处,按下测量键,即可测得体温。
其次是脉搏的测量方法。
脉搏是血液被心脏泵出后通过动脉在体表可触及的脉动。
常用的测量部位有颈动脉、肘部动脉、桡动脉和足背动脉等。
测量脉搏时需要使用手指尖轻轻按压相应部位,并计算一分钟内的脉搏数。
此外,还可以使用心电图机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心脏功能。
第三是呼吸的测量方法。
呼吸是机体通过气道进行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的生理过程。
正常成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
测量呼吸的方法是观察胸部或腹部的起伏情况,或者通过听诊器听取呼吸音。
同时,也可以使用呼吸计进行测量,将呼吸计放在口腔或鼻腔,计算一分钟内的呼吸次数。
最后是血压的测量方法。
血压是指血液在动脉血管内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正常血压范围是收缩压10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
测量血压时需要使用血压计和听诊器。
将血压计袖带绑在上臂上,然后通过打开气球使袖带中的压力逐渐上升,同时用听诊器听取动脉血流的声音。
当听到第一声心脏声音时,此时为收缩压,再进一步放出气球,当听到最后一声心脏声音时,此时为舒张压。
总之,测量生命体征是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监测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参数,可以及时了解人体的生理状态,提前发现和处理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在测量生命体征时,要使用合适的仪器和方法,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测量,并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生命体征监测需要医护人员掌握相关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并及时记录和分析监测数据生命体征监测是医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
为了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和医疗服务,医护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并且能够准确地记录和分析监测数据。
本文将介绍生命体征监测的必要性以及医护人员在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生命体征监测的必要性生命体征监测是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它包括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以及血压等指标。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医护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和治疗措施。
例如,体温升高可能是发烧的表现,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服用退烧药物或者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来帮助患者降温。
二、生命体征监测的技术和方法1. 体温监测:体温是反映患者体内代谢和能量消耗状况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体温监测方法包括口腔测温、腋下测温、耳温计测温以及额温计测温。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医护人员都需要使用准确的测温设备,并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测量。
2. 脉搏监测:脉搏是心脏跳动的结果,它反映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情况。
通常,医护人员会在患者手腕上或者颈部测量脉搏。
脉搏的频率可以反映心脏的工作情况和血液循环状况。
3. 呼吸监测:呼吸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环节,呼吸频率和深度的改变可以反映患者的呼吸系统功能状况。
常见的呼吸监测方法包括观察患者胸廓的起伏情况、听诊呼吸音以及使用呼吸频率计等设备进行测量。
4. 血压监测:血压是心脏泵血能力和血管阻力的综合表现,它能够反映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状况。
医护人员通常会使用袖带式血压计或者无创连续血压监测设备进行血压测量。
三、记录和分析监测数据医护人员在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时,需要及时准确地记录监测数据,并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
记录监测数据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趋势,便于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数据分析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判断监测数据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干预。
监测生命体征技术1.核对: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
2.取合适体位卧位或坐位选择测体温的方法如口温,液温,(部位;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正中。
方法;擦干腋汗,体温计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
)。
3测量脉搏:患者手腕伸展,手臂放在舒适的位置。
4.护士以示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在桡动脉处,按压力量适中,以能清楚测得动脉搏动为宜。
5.计数正常脉搏测30秒,乘以(若发现患者脉搏短拙,应由两名护士同时检测,一人听心率,一人测脉率,由心率者发出‘起’或者‘停’的口令,计时1分钟。
)6.测量呼吸方法护士将手放在诊脉部位似诊脉状,眼睛观察患者腹部的起伏。
7..观察呼吸频率(一起一伏为呼吸一次),深度,节律,音响,形态及有无呼吸困难。
计数正常呼吸测30秒乘以2.8..测量血压肱动脉.体位手臂肱动脉与心脏呈同一水平位坐位,平第四肋,仰卧位,平腋中线。
9.手臂卷袖,露臂,手臂向上,肘部伸直。
10.血压计打开,垂直放妥,开启水银糟开关。
11.缠袖带,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置于上臂中部,下缘距肘窝2-3厘米,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宜。
12.充气触摸肱动脉搏动,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一手固定,另一手握加压气球,关气门,充气至肱动脉消失再升高20至30毫米汞柱。
13.放气缓慢放气,速度以4毫米汞柱每秒为宜,注意水银柱刻度与肱动脉声音的变化。
14.判断听诊器出现的第一声搏动音,此时水银柱所现的刻度,即为收缩压,当搏动突然变弱或消失,水银柱所现刻度即为舒张压。
15.取表取出体温计,用消毒纱布擦拭。
16.用物分类处置(并告诉患者生命体征的数值)17.洗手18.记录。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一:什么是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
二:监测的意义护理人员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生命体征,可获得患者生理状态的基本资料,了解机体重要器官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三:正常体温及生理活动1:体核温度: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特点:高、稳定、不易测量。
2:体表温度:指皮肤温度。
特点:较低,易测量,易受影响。
临床所指的体温是平均体核温度。
正常范围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围口温37.0℃(36.2-37.2)腋温36.5℃(35.9-36.9)肛温37.3℃(37.1-37.4)生理变动:不超过0.5-1.0℃1:昼夜:清晨2-6时最低,下午13-18时最高2:年龄:儿童》成年人》老年人3.:性别:女性》男性4:饮食:饥饿、禁食时下降,进食后升高5:运动:升高6:药物影响:麻醉药物7:情绪: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升高四: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1: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体温调节系统失去调控或发生调节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1)体温过高1.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2.发热程度判断以口温为标准低热37.5-37.9℃中等热38.0-38.9℃高热39.0-40.9℃超高热41.0℃以上3.发热过程及症状时期过程表现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博快,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软弱无力退热期散热大于产热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
测量生命体征前3 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生命体征的相关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采取恰当的体温测量方法或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
测量5—1 O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
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7.体温计消毒方法符合要求。
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
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桡动脉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力度适中,以能触及到脉搏搏动为宜。
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 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11.发现有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测量,分别测心率和脉搏。
12.测量呼吸时患者取自然体位,护士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测量3 0秒。
危重患者、呼吸困难、婴幼儿、呼吸不规则者测量1分钟。
13.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和类型等情况。
14.危重患者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少许置鼻孔前,观察棉絮吹动情况,并计数。
15.测量血压时,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16.选择宽窄度适宜的袖带,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17.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
如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应间隔1-2分钟后重新测量。
18.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关闭血压计。
19.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20.结果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或绘制在体温单上。
21.将测量结果告诉患者/家属。
如果测量结果异常,观察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及时与医师沟通并处理。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体温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记录患者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二)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
评估患者适宜的测温方法。
2.操作要点:(1)洗手,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将水银柱甩至35度以下。
(2)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因素选择测量方法。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的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
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的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
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读取体温数,消毒体温计。
3.指导患者:(1)告知患者测口温前15-30分钟勿进食过冷、过热食物,测口温时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患者学会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三)注意事项1.婴幼儿、意识不清或者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患者身旁。
2.如有影响测量体温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分钟测量。
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4.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5.如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者牛奶延缓汞的吸收。
若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脉搏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患者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
(二)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向患者讲解测量脉搏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手臂轻松置于床上或者桌面。
(2)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
(3)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核实后,报告医师。
3.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测量脉搏时的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患者学会正确测量脉搏的
方法。
(三)注意事项1.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2.脉搏短绌的患者,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呼吸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患者的呼吸频率。
2.监测呼吸变化。
(二)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一般情况。
2.操作要点:(1)观察患者的胸腹部,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测量30秒。
(2)危重患者呼吸不易观察时,用少许棉絮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情况,计数1分钟。
(三)注意事项1.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患者。
2.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需稳定后测量。
3.呼吸不规律的患者及婴儿应当测量1分钟。
血压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记录患者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
(二)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2)告诉患者测量血压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操作要点:(1)检查血压计。
(2)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3)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4)听诊器置于肱动脉位置。
(5)按照要求测量血压,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
(6)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关闭血压计。
(7)记录血压数值。
3.指导患者:(1)告知患者测血压时的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患者或者家属学会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
(三)注意事项1.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2.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3.按照要求选择合适袖带。
4.若衣袖过紧或者太多时,应当脱掉衣服,以免影响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