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比赛《动量和动量定理》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3.72 MB
- 文档页数:19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标题: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年级:高中物理教学目标:1. 了解动量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动量;2. 掌握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3.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应用到物理问题中;4. 通过实例分析、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一:动量的概念和计算1. 引入动量的概念:动量是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本身具有的性质,用于描述物体运动的惯性大小。
公式为:动量(p) = 质量(m) × 速度(v);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动量的计算方法;3.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二: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1. 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动量定理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公式为:ΣF = Δp/Δt,其中ΣF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合力,Δp表示物体动量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间隔;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公式和应用方法;3.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三: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1. 引入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当系统内部不受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Σp1 = Σp2,其中Σp1表示系统初始时的总动量,Σp2表示系统末尾时的总动量;2. 通过实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3. 给学生一些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四:实验和讨论1. 设计一个简单的动量实验,观察力对动量的影响;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巩固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3. 带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课堂内容。
教学评价方法:1. 在课堂期间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2. 给学生布置作业并进行批改;3. 根据实验表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和媒体:1. 教学或黑板;2. 示例图和实验器材;3. 计算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4. 学生课堂笔记和作业。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和含义;2.掌握动量的计算方法;3.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动量的概念和定义;2.动量的计算方法;3.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1.动量的计算方法;2.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和含义;2.实验法:通过展示相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3.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例子,让学生了解动量的概念和含义。
例如,一个运动中的小球和一个静止的小球撞击后会发生什么?2. 讲解动量的概念和定义(10分钟)通过讲解动量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并解释为什么撞击后的小球会发生运动。
3. 动量的计算方法(15分钟)讲解动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些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动量。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对动量计算方法的理解。
4. 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15分钟)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展示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一些物体在碰撞后会发生速度变化。
5.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举例(20分钟)通过给出一些案例,让学生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和预测物体的运动情况。
6.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动量和动量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及讲评课堂练习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以3m/s的速度向东运动,求它的动量。
2.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向东运动,速度为5m/s,求它的动量。
3.两个物体相向而行,一个物体的质量为4kg,速度为3m/s,另一个物体的质量为1kg,速度为8m/s,求它们碰撞后的速度。
讲评针对以上练习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评和讨论,强调动量的计算方法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动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的概念,即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1.2 动量的计算解释动量的计算公式:动量p = m 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计算物体的动量,加深对动量计算的理解。
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动量定理的介绍向学生介绍动量定理,即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2.2 动量定理的证明解释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Δp = F Δt,其中Δp为物体动量的变化量,F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Δt为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证明过程。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3.1 动量守恒定律的介绍向学生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意义。
3.2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p_initial = Σp_final,其中Σp_initial为系统初始时刻的总动量,Σp_final为系统最终时刻的总动量。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第四章:动量与冲量的关系4.1 动量与冲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动量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冲量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和冲量的区别和联系。
4.2 动量与冲量的关系解释动量与冲量的关系,即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
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动量与冲量的关系,并学会计算冲量的大小和方向。
第五章:动量定理的应用5.1 碰撞问题向学生介绍碰撞问题,即两个物体相互碰撞时的动量守恒和冲量计算。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碰撞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5.2 爆炸问题向学生介绍爆炸问题,即物体发生爆炸时的动量守恒和冲量计算。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动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的概念,即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1.2 动量的表示解释动量的表示方式,即p = mv,其中p 表示动量,m 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速度。
让学生通过数学表达式理解动量的大小和方向。
1.3 动量与动能的关系向学生介绍动量与动能的关系,即动量是动能的量度。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动量和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动量定理的表述向学生介绍动量定理,即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的冲量。
通过公式表达动量定理,即Δp = FΔt,其中Δp 表示动量的变化量,F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Δt 表示作用时间。
2.2 动量定理的应用解释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3.1 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向学生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通过公式表达动量守恒定律,即Σp_initial = Σp_final,其中Σp_initial 表示系统初始总动量,Σp_final 表示系统最终总动量。
3.2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第四章:动量与动量定理的综合应用4.1 动量与动量定理的综合应用示例提供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和动量定理进行解决。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将动量和动量定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4.2 动量与动量定理的综合应用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运用动量和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给予学生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强调动量和动量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5.2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复习提供一些复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量的定义式和单位。
2.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其矢量性,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实质。
3.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建模能力。
4.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及定义式。
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矢量性。
教学难点: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动量变化与力的冲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生预习材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提问:“是什么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引出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复习旧知:回顾牛顿第二定律(F=ma),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引入新课: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除了考虑力、加速度、时间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动量,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的“量”的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量和动量定理。
二、讲授新知1.动量的概念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用字母p表示,即p=mv。
物理意义:动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单位:千克·米/秒(kg·m/s),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举例说明:不同物体在同一速度下的动量比较,同一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量变化。
2.动量定理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
表达式:Δp=F·t(其中Δp为动量变化量,F为合外力,t为时间,注意矢量性)。
讲解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简要),强调冲量是力与时间的乘积,也是矢量。
举例说明:利用动量定理分析小车碰撞、人走路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巩固练习例题解析: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物理过程,运用动量定理求解。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案教案一: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引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的概念和单位;2. 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和作用;3. 学会应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动量定理的应用;2. 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教具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和粉笔;2. PPT或教学图片,以例子和图示来说明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个引人入胜的物理现象或实验,引起学生对动量的兴趣,如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
2. 提问:你们知道弹簧秤是如何工作的吗?弹簧秤的指针指示的是什么?步骤二:讲解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 在黑板或白板上引入动量的概念和公式:动量 = 质量×速度,即p = mv。
2. 通过示意图或实际案例,以不同速度运动的物体进行对比,进一步解释动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 通过例题,让学生自己计算物体的动量,并完成相关练习。
步骤三: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应用(15分钟)1. 在黑板或白板上介绍动量定理的公式:力 = 动量变化率/时间,即F = Δp/Δt。
2. 解释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动量;施加不同大小的力可以导致不同速度的变化。
3. 通过示意图或实际案例,展示动量定理的应用,如汽车碰撞、运动员起跑等。
4. 通过例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并完成相关练习。
步骤四:总结和归纳(10分钟)1. 小结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总结动量定理的内容和作用;3. 提醒学生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五:课堂练习和讨论(15分钟)1. 通过小组或个人讨论,解决一些动量和动量定理相关的问题。
2.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2. 强调动量和动量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动量的更多应用场景。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教案标题: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应用;3. 掌握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案步骤:引入:1. 使用一个真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击球运动员击球,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员击球后球的运动情况,并引发对动量的思考。
概念解释:2. 解释动量的概念:动量是物体运动的特征量,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用数值和方向表示。
3. 引导学生计算动量的公式:动量(p)= 质量(m)× 速度(v)。
动量定理:4. 介绍动量定理:动量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作用时间与物体动量的改变量成正比。
5. 解释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F∆t = ∆p,其中F为作用力,∆t为作用时间,∆p为动量的改变量。
6. 引导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动量的改变量与作用力及作用时间有关。
实例应用:7. 提供一个运动问题的实例,如一个运动员用力推一个静止的小车,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8.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并运用动量定理的公式进行计算。
9. 引导学生讨论结果的意义,如推动小车的力大小和时间对动量的影响。
拓展应用:10. 提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交通事故中车辆的碰撞,引导学生分析并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11. 引导学生理解碰撞中动量守恒的概念,并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计算。
总结:12. 总结动量和动量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13. 强调动量定理在物理学和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评估:14. 设计一些练习题,测试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5.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案扩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使用弹簧测量不同物体的动量变化,加深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
教案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介绍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2. 实例问题和计算练习题,用于学生实践应用动量定理;3. 实验器材和记录表,用于进行动量实验。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表述和证明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2. 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动画和实验,增强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速度和质量的概念,引出动量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动量的定义、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演示动量的计算过程。
3. 动量定理:介绍动量定理的表述和证明,解释动量定理的意义。
4. 应用实例: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内容,作为教学参考。
2. 动画:展示动量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实验设备:进行动量实验,验证动量定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0.5课时)2. 动量定理的表述和证明(0.5课时)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0.5课时)九、教学拓展1. 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2. 动量与动能的关系:探讨动量和动能的联系与区别。
3. 动量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动量定理在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练习和示例,以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动量动量定理教案1. 引言本教案旨在介绍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动量和动量定理是物理学中重要而基础的概念,对于理解物体在运动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2. 动量的概念动量是物体在运动中的一个量度,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相关联。
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物体速度,用公式表示为:动量 = 物体质量 ×物体速度3. 动量定理动量定理是描述物体受力作用下动量变化的定律,它表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作用越大,物体的动量变化越大。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合外力 = 物体动量的变化率4.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1:实验观察- 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动量变化情况。
-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不同质量和速度的物体,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 学生可以根据观察结果总结动量和物体质量、速度之间的关系。
- 活动2:力的作用模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观察力对动量的影响。
-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观察物体的动量变化情况。
-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动量变化的影响规律。
- 活动3:情景演示- 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情景演示,通过行动和对话的方式展示动量定理的应用。
-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示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量变化情况。
- 学生通过情景演示,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方式,并能够通过实例和教学活动应用这些知识。
动量和动量定理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的概念2. 掌握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教学内容:1. 动量的定义: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其速度的乘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2. 动量定理: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冲量。
教学活动:1. 引入动量的概念,通过实例解释动量的意义。
2. 讲解动量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解释动量定理的含义。
练习题:1. 计算一个质量为2kg,速度为3m/s的物体的动量。
2. 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了5s,求该物体的动量变化。
第二章:动量的计算教学目标:1. 学会计算物体的动量2. 掌握动量的大小和方向教学内容:1. 动量的计算公式:p = mv,其中p表示动量,m表示质量,v表示速度。
2. 动量的大小和方向:动量是一个矢量量,其大小为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教学活动:1. 讲解动量的计算公式,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物体的动量。
2. 解释动量的大小和方向,演示如何确定动量的方向。
练习题:1. 计算一个质量为3kg,速度为4m/s的物体的动量的大小和方向。
2. 计算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了5s,该物体的动量变化的大小和方向。
第三章:动量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2. 掌握动量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内容:1. 动量定理的应用步骤:确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计算外力的冲量,求解物体的动量变化。
2. 动量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碰撞、爆炸等现象的分析。
教学活动:1. 讲解动量定理的应用步骤,通过示例演示如何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2. 分析碰撞和爆炸等现象,解释动量定理在这些现象中的应用。
练习题:1. 两个物体碰撞后,求解碰撞后两个物体的动量变化。
2. 一个物体爆炸后,求解爆炸后各个物体的动量变化。
第四章: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2. 学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教学内容:1. 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16.2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6.2《动量、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吴超一、教材分析:《动量定理》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
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动量、冲量概念和动量定理的推导、理解及其应用。
从教材内容上看,《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所以动量定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习情况分析:在高一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相关内容,这些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外,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而且还掌握了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探究物理现象的方法。
这也是本节所要强调的、学习和研究动量定理的方法。
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物理思维与方法,再加上他们对未知新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所以要掌握动量定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三、设计思想: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
通过回顾动能的知识导入新课,引出动量的概念,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归纳得出动量定理,并对其进行理解。
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与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动量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一维空间内物体动量的变化。
(2).理解和掌握冲量的概念,强调冲量的矢量性。
(3).学习动量定理,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量,动量变化量的研究以及实验探究引入冲量,动量定理(2).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动量的定义解释动量的概念,公式:p = mv说明动量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1.2 动量与质量、速度的关系分析动量与质量、速度的关系,得出结论:动量大小取决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1.3 动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探讨动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关系,得出结论:动量与物体的速度和方向有关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动量定理的定义解释动量定理的概念,公式:FΔt = Δp说明动量定理表明力作用时间与动量变化的关系2.2 动量定理的应用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碰撞、爆炸等2.3 动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探讨动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得出结论: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动量领域的应用第三章:动量的守恒3.1 动量守恒的定义解释动量守恒的概念,说明在不受外力作用或外力抵消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3.2 动量守恒的条件探讨动量守恒的条件,得出结论:动量守恒需要满足系统内部没有外力作用或外力抵消3.3 动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动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碰撞、爆炸等第四章:动量的测量和计算4.1 动量的测量方法介绍动量的测量方法,说明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来计算动量4.2 动量的计算公式回顾动量的计算公式:p = mv,说明如何根据质量和速度计算动量4.3 动量的单位说明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第五章:动量定理的实验验证5.1 动量定理实验的原理介绍动量定理实验的原理,说明通过实验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5.2 动量定理实验的步骤详细介绍动量定理实验的步骤,包括实验设备的准备、实验操作等5.3 动量定理实验的结果和分析分析动量定理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实验验证了动量定理的正确性第六章:动量定理在碰撞现象中的应用6.1 弹性碰撞与动量定理解释弹性碰撞的概念,并说明在弹性碰撞中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原理分析弹性碰撞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变化6.2 非弹性碰撞与动量定理解释非弹性碰撞的概念,并说明在非弹性碰撞中动量守恒和机械能转化的原理分析非弹性碰撞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变化第七章:动量定理在爆炸现象中的应用7.1 爆炸与动量定理解释爆炸过程中动量定理的应用,说明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碎片对周围物体的影响分析爆炸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爆炸前后系统的动量变化7.2 爆炸波传播与动量定理解释爆炸波传播过程中动量定理的应用,说明爆炸波如何影响物体的动量和能量分析爆炸波传播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爆炸波传播过程中的动量变化第八章:动量定理在冲击现象中的应用8.1 冲击与动量定理解释冲击过程中动量定理的应用,说明冲击力对物体的影响以及动量的转移分析冲击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冲击前后物体的动量变化8.2 冲击吸收与动量定理解释冲击吸收过程中动量定理的应用,说明吸收材料如何减少冲击力对物体的影响分析冲击吸收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冲击吸收过程中的动量变化第九章:动量定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9.1 动量定理在车辆碰撞中的应用解释车辆碰撞中动量定理的应用,说明车辆安全气囊和防撞梁的作用分析车辆碰撞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碰撞前后车辆的动量变化9.2 动量定理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解释航空航天中动量定理的应用,说明火箭推进和飞机飞行的原理分析航空航天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飞行器和火箭的动量变化强调动量和动量定理在物理学和工程学领域的重要性10.2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练习提供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相关练习题目,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鼓励学生通过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动量的定义和矢量性质动量的定义是理解动量概念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第一篇: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2动量和动量定理一、学习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和动量变化均为矢量;会计算一维情况下的动量变化。
2.理解冲量的概念,知道冲量是矢量,掌握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
3.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掌握其表达式。
4.能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导入新课鸡蛋在同学们生活中是常见的,印象中又是很容易破碎的。
本节课首先通过一个“瓦碎蛋全”的实验导入新课。
三、新课教授一、动量1、定义:2、单位:3、对动量的理解:(1)矢量性(2)瞬时性(3)相对性4、动量的变化及计算1、定义:2、表达式:3、动量的变化的计算(1)初末动量在一条直线上:(2)初末动量不在一条直线上:例1一个质量m= 0.1 kg 的钢球,以ʋ = 6 m/s 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ʋ'= 6 m/s 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所示。
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5、动量和动能的区别:例2.两小球的质量分别是m1和m2,且m1=2m2,当它们的动能相等时,它们的动量大小之比是二、冲量1、定义:2、公式:3、单位:4、矢量、过程量;5、冲量的计算(1)求冲量时一定要明确所求的是哪一个力在哪一段时间内的冲量.(2)求合冲量①如果是一维情形,可以化为代数和,如果不在一条直线上,求合冲量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②两种方法:可分别求每一个力的冲量,再求各冲量的矢量和;另外,如果各个力的作用时间相同,也可以先求合力,再用公式I合=F合·Δt求解.例3 把一个质量m = 2 kg的小球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经 t = 5 s,求小球受到的重力的冲量I。
(取g=10m/s2)例4 如图所示,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先用水平恒力 F1拉物体,然后用水平恒力F2 拉物体,这两个力作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求物体受 F1、F2 作用的合冲量。
16.2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和冲量的概念。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的适用性、矢量性。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会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限一维情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论探究能力。
(2)通过阅读课文、科学猜想、讨论交流、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
(3)通过对人类认识动量是矢量的历史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人类认识动量是矢量的历史过程的学习,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探索。
(2)通过实验演示、科学猜想、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欲望。
(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现象,解决问题,使学生体味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
(2)应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运用动量定理解题(一维问题)的方法。
教法和学法:1、教法:采取综合教学法,如问题激励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启发式等。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等。
实验器材:1、教师演示器材:生鸡蛋两个,瓷砖一块,厚海绵垫一块;钩码一个(200g),铁架台一套,细线一根;实物投影仪一台,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一套。
2、学生探究器材:钩码三个(200g一个,50g两个),软弹簧一根,橡皮筋两根,铁架台一套,细线若干。
(以上器材共配6组)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观看“鸟击”视频,引入新课新课讲授1.1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质量和速度的乘积mv1.2 动量的建立笛卡儿(法国)动量=质量×速度惠更斯(荷兰)方向性和守恒性牛顿(英国)动量=质量×速率1.3 动量(momentum)①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 p=mv②单位:千克·米/秒,符号 kg·m/s③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例题 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坚硬的墙壁后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2.1 动量的变化∆p(1)某段运动过程(或时间间隔)末动量p’跟初动量p的差,称为动量的变化即:∆p = p' - p(2)动量的变化∆p是矢量①同一直线上动量变化的运算: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动量变化的运算:平行四边形定则课堂练习1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速率为v的匀速圆周运动,如下图示,则:(1)小球由最高点开始经过半个圆周的动量的变化的大小为;(2)小球由最高点开始经过四分之一圆周的动量的变化的大小为 .2.2动量与动能(1)质量为1kg的物体,速度由正方向1m/s变为大小为3m/s,则:动量的变化为,动能的变化为 .(2)若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m1:m2=1:4若动能相等,则动量之比 p1:p2= .若动量相等,则动能之比 E k1:E k2= .2.2 动量与动能动能动量区别定义公式单位矢量性联系思考与讨论1在前面所学的动能定理中,我们知道动能的变化是由于力对位移的积累即合力做功的结果;那么,动量的变化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动量的变化与速度的变化有关,而速度的变化是因为有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v加速度是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产生的.3.1推导动量的变化质量为m 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t 时刻的速度为v ,经恒力F 的作用下,t'时刻速度变为v',如图所示:试用两种办法推导动量的变化∆p3.2 冲量(impulse)(1)定义:力与力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 I=F ∆t (和功的公式一样,只适应于求恒力的冲量)(2)单位:国际单位 牛·秒 符号 N ·s(3)冲量是矢量: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若为恒力,则与力的方向相;若为变力,则与Δp 的方向相同(4)物理意义: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积累,即冲量引起了动量的变化4.3动量定理(theorem of momentum)(1)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所受合外力的冲量(2)表达式: (3)动量定理是矢量式:合外力的冲量方向与物体动量变化的方向相同例题 2一个质量为0.18kg 的垒球,以25m/s 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大小变为45m/s ,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 为0.01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