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高一历史必修1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和危害。
难点:认识分析甲午战争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及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
[自主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形成了侵略、夺取、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2)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2、经过:(1)1894年7月,日本在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2)中日海军在展开决战。
(3)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这是继《》以后的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影响:(1)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
俄、德、法“”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2)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改革。
(3)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的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1)原因:(2)概况:19世纪末,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汇集成了义和团运动,他们怀着朴素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清政府无力镇压,只好,义和团在中国北部迅速发展。
义和团提出“”的口号,势力迅速遍及京津。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发出“剿匪谕旨”,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目的:(2)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义和团还向北京和发起猛烈进攻。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
(3)结果及影响:1901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这是帝国主义家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第14 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目标导学】1.掌握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史实,义和团运动。
2.理解列强侵华的原因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扶清灭洋”口号;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梳理】一、中日甲午战争1.背景:(1)根本原因:日本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侵略、夺取、占领,进而征服的扩张政策。
(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
2.过程:1894年,日军在偷袭清军运兵船;9月,中日海军在展开决战,爱国官兵北洋舰队丁汝昌、邓世昌反抗。
3.结果:战败签约,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
内容:中国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两白银;开放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
后来,在列强干涉下,日本才同意中国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交还了中国的辽东半岛。
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列强侵略深入;外国资本挤压,严重阻碍了;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4.影响:(1)民族危机的加深:战争宣告了的破产。
甲午战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
(2)民族的觉醒:清王朝开始进行,中国的和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的斗争。
请思考1:下列形势图反映了三个不同时期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变化。
请通过口岸分布的特点,说明中国民族危机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二、义和团运动1.起源:又名,原是民间结社组织。
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2.口号:,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
3.发展:清政府无力镇压,转而采取“”的策略。
19世纪末,势力迅速遍及。
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
请思考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三、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原因: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自发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部分),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前预习案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2近年来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的非常多,欣赏宝岛俊俏瑰丽的阿里山、风光优美的日月潭……可这一美丽的宝岛在中国近代史上曾被侵略者长期占领过,它与下列哪一条约有关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义和团运动是继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运动,下列主张中突出体现了农民阶级落后性的是A扶清灭洋 B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C神拳助,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D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4“日本臣民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故意制造。
”这项规定应出自下列哪一条约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深化拓展】1.近代列强的几次侵华战争的比较。
见非常学案43页。
2.近代前期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方式(1)发动侵华战争:(2)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侵犯中国主权: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4)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如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等。
(5)割占中国领土:主要有英国、俄国、日本割占了中国的香港、东北、西北、台湾、山东等地区的大片领土。
(6)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如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等。
(7)经济侵略:如勒索赔款、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以及掠夺土地、劳动力、资源等。
第12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1、背景(1)根本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后,积极向外扩张。
(2)导火线: 1894 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清朝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西方列强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体现出资本输出的要求。
3、影响(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2)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商品输出→资本输出)(3)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知识拓展]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答: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觉醒,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①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②经济上,出现了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热潮。
③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走资本主义道路。
★[归纳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对当时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的影响:(1)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打破了东亚地区短暂平衡的政治格局。
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势力增强,列强尤其是日俄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为激烈。
(2)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①列强侵略进入新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结构进一步变动: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③洋务运动破产和“中体西用”思想破产,西学东渐进入新阶段。
历史必修一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战争
1、时间:1894-1895
2、导火线: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3、条约: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被在华设厂。
4、影响: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阶层民众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清王朝开始进行改革。
二、义和团运动
1、时间:1898
2、原因:民族矛盾
3、口号:“扶清灭洋”
4、条约:《辛丑条约》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
5、影响: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