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0.95 MB
- 文档页数:21
《岩石碎裂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岩石碎裂了》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科幻小说,作者为知名作家张三。
这本小说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作为一本引发思考的小说,它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适合作为学生阅读的教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岩石碎裂了》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事件以及主题思想;3.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第一次课a. 介绍小说《岩石碎裂了》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b. 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发展。
2. 第二次课a.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及其性格特点;b. 探讨小说中的事件对人物的影响;c.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研究人物关系。
3. 第三次课a. 思考小说中隐含的主题思想;b. 讨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c. 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小说,并分析其中的人物、事件和主题;2.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思想碰撞,形成共识;3. 团队合作法:设计小组活动和展示环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布置作业:撰写读后感或小说观后感,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2. 阅读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程度;3.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小说《岩石碎裂了》的文本;2. PPT课件、图片和视频资料;3. 各类参考资料和学习工具。
七、教学总结:通过对小说《岩石碎裂了》的深入研究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希望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小说《岩石碎裂了》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4课。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岩石碎裂的常见现象,激发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并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岩石碎裂的现象”、活动2“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科学阅读“从岩石到土壤”等四个教学环节。
情景图导入从学生常见的岩石碎裂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观察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岩石,从而发现岩石碎裂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激发他们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想法。
活动2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多种自然因素会使岩石碎裂。
“科学阅读”环节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岩石一直受到环境中多个因素的联合作用,经过漫长的反复作用而不断产生碎裂,最终才能形成土壤,从而树立珍惜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中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里的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会逐渐碎裂,逐渐风化为碎石、沙粒、土壤。
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而漫长的,不易觉察的。
大部分学生认为岩石是非常坚硬、结实的物体,是不容易受到破坏的。
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感性体验,特别是岩石变化过程的缓慢性和长期性,更是他们难以体会的。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测能力和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但是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设计时,有效模拟各种自然因素对岩石作用的长期反复性,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还需要教师给予细致而有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中岩石的碎裂现象是各种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2.能根据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猜想岩石碎裂的原因,并设计简单的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岩石碎裂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岩石碎裂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岩石的碎裂现象以及其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岩石碎裂是由于各种外力作用所致,同时也了解到不同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的碎裂形态。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岩石碎裂是由于外力作用所致。
2.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的碎裂形态。
3. 了解岩石碎裂的意义及相关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岩石碎裂的原因和形态。
教学难点:理解岩石碎裂的意义及相关应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岩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
但对于岩石碎裂的原因和形态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通过观察一块石头,询问学生石头是什么材质的。
-老师可以准备一块花岗岩或者石灰岩等不同种类的岩石,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材质。
2. 引导学生思考,石头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会发生变化。
-老师可以问学生石头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会发生变化,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1. 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的碎裂形态,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老师可以展示图片,如花岗岩在外力作用下呈现出块状的碎裂形态,石灰岩则呈现出层状的碎裂形态。
2. 介绍岩石碎裂的原因,如温度变化、水的侵蚀、植物根系的生长等。
-老师可以简要介绍不同原因对岩石碎裂的影响,如温度变化会导致岩石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碎裂;水的侵蚀会使岩石表面产生裂纹,并逐渐扩大;植物根系的生长会通过力量作用使岩石破裂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岩石碎裂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岩石碎裂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以促使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三环节:实例分析1. 通过实例讲解不同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的碎裂形态,如花岗岩、石灰岩等。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岩石样本,如花岗岩、石灰岩、砂岩等,并向学生展示它们在外力作用下的碎裂形态。
11岩石碎裂了这块石头怎么有一条这么大的裂缝?活动1 岩石碎裂的现象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风化的结果。
不同环境中的岩石受到风化的主要因素虽然有所不同,但经过漫长的岁月都会逐渐碎裂,最终变成碎石、沙粒和土壤。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岩石碎裂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究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坚硬的岩石发生碎裂?”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从而知道大自然的冷热变化、岩石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植物的根系生长等自然因素都是造成岩石碎裂的原因。
最后,教科书引导学生通过科学阅读的方式,了解岩石经过漫长的变是什么原因使岩石碎裂了?化,最终会变成宝贵的土壤资源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教科书呈现了两幅自然界中岩石碎裂现象的图片,启发学生回忆与思考曾经见过的岩石碎裂的各种场景。
通过观察图片和回忆,学生认识到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通过妍妍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岩石碎裂了?”来启发学生思考,将岩石碎裂的现象与岩石所在的环境进行初步的关联,同时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中岩石碎裂的情况,还要引导学生变化的过程呢?教科书呈现了“冷热变化作用于岩石” “岩石之间互相碰撞和摩擦”两岩石互相碰撞、摩擦后也会碎裂吗?将敲碎的几块岩石放入塑料瓶里,拧紧瓶盖,用力摇晃一段时间,观察这些岩石的变化情况。
实验时要戴护目镜。
用火时要注意安全!还有什么原因能使岩石碎裂?◎◎友情提示由于本实验是用火焰加热,并且岩石加热后可能会发生炸裂现象,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时一定要强调相关的安全问题。
教科书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安全警示,务必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戴护目镜,用火时要注意安全。
教科书中呈现的第二个实验是关于自然界中的水流、风等因素使岩石互相碰撞、摩擦的模拟实验。
通过图片呈现实验材料,并以文字介绍了模拟实验的方法:将几块岩石碎块放入塑料瓶中,用力摇晃一段时间。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练习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时《岩石碎裂了》同步练习一、填空题。
1、长期的()变化、()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等自然因素会引起岩石之间互相()和()也会对岩石造成破坏,使其碎裂!2、巨大的岩石块会变成(),再由()变成(),最终形成颗粒更细小的()。
3、在自然界中常能看到岩石()的现象,如山上裸露的岩石有大小不一的(),山脚下常堆有(),河滩有很多的()。
4、河中的岩石受河水搬运和冲磨,同时岩石之间长期互相()和(),不断发生碎裂、变小、变圆滑。
经过漫长的作用,就形成了()。
5、由坚硬的()变为松软的(),通常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资源。
二、实验题。
(一)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正确的顺序是()()()()。
A、接着再加热,再冷却,反复多次。
B、用镊子夹一块页岩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
C、观察岩石的变化。
D、把加热后的页岩迅速放进水里冷却。
2、现象:。
3、实验结论是()。
A、坚硬的岩石经过冷热交替也不会发生变化。
B、坚硬的岩石经过冷热交替也会渐渐碎裂了。
(二)比较岩石硬度的实验。
1、正确步骤是()()()()。
A、然后用铜钥匙分别在岩石上刻划,记录结果。
B、首先用指甲分别在岩石上刻划,记录结果。
C、最后用铁钉分别在岩石上刻划,并记录结果。
D、准备实验材料:页岩、石灰岩、花岗岩、铜钥匙、铁钉。
2、实验结论是()。
A、页岩最软,花岗岩最硬。
B、石灰岩比页岩软。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时《岩石碎裂了》同步练习答案一、填空题。
1、昼夜温度植物的根系流水、风碰撞摩擦2、碎石碎石沙粒土壤3、破碎裂缝碎石砾石4、碰撞摩擦鹅卵石5、岩石土壤土壤二、实验题。
(一)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B D A C2、岩石会碎裂,变小,碎石边缘比较锋利,用来冷却岩石的水中也有从岩石上脱落的碎屑。
3、B(二)比较岩石硬度的实验。
《岩石碎裂了》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的力量总是无穷无尽的,无意候我们会被大自然的威力所震撼。
今天我们要进修的故事就是关于一块巨大的岩石碎裂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令人诧异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科学道理。
二、故事梗概在一个偏遥的山区,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屹立在山脚下已经数百年。
有一天,当地发生了一场强烈的地震,整个山体都在颤抖,岩石也无法幸免。
在地震过后,人们诧异地发现,那块巨大的岩石竟然碎裂了,裂缝清晰可见。
人们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于是寻找地质专家前来诠释这一现象。
三、进修目标1. 了解岩石的组成和性质;2. 掌握地震对岩石的影响;3. 理解岩石碎裂的原因和科学道理。
四、进修内容1. 岩石的组成和性质- 岩石是地球表面的主要构成物质,由矿物质和其他材料组成。
- 岩石的种类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 岩石的性质包括硬度、密度、颜色等,不同种类的岩石有不同的性质。
2. 地震对岩石的影响- 地震是地球表面的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会造成地表震动和岩石位移。
- 地震会对地质构造和岩石造成影响,导致岩石发生变形、破裂甚至碎裂。
3. 岩石碎裂的原因和科学道理- 地震引起的地壳运动会传导到岩石中,造成岩石内部应力的不均衡。
- 岩石在承受外力作用下会发生裂纹,当外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范围时,岩石就会碎裂。
- 岩石碎裂是地壳运动和岩石性质互相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界力量的体现。
五、进修活动1. 观察实验:用不同种类的岩石进行压力测试,观察岩石在承受外力时的变化。
2. 地震模拟:利用模型模拟地震过程,观察岩石在地震中的反应。
3. 讨论分析:就岩石碎裂的原因和科学道理展开讨论,总结归纳进修内容。
六、总结反思通过进修《岩石碎裂了》这个故事,我们了解到了岩石的组成和性质、地震对岩石的影响以及岩石碎裂的原因和科学道理。
在自然界中,岩石碎裂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背后蕴含着地球的运动和力量。
通过进修,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质学知识,也更加尊重和敬畏大自然的力量。
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中岩石的碎裂现象是各种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2.能根据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猜想岩石碎裂的原因,并设计简单的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3.对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感兴趣并乐于探究。
4.简单了解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认识到珍惜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多个角度探索自然界中引起岩石碎裂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在设计实验时能模拟各种环境因素对岩石产生影响。
教具准备:岩石、镊子、酒精灯、塑料瓶、PPT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岩石、塑料瓶、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出示学习目标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
二、预习反馈说说这块岩石有什么特点?交流: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问题:这块大岩石怎么有一条这么大的裂缝?出示课题《岩石碎裂了》。
三、合作探究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1.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猜想。
提问:裸露在外的岩石都会逐渐碎裂。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交流展示2.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碎裂原因的猜想。
提问:怎样做实验可以验证昼夜气温变化是否会引起岩石碎裂?提问: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把自然界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长期作用体现出来?交流展示演示实验:展示模拟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作用的实验。
提问:水流、风等引起岩石的互相碰撞、摩擦是否也会使岩石碎裂呢?怎样做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分小组实验,模拟岩石的互相水流、碰撞和摩擦对岩石的影响。
提问:河岸边的鹅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交流展示(3)探究植物的生长是否会引起岩石的碎裂。
提问: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也会使岩石碎裂吗?怎样做模拟实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与延伸问题:你能解释预习中波波的问题吗?交流展示问题: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岩石越变越小,最后会变成什么呢?拓展: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科学阅读”资料,了解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过程,然后用自己语言向同学介绍。
向同组同学介绍岩石的变化过程及阅读心得。
课堂检测:一、填空题。
《岩石碎裂了》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岩石碎裂了》是一部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科幻小说,通过描述地球上发生的一系列岩石碎裂事件,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未来的警示。
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这部小说,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风险,培养他们的环保认识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 掌握科幻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1. 小说《岩石碎裂了》的背景介绍和主要情节分析;2.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警示意义;3. 科幻小说的特点和阅读方法;4. 环保认识的培养和实践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小说《岩石碎裂了》,并进行情节分析和讨论;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自然灾害和环保的看法;3.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素材,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地考察活动,增强他们的环保认识和实践能力。
五、作业设计1. 读后感写作:要求学生根据阅读小说《岩石碎裂了》的感受,写一篇300字以上的读后感;2. 环保实践:要求学生在家庭或学校进行一项环保实践活动,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进行记录;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预防自然灾害并珍爱环境;4. 演讲比赛: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的演讲比赛,提高他们的演讲能力和环保认识。
六、评估方式1. 读后感写作:评分标准包括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准确等;2. 环保实践:评分标准包括实践活动的创意性、实用性和效果展示等;3. 小组讨论:评分标准包括讨论内容是否有深度、是否能够有效交流等;4. 演讲比赛:评分标准包括演讲主题的选择、演讲内容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等。
七、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风险和环保意义,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环保认识。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构建美丽故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上册11.岩石碎裂了说课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
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岩石碎裂了。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岩石碎裂了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4课。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岩石碎裂的常见现象,激发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并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岩石碎裂的现象”、活动2“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科学阅读“从岩石到土壤”等四个教学环节。
情景图导入从学生常见的岩石碎裂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观察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岩石,从而发现岩石碎裂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激发他们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想法。
活动2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多种自然因素会使岩石碎裂。
“科学阅读”环节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岩石一直受到环境中多个因素的联合作用,经过漫长的反复作用而不断产生碎裂,最终才能形成土壤,从而树立珍惜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说学情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中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里的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会逐渐碎裂,逐渐风化为碎石、沙粒、土壤。
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而漫长的,不易觉察的。
大部分学生认为岩石是非常坚硬、结实的物体,是不容易受到破坏的。
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感性体验,特别是岩石变化过程的缓慢性和长期性,更他们难以体会的。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测能力和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但是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设计时,有效模拟各种自然因素对岩石作用的长期反复性,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还需要教师给予细致而有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