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分化与整合
- 格式:pdf
- 大小:380.54 KB
- 文档页数:5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历史过程和主要经验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走过了一个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体系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深入研究和揭明自身的规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有一支政治上强、业务精、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
认真总结和提炼这些经验,对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主要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2005年底,根据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决定,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2005]64号文件宣布建立的。
从广义上,从学科建设的内容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几年它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历史过程和主要经验谈些认识。
一我们党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重视马克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新中国一成立,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理论基础,确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无论形势怎样变化,我们党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伴随这一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走过了一个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体系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新时期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广阔的要求,理论上也形成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成果。
为适应社会需要,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学科分化与融合的历史
学科分化与融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已经开始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分化与融合的过程不断发展,其中一些主要的历史阶段包括:
中世纪大学时期:在中世纪时期,大学成为了学术研究与教育的主要机构。
在这个时期,学科分化与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学科领域开始出现,如医学、法学、神学等。
同时,大学也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推动了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许多学科领域开始相互交叉和融合,如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
这些交叉学科的出现为后来的学科分化与融合奠定了基础。
现代科学革命时期:现代科学革命是科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时期,学科分化与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新的学科领域开始出现,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这些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
全球化与跨学科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学科分化与融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新的学科领域开始出现,如环境科学、经济地理、全球治理等。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学科分化与融合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学科领域开始出现,并且不同的学科领域之
间也存在着交叉和融合的趋势。
这些趋势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学术教育的发展。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摘要:研究理论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分析目前关于五者之间关系的“圆式”理论和“分式”理论的偏颇之处,提出“轮式”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轮式”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研究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加强学科建设,开展科研和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五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学界存在两种看法:一种为“圆式”理论,以三个放射状圆圈来表述学科间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因无法纳入圆圈中而被视为上述各学科的应用(见图1);另一种为“分式”理论,即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为基础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为应用学科。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看法对厘清五个二级学科的关系有所裨益,但都存在偏颇:第一种意见既不能反映五个二级学科的全貌,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无法纳入圆圈之中,同时也不应生硬地套用圆圈来表述,因为四者的关系根本就不是大小圆圈的关系;第二种意见的不足就更为明显,因为这五个二级学科既具有基础理论性,又具有实际应用性。
笔者主张“轮式”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本身位于中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科是从理论、现实、横向或共时态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是从实践、、纵向或历时态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前者是静态研究,后者是动态研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①、思想政治教育(又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学科,都是围绕纵横两条线展开环形运动的解读、研究和运用,如图2所示。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位于“轮式”理论的中心位置,是马克思恩格斯以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亲身参加革命实践为基础,从所处的时代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充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发展史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整合策略研究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我国青年学生中的首次系统介绍。
该课程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多个方面,是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入门课程。
由于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复杂,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完全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如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编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介绍,也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在进行内容整合时,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编排,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进行深入学习。
可以将课程内容按照理论知识、历史背景和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整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 教学方法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和实践等方式,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和理解。
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多样性和复杂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多种情境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 教学资源整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整合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学术期刊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课堂上进行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加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的课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划分的根据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哲学,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这样的提法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能够很直观、很精辟地了解其中的基本内容,然而,我认为这样的归纳和概括不能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全面和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内涵,也容易对其中的理论产生歧义,这是不科学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全面地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制定、正确地解决人的本质问题、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社会经济形态思想的提出等。
当然,唯物史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即不是认识论,可以叫做历史认识论或历史哲学,是探讨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因为研究历史就涉及到历史领域其它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语言学、哲学、人类学、美学、伦理学等等。
但不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某门学科的论述及其观点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一个组成部分。
事实上,它们都是为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服务的,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某一方面的运用和表现。
同样,马克思恩格斯的其它著作,如《神圣家族》、《资本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都不存在“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一直强调自己“新的科学的世界观”的完整性,在他们的著作里,从未把自己的学说划分为几个组成部分,更不会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对周遭的事物更多的是采取批判的态度,他曾明确说过:“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内在统一性的突出表现50100305301 高鹏飞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从一开始就是内在统一的。
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精髓,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一.从目标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证共产主义的本质,政治经济学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经济规律,科学社会主义论证共产主义的实践(革命)规律。
虽然表面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划分为三个学科领域,但实质上它们都是为同一个社会理想服务的。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成为一个“一以贯之”的原理。
“这种‘贯穿’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相加,而是指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
”“一以贯之”的统一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马克思首先在“哲学”上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实质。
比如,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实质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在“政治经济学”中,给出扬弃私有财产的经济学规律,即剩余价值理论,从而给出了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胜利的经济学规律上的“铁的必然性”。
最后,在“科学社会主义”当中,马克思论述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行动和革命道路,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取得无产阶级政权的具体途径。
可见,三个领域之间都是围绕共产主义这一社会理想而建立的具有严格的整体性的理论体系。
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
二.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灵魂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依然贯穿在上述三个研究对象的领域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由上述三个研究对象领域中的具体原理构成的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世界的原理要体现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决定精”两个原理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源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用来分析和改造社会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包含着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流与发展角度,探讨其基本原理的形成与演进。
一、马克思主义的源流马克思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欧洲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源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研究,得出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可避免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这一思想逐渐演变为马克思主义的雏形。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研究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个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他们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里程碑,赋予了工人阶级斗争新的理论武器。
2. 马克思主义的扩展阶段在马克思去世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拓展和深化。
列宁以《帝国主义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阶段。
他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批判了修正主义的观点,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此外,列宁还在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理论和革命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阶段在列宁逝世后,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和创新。
斯大林深化了对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此后,毛泽东通过中国的革命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认为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指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为无产阶级觉悟和斗争提供了理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