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白杨》
- 格式:docx
- 大小:42.82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白杨》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
这个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要更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并掌握散文的特点。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
)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
(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
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实行疯狂“扫荡”。
中国*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因为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通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
(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2)划出个人不理解不理解的字词。
2.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
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
3.轻声自读课文,分段。
4.讨论分段,概括如下:(板书)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逐段讲读研讨。
1.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
提挚全文。
2.第二部分。
(1)朗读(2~4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2)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提示: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3.第三部分。
(1)默读第5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
(划线处由学生填写)注: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
第6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极普通”即平凡。
4.第四部分。
(1)朗读第7自然段。
作者承第三部分(5、6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实行抒情性评论。
问:具体评论些什么?采用什么手法?(边研讨边板书)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由树及人,一连用四个“难道……?”的句式,启发读者思考,展开联想。
问:“难道……?”是什么句式?(反问)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第四个“难道”句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
一连四个反问句式又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这个组排比句,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地启发读者思考。
问: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明确:领会到作者不但仅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
这种写法叫象征。
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问: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明确: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
5.第五部分(8、9自然段)。
(1)朗读(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几段主旨句(或显示主旨的词语)的联系。
明确:①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4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不过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照应。
②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与第5自然段中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
③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与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等相照应。
由此可见,本段是全文总结,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主题,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朗读第9自然段。
对白杨树本身的形象刻画及其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已都写到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个小段呢?首先要搞清“贵族化的捕木”指的什么,作者曾于1978年回信答复一位读者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这样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主题不就更加深刻了吗?最后再以昂扬的调子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结束全文,抒发的感情就更加热烈了。
【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戈壁、白杨的录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
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
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不过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播放课件三、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四、理解白杨树的外形特点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
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
“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哪里的环境的?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2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4、理解白杨的内在性格⑴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⑵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⑶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6、领会白杨的象征的意义⑴爸爸仅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⑵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⑶同桌或小组讨论。
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⑴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⑵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⑶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⑷爸爸的“心”是什么?8、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
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就在那里生根。
9、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白杨象征什么?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提示点拨⑴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⑵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⑶“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⑷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
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
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
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二、总结全文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
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里活动。
三、识记生字、新词四、总结写法借物喻人。
五、延伸探讨1、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七、练习朗读背诵练习课一、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课文先讲大戈壁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都是(),又将铁路沿线的白杨(),就像戈壁滩上的(),再讲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不怕(),不怕(),那儿需要,他就在那(),最后讲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
二、写出近义词清晰()表白()沉思()挺秀()消失()肯定()三、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共三句,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请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写一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