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7.19 MB
- 文档页数:46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简介:本单元是《中国历史》第2册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本单元涉及的时段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它起源于960年止于1368年,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民族关系发展”,“社会变化”。
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特点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多个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在直接统治区域出现了蒙、汉、回藏等多个民族。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首先打破课时界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整个课堂结构包括:总序、多民族国家政权由并立到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四大部分。
新课标要求: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并立;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知道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了解元朝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中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辽、宋、西夏并立;宋金之战,南宋偏安;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知道北宋、元朝强化中央集权和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2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3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4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中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教学目标: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
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专题复习—《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有一首描写契丹生活的诗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反映出()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2.京剧《澶渊之盟》歌词中有“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
其中的“寡人”是指()A.寇准B.宋真宗C.宋高宗D.明太祖答案:B3.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
阿骨打属于()A.契丹族B.党项族C.蒙古族D.女真族答案:D4.下列关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和其所建立政权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阿保机——契丹B.元昊——西夏C.阿骨打——金D.铁木真——辽答案:D5.下列是某历史论坛有关“靖康之变”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A.1125年,金灭辽B.1127年,金灭北宋C.1234年,元灭金D.1276年,元灭南宋答案:B6.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如下),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A.宋代商业繁荣B.民族政权并立C.宋代国家统一D.宋代民族融合答案:A7.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技术条件的伟大发明是()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答案:C8.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
”材料反映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当时造船技术最为精良的是()A.泉州B.广州C.温州D.明州答案:A9.《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
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
材料反映了宋代()A.统一国家建立B.江南地区开发C.商品经济繁荣D.民族政权并立答案:C10.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皇帝曾对大臣说:“应派能干的官司员去管理市舶机构的事务,鼓励外商前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单元知识要点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以后改名为辽)。
2.辽与北宋的和战:(1)战:宋辽之战(宋真宗时,主战大臣是寇准)(2)和:双方签订澶渊之盟”。
3.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第8课金于南宋的对峙1.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5 年,金灭辽。
3.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4.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他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南宋与金的和战:(1)战:岳飞抗金(“岳家军”)(2)和: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表现: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瓷器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南宋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3.商业贸易的繁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第11课元朝的统治1.元朝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第五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经纬纵横学史1.时空坐标2.阶段特征政治:由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渐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易发达。
民族关系:民族政权间时战时和,以和为主;元朝时设立宣政院、澎湖巡检司,西藏、台湾正式归属中央;回族形成。
对外关系:中外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马可·波罗来华。
核心考点突破核心考点一北宋的政治知识点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措施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行政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抑制武将,重用文官财政取消节度使收税权;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知识点2: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①文臣统兵的格局: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知识点3:王安石变法(1)目的: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2)措施:经济: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军事:保甲法。
(3)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但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后来几乎全部被废除。
关联拓展1.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2.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都触犯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构图解史北宋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学历案设计】【学习主题】《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初三复习的重点内容。
(1课时)。
【设计者】梁晓娟【课标要求】1.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3.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4.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5.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6.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7.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史料总结北宋的建立情况,概括出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通过识图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列表总结各政权建立情况。
3.通过阅读教材史料总结成吉思汗的崛起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的历程;总结元朝的统一相关知识,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4.通过阅读史料列表总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通过示意图列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5.通过列表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概括总结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评价任务】1.通过阅读教材史料总结北宋的建立情况,概括出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检测目标1)2.通过识图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列表总结各政权建立情况。
(检测目标2)3.通过阅读教材史料总结成吉思汗的崛起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的历程;总结元朝的统一相关知识,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检测目标3)4.通过阅读史料列表总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通过示意图列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检测目标4)5.通过列表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概括总结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微讲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专题主线线索1: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线索2: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以“朝贡体制”交往。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线索3:16-19世纪,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思想的发展,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欧洲政治的基础,启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
线索4: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
20世纪,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得到了发展。
线索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线索6:(1)中共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线索7:(1)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从公元907年后梁建立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我国经历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共四百六十多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在这一时期,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
那时候,战争虽然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受到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影响,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前代。
这一时期,文化上成就突出,西方国家望尘莫及: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得到普遍应用,火药武器得到不断改进,这些都对世界文明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繁荣,世俗文学出现,推动着中华文化进一步发展。
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统治,各政权统治者都推行了开明的对外政策,南方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对外交往范围较大。
1.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1)原因:一是要求结束唐朝后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二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和陈桥兵变相类似的兵变重演,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其措施: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集中。
(2)影响:一方面是解决藩镇割据,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却种下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2.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达到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
三是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
四是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