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液体的压强
- 格式:doc
- 大小:1021.50 KB
- 文档页数:6
《液体压强》教案〔精选12篇〕篇1:《液体压强》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亲密联络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猜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教学用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引入探究课题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二〕猜测:学生考虑: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篇2:《液体压强》教案一、设计意图压强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局部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敏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比照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的1. 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液体的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知道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能够运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液体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液体压强的特点3. 液体压强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特点。
2.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液体压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2. 采用讲授法,讲解液体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液体压强计、容器、液体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液体压强的好奇。
2. 讲解液体压强的概念,介绍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3. 分析液体压强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规律。
4. 应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后作业1.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2. 液体压强的特点。
3. 运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
3. 学生运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4. 学生对液体压强知识的掌握程度。
十、章节总结1. 液体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特点。
2. 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液体压强计在不同液体中的示数变化,探讨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之间的关系。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液体压强的特点,总结液体压强的规律。
《液体的压强》的说课稿《液体的压强》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学习的愉悦。
三、教学方法: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预案:[提出问题]1.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2.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3.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实验演示]4.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分析论证]这一节课将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就存在压强。
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力?如图容器装有液体,我们可任意把液体分为上下两层,由于上层的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就会压下层的液体,所以压力是存在的,那么在受力面上就会存在压强。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压强会跟什么因素有关?有多大?引导学生分析论证,设想水中有一高度h截面为s的水柱,计算这段水柱产生的压强,就能得到水中深度为h处的压强。
F=mg=Vg=shgP=F/S=gh这结论与事实相符吗?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压强计、剪去顶部的大可乐瓶、小烧杯、大烧杯、刻度尺、一杯水、一杯浓食盐水。
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投影,进行讲评。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鼓励、赞美。
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窗。
为什么几杯水竟把木桶压裂了?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液体压强教案教案标题:液体压强教案目标:1. 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掌握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3. 能够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电脑、教学PPT、实验器材(例如:水桶、水管、注射器、各种容器、测压仪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液体压强的概念:通过投影仪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
2. 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液体压强相关的现象?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学PPT介绍液体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解释液体压强的单位和量纲。
3. 分析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如液体的密度、液体高度、重力加速度等。
步骤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进行液体压强的实验演示:通过使用水桶、水管、注射器等实验器材展示液体压强的实验过程,并测量压强值。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结果与液体压强的关系。
步骤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液体压强的实验结果,总结液体压强与液体高度、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进行讨论。
步骤五:概念运用(15分钟)1. 提供一些液体压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液体压强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水压力的计算、水泵的工作原理等。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液体压强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学生提问和解答环节。
步骤七:课后作业布置液体压强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练习题或实验报告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如改变液体高度、液体密度等条件,观察液体压强的变化规律。
2. 引导学生了解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水压力的传输、水泵的工作原理、液压系统等。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描述能力。
液体的压强教案教学内容:液体的压强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压强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液体压强相关的问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物体压力的概念,并与压强的概念相对比,让学生意识到压强是压力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量化表达。
导入知识:2. 向学生介绍液体的压强概念,即液体受力于其表面上的压力除以其表面积。
3. 提示学生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为:压强 = 力 / 面积。
示范演示:4. 拿出一个透明的容器,如玻璃瓶,倒入一定量的水,并将容器口封闭。
用手掌轻轻按在瓶子的上方,观察水面的变化。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水面的下降情况。
5. 解释上述现象,指出是手掌对液体表面施加了压力,因而水面下降。
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压强与液体水平面的高度和重力有关。
理论讲解:6. 解释液体压强与液体垂直深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7. 引导学生推导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液体压强 = 液体密度 ×重力加速度 ×深度。
讲解计算方法:8. 给出几个液体压强的计算例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给的数据和公式计算液体压强。
操练演练:9. 学生个别或小组练习计算液体压强的问题,教师进行指导与纠正。
10. 在课堂上进行液体压强问题的讨论和解答,确保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计算有充分的理解。
拓展应用:11. 给学生一些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题,如液体中的潜水员承受的压力、液体中的浮力等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概括:12.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强调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家庭作业:13.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进行液体压强的计算练习,并思考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14. 对本节课教学进行评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以便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策略。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本节内容是压强在液体物态中的体现。
因为该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少,并且还用到了密度和力的平衡的知识,所以对学生来说这是难点节。
《课程标准》中本节没做具体的要求,但由于压强在不同物态中表现的特点不同,其计算和测量也有区别,另外,液体压强密切联系固体压强和气体压强,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压强知识,一定要重视本节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计算公式;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2.体验和感悟游泳或泡澡时身体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3.通过连通器经历物理模型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接受到科学态度的培养;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自身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通过船闸的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利用物理模型推导公式。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光盘、微小压强计、连通器、水槽、水。
学生:关于带鱼的调查资料。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创设情境1.课前要求学生到水产市场上观察带鱼。
查阅资料,调查带鱼的生活环境。
课堂上描述观察调查结果:市场上没有获得带鱼。
带鱼生活在深海中。
2. 展示穿着抗压服的深水潜水员问题:1.为什么没有活的带鱼呢?2.深水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抗压服?学生交流讨论。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
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经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2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是喜欢看实验和做实验,并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他们对液体压强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如果直接让他们想办法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来,未免难度过高。
然而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求知欲强,而固体、液体的压强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节设计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固体压强概念之后,再根据固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类比,进一步探究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3重点难点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活动2【活动】新课学习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
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活动3【导入】教学环节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方案三更为适合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讲义)一、知识点睛1.液体压强计算公式:,h指图象:注意:该公式适用于任何形状容器所盛装的液体产生的压强。
2.处理压强(压力)问题的一般思路:(1)判断类型(固体、液体)(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为固体压强(压力)问题,先求出压力,再根据求出压强。
原因:任何形状的固体,它对水平面的压力都等于其重力;只有当固体为柱体时,它对水平面的压强才能用p=p gh来计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为液体压强(压力)问题,先根据求出压强;再根据求出压力。
原因:任何形状的液体,都适用液体压强公式p=p gh。
只有当容器为柱体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若容器不是柱体,则不相等。
3.液体深度为h;液体密度为P;杯子的重力为G杯且昌杯子对桌面的压力杯子对桌面的压强液体对杯底的压强液体对杯底的压力二、精讲精练1.将同一压强计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所示。
这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p甲p乙。
度关系是()A.B.C.D.P产乙P「。
乙P甲P乙条件不足,无法判定4. 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底部放一个质量不计的塑料片,用手按住竖直插入水中,如图所示,塑料片距离水面的高度为h,现向管内缓慢注入酒精,当酒精的高度为h’时,塑料片恰好下落,则h′与h之比为多少?(p K=1.0X103kg/m3,p酉精=0.8X103kg/m3)5.有一重2N的圆柱形玻璃杯(杯壁厚度不计),底面积为100cm2,装有一定质量的煤油,杯底到油面的高度为20cm,放在水平桌面上(P煤油=0.8义103kg/m3,g=10N/kg)。
求:3.某同学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时,用甲、乙两种液体多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液体压强随深度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甲、乙两种液体的密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液体,甲试管竖直放置,乙试管倾斜放置,两试管液面相平,则两个试管中液体的体积/甲V乙,液体对两试管底的压强p甲p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液体的压强知识点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
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g为比例系数,大小约为9.8N/kg。
三、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等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闸、下水道的弯管。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活动理解液体压强的规律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难点: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开口塑料筒、橡皮膜、简易压强计、水、盐水、连通器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景,引入新课水中的气泡越上升变的越大渔民们发现,带鱼刚从海里被捕捞到船上差不多已经死亡了,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上述情景中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二、新课教学(一)、液体压强的产生老师演示实验: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①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②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说明: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跟固体不同,有流动性。
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③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水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二)、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教师讲述:测液体内部压强需要用压强计,结合课本介绍压强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学生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3、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填写课本P70相应内容)(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4)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物理课液体压强的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探究液体压强——物理课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液体密度和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液体容器、水桶、水、各种形状的容器、测压器、计算器、白板和黑板。
2. 学生准备:笔、纸、教科书。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液体压强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潜水时水深越深,水压越大吗?”2. 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探究活动:1. 将一个不同形状的容器放在水桶中,并向其中注入水,观察水面上升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容器形状对液体压强的影响,并让他们预测哪种形状的容器液体压强最大。
3. 使用测压器测量不同深度的液体压强,并记录数据。
4. 让学生计算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液体密度和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讨论。
知识总结:1. 教师总结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强调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液体密度和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 教师提供相关公式和示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应用: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计算水下深度的压强、水泵的工作原理等。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他们回顾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2. 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解决困难。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科书和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液体压强的应用和相关实验。
2.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液体压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反思环节的存在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液体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液体压强。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液体压强的概念: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的压强。
2. 液体压强的特点:与液体深度、密度有关,与容器形状无关。
3.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 ρgh(其中,p表示压强,ρ表示液体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液体深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和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公式的运用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和计算公式。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液体压强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压强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液体压强的概念。
2. 讲解液体压强的特点:深度、密度与压强的关系。
3. 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 ρgh。
4. 实验演示:观察液体压强的实验现象,如U型管、压强计等。
5. 学生动手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深度、密度的液体压强。
6.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压强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液体压强概念、特点和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液体压强在工程、生活中的应用,如水坝设计、船舶浮力等。
2. 介绍液体压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重大发现。
3. 引导学生关注液体压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 实验器材:压强计、U型管、液体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文章、案例等。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⒈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⒉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进一步加强变量控制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演示实验探究,总结出液体压强得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难点:探究出液体内部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三、教学准备演示用:压强计、水、盐水、酒精、大烧杯、透明盛液筒、水槽、刻度尺等四、教学内容主要内容与过程复习1什么是压力?2、什么是压强?压强跟什么因素有关?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两幅画面课件展示,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探究(一)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侧压强设计思路:根据现象→自主设计→巩固结论引导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具设计实验,提示学生先利用桌面上的器具,自主设计实验,再通过课件动画再巩固结论。
这种自主探究方式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简单、有趣,且就在我们身边,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是新课标要求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探究(二)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的探究,能让学生体验整个探究过程,是本堂课的重点,其中设计实验及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既是本堂课重点,又是难点,具体的教学过程为:1、提出问题: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猜想与假设:出示液体压强计,解释其结构及原理,并简单演示展示学生可能的猜想:猜想1: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尝试有关;猜想2: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猜想3: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重力有关;猜想4: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方向有关……3、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根据猜想,小组间通过讨论,共同设计的实验步骤:(课件展示分三步进行)探究1:研究在水下同一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探究2:研究在水下不同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探究3:研究液体内部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4、根据设计,进行实验5、对比交流,归纳结论:6、巩固成果,应用拓展: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独立回答,加强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对下节课也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液体压强教案教案标题:液体压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掌握液体压强的性质、影响因素及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液体压强的定义及计算。
2. 液体压强的性质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U型管、水、注射器、压力计、短水管等。
2. 手绘板或投影仪。
3. 相关参考资料和实验视频。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已学的压力概念,并提问:什么是压力?压力是如何产生的?2. 引发学生对液体压强的思考,提问题:当我们将一个容器装满水后,为什么底部会受到更大的压力?探究(30分钟):1.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主动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试验验证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并进行实践操作。
3. 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拓展(15分钟):1. 基于已学内容,教师展示一些有关液体压强应用的实例,如水压机和水坝等。
2. 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归纳(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要点和计算方法。
2. 学生进行小结,并将重点内容记录在笔记上。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采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并描述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液体压强相关的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液体压强的教学目标安排了引入、探究、拓展和归纳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激发了学生对液体压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通过展示实例,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压强教案-幼儿园小班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了解“压强”的含义和概念;2.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感受“压强”的大小差异;3.能够说出常见的“压强”现象。
二、教学准备1.展示材料:小球、小球桶、黄圆球、气球、棒子等;2.实验器材:手指、水壶、气球、废纸张等;3.板书:什么是压强?压强的实验体验、常见的压强现象。
三、教学步骤1. 预热(5分钟)在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还不熟悉“压强”这个概念时,老师可以先进行一些简单的预热活动,让孩子们对压强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例如:用手指按压一张废纸,比较一下用手指不同部位的压力差异。
或者用手指按压一个水壶,与用手掌的压力进行比较。
2. 导入(10分钟)1.通过示范和小球等玩具,让孩子们了解压力(力量)与面积的关系,解释什么是压力,什么是面积,从而引出“压强”概念;2.通过让孩子们观察黄圆球、气球等的变化,引出常见的压强现象。
3. 实验环节(15分钟)通过实验让孩子们感受“压强”的小差异。
1.实验一:孩子们体验用手指指尖和手心各自压实一个废纸,比较用手指指尖和手心的压强大小差异;2.实验二:孩子们体验用气球带来的压强感,将气球由孩子轮流压实;3.实验三:孩子们体验用黄球、小球桶与手指的压力差异,把小球压入不同深度的球桶里,感受压强的差异。
4. 巩固(10分钟)通过带着孩子们发现和描绘压强的一些例子,强化对这个概念的认识。
通过板书强调一下常见的压强现象,例如: 1. 大象站在脚上,会感到脚布满了痛苦的压力感; 2. 当身穿小螺旋的跑鞋踩在沙滩上时,脚好像被压住了; 3. 我们坐在椅子上,座位会感到压力。
5. 小结(5分钟)回顾上课内容,梳理讲述的重点,让孩子们更好地吸收和理解“压强”概念。
四、教学反思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对新概念的接受能力较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配合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活动,让他们能感受到“压强”的实际体验和大小差异,促进他们对“压强”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
压强教案小班教案标题:压强教案(小班)目标学生群体:小班幼儿(3-4岁)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压强这个概念,并能简单解释其含义;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探索压强的变化;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压强的概念;2. 压强的变化;3. 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平底锅;2. 一些小球(冰球、高尔夫球等);3. 笔、纸和绘图工具;4. 教具或图片资料,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介绍压强的概念。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特点,例如铁块、海绵等;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比较硬?有些物体比较软?探究与实践:1. 准备一个平底锅和一些小球,先给学生展示一下平底锅的底部,然后放上一个小球。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铁锅被小球压迫的情况,让他们触摸感受一下。
3. 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小球会对锅底产生压力?这里可以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然后给予简明的解释。
4. 让学生尝试放上不同物体(冰球、高尔夫球等),观察并比较压强的差异。
总结与延伸:1. 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资料或教具,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总结和强化压强的概念。
2. 继续开展其他实例探究,例如比较个人站在一条腿上与两条腿上的感受、比较在不同地方穿鞋的感受等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压强这个概念。
3. 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他们体验和探索压强的变化。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能否简单解释压强的概念,并理解其变化;3. 学生能否完成相关活动和绘制简单的实验结果图。
拓展活动:1. 继续开展与压强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制作简易的风车或活塞模型,观察风力或气压对其的影响;2. 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讨论;3. 引导学生提出更多与压强相关的问题,以促进深入探究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压强的概念。
液体的压强(一)
学习目标:
1.知道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且会熟练说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会说出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并且会用来解决问题。
学习探索;
【问题1】液体压强的存在
讨论: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
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
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
〖学生活动〗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
1.用手指触及注满水的塑料袋表面,你的感觉是什么?。
2.如下左图:在向玻璃管注水的过程中,玻璃管底部和侧部的橡皮膜的形状什么变化?。
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现象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总结1〗1.液体对容器和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都有压强。
【问题2】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现象〗如图所示,A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方扎上橡皮膜,
B图在侧边开口处扎上橡皮膜,会出现右图所示的现象。
〖分析〗液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向的压强;
另一方面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也有压强。
〖总结2〗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也受,
而且具有,所以液体对支撑它的容器底部和阻碍它流动的容器壁
有。
【问题3】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猜想〗你认为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跟那些因素有关?
〖方案〗
(1)如图,物理学中常利用如图所示的液体压强计测量液体压强,当探头的薄膜受压强的作用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高度差液面高度差的大小反映了薄膜所受的大小。
(2)该实验应采用什么科学方法:。
(3)完成以下实验过程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1.比较(a)、(b)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的 有关.
2.比较(e)、(f)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还跟液体的 有关.
3.比较(c)、(d)、(e)三幅图,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总结3〗
1.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______ __,且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
___ ____;
2. 同一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____ ___;
3. 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_ ______。
课堂检测:
1. 小明利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下表是小明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1)比较序号为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同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2)比较序号为l 、2、3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 ; (3)比较序号为5、6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 .
2. (1)如图是水坝的截面图,水坝筑成下宽、上窄的形状,是考虑到水对坝体 侧面有__ ___,并且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 ___。
(2)如图所示, “帕斯卡裂桶实验”表明,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 有关.
3.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容器中分别盛有水银、盐水、酒精,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相等,那么下列对甲、乙、丙三个容器中分别装的液体是( )
A.水银、盐水、酒精B.水银、酒精、盐水
C.盐水、水银、酒精D.酒精、盐水、水银
巩固练习:
1.对于液体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液体只对容器的底和侧壁有压强
B.液体重力、体积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C.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D.同一种液体的压强与跟深度成正比
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容器都是圆柱形的,但乙容器比较粗。
两容器中盛的都是水,放在水平桌面上时液面一样高。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容器中的水少些,所以水对甲容器底的压强小些
B.乙容器底面积大些,所以水对乙容器底的压强小些
C.水对两容器底的压力相等,压强也相等
D.水对两容器底的压力不相等,但压强相等
【问题一】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
1.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像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所以我们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压强的大小。
我们可以设想在此处有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设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
请推导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的压强。
液体的压强P=
=
=
=
=
=
2.从推出的公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液体产生的压强与液体的和有关。
3.注意单位:压强单位为pa,且1pa=1N/m2,公式中g的单位为N/kg,这就要求ρ的单位必须是,h的单位必须是。
3.一个盛水的试管由竖直方向逐渐倾斜.在水未从试管中流出前,水对管底的压强将( ) A.逐渐变大 B.逐渐减小 C.不发生变化 D.先变大后变小
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4.将同一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人甲、乙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所示,这两种液体的密度
大小关系是 ( )
A .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B .甲液体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体的密度
C .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D .无法判断
5.关于如图液体中以a 、b 、c 三点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盐水=103
×103
kg/m 3
) ( ) A .a 点向下压强比向上压强大 B .a 、b 两点的压强相等 C .b 点压强比C 点压强小 D .b 、c 两点的压强相等
6.如图所示,A 、B 为两个内径相同的玻璃管,内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 A 管竖直,B 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等高,则 ( )
A .A 管中液体为酒精
B .A 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比B 中大
C .A 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比B 中小
D .A 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与B 中相等
7.如图所示为三个质量相等、底面积相等的容器,倒入质量相等的水,则三容器底面上所受水压强最大的是_ ______容器,最小的是____ ___容器。
三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关系是 。
8.如图所示的三通玻璃管在两个口上都蒙上薄橡皮膜,往管中灌入水后,底部的橡皮膜向下凸出,这说明 ;侧壁的细管口上的橡皮膜向外凸出,这说明 .
9.将木块放人已盛满水的烧杯中,杯底受到的压强将 ,把木块取出后倒掉一半水,再放入木块,杯底受到水的压强比未放入木块之前 。
10.下表是某同学在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时得到的实验数据.
第6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①比较序号为_______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②比较序号为3、4、5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比较序号为_________________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课堂检测:
1.图10所示,是某同学研究液体压强时,绘制的甲乙两
种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甲乙两种液
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其中_______液体是
水。
2.某潜水艇的体积为100m3,质量为6×104kg,如果使它悬浮在海中某处,它的上表面距海面20m,已知海水的密度为1.03×103kg/m3,g取10N/kg。
求潜水艇上表面受到海水的压强大小.
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波川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遭受的一次重大灾难,目前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地震形成了三十多处堰塞湖,严重威胁着下游群众的生命安全,水文工作者正在昼夜监测这些堰塞湖水位。
某堰塞湖水位已达到64m,假设湖堤底部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7 ×105Pa,那么水面最多还能上升几米?
4.一个长方体游泳池水深2m,池底面积为1200m2(g取10N/kg)。
求:(1)池底受到水的压强。
(2)池底受到水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