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抗菌性能----谭--华南理工大学学报07---锌-季铵
- 格式:pdf
- 大小:291.19 KB
- 文档页数:6
季铵盐柱撑层状α-磷酸锆及长效抗菌性能研究谢瑜珊;蔡祥;廖马花;颜文艳;谭绍早【摘要】采用离子交换法将三种季铵盐,十烷基三丁基溴化铵(DTBA),十二烷基三丁基溴化铵(DDTBA),十四烷基三丁基溴化铵(TDTBA)交换到层状α-磷酸锆(α-ZrP)的层间得到季铵盐柱撑鏻酸锆,考察了季铵盐的种类和用量对季铵盐改性磷酸锆的结构、形态、热稳定性和长效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季铵盐已经成功插入层状α-磷酸锆的层间,且改性磷酸锆的层间距随着季铵盐烷基链的增加而增大.季铵盐含量为21.8 mass%的DDTBA-ZrP1.0显示良好的耐热性、耐水性和长效抗菌性能.【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4)002【总页数】4页(P169-172)【关键词】柱撑层状α-磷酸锆;季铵盐;热稳定性;耐水性;长效抗菌性能【作者】谢瑜珊;蔡祥;廖马花;颜文艳;谭绍早【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74.4季铵盐是新一代高效、广谱、低毒杀菌剂,具有泡沫低、粘泥剥离能力强和宽的pH值适用范围等特点,是制备长效抗菌材料的良好活性基团[1]。
近年来,以粘土为载体的季铵盐材料抗菌活性优良、耐水性好,成为研究热点[2-4]。
然而,粘土纯度低,粒子大且分布宽,并且其高粘度使清洗困难。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些可以克服现有粘土缺点的新型层状化合物作为季铵盐的载体。
层状-鏻酸锆(-ZrP)是一种具有较强离子交换能力的阳离子型层状化合物,被广泛用作离子交换剂[5]、催化剂、有机插层载体[6-7]。
将季铵盐插入-ZrP中有望制备出抗菌性能优良、热稳定性好的新型抗菌材料。
因此,作者采用循环水热法合成-ZrP,然后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不同季铵盐柱撑的-ZrP,并研究其热稳定性和长效抗菌活性。
季铵盐型抗菌树脂合成及其漆膜的抗菌性能
黄颖虹;郑成;毛桃嫣;林璟;陈鹏;陈瑞兰
【期刊名称】《化工学报》
【年(卷),期】2015(0)S2
【摘要】采用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季铵盐型抗菌树脂,通过漆膜的抑菌圈测试、抗菌率测试以及模拟不同环境对漆膜抗菌效果的影响测试对抗菌树脂的抗菌性能进行了评价,并考察了抗菌树脂漆膜的力学性能。
结果表明:季铵盐抗菌剂的含量为6%时,漆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均能达到99%以上。
在此含量下,对漆膜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且漆膜具有良好的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漆膜被擦拭1000次后,其抗菌率仍能达到95%以上,具有良好的抗菌持效性能。
【总页数】7页(P473-479)
【关键词】季铵盐;树脂;抗菌性能;漆膜
【作者】黄颖虹;郑成;毛桃嫣;林璟;陈鹏;陈瑞兰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630.1
【相关文献】
1.钨取代Keggin型钼系杂多酸季铵盐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抗菌性能研究 [J], 杨万丽;蒋方正;张程理;苏兆轩;陈林;马荣华
2.季铵盐型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性能 [J], 雷万学;韩春亮;赵雪萍;林钰;张廷
有
3.季铵盐型抗菌玻璃纤维膜的抗菌性能研究 [J], 骆霁月;李国平;孟繁轲;马依文;夏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季铵盐类抗菌剂的研究进展季铵盐类抗菌剂的研究进展随着⽣活⽔平的提⾼,⼈们对⽣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
⾃然界中存在着⼤量的微⽣物,有害微⽣物对⼈和动、植物有极⼤的危害,影响⼈们的健康,甚⾄危及⽣命。
微⽣物还会引起各种材料的分解、变质和腐败,带来重⼤的经济损失。
由此,具有抗菌和杀菌功能的材料越来越受到⼈们的关注,抗菌材料的⽣产已成为⼀个新兴的产业。
1 季铵盐抗菌剂研究季铵盐类抗菌剂是研究较多的⼀类有机抗菌剂,⾃1935年德国⼈G.Domark发现烷基⼆甲基氯化铵的杀菌作⽤并利⽤其处理军服以防⽌伤⼝感染以来,季铵盐类抗菌剂的研究⼀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前该类抗菌剂已经发展到第五代。
FraI1k1in发现长链烷基季铵盐基团就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能,作为季铵盐类的⼀个主要品种,这类抗菌剂的抗菌作⽤随季铵盐类结构变化的⼀般规律是同类季铵盐烷基链短的毒性要⽐烷基链长的⼤;在烷基链长相同时,带苄基的毒性要⽐带甲基的⼩;单烷基的毒性要⽐带甲基的⼩,单烷基的毒性要⽐双烷基的⼤。
随着烷基链的增长,抗菌能⼒增强;但到⼀定长度,抗菌⼒反⽽下降。
对于⼩分⼦季铵盐抗菌剂的抗菌活性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分⼦抗菌剂存在易挥发、不易加⼯、化学稳定性差等缺点。
⼈们发现带有长链烷基的⾼分⼦季铵盐基团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同时⾼分⼦季铵盐抗菌剂不会渗透进⼈的⽪肤,还具有⽐⼩分⼦抗菌剂更好的抗菌性能,因此⾼分⼦季铵盐抗菌剂成为当今研究和开发的⼀个热点。
本⽂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季铵盐类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应⽤和今后的发展作了评述。
1.1 ⽔溶性季铵盐抗菌剂研究⽬前⽔溶性的⼩分⼦和⾼分⼦季铵盐抗菌剂已经⼴泛应⽤于⽔处理、⾷品、医疗卫⽣和包装材料等领域。
将抗菌基团键合到⾼分⼦⾻架上,制得的⾼分⼦抗菌材料,可提⾼抗菌基团的密度,从⽽提⾼抗菌性能。
⽬前以共价键连接的⾼分⼦抗菌剂研究主要是季铵盐、季镌盐及吡啶盐型。
US 5411933[2J报道了⼀种季铵盐抗菌剂,其结构的显著特征为季氮上带有不饱和的丙炔基,这类化合物具有极⾼效、⼴谱的抗菌活性,其对⼤肠杆菌的MIC⼩于4 ,对曲霉属的MIC⼩于1.6 。
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研究王帆;郑先哲【摘要】基于纳米材料的抗菌特性,采用纳米沸石银和纳米沸石锌作为抗菌材料,研究其对垃圾堆肥样品的抑菌效果.研究结果如下:2种纳米材料均具有抗菌作用.从同一菌液浓度的抑菌圈大小看,纳米沸石-Ag对细菌的抑制效果优于纳米沸石-Zn,这2种材料的抑菌圈大小均随着菌液稀释度的增大而增大;纳米沸石-Ag的最小抑菌浓度为3 mg/mL,最大杀菌浓度为28 cfu/mL.而纳米沸石-Zn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5 mg/mL,最大杀菌浓度为0.28 cfu/mL.纳米复合沸石的质量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抑菌效果越好.综合比较,纳米沸石-Ag抑菌效果优于纳米沸石-Zn.【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16)002【总页数】4页(P122-124,128)【关键词】纳米沸石银;纳米沸石锌;堆肥;抗菌【作者】王帆;郑先哲【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30;大连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22;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99主要研究纳米材料应用和固体废物处理。
纳米抗菌材料是在纳米技术出现后,将抗菌剂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制备成纳米级抗菌剂,再与抗菌载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制备而成的具有抗菌功能的材料。
随着近几年对纳米抗菌剂、载体及制备方法的广泛研究,纳米抗菌材料的种类愈来愈丰富多彩,制备方法趋于成熟,应用领域也愈来愈广[1]。
目前,纳米抗菌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剂,其抗菌的广谱性和高效性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市场上已经出现抗菌陶瓷、抗菌涂料及抗菌织物等纳米抗菌产品[2-3]。
关于金属离子纳米材料的抑菌机理存在2种假说:酶阻断说、活性氧说[4-6],尚无定论。
而前者是由于金属离子与细菌细胞接触时穿透细胞膜,与细菌中巯基(-SH)反应,使细菌的蛋白凝固,从而破坏细胞合成酶的活性,使细菌失去增殖能力而死亡,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缓释过程。
季铵盐胶束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关雅元;刘畅;孟凡翠;苏玉玲;赵礼礼;罗建斌【摘要】为了研究季铵盐胶束是以胶束的形式抗菌还是以胶束解体后的单体形式与细胞膜结合达到抗菌效果,制备了一种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该表面活性剂可以自组装成非交联胶束,还可以通过含有酯键的交联剂获得表面交联胶束.交联胶束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能解交联形成解交联胶束.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和动态光散射对合成的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分析,通过最低抑菌浓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探讨了胶束的抗菌性能.【期刊名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3)003【总页数】7页(P256-262)【关键词】季铵盐;表面交联;胶束;抗菌机理【作者】关雅元;刘畅;孟凡翠;苏玉玲;赵礼礼;罗建斌【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R318.08半个多世纪以来,季铵盐抗菌剂(QACs)已经被普遍用于临床和日常环境中.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季铵盐抗菌的主要机理是阳离子抗菌剂对细菌细胞膜造成破坏.QACs 作用的一般机理可大致分为六个步骤:(1)吸附在细菌的表面;(2)穿透细胞壁;(3)与细菌细胞膜结合;(4)破坏细菌细胞膜组分;(5)细菌胞内物质泄漏(K+、DNA、RNA等);(6)细菌死亡[1-3].许多研究指出,季铵盐分子的疏水性,吸附性,电荷密度和抑制微生物生理活性构成了定量结构和活性之间的联系[3,4-6].疏水的烷基的长度也会影响季铵盐的抗菌活性,较长的疏水烷基链的季铵盐具有更好的抗菌活性.它的生物活性随碳链的增长而增强然后到达临界值后减弱的现象被称为“截断效应”[7].目前认为季铵盐抗菌与细胞膜的特异性相关,即季铵盐与细胞膜作用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虽然它们的抗微生物作用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但它主要归因于它们破坏和崩解细胞膜的能力.许多研究提出两亲分子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最小抑菌浓度(MIC)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刘的小组发现,阳离子抗菌剂的MIC接近其CMC[8].一些研究已经指出,QAC的抗菌活性是一种表面活性剂的功能[8-10].因此,假设季铵盐的杀菌过程在形成胶束后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有两种可能的机制,一种是胶束形式,另一种是在胶束解体后以单体形式作用,多数研究认为从胶束中解体的季铵化合物的疏水端插入细胞膜造成细菌死亡的主要原因[11].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单季铵盐单体不能通过表面交联剥离和插入细胞膜.因此,交联胶束的杀菌能力将下降甚至消失.本文的目的是探讨QAC的作用机理,以验证其杀菌能力是否取决于胶束的结构. 为了验证杀菌机理,制备了作为表面活性剂的4-十二烷氧基苄基三炔丙基溴化铵和作为交联剂的2-叠氮基乙酸乙酯.通过未交联胶束(NCM),表面交联胶束(SCM)和解交联胶束(DCM)的抗菌作用来验证杀菌的机理.1.1 材料4-十二烷氧基苄基三炔丙基铵依据张的文献制备[11].叠氮化钠(NaN3)和氯化铜(CuCl2)购自中国科龙试剂有限公司.溴丙炔购自上海海曲化工有限公司.2-溴乙醇购自中国阿法埃莎化工有限公司.溴乙酰溴购自成都最佳试剂公司.抗坏血酸钠和脂肪酶购自中国阿拉丁工业公司.红曲霉购自上海灵津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胰蛋白酶大豆琼脂培养基(TSA)和胰蛋白酶大豆液体培养基(TSB)购自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No.6538)和大肠杆菌(ATCC No.25922)菌株来自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1.2 交联剂的合成1.2.1 溴乙酸2-溴乙酯的制备将2-溴乙醇(100 mmol,12.49 g)溶解在二氯甲烷(30 mL)中并装入圆底烧瓶中.随后加入碳酸钾(130 mmol,17.96 g)的水(30 mL)溶液.将烧瓶在冰浴中冷却,向烧瓶中逐滴加入溴乙酰溴(130 mmol,26.24 g)的二氯甲烷(30 mL)溶液.2小时后终止反应,分离有机相,用硫酸镁干燥,过滤并蒸发,得到产物.1.2.2 2-叠氮乙酸乙酯的制备将溴乙酸2-溴乙酯(2.44 g)和叠氮化钠(NaN3,1.95 g)在DMF(30 mL)中的溶液搅拌并在80℃加热48小时,得到最终的糊状溶液.48小时后,将溶液冷却,倒入水(600 mL)中,用乙醚(3×100 mL)萃取.合并有机部分,干燥(MgSO4),过滤并除去溶剂,得到黄色油状2-叠氮基乙酸乙酯.1.2.3 交联剂的表征使用氘代氯仿(CDCl3-d6)作为溶剂测交联剂的核磁氢谱(1H-NMR).1.3 胶束的制备1.3.1 NCM的制备首先将表面活性剂(9.73 mg,0.02 mmol)溶解在2.0 mL去离子水中.然后将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分钟,得到透明的胶束溶液.1.3.2 SCM的制备首先将表面活性剂(9.73 mg,0.02 mmol)溶解在2.0 mL去离子水中.然后将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分钟,得到透明的胶束溶液.然后滴加溶解于DMF中的交联剂(3.8 mg,0.02 mmol),随后将溶于水的CuCl2(0.0672 mg,0.0005 mmol)和抗坏血酸钠(0.99 mg,0.005 mmol)加入到胶束溶液中.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缓慢搅拌24小时.当反应完成时,将溶液转移到透析膜(MWCO:14000 Da)中,并且用去离子水透析2天[13].1.3.3 DCM的制备0.3%脂肪酶加入到SCM中并搅拌24小时,将胶束移至透析袋(MWCO:14000 Da)中,并且用去离子水透析2天.1.4 胶束的表征使用英国(Malvern Zetasizer Nano,Zen 3690,Malvern)Zetasizeranalyer测量胶束在水溶液中的的粒径和Zeta电位.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Tecnai G2 F20透射电子显微镜,Royal Dutch Philips Electronics Ltd.荷兰)在200Kv的加速电压下观察未交联胶束,表面交联胶束和交联胶束的形态,用磷钨酸2%阴性染色.核磁使用氘代氯仿(CDCl3-d6)作为溶剂,由安捷伦400 MHz核磁共振波普测定仪测试.1.5 NCM的CMC表面活性剂的CMC利用芘作为荧光指示探针,胶束浓度范围为从1.0×10-5到0.2 mg mL-1,最终芘的浓度为5.2×10-6M.在荧光测量之前,芘和胶束的混合溶液避光超声处理4小时.通过荧光计(美国瓦里安公司Cary Eclipse荧光分光光度计)波长范围在285至355 nm,激发和发射波长为372 nm,狭缝为5 nm.1.6 抗菌试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No.6538)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ATCCNo.25922)被选作实验菌种.实验菌株在实验前用固体培养基连续传代培养3次.细菌悬浮液配制:将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No.6538)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ATCC No.25922)在胰蛋白酶大豆液体培养基(TSB)中培养18小时37℃,200 rpm.用TSB将细菌悬浮液稀释至5×106CFU/mL.通过肉汤微量稀释法测量表面交联胶束和未交联胶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超净实验台上,将100 μL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大豆液体培养基(TSB)加入96孔板中,之后将100 μL胶束混合到第一孔中,从第一孔取出100 μL至第二孔,取出100 μL从第二孔至第三孔,以此类推.接着,依照上述方法稀释胶束.最后,将100 μL 细菌悬浮液(5×108CFU/mL)加入每个孔中培养18小时.加入红四氮唑(10 μL,5 mg/mL)于96孔板中显色,观察记录显色情况[14].1.7 微生物的TEM胶束处理后的细菌形貌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仪器型号为FEI Tecnai G2F20FE-TEM.将细菌溶液(1.5 mL)与0.5 mL NCM溶液和SCM溶液一起培养,8小时后,NCM的致死剂量为18.95 ppm,SCM为927.8 ppm.将溶液在5000 rpm下离心10分钟,除去上清液.样品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三次(每次15分钟),然后在不同浓度的乙醇中梯度脱水.2.1 交联剂的合成和表征图3为合成的交联剂的1H-NMR.由图可知δ为4.45 ppm(峰b),3.79 ppm(峰c)和3.48 ppm(峰a)的峰对应溴乙酰溴上的质子.δ为4.23 ppm(峰e),3.74ppm(峰f)和3.41 ppm(峰d)的峰对应2-叠氮基乙酸乙酯的质子.说明交联剂的成功合成.2.2 胶束的表征如图4所示,通过激光粒度散射仪测定的未交联胶束,表面交联胶束和解交联胶束的流体动力学直径分别为190.93 nm,136.02 nm和187.27 nm,具有单峰尺寸分布(图4).由于交联胶束的链段更紧凑,交联的胶束的粒径通常小于其未交联胶束[15].与NCM和DCM胶束分别相比SCM的粒径减小了约54.9和51.25 nm,表明SCM成功交联,DCM成功地解交联.通过胶束的TEM表明,组装的胶束为球形形态,NCM,SCM和DCM的平均直径分别为(图5A、B和C)52 nm、34 nm和48.75 nm.DLS和TEM之间的胶束尺寸的差异可以归因于胶束的脱水状态.2.3 NCM的CMC通过使用芘作为探针的荧光光谱测定CMC.利用吸光度的的比值I337/I333.5随着胶束浓度的变化的拐点即为临界胶束浓度.由图6所得出的NCM的临界胶束浓度为16.89 ppm.2.4 抗菌实验NCM,SCM和DCM胶束的MIC列于表1中.SCM的杀菌能力已经降低.NCM,SCM和DCM胶束的Zeta电位在表1中,DCM的Zeta电位降低到0.753 mV,几乎是中性的.正电荷的值较低表示酯键水解.表面活性剂的正电荷被酯键水解的负电荷中和.DCM的抗菌活性差可能是由电中性的胶束不能吸附到细菌表面导致.2.5 微生物的TEM如图7B所示,在用NCM处理后的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受到破坏.如图7C所示,在SCM溶液处理后,其具有较弱的杀菌效果.这种现象表明,在细菌体内的脂肪酶的存在下交联胶束的酯键发生水解,因而其具有很小的抗菌活性.本文研究了季铵盐胶束的抗菌性能,通过合成一种水溶性的表面活性剂,和具有在脂肪酶存在的条件下可以断键的酯基交联剂,制备了NCM、SCM和DCM.通过对材料的核磁和对胶束的DLS、Zeta电位,TEM等表征证明了材料的成功合成和胶束的成功制备.通过MIC和与胶束共同培养的大肠杆菌的TEM实验,证明了季铵盐胶束具有很强的抗菌性.交联胶束的交联剂在细菌的脂肪酶存在的情况下会发生断键,实验中可以看出其对脂肪酶的刺激响应性.本文为探究季铵盐胶束的抗菌方式的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想法和方案.【相关文献】[1]TISCHER M,PRADEL G,OHLSEN K,et al.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and their antimicrobial potential:targets or nonspecific interactions?[J]. ChemMedChem,2012,7(1):22-31.[2]CHEN C Z,BECK-TAN N C,DHURJATI P,et al.Quaternary ammonium functionalized poly(propylene imine)dendrimers as effective antimicrobials: Structure-activitystudies[J].Biomacromolecules,2000,1(3):473-480.[3]GILBERT P,MOORE L E.Cationic antiseptics:diversity of action under a common epithet[J].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5,99(4):703-715.[4]IOANNOU C J,HANLON G W,DENYER S P.Action of disinfectant 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J].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07,51(1):296-306.[5]MÜLLER G,KRAMER A.Biocompatibility index of antiseptic agents by parallel assessment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cellular cytotoxicity[J].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2008,61(6):1281-1287.[6]KÜGLER R,BOULOUSSA O,RONDELEZ F.Evidence of a charge-density threshold for optimum efficiency of biocidal cationic surfaces[J].Microbiology,2005,151(5):1341-1348.[7]BALGAVý P,DEVÍNSKY F.Cut-off effects in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surfactants[J].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1996,66:23-63.[8]LIU L,XU K,WANG H,et al.Self-assembled cationic peptide nanoparticles as an efficient antimicrobial agent[J].Nature Nanotechnology,2009,4(7): 457-463.[9]MASSI L,GUITTARD F,GERIBALDI S,et al.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highly fluorinated bis-ammonium sal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03,21(1):20-26.[10]MASSI L,GUITTARD F,LEVY R,et al.Enhanced activity of fluorinated quaternary ammonium surfactants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J].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09,44(4):1615-1622.[11]ROCCHIGIANI L,BELLACHIOMA G,CIANCALEONI G,et al.Anion‐Dependent Tendency of Di-Long-Chain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to Form Ion Quadruples and Higher Aggregates in Benzene[J].ChemPhysChem,2010,11(15):3243-3254.[12]ZAPATA P A,PALZA H.Polyethylene‐based Bio‐a nd Nanocomposites for PackagingApplications[J].Polyethylene‐Based Biocomposites and Bionanocomposites,2016:365-404.[13]ZHANG S,ZHAO Y.Facile synthesis of multivalent water-soluble organic nanoparticles via“surface clicking”of alkynylated surfactant micel les[J]. Macromolecules,2010,43(9):4020-4022.[14]NEDERBERG F,ZHANG Y,TAN J P K,et al.Biodegradable nanostructures with selective lysis of microbial membranes[J].Nature chemistry,2011,3 (5):409-414. [15]WU Y,CHEN W,MENG F,et al.Core-crosslinked pH-sensitive degradable micelles:a promising approach to resolve the extracellular stability versus intracellular drug release dilemma[J].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12,164(3):338-345.。
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E.coli肽聚糖双糖亚单位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
它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肽聚糖双糖亚单位组成的区别在于______和______。
2、最先发现噬菌体的是______,他在培养______时在菌苔上发现了透明斑点。
3、微生物生物氧化的过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4、光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的能源是______,氢供体是______,基本碳源是______,其代表性微生物如______和______等。
5、真菌菌丝具有的功能是______和______。
6、微生物在其体制等方面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7、若干常用抗生素的抗菌谱是:青霉素以抗革兰氏______性菌为主,链霉素以抗革兰氏______性菌和______为主,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属广谱抗生素,可抗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抗真菌的抗生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8、微生物寄生于其他微生物的例子如______、______;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的例子如______;微生物寄生于动物的例子如______。
9、外源DNA导入原核细胞可以采用以下3种方法:______方法,即重组质粒载体导入感受态细胞;______方法,即重组噬菌体DNA或重组噬菌质粒导入感受态细胞;______方法,即外源DNA被包装成λ噬菌体颗粒导入宿主细胞。
10、常用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剂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二、判断题11、质粒与染色体DNA一样,失去质粒,细菌细胞就会死亡。
()12、在配制异养微生物培养基时,实际上只要加入6种营养要素中的4~5种即可。
()13、无氧呼吸的最终氢受体只有氧化态无机盐一种类型。
可生物降解的织物柔软剂——季铵酯∙作者:岳霄∙关键词:生物降解性,季铵酯,织物柔软剂∙概述:∙洗衣和清洁产品是S最大的消费领域,其巨大的消费量使得S 的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生物降解性好的S对生物圈更为友好。
季铵酯是最近才大量使用的新的柔软剂成分.其降解性大大优于时下常用的柔软剂成分。
本文综述了季铵酯的合成、性能和工业应用性能,对生物降解性也做了评述。
∙内容:∙织物柔软进入家用洗衣程序已有50年的历史。
1955年美国生产出世界上第一种柔软剂,l0年后在欧洲和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的产品,现在柔软剂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
织物柔软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织物手感和防止静电.并且还可赋予织物清新悦人的味道。
此外,柔软剂还可应用于纤维工业.增加织物的柔软性.提高织物的耐磨性和撕裂强力。
世界柔软剂市场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势头。
表l是近几年世界柔软剂的消费情况。
织物柔软剂最主要的成分是C.S.早在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初就发现了c—S,当时,c-S的用途主要是利用其抑菌性,用于化妆品及相关制品的杀菌和防腐。
由于c—S具有保持和恢复织物风格的功能,1940年代,大量c—S被应用于织物处理中的纤维整理和织物护理,柔软剂的用途才真正体现出来。
1950年代,美国出现的第一种柔软剂是基于二氢化牛脂基二甲基氯化铵配制的,具有很好的润滑性和抗静电性。
目前,家用柔软剂使用的c—S主要是三类季铵盐:二烷基二甲基季铵盐,二酰氨基烷氧基季铵盐,咪唑啉季铵盐。
近几年环境因素成为柔软剂成分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美等国,生物降解性良好的季铵酯已成为家用柔软剂的主要成分。
由于季铵酯是酯一氨基连接.这种结构使其更易降解,季铵酯的生物降解性是DH TD M全c的2~3倍。
因此,季铵酯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柔软剂成分。
1、柔软机理作为织物柔软剂的c—S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憎水的长链烷基,另一部分是亲水的无机基团,可使c—S在水中分散。
C-S在加至水中时.在降低水表面张力的同时.C-S的憎水部分离子化形成带阳电荷的离子,这是c—S发挥柔软性能的主要部分,因为大多数织物带有负电荷,离子化的憎水基团被织物吸附,并留在织物上,憎水基团的脂肪长链润滑织物.产生柔顺效果。
微生物产生的抗菌肽研究状况闵建,李理(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抗菌多肽是微生物、植物、动物中由基因编码,核糖体合成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蛋白质、不同蛋白的复合物或者蛋白与糖、脂的复合物。
动物和植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比较成熟,大多都已经知道其抗菌机理,而微生物研究较多的抗菌多肽是放线菌产生的抗菌多肽,对于细菌、酵母、霉菌和藻类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主要综述了国内外细菌、真菌、霉菌和藻类产抗菌多肽以及它们的抗菌机理。
关键字:抗菌多肽,细菌,抗菌机理Current Research on Antibacterial Polypeptides Produced by MicroorganismMin jian Li Li(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 Antibacterial polypeptides are complexes conjugated with carbohydrate or lipids. These complexes are encoded by Gene and synthesized by Ribosome. Antibacterial polypeptides isolated from animals and plants were well-known and the principles were studied. However, less antibacterial polypeptides were isolated from microorganism such as bacterium, yeast, mould and algae. The antibacterial polypeptides isolated from microorganism and the principle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words: antibacterial polypeptide, bacterial, principle前言抗菌多肽是生物产生的一类抵御原微生物的防御反应的多肽,它的分子量小、水溶性好、耐热性强、无免疫原性、抗菌谱广等特定,有可能成为一种高效、低毒并且无残留危害的抗菌、抗病毒、抗癌新药,甚至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抗菌肽基因导入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内,用于大批量生产或进行动植物的抗病育种。
季铵盐及其在抗菌材料中的应用陈一宁;但年华;肖世维;陈娇;但卫华【摘要】The antimicrobial performances,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are introduce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antibacterial materials are reviewed, and the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antibacterial materials in the future is predicted.% 介绍了季铵盐的抗菌性能、抗菌特点与抗菌机理,综述了不同类型季铵盐及其在抗菌材料中的应用,展望了季铵盐抗菌材料未来发展的方向。
【期刊名称】《西部皮革》【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5页(P13-16,21)【关键词】季铵盐;抗菌;材料【作者】陈一宁;但年华;肖世维;陈娇;但卫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65;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65;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0065;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65;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65;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13.791 引言抗菌是指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细菌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1],一般包括杀菌和抑菌。
抗菌材料是一类具有抑菌和杀菌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可以通过添加或复合的方式赋予普通产品一定的抗菌自洁功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