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11.80 KB
- 文档页数:4
结核检验项目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为了及早发现和治疗结核病,医学界开展了多种结核检验项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结核检验项目,以及其作用和操作步骤。
一、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是诊断结核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项检验通过注射结核菌素溶液到皮下,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情况来判断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注射后48-72小时,如果注射点周围形成红斑和硬结,直径大于5毫米,则说明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
二、结核病原学检验结核病原学检验是通过检测痰液、组织活检等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来确定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常用的方法有涂片法、培养法和PCR法。
涂片法是将样本涂抹在玻璃片上,经染色后观察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
培养法是将样本放入培养基中培养,待菌落形成后进行进一步鉴定。
PCR法是通过扩增结核分枝杆菌DNA的特定片段来检测其存在。
三、结核抗体检测结核抗体检测是通过检测人体内特定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
这种方法可以辅助结核病的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
目前常用的结核抗体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免疫分析法(FIA)。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水平来判断感染情况。
四、结核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核药物敏感性检测是为了确定结核病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常用的方法有比例法和荧光法。
比例法是将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物与不同浓度的药物一起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来判断药敏性。
荧光法是通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物中的荧光信号来判断抗药性。
结核检验项目的开展,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治疗结核病,减少疾病的传播。
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核病原学检验、结核抗体检测和结核药物敏感性检测等项目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结核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控制结核病的蔓延起到重要作用。
希望通过这些结核检验项目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更好地保护人们的健康,并减少结核病的发病率。
结核病的诊断标准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常采用一定的诊断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为结核病。
下面将介绍结核病的诊断标准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症状和体征:结核病患者常常出现持续性咳嗽、咳痰、低热、乏力等症状。
体检时,可发现有肺部湿性啰音、肺部广泛收听啰音、肺部实质音变震颤等。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全身症状、纳差、消瘦等表现。
2. 结核病相关病史:结核病患者常有结核病家族史、结核病接触史、结核病疫区居住史等,这些病史与结核病的发病具有相关性。
3.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X线片、胸部CT扫描、胸部MRI等。
在影像学上,可以观察到肺部浸润、空洞、纤维化、胸膜增厚等病变。
这些影像学表现可以作为结核病的诊断依据。
4. 病原学检查:结核病的病原学检查主要是通过痰涂片涂片镜检、痰培养、痰PCR等方法来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
痰涂片涂片镜检可以直接观察到结核分枝杆菌。
痰培养可以将痰样本进行培养,以确认结核分枝杆菌种类及其耐药情况。
痰PCR可以通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DNA/RNA片段来进行结核病的诊断。
5. 其他实验室检查:如结核菌素皮肤测试(PPD试验)、结核抗体检测等。
PPD试验是常用的结核病筛查方法,但其结果不能作为诊断结核病的依据。
结核抗体检测是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结核抗体的存在来判断结核病,但由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目前尚未成为结核病的常规诊断方法。
综上所述,结核病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症状和体征、结核病相关病史、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等。
同时,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经过综合判断来确定是否为结核病。
在诊断过程中,应该排除其他肺部疾病,以确保患者正确地接受结核病的治疗和管理。
简述肺结核流行病学的三个环节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病原学调查、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调查。
一、病原学调查病原学调查是肺结核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环节,通过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特征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了解其分布情况和流行趋势。
病原学调查包括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类、毒力、耐药性和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可以确定不同菌株的特征,为后续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
二、传播途径肺结核的传播途径是肺结核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二环节,了解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
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感染结核病。
此外,肺结核还可以通过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研究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流行学调查、分子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等方法进行。
三、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肺结核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三环节,通过对人群中肺结核发病率、死亡率和感染率等指标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肺结核的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疫情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方法。
疫情调查可以了解肺结核的发病情况和分布特点,病例-对照研究可以研究危险因素与肺结核发病的关系,队列研究可以观察人群中肺结核感染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总结起来,肺结核流行病学研究的三个环节分别是病原学调查、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调查。
病原学调查主要研究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征,传播途径研究肺结核的传播方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肺结核的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
这三个环节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对肺结核流行病学的全面认识,为预防和控制肺结核提供科学依据。
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传染病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其中,结核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影响着全球许多国家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结核病每年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亡,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健康威胁。
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治疗的关键,然而,近年来,结核病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突出。
据研究,全球每年有50万人被诊断为药物耐药性结核病,患者的治疗难度和治愈率也随之降低。
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规范、不恰当的抗结核药物使用。
据研究,如果患者没有遵循抗结核药物使用建议的话,他们患上耐药性结核病的风险将增加约4倍。
再加上全球的结核病患者大多生活在经济不发达国家,治疗经济负担重,因此规范抗结核药物使用是防治结核病、减少结核病药物耐药性的关键。
为了解决结核病耐药性的问题,并帮助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许多机构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抗结核药物的机制进行研究。
最终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原因是具体的药物突变,因此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和药物与细菌相互作用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药物的研究,了解药物与结核框架形式的交互以及药物与治疗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可以针对药物突变进行分析和设计。
这项研究为研发新型的、高效的、药物耐药性低的抗结核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研究药物耐药性的遗传基础。
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不断进化的病原体,因此对药物耐药性的遗传基础的研究非常重要。
研究人员可以从结核病药物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慢病毒进化过程以及传染性和治愈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探究耐药基因和普通基因的区别,预测某些变异基因的扩散趋势和决定耐药性。
最后,改善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减少药物耐药性的风险。
这包括提高药物的使用规范、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改善病毒监测和控制的效率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加强结核病药物研究的全球合作和协调以及发展新型的治疗策略,例如联合疗法、药物早期筛选等。
初、复治患者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分析郑扬;赵雁林【摘要】目的了解专科医院初复治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及耐药谱.方法研究随机选取了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500株涂片阳性的初复治肺结核患者痰标本,分离培养后对15种抗结核药物包括利福平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括吡嗪酰胺(PZA)、阿米卡星(Am)、卡那霉素(Km)、卷曲霉素(Cm)、氧氟沙星(Ofx)、左氧氟沙星(Lfx)、莫西沙星(Mfx)、对氨基水杨酸(PAS)、丙硫异烟胺(Pto)、利奈唑胺(Lzd)、乙硫异烟胺(Eto)通过MEGIT 960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实验纳入的500例结核分枝杆菌样本,菌种鉴定结果显示71株为NTM,另外有12株培养污染.其余417例菌株进行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包括INH、RFP、Sm、EMB)的耐药表型实验,耐药率为47.2%(95%CI:42.5%~52.0%),MDR耐药率为28.2% (95% CI:24.4%~33.1%).复治病例的总耐药率和MDR耐药率的病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初治患者(P =0.000).417株结核分枝杆菌在完成4种一线抗结核耐药表型实验后,采用数字表法按照一定比例筛选了全敏感和耐药株共150例,进行后续11种抗结核药物(包括PZA、Am、Km、Cm、Ofx、Lfx、Mfx、PAS、Pto、Lzd、Eto)的耐药表型实验,5例发生污染,剩余145例结核分枝杆菌对PZA、Am、Km、Cm、Ofx、Lfx、Mfx的复治患者耐药率均显著高于初治患者(P<0.05),对于PAS、Pto、Lzd、Eto 4种药物,初复治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初复治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较高,应进一步加强结核病患者管理.%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drug resistance among new and retreatment TB patients from special hospital.Methods Totally 500 smear positive TB patients from June 2013 toDecember 2014 in Beijing Chest Hospital were enrolled.Phenotypic susceptibilities to cultured isolates were analyzed in 15 anti tuberculosis drugs by MGIT 960,include Isoniazid (INH),Rifampicin (RFP),Streptomycin (STR),Ethambuto (EMB),Kanamycin (Km),Amikacin (Am),Capreomycin (Cm),Ofloxacin (Ofx),Levofloxacin (Lfx),Moxifloxacin (Mfx),Paza-aminosalicylate (PAS),Protionamide (Pto),Linezolid (Lzd),Ethionamide (Eto),Pyrazinamide (PZA).Results A total of 500 TB cases were enrolled.71 samples among these were NTM infection and 12 samples were contaminted.The rest of 417 of cases infected with Mycobacteriuma,and the rate of drug resistance was 47.2% (192/417) and the MDR rate was 28.2% (120/417).The re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ew in any drug resistance rate and MDR rate (P =0.000).100 of the retreatment isolates and 50 of the new isolates with Mycobacteriuma were selected to do the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in 11 subsequent anti tuberculosis drugs(include:PZA,Am,Km,Cm,Ofx,Lfx,Mfx,PAS,Pto,Lzd,Eto).Five cases were contaminated,and in the rest of the cases,48 was the new and 97was the retreatment.The rate of the drug resistance to PZA,Am,Km,Cm,Ofx,Lfx,Mfx for the re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ew (P < 0.05).The rate of drug resistance to PAS,Pto,Lzd and Eto for the new and reteartment were no markedly differential in statistics.Conclusion This study further confirmed the rate of drug resistance in retreatment cases is higher,and the management of tuberculosis patients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7(046)004【总页数】6页(P22-27)【关键词】结核;药敏试验;复治病例【作者】郑扬;赵雁林【作者单位】102206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102206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结核病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传染病杀手,2015年WHO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2014年有960万例罹患结核病,150万例死于该疾病[1]。
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
目前,结核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已经有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进化和抗药性的出现,人类与结核病之间的斗争仍然在进行。
结核分枝杆菌的种类很多,据估计约有150种,但其中只有少数能够感染人类。
因此,在进行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时,需要对病原体进行准确鉴定。
传统鉴定方法主要基于形态学、生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但是这些方法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且存在误判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逐渐成为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鉴定方法。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主要包括PCR、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分析和病原菌基因芯片技术等。
其中,PCR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PCR技术利用特异引物扩增病原体基因(一般选择16S rRNA和IS6110基因),然后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和检测,可实现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鉴定。
另外,PCR技术也可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基因以及特定毒力因子等。
DNA序列分析是一种更加准确的结核分枝杆菌鉴定方法。
它利用PCR技术扩增目标基因,然后将扩增产物纯化、测序,并与基因序列数据库比对,确定结核分枝杆菌的种类和亚型等。
由于M. tuberculosis的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定,DNA序列分析对于对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更为准确和可靠。
病原菌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较新的结核分枝杆菌鉴定方法,它利用在晶片上固定的检测探针,可同时检测数以千计的病原菌基因(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和其他病原体),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得出结果。
这种技术不仅可用于结核病诊断,还可以用于监测传染病病原体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病原体进化、抗药性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
总之,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为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快速、准确、可靠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