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1978-2011年历年新疆生产总值构成
- 格式:xls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目录一、产业结构概述 (1)(一)产业结构的涵义 (1)(二)产业结构的分类 (1)二、新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三、新疆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一)产业结构层次低 (3)(二)第一产业商品率低 (3)(三)第二产业增长滞后 (4)(四)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 (4)四、新疆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5)(一)制定相关产业政策 (5)(二)加快农业产业升级 (5)(三)加强工业结构调整 (6)(四)发展现代服务业 (6)五、结论 (7)参考文献: (7)致谢 (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2008级艺术学院音乐学20083114505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与西部其他省份相比具有了一些优势,但也有自己的劣势,其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升级。
通过客观分析新疆产业结构现状,找出新疆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疆;产业结构;现状;调整一、产业结构概述(一)产业结构的涵义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的分类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本文主要通过三次产业分类法来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摘录【2007 — 2011】[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5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第一产业增加值628.72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647.55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1246.89亿元,增长14.3%。
三次产业结构为17.8∶46.8∶35.4。
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420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第一产业增加值691.10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2086.7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425.57亿元,增长9.7%。
三次产业比例为16.4∶49.7∶33.9。
2009年:全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73.57亿元,比上年增长8.1%。
第一产业增加值759.7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951.87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1561.97亿元,增长8.3%。
三次产业比例为17.8:45.7:36.5。
2010年:全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541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第一产业增加值1078.6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533.69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806.51亿元,增长10.9%。
三次产业比例为19.9︰46.8︰33.3。
2011年:全区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600亿元,比上年增长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5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第一产业投资147.64亿元,增长11.5%;第二产业投资953.15亿元,增长36.1%;第三产业投资750.05亿元,增长2.2%。
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为8.0∶51.5∶40.5。
房地产开发投资168.32亿元,比上年增长39.2%;房屋施工面积2053.76万平方米,增长31.0%;商品房销售面积1144.34万平方米,增长28.2%,销售额238.15亿元,增长43.6%。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一、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一)经济增长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新疆地区生产总值(GDP)在1978年39亿元的基础上,以年均65亿元的增幅快速增长;1985年突破百亿元,达到112亿元;1997年突破千亿元,达到1040亿元。
①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经济发展的成绩更是显著,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2005年新疆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4亿元,是1978年的66.77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0.3%,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9.52%),年均增长速度居全国第11位,是全国12个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的省区之一。
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08%提高到2005年的1.43%。
②(二)产业结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演化。
1978年,新疆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9︰46.2︰17.9,1982年产业结构退化为43.1︰35.4︰21.5,此后逐步好转,到1992年,第二产业比重又超过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使新疆初步完成了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
1997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这标志新疆正式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③近些年来新疆的工业化程度更是在不断加深。
(三)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都大幅度提高。
2005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82元,比1978年的人均收入119元增加了2363元,增长了19.9倍;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90元,比1978年的人均收入319元增加了7671元,增长了24倍。
“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9%,分别比“九五”时期提高1.2和1.6个百分点。
④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表现在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新疆潜在经济增长分析作者:聂春霞甘晨锐庞新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07期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快速发展,按现价计,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9.0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610.05亿元,年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13元增加到2011年的30087元,年均实际增长率达8%以上。
按2007年美元计,新疆人均GDP为4071.3美元,依据H.线纳里关于人均GDP与工业化阶段的关系判断,新疆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与其他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地区一样,新疆面临着如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问题。
分析新疆潜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把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实现新疆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方法多数学者认为潜在产出是在给定实际约束条件下,不引起通货膨胀率改变(变大或变小)时经济所能实现的产出,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上下波动。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潜在产出为实际产出的趋势值[1]。
“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经济处在潜在产出水平时的经济增长率,即通货膨胀稳定(或非加速)情况下的经济增长率[2]。
地区潜在产出的测算方法与国家相同,主要有HP滤波法、生产函数法和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法。
生产函数法要求要素投入的增加与其所导致的总产出的增加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稳定的[3],该方法不适用地区潜在产出的计算。
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方法需要引入菲利浦斯曲线或奥肯定律,该方法也不适用地区潜在产出测算。
HP滤波法把经济运行看作是潜在增长和短期波动的某种组合,因而可运用计量技术将实际产出序列分解为趋势成分即潜在产出、周期成分即产出缺口。
采用HP滤波法是目前估计地区潜在产出的恰当方法[4],本文采用HP滤波法估算新疆潜在产出,进而估算新疆潜在增长率。
二、新疆潜在经济增长的特点(一)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构成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了新疆经济增长的相对情况。
新疆南北疆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付金存李豫新李芳芳2011-12-8 14:12:45 来源:《中国统计》2011年第6期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1978-2009年间,新疆GDP总量由39.07亿元增加至4494.25亿元,增长超过115倍;人均GDP由313元增加至19942元,增长超过63倍。
然而,在新疆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新疆的区域经济并没有得到协调发展,新疆内部各地区、尤其是南北疆之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以2009年数据为例,北疆地区以全疆46%的人口承载66%的全疆GDP比重94%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其中以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为主体的“乌昌一体化”地区以17.5%的人口承载了34.01%的全疆GDP和51%的全疆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
相比较,以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主成的南疆三地州,占全疆人口比重的30%,但GDP比重和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分别只有9%和3%。
新疆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一方面使得资金、人口、技术等资源不断由南疆欠发达区域向北疆发达区域转移和集中,使得南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越来越脆弱,进一步加剧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另一方面,在新疆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较为特殊的敏感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新疆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
因此,对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为新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是关系到新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具有特殊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一、相关理论简述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
从制度角度出发,赵理想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分别以政府部门投入、私人部门投入和外资投入作为经济体制、产权制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代表度变量,通过构建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体制、产权制度、对外开放程度是这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2012年2月29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弘扬新疆精神,践行新疆效率,在变化变革中求新创新,民生建设年取得新成效,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6574.54亿元,比上年增加1137.07亿元,突破6000亿元大关。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9.02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3289.84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2145.68亿元,增长15.2%。
三次产业比例为17.3︰50.0︰32.7 。
人均生产总值2992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7%,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4633美元。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6%,居住价格上涨5.4%。
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4.8%,其中,轻工业上涨10.1%,重工业上涨15.6%。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7.8%。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6%。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1%。
二、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5.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
其中,农业产值1437.89亿元,增长8.3%;林业产值38.08亿元,增长5.9%;畜牧业产值415亿元,增长2.0%;渔业产值14.17亿元,增长7.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0.25亿元,增长4.1%。
农作物播种面积7475.21万亩,增长4.7%。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071.22万亩,增长0.9%;棉花播种面积2457.09万亩,增长12.2%;油料播种面积396.43万亩,下降3.3%;甜菜播种面积113.14万亩,增长0.2%;蔬菜播种面积483.91万亩,增长6.3%。
新疆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2011年,我区经济发展呈现“六个新高”、“五个加快”和“四个增强”的喜人局面,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重大突破,全区生产总值(GDP)实现6574.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六个新高”折射良好态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创近30年来新高。
初步预计,全口径财政收入1646.18亿元,增长38.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0.91亿元,增长4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速创近10年来新高。
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598.34亿元,增长37.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82.68亿元,增长34.4%;财政用于民生投入的比重创新高。
民生支出达到1670.5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3.2%;民生投资增速及比重均创改革开放以来新高。
民生类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09.08亿元,增长53.9%,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取得明显成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1994年以来新高。
完成4712.76亿元,增长33.1%,其中城镇和农村投资分别为4204.36亿元、508.40亿元,分别增长32.1%、42%;第三产业增速创1995年以来新高,三产增加值增长15.2%。
“五个加快”让亮点频现2011年我区经济社会实现“五个加快”,各行各业亮点频出。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去年我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4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5442元,增长17.2%,其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显著;我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是仅次于2010年19.6%的历史最高增幅,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收入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列第4位。
全区农业生产稳步加快,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6.5%,粮食、棉花、特色林果、肉类等主要农产品喜获丰收,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7.1亿元,增长17.5%,快于全国平均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