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罪羊”与奥狄浦斯——一种文学描写的原型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55.54 KB
- 文档页数:2
第8卷第2期Vol.8,No.2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 2017年5月May.,2017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替罪羊原型白茜(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00)摘要: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对“替罪羊”这一原型反复着墨,塑造了一系列的替 罪羊群像。
她的作品从基督教中“替罪羊”这一原型和吉拉尔对“迫害表征”的分析中汲取营养,创造的角色 极具个人特征并且富于深意,从原型叙述的维度继续其对种族主义的深刻批判。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替罪羊;原型批评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7)02 - 030少数族裔作家似更热衷于对异托邦进行描摹,予之 迷雾,给之断裂和惊异。
其与实境的关联经由对于恐怖 的地下事写生现出形状,地下其一是指底层,其二是指其的广布和隐形。
而地下事其隐也并非事实隐形,是看 与被看交互关系中的认知层面的隐,其的陆离光怪常常 湮没于整洁体面的选择性展示当中,作为小巷或者垃圾 盖子存在,是被忽视的那一部分现实。
关涉受难与迫害 的主题常常会显示出宗教性,而作为抗争中的失声群体,其试图发出声音的反叛又是拒绝白人主神的,这也 就给予了这些文本神话与反神话的特征。
莫里森对于 神话整个象征体系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作为黑人 族裔的女作家,其在竖起一片意象的碑林之后,又常常 对这些圣物施以反讽和消解,这也使得她的作品中充满 了一种残忍与哀悯交织的淡漠和深切。
_、“替罪羊”原型与莫里森的“迫害文本”以神话的“位移”形象出现的文学通常充斥着复杂 的意象,莫里森的小说也是如此,自其处女作《最蓝的眼 睛》起,诡谲的隐喻就多有出现,散于几经琢磨的结构和 新异的行文当中,日臻成熟,并形成莫里森独特的风格。
而在其众多的原型叙述当中,“替罪羊”形象出现的频率 之高尤为引人注目。
“替罪羊”形象最早源于犹太民族 的祭祀仪式,《旧约•创世记》中,“羊”起初是作为献祭 者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的替代品出现的,是人祭的下级 替换,而在之后的《利未记》里,亚伦在上帝面前抓阄,将02一只羊以赎罪之名献给耶和华,另一只则驱逐到荒野,以求带走以色列人的罪过。
《俄狄浦斯王》:替罪羊与命运摘要: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所写同名悲剧的主人公,其悲剧渊源是因为他是恰好出现的替罪羊,是缘于那不可抗拒的命运,还是由于他内心的“恋母情结”,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替罪羊命运说“俄狄浦斯情结”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取材于神话传说。
忒拜国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从神谕中得知,他们的儿子长大以后,将会杀死他的父亲,然后娶其母为妻。
当他们听到这一可怕的消息后,就在婴儿的脚上钉上钉子,把他抛弃到喀泰戎山上。
但后来机缘巧合成为邻国王子的俄狄浦斯辗转来到了他出生的地方,由于他答出了“斯芬克斯之谜”,俄狄浦斯拯救了灾难中的人们。
忒拜国人因此拥立他为国王,并娶了丧夫的王后伊俄卡斯忒,后来,忒拜国遭到了瘟疫和旱灾,神谕说上天发怒了,因为杀害国王拉伊俄斯的人还没有受到惩罚。
俄狄浦斯作为国王便着手去寻找凶手,结果最终发现罪犯原来就是自己,而且伊俄卡斯忒就是他的亲生母亲,他便刺瞎自己的眼睛,自我放逐。
在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是个英雄而不是弱者,他在邪恶的命运面前总是努力抗争,而非消极顺从,他在竭力摆脱厄运之中不知不觉地犯了罪,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无罪的,但他依然无法逃避命运的捉弄。
费格生指出,俄狄浦斯的形象本身提供了替罪羊的一切条件,即被放逐的国王或神的条件,因此《俄狄浦斯王》戏剧的展开过程其实就同于原始时代杀死替罪羊的古老仪式而俄狄浦斯当然是这一仪式的主角“替罪羊”。
“因为这城邦像你亲眼看见的,正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着,抬不起头来,田间的麦穗枯萎了,牧场上牛瘟死了,妇人流产了,最可恨的带火的瘟神降临到这城邦,使卡德摩斯的家园变为一片荒凉,幽暗的冥土里倒充满了悲叹和哭声。
”戏剧一开始就渲染了带有较强仪式性的氛围——忒拜国的处境艰难,它的庄稼、牲畜面临死亡,妇女不孕,城邦遭受灾难是神明发怒的表征,如冬天肃杀凄凉枯萎之景,但这又呼唤着斗争、放逐、死亡和复活。
Oedipus and Scapegoat ——An Analysis on the Reason of the Tragedy--Oedipus 作者: 吴陈亮 姜德成
作者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3
出版物刊名: 安康学院学报
页码: 72-74页
主题词: 俄狄浦斯 替罪羊 悲剧 成因
摘要:俄狄浦斯是西方古典戏剧中为人熟知的悲剧人物,他的一生因为一个预言而改变。
一些评论家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是超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借助吉拉尔的替罪羊理论,对俄狄浦斯在《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成因进行解析,则可以看出他的悲剧不过是当时由复杂的自然、社会条件下的政治权力斗争造成的,是人为操纵的结果。
论俄狄浦斯情结摘要俄狄浦斯王,这一英雄人物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虚构出来的。
该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从小被自己生父生母丢弃的孩童,阴错阳差的长大成人后,在一次偶然的争斗中毫不知情的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后娶了自己生母的故事。
后来,活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神经病理学界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得提出俄狄浦斯情节。
从时空跨度和虚实真伪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超凡智慧夹杂着自我灭亡、显赫荣誉伴随着离经叛道的命运却是相差无几的。
更进一步来说,他们都甘冒性命之臾,努力摸索着人类心理的秘密,都在尝试说破由斯芬克斯之谜引出的更多人性机密。
在这恋母情节的背后,我们其实都能见到虐待性父亲的形象。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中在古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中,较早地反映了父亲虐待儿子这一母题。
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哪吒、孟君等弃子英雄故事,也有这个母题出现。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虐待性父亲原型第一章俄狄浦斯情结,通俗地讲就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节。
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忒拜城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
他生下来就被抛弃了,因为在他尚未出生时,阿波罗的神谕便昭示他注定会成为杀父娶母的凶手。
拉伊俄斯将刚出生的婴儿(即俄狄浦斯)交给一个牧羊人,让他把婴儿弃于森林。
但是牧羊人出于怜悯之心,把婴儿交给了邻国科任托斯国王的仆人,那仆人又把婴儿转交给了他的主人科任斯托国王。
国王收养了婴儿并认作自己的儿子。
因为婴儿有一双肿脚,取名为“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在希腊语中有肿脚的意思)。
长大后,俄狄浦斯偶然得知神谕昭示他以后注定要弑父娶母。
为了逃避神谕,俄狄浦斯毅然选择离开。
在出走途中,他遇到了生父拉伊俄斯,双方在互相不知道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发生争执,俄狄浦斯杀死了拉伊俄斯。
随后,俄狄浦斯走至忒拜城,而且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人。
因忒拜城人曾允诺说,任何人只要能够解开斯芬克斯的谜语,就可以成为国王。
戏剧欣赏丨5分钟了解古希腊三大悲剧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一般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
早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命运就是支配神和人的无上力量。
按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知的, 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
这种命运观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人类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
01这里的翡翠件件精品,工厂直供,成本价!《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它描写普罗米修斯被钉在悬崖上遭天帝宙斯惩罚受苦刑的情景,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作品歌颂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肯定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反对专制统治的正义性,同时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宙斯的暴虐和专横。
02《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古老的传说。
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自己却毫无所知。
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役,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寻找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结果发现要找的凶手就是自己。
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在悲痛中自尽,俄狄浦斯自己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双眼,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
剧本热烈歌颂了俄狄浦斯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并对当时流行的命运观提出了怀疑。
在艺术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结构比较复杂,布局非常巧妙,被文学史家们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展开剩余50%03《美狄亚》伊阿宋是传说中的一个令人敬爱的英雄,娶美狄亚为妻,回国后为了个人前途另寻新欢。
伊阿宋由一个勇敢的英雄变成了卑劣的小人,美狄亚由一个多情的少女发展成为敢于反抗的妇人,原本歌颂英雄的故事,变成了谴责社会罪恶、控诉不平等现象、赞美反抗行为的悲剧故事。
三大悲剧的命运观念都有不同,但都围绕着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的主题,其主题不断的由神向人转换,渐渐重视人的作用。
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面对落到头上的不公的命运,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也让人看到了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念的发展:传统的、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古希腊悲剧早期的命运观念逐渐被具有进步性和现代性的人性命运观取代。
当今时代,个人的命运要努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您牢牢守住和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是我们一贯的服务承诺!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农行私行将与您一路同行,让我们携手相伴,共创美好明天!。
现实中的“俄狄浦斯效应”(2010-09-12 11:35:00)转载▼标签:文化忒拜(Thebe)的国王拉伊奥斯(Laius)曾经劫走了别人的儿子,可惜这孩子离家后便自杀了,孩子的家长于是向主神宙斯祈祷降祸于拉伊奥斯。
当拉伊奥斯请神恩赐他一个儿子的时候,神一边答应了他的请求,一边诅咒他注定会死在他儿子的手里。
拉伊奥斯的儿子就是俄狄浦斯(Oedipus)。
为了不让神喻生效,拉伊奥斯夫妇一等俄狄浦斯降生即刺穿了他的脚踝,并派一位仆人把他抱去山中弄死。
但心地善良的仆人却将俄狄浦斯送给了科斯林(Corinth)的国王。
逐渐长大了的俄狄浦斯闻知自己要承担弑父娶母的厄运,不知道科斯林国王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的俄狄浦斯不得不逃离科斯林跑到了忒拜,并最终在忒拜彻底验证了神喻内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亲生父亲、娶了亲生母亲为妻并生下二女。
在感叹这个古希腊悲剧中各种偶然因素造成的乱伦、人生似乎是难免被神捉弄无常的同时,波普尔看到了故事的另一面——预告对被预告对象的事件的影响——无论是这一影响是倾向于产生被预告的事件,还是倾向于阻止这一事件。
在《历史主义贫困论》(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中,波普尔是以俄狄浦斯效应来形容马克思等历史决定论者对社会的预言的——当然,这个只是他对历史决定论之反驳的其中一个方面。
历史决定论者说,社会科学终究能够发展到容许精确地对一切种类的社会事实与事件作出预告。
波普尔则认为“一份准确而详尽的有关于社会事件的年历的想法乃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准确而详尽的科学性的社会预报就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预言了无产阶级以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同时,他们又十分热衷于宣传这一套理论,同时派发传单、发表演说……煽动工人对资本家的仇恨,鼓动工人起来罢工,甚至就导致了暴力冲突,巴黎公社、苏联、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印证了马克思的预言。
而这个预言在中国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据一些史料记载,CPC在发动人民起来反抗地主、资本家的时候,经常是用一些十分**的标语,比如对农民说“你想住地主家的房子吗?你想要地主家的小老婆吗?那就参加革命吧”之类的东西,甚至还有的说,CPC直接就把农民家的房子拆了,让农民无家可依,只能是参加革命……如此云云,虽然是“野史”,但是CPC的宣传鼓动(或者“煽动”)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当然了,CPC会说“我们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人民会“自愿”跟着我们走。
作者: 鲁原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155-156页
主题词: 俄狄浦斯王;性质特征;表现形式;羔羊;古希腊;科学出版社;雷雨;替罪羊;哈姆莱特;西方文艺理论
摘要: <正> 西方文艺理论家在评论《俄狄浦斯王》时说:“半神的国王——替罪羊:这就是俄狄浦斯两副面孔。
它们象双关语一样,将两个互为对立的形象集于他一身,赋予他谜语式的性质特征。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第5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中提到的从国王到“替罪羊”这种“逆转”是悲剧的表现形式,“谜语式的性质特征”则可以看作是悲剧的思想内涵。
俄狄浦斯猜透了斯芬克司的“人”之谜。
却没有猜透社会历史的“人”之谜。
他清楚地回答了人早晨四只脚,中午两只脚,黄昏三只脚,他却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也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从四只脚(婴儿)被遗弃被收养,到两只脚(成人)走回来成为国王,再到兰只脚(瞎老头)被驱逐出境。
“人”这个谜确实非常神秘。
是什么使俄狄浦斯从一个贤明的君主变成了替罪的羔羊呢?在古希腊的悲剧里是神示的命运,而我们却可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行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分析。
分析《金枝》和《俄狄浦斯王》中的“替罪羊”原型——基
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刘学芳
【期刊名称】《世纪之星—交流版》
【年(卷),期】2022()6
【摘要】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试追溯《金枝》和《俄狄浦斯王》中“替罪羊”这一形象并进行原型分析,进而总结出原型的文学意义。
通过分析两部巨著中的替罪羊形象,读者能够加深对这两部作品的认识并深化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了解。
【总页数】3页(P0087-0089)
【作者】刘学芳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人鼠之间》与亚瑟王传奇的相似性分析——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托
2.《人鼠之间》与亚瑟王传奇的相似性分析--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托
3.原型批评理论观照下《蝇王》的神话—原型建构
4.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魔戒》的原型分析
5.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魔戒》的原型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伦勃朗《替罪羊》》赏析很早以前写过谢年的文章,大致提到过民间谢年的祭祀方式,我们老家临海谢年的祭品一般以猪制品为多,豪华版的用猪头:煮熟的猪头棕红发亮,端放在供桌正中,嘴里叼根猪尾巴,表示有头有尾,代替全猪上场,毕竟,用全猪献供那是相当的大排场,不是一般人家或组织能承受得起。
用猪头,算是土豪式的谢年,普通老百姓如我家者,会用一碟五花肉替代。
谢年仪式完毕、蜡烛香火燃尽后,那碟子红烧肉,会乖乖地落入我们肚子。
吃了他的供品,神仙不会生气吗?聪明的我们会自圆其说:吃了供神仙供祖宗的好东西,小孩子会日长夜大的哦!逻辑上神仙是不需要吃东西的,老祖宗过世,也必已升为上仙,不再需要吃东西,但我们态度要做到位的,这个似乎不用教,从小到大心知肚明。
西方有替罪羊一词,whipping boy(代人接受鞭笞的男孩)或scapegoat(逃跑的山羊),均是代人受过的意思。
替罪羊来自于圣经中一个关于虔诚信徒亚伯拉罕的故事,记得在圣彼得堡的冬宫,见到了光影大师伦勃朗关于这个故事的巨型油画:白胡子老头亚伯拉罕为了证明自己对主的忠诚,将儿子骗到树林里,手持匕首准备亲手杀死儿子献祭。
在这千钧一发关头,天使从空中降临,将亚伯拉罕手中匕首打落,告诉他这只是耶稣对他虔诚度和牺牲精神的一次考验,恭喜恭喜,考验通过,现在改用羊作为祭品。
这幅巨型油画十分震撼,画面中,伦勃朗将光打在亚伯拉罕儿子艾撒克的肉体上,突显出这具年轻躯体的完美和鲜活。
但亚伯拉罕苍老有力的大手紧紧按压住儿子头部,正打算用匕首割断其脖子放血,可怜的艾撒克双手被发缚,如一头无辜的待宰羔羊……当时我心情沉重地站在画前许久,被光影大师的艺术力量震撼着,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西方所谓博爱虔信教义背后的冷酷与虚伪。
很少见临海人用羊当供品,但江南以外地区用牛羊当供品比较常见。
尤其在云贵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经常会见到牛羊头骨被当作信仰寄托物,蓝天白云下,白森的头骨和风中飘扬的彩色经幡,形成一道道特别风景。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作品分析埃斯库里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奴隶主民主制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也代表了古希腊悲剧艺术“兴起-繁荣-衰落”各个时期的最高成就。
(1)、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公元前456)是希腊悲剧形成时期的作家。
他生活在雅典由僭主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时期,这正是雅典人为祖国自由而战斗的时期。
他出身贵族,公元前490年波斯军队入侵希腊,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埃斯库罗斯参加了著名的马拉松战役。
公元前480年,雅典被毁后他在希腊舰队里参加了萨拉米斯海战。
对内,他憎恨僭主专制,他的世界观反映在他的创作之中。
埃斯库罗斯在公元前484年首次夺魁,一生中共13次获胜。
史料中关于埃斯库罗斯作品数量的记载颇有出入,他共写了70部悲剧和笑剧(一说90部),他的悲剧流传至今的共有7部完整的悲剧,其中有1部完整的三部曲。
包括《乞援人》(前490)、《波斯人》(前472)、《七将攻忒拜》(前467)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前465)、《俄瑞斯忒亚》三联剧(《阿迦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都在公元前458年上演)。
埃斯库罗斯在悲剧艺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在悲剧中增加了第二名演员,有了两个演员才能有真正的对话,表现戏剧冲突,因此他被称为“悲剧之父”。
他的剧本减缩了合唱队,戏剧结构程式基本形成。
他还创造了舞台背景,运用华丽的服装和高底靴,并使演员面具初步定型化。
至此,戏剧已从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其中《波斯人》以波斯水师在萨拉米全军覆没的事件为题材,抒发了埃斯库罗斯的爱国主义热情,赞美了卫国战争中的英雄。
这是现存希腊悲剧中唯一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一部作品。
《俄瑞斯忒亚》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联剧。
剧情涉及到残忍的血亲仇杀和法制的建立,《阿迦门农》以探哨的了望开场,歌队讲述了阿伽门农为了获取战争的胜利,献祭亲生女儿的经过。
阿伽门农在征服特洛伊后返回家乡,被王后克吕泰墨斯特拉所杀。
古代形容替罪羊替罪羊是指在古代社会中被用来承担他人或集体罪责的人。
这种做法往往是源于对于神灵或者其他力量的信仰,通过牺牲一个无辜的个体来化解罪错或灾祸,从而确保整体的安宁和稳定。
替罪羊的概念在古代不同文化中常常有所体现,并且这种实践方式也常常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古代社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替罪羊情况。
在犹太教中,亚伦的两个儿子因为犯了错误,就被选作为替罪羊,一个被杀死,一个被流放。
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为整个犹太人民的罪而承担责任,以换取因罪行而引来的神的惩罚。
同样的,古代希腊也有类似的传统。
据一些记载,希腊雅典人将一个亵渎神灵的犯人放逐岛上,将其作为替罪羊,以消除人民的罪孽和神明的愤怒。
古代社会形容替罪羊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将替罪羊形容为“替死鬼”、“代罪羔羊”等。
这种词汇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出这些替罪羊在某种意义上是被牺牲的。
而在其他文化中,替罪羊有时也被看作是神圣的存在,以担负神的愤怒和整个社群的罪孽,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
替罪羊的出现主要源于人们对于神灵、命运或者其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某些灾祸和罪行是由于神的愤怒而来,于是就选择了替罪羊,以期得到神灵的宽恕和庇佑。
这种做法虽然在现代看来缺乏理性基础,但在古代社会中却是很常见且重要的做法。
然而,关于替罪羊现象的确切起源和意义始终没有达成共识。
有人认为,替罪羊只是人们迷信的产物,缺乏科学性和实际意义;而也有人认为,替罪羊是宗教和社会秩序的一种新陈代谢,能够减轻人们的罪孽感和无力感,提供一种崇高和神圣的存在。
总而言之,古代形容替罪羊的现象,不仅是人们信仰和文化的体现,也是对于罪责和灾祸解决的一种尝试。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丢弃了替罪羊作为重要的社会实践,但人们对于替罪羊的探讨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信仰与行为方式,也能够启示我们反思当今社会中的责任和正义观念。
浅析《宠儿》中的替罪羊原型及其意义作者:王芬芬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4期摘要《宠儿》中母亲赛斯杀害自己的女儿的无奈之举,是毫无理智、相当残忍的;正揭露了奴隶制度的罪恶和黑人民族的悲惨命运。
赛斯和宠儿成了奴隶制的替罪羊,成了黑人社区的替罪羊。
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宠儿》中的替罪羊原型,可以挖掘出该作品的深层含义。
探究“母性神话”在文中的突破及替罪羊原型运用的意义。
关键词《宠儿》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替罪羊原型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非裔女作家,作品丰富、影响力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而且值得关注的是她是首位非裔女性诺贝尔文学家得主。
她的作品大多都关注黑人女性,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描写她们的命运,为她们探索生存之道。
《宠儿》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也因这部作品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一部关注黑人女性生存状况的代表作。
《宠儿》讲述的是一个母亲的无奈之举,宠儿是她的女儿。
为了保护宠儿不被奴隶主抓走,躲避奴隶制的残害,母亲赛斯用锯子割断了女儿的脖子。
之后,宠儿的阴魂不断出现。
小说围绕母亲杀婴事件,层层展开故事的来龙去脉。
随着故事的展开,小说所要揭露的美国奴隶制的罪恶也逐步得到彰显。
黑人女性受到白人奴隶的凶残迫害,她们及其他的黑人都是奴隶制的替罪羊。
本文基于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替罪羊形象及其现代启示。
1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弗莱是原型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弗莱认为,“原型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的原意是最初的形式,弗莱认为最初的文学样式是神话,而神话就是‘某种类型的故事,讲述主角是神或比人类力量更为强大的存在物的故事’”。
所以神话就是原型。
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蕴含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
神话最主要指的是圣经里的神话故事,以及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在弗莱看来,《圣经》是最为广博的神话故事全集。
从文学的角度去看圣经,它并不是基督教的教义源泉和至圣经典,而是像神话故事一样叙述着人类生存的自始至终:从创世到末世到获救。
《宠儿》中的“替罪羊”形象解读作者:刘园丽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借用原型批评中的“替罪羊”原型,解读托尼·莫里森代表作《宠儿》中典型的“替罪羊”形象,并分析了小说中“替罪羊”形象产生的原因,解剖了每个“替罪羊”经历的“自我救赎”历程,最终深刻认识到作者创作的意旨与思想。
关键词:《宠儿》替罪羊形象解读文学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主要是对西方神话中的多种原型进行多角度的细致分析和考证。
“替罪羊”原型是众多文学原型之一,反复出现在世界文学经典中。
如《宠儿》主要讲述了黑人母亲塞丝为了确保自己的孩子免受奴隶制的迫害,在前来抓捕的奴隶主面前用锯子割断了年幼孩子的脖子,致其死亡的悲惨故事。
《宠儿》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震撼力,第一在于它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二在于托尼·莫里森对于“替罪羊”人物的成功塑造。
一、“替罪羊”形象的渊源“替罪羊”形象来源于《圣经》。
在《旧约·创世记》中,上帝为了测试亚伯拉罕的忠诚,对他说:“亚伯拉罕……带着你的儿子……在我所要指示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后亚伯拉罕带着儿子来到了上帝所指示的地方,亚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
耶和华的使者从天而降,对他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
’亚伯拉罕举目观看,有一只公羊……亚伯拉罕就取了那只公羊来,献为燔祭,代替他的儿子。
”在故事中,“替罪羊”是用来代替“人祭”,献祭给上帝的祭品,目的是证明“献祭者”对上帝的忠诚。
二、“替罪羊”形象的演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替罪羊”的内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由于对所犯之“罪”带来的“惩罚”的恐惧,人类开始寻找一些同类来代替他人受过,以此谋求个人、集体或社会的平安。
这时,“替罪羊”由刚开始的“以羊替人”模式变为“以人代羊”模式。
而“替罪羊”的选择遵循这一标准,“社会存在一种异常……社会的‘平均数’被认定为社会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