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5.34 MB
- 文档页数:126
环境影响评价5.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5.2.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湍流扩散与正态分布的基本理论:气体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一面随大气整体飘移,同时由于湍流混合,使污染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稀释,其扩散程度取决于大气湍流的强度。
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其危害程度在于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其持续时间,大气扩散理论就是用数理方法来模拟各种大气污染源在一定条件下的扩散稀释过程,用数学模型计算和预报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研究物质在大气湍流场中的扩散理论主要有三种:梯度输送理论、相似理论和统计理论。
针对不同的原理和研究对象,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扩散数学模型。
由于数学模型建立时作了一些假设,以及考虑气象条件和地形地貌对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影响而引入的经验系数,目前的各种数学模式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应用较多的是采用湍流统计理论体系的高斯扩散模式。
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污染物在湍流大气中的扩散模型。
假定从原点释放出一个粒子在稳定均匀的湍流大气中飘移扩散,平均风向与x 轴同向。
湍流统计理论认为,由于存在湍流脉动作用,粒子在各方向(如图中y 方向)的脉动速度随时间而变化,因而粒子的运动轨迹也随之变化。
若平均时间间隔足够长,则速度脉动值的代数和为零。
如果从原点释放出许多粒子,经过一段时间T 之后,这些粒子的浓度趋于一个稳定的统计分布。
湍流扩散理论(K 理论)和统计理论的分析均表明,粒子浓度沿y 轴符合正态分布。
5.2.1.1 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有风时( )点源扩散模式假定:烟羽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遵循高斯分布。
3.411ya y a X +=γσ15.222HX a z +=γσ c(x,y,z) ---- 空气污染物浓度, mg/m3; He----有效排放高度, 和 分别为烟囱的几何高度和抬升高度。
Q ---- 污染物源强, 即释放率, mg/s;u ----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速度, m/s; p 为风速高度指数, 为10m 高度的年均风速 σy 、σz ---- 分别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扩散参数 γ1、α1、γ2、α2 ----称为扩散系数, 与大气稳定度有关. X---- 距排气筒下风方水平距离, m p 为风速高度指数,为10m 高度A. 下风向地面处(z=0)浓度:B. 下风向地面轴线浓度:最大落地浓度及出现距离: 式中, ──稀释系数]}2)(exp[]2)({exp[)2exp(2),,(222222ze z e y z y H z H z y u Q z y x C σσσσσπ+-+--⋅-⋅⋅=H H H se∆+=sH H ∆10u )2exp()]2(exp[)(),,(2222zy z y He Y U Qz y x c σσσσπ-⋅-=z e z y Hu Q x C σσσπ-⋅⋅=P uH e Q C e m ⋅=πzy P σσ= z qz e m P H x =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式:小风:1.5m/s>0.5m/s 静风:<0.5m/s假设: , , ,Q =常数,u =常数 v =w =0, ,则污染物地面浓度 为 :式中,熏烟模式: 海岸线熏烟模式: 丘陵、山区扩散模式: 干沉积(颗粒物)模式: 湿沉积及化学迁移的修正: 线源、面源、体源模式: 长期浓度和日均浓度计算公式:烟气抬升公式:(1) 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 >2100kJ/s , >35K式中, n0 ──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n1 ──烟气热释放率指数; n2──烟囱高度指数; Qh ──烟气热释放率,kJ/s ;H ──烟囱几何高度,m ,若>240m ,取H =240m ; pa ──大气压力; Qv ──实际排烟率,m3/s ; ──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差, ──烟气出口温度,K ;T a ──环境大气温度,K ;u ──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m/s 。
环评大气专项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大气专项评价作为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一、大气专项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大气专项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大气污染,保证大气环境质量。
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评价拟议的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在施工期或建成后的生产期所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避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气专项评价的主要内容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是大气专项评价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原料使用、能源消耗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确定主要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找出污染物的排放方式、途径、特点和规律。
这有助于为后续的大气污染现状评价、大气自净能力评价等提供数据支持。
大气污染现状评价大气污染现状评价是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估。
根据污染源调查结果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确定大气污染的程度,包括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超标情况等。
这有助于了解建设项目实施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为预测项目实施后的大气环境影响提供依据。
大气自净能力评价大气自净能力是指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转化和清除能力。
大气自净能力评价主要研究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扩散、变化规律,阐明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环境污染的分布范围与强度。
这有助于了解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和自净机制,为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影响评价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影响评价是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已产生的效应。
这包括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动物生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健康影响。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一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内容概述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即正确推断各种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通常采用模式预测法即大气扩散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所谓大气扩散模式,就是以大气扩散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将各种污染源、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模式化,从而描述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的数学模式。
按经典的划分法,数学方法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基于Taylor理论的“统计理论”;第二类是假设湍流通量正比于平均梯度的所谓“梯度理论”;第三类是基于量纲分析的“相似理论”。
上述方法通常都是需要进行数值计算,因此,在工程上尚未达到普遍应用的地步。
但是三大理论中的有关内容,却经常在工程中应用。
例如,利用“统计理论”确定扩散参数或利用“相似理论”确定参数化公式中的相似参数等。
主要的大气扩散模式有高斯模式、赫一帕斯奎尔模式、萨顿模式等。
在工程和环评实践中最普遍应用是基于统计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正态模式(即Gauss模式)。
正态扩散模式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正态扩散模式之所以一直被应用,主要因为它有以下优点:①物理上比较直观,其最基本的数学表达式可从普通的概率统计教科书或常用的数学手册中查到;②模式直接以初等数学形式表达,便于分析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数学推演,易于掌握和计算;③对于平原地区、下风距离在10km以内的低架源,预测结果和实测值比较接近;④对于其他复杂问题(例如,高架源、复杂地形、沉积、化学反应等问题),对模式进行适当修正后,许多结果仍可应用。
但是在应用时应当注意,常用的正态羽扩散模式实质上已假定流场是定常,不随时间变化的;同时在空问是均匀的。
均匀意味着:平均风速、扩散参数随下风距离的变化关系到处都一样,在空间是常值。
这一条件加上正态分布的前提,限制了正态扩散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概论1. 背景介绍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危害。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并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需要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
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是通过分析气象条件、污染物来源、传输途径等,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预测未来时间内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预测的准确性对于指导大气污染治理和规划至关重要。
2.1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清除的重要因素。
风向、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产生影响,因此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必须对气象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分析。
2.2 污染物来源污染物来源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等多种原因。
分析各种污染物来源的强度和分布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治理重点和措施,进而预测大气环境的变化情况。
2.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污染物扩散模型、沉降模型等,结合实时观测数据和气象条件,可以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已经发生的大气污染事件进行评估,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治理建议。
3.1 监测数据分析通过监测大气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可以对大气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评估。
结合气象数据和污染源排放数据,可以推断出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为评价提供依据。
3.2 影响评价方法影响评价方法包括环境影响预测、环境质量评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等。
通过综合考虑不同方面的指标和影响因素,可以综合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和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4. 结论与展望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是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测数据的不断完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将更加精准,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5.0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5.1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5.1.1 项目所在地污染气象特征分析5.1.1.1 地面风特征分析根据XX县气象台近五年地面风资料,统计出XX县全年及四季的风向频率及月平均风速,并绘制成风玫瑰图(图5-1)和月平均风速图(图5-2)。
①风向由风玫瑰图可见,项目所在地全年主导风为NE (东北)风,出现频率为20.1%,其次为NNE(东北偏北)风,出现频率为10.2%,最小频率的风向出现在SSE(东南偏南)及S(南),出现频率为1.2%,全年静风出现频率为19.3%。
春、夏、秋、冬四季均以NE(东北)风为主导风向,值分别为17.8%、15.7%、26.1%、20.9%。
春、夏季分别以S (南)、NW(西北)风出现频率最小,出现频率分别为1.2%、1.6%。
秋季以S (南)、SSE(东南偏南)风出现频率最小,值为0.5%。
冬季以S(南)、SE(东南)风出现频率最小,值为0.5%。
春、夏、秋、冬四季静风出现频率分别为20.3%、16.3%、18.9%、21.6%。
②风速项目所在地年平均风速为2.4m/s。
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风速值分别为2.3m/s,2.3m/s、2.5m/s、2.4m/s。
从年各月平均风速曲线图6-2来看,各月平均风速在2.1~2.8m/s之间,9月平均风速最大,为2.8m/s,5月平均风速最小,为2.1m/s。
各风向平均风速值详见表5.1—1。
月份图5—2 年各月平均风速图表5.1—1 全年及各季各风向下平均风速(单位:m/s)5.1.1.2 年、季大气稳定度特征表5.1—2为全年各风向、风速、稳定度联合频率。
该表表明,当地常刮小于等于5.0m/s的风,出现频率高达88.1%,其中微风(0.5≤u<1.5m/s)出现频率为14.4%,风速在1.5≤v≤3.0m/s之间的风出现频率为21.0%,风速在3.0<v≤5.0m/s之间的风出现频率为33.5%,风速大于5.0m/s的风出现频率较小,为11.9%,而大于7.0m/s的风出现频率仅为3.4%。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近年来,大气污染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保护环境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影响预测的重要性。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通过定量评估大气污染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评价大气质量可以借助监测数据、模型模拟以及评估指标等方法。
其中,监测数据是评价大气质量的基础数据。
通过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可以确定其在空气中的浓度分布情况,进而评价大气质量。
模型模拟方法则是通过数学模型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模拟,从而了解大气污染程度。
评估指标是评价大气质量的衡量标准,常见的指标包括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政府采取的环境保护政策。
根据评价结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评价结果还可以为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通过评估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农作物产量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可以识别出潜在的环境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相伴随的是对影响预测的需求。
影响预测可以预测大气污染物排放和传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
通过模型模拟和评估分析,可以预测不同污染源的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这些信息对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和健康保护方面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例如,在制定工业排放限制和交通管理措施时,需要依靠影响预测结果来识别具体影响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和影响预测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手段。
其中,数据采集技术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采集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等数据。
此外,数学模型模拟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
模型模拟可以预测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并评估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评价和预测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应用,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是一项关乎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前言1.1评价主要依据包括国家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部、委或省、市批准项目建设的文件、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他工程设计文件)、评价委托函件和合同、工程项目评价大纲(方案)及国家、省、市环保部门批复的文件等。
1.2评价内容、方法、范围和评价因素1.3评价标准1.4评价承担单位及其分工工程项目概况2.1现有工厂概况简要说明项目所在地理位置、生产规模、主要车间组成等。
2.2新、改、扩建工程概况简要说明新、改、扩建工程项目组成与现有工厂的关系,并附扩建工程项目区域图及总平面布置图。
2.3工程分析简要说明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原材料和燃料消耗;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排放表;污染控制设施及其效果;现有工厂环保措施;改、扩建前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增减情况,及其原因简析(列表或文字说明)。
建厂地区环境概况和污染气象特征3.1自然环境状况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状况等。
3.2社会环境状况包括建厂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状况、环境功能、人口密度等。
3.3地区污染气象特征包括地面风场及污染系数,年度大气稳定度分类统计(用P-T法),年度风向和大气稳定度的联合频率,垂直风场特征,温度层结特征,大气污染潜势分析。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4.1大气质量现状监测4.2大气质量现状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5.1大气污染源参数模式化处理5.2大气扩散参数的确定及修正5.3大气扩散模式的选用5.4长、短期污染浓度预测计算及其结果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对策建议6.1评价结果6.2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最终成果。
写作时要文字简明、通俗,使用数据要规范,附图要齐全。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东方市鸿福砖厂8000万块页岩烧结多孔砖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一一年四月目录1 大气污染源分析 ---------------------------------------------------------------------------- 1 1.1干燥窑废气污染源分析 ------------------------------------------------------------------------------------ 1 1.2 原料处理车间的粉尘--------------------------------------------------------------------------------------- 2 1.3 原料棚的无组织粉尘--------------------------------------------------------------------------------------- 3 1.4 陈化、双轴搅拌及成品堆场产生的无组织粉尘 ----------------------------------------------------- 31.5 厨房油烟------------------------------------------------------------------------------------------------------ 32 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 4 2.1隧道窑烟气治理措施分析 --------------------------------------------------------------------------------- 4 2.2 原料处理车间(破碎、筛分)粉尘治理措施分析 -------------------------------------------------- 52.3 原料处理车间、原料棚等处产生的无组织粉尘治理措施分析----------------------------------- 53 气象特征分析 ------------------------------------------------------------------------------- 7 3.1 气候特征------------------------------------------------------------------------------------------------------ 7 3.2 地面风场特征------------------------------------------------------------------------------------------------ 7 3.3 大气稳定度------------------------------------------------------------------------------------------------- 133.4 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级大气稳定度联合出现频率 --------------------------------------------- 14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1 预测因子---------------------------------------------------------------------------------------------------- 16 4.2 污染源计算清单------------------------------------------------------------------------------------------- 16 4.3 估算模式---------------------------------------------------------------------------------------------------- 16 4.4 无组织粉尘的影响分析 --------------------------------------------------------------------------------- 18 4.5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18 4.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 ------------------------------------------------------------------------ 191 大气污染源分析本项目大气污染源主要为干燥烟囱、原料处理车间袋式除尘器的排气筒、破碎和筛分过程及原料棚。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制造和使用各种技术设施已经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大气环境的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还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至关重要。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是指利用现有的气象、地理、工程等数据和方法,预测特定规模工程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
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并评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便提前采取措施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
预测大气环境影响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工程项目的类型、地理位置、使用的技术、运营方式等。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污染物的排放和传输。
通过建立大气污染物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污染物的扩散和浓度分布。
这些模型通常基于气象数据、地形地貌、污染源排放和传输特性等因素进行参数化建模。
通过模拟和分析污染物的传输行为,可以预测影响范围、浓度和持续时间等。
预测大气环境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气象学家、环境科学家、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等都需要参与其中。
气象学家需要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和预测,以帮助模型建立和参数化。
环境科学家需要提供有关污染物排放和传输特性的数据和知识,以适应模型的需求。
工程师需要提供有关工程项目的技术和操作细节,以便更好地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
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预测的结果评估和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标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预测结果的评估和解释。
评价的目的是确定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评价通常需要考虑自然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根据预测结果,评价可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以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
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在不同的环境项目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工业园区、交通设施和能源项目等,预测和评价大气环境影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提前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可以在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就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