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2013年蒲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我县按照市委“五大兴市战略”要求,大力实施“三基地一新城”发展战略,坚持“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经济社会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势头。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122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55945万元,增长3.9%;二产业完成436202万元,增长13.5%;三产业完成289080万元,增长10.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175元,增长9.4%。
三次产业结构为17.7:49.5:3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1%、63.0%和29.9%,拉动经济增长0.8、6.7和3.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521853万元,增长12.9%;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9.2%;其中民营经济中:工业增加值完成287436万元,增长13.7%。
二、农业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1620万元,增长4.2%,实现增加值155945万元,增长3.9%;全县耕地面积16606公顷。
全县粮食总产量100635吨,下降14.2%,其中:水稻总产量69975吨,下降19.3%,油菜籽总产量16987吨, 下降8.6%,水果总产量224793吨,增长8.5%;茶叶总产量7820吨,增长8.6%;蔬菜总产量182975吨,持平;农产品牌优势明显。
畜牧业稳定发展。
生猪出栏达60.55万头,增长2.2%;家禽出栏401.24万只,下降2.0%。
肉类总产量55851吨。
水产品产量6695吨,减少3.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全县共有中、小型水库21座,蓄水量3004万立方米;农村生产用电量5137万千瓦时,农业机械总动力14.8万千瓦。
积极实施天然生态林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2013年为50.8%。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县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寿安新城“产城一体”、县城工业区、成雅工业园建设顺利推进,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改善,规模工业增长势头良好。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要]国家统计局今日(2014年1月20日)公布,201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完成了年初设定的7.5%的调控目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9547元和8896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6%。
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国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一、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上年增加1236万吨,增长2.1%。
其中,夏粮产量13189万吨,增长1.5%;早稻产量3407万吨,增长2.4%;秋粮产量43597万吨,增长2.3%。
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比上年减少7.7%;油料产量3531万吨,增长2.8%;糖料产量13759万吨,增长2.0%。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73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
生猪存栏47411万头,比上年下降0.4%;生猪出栏71557万头,比上年增长2.5%。
全年禽蛋产量2876万吨,比上年增长0.5%;牛奶产量3531万吨,下降5.7%。
二、工业生产增势平稳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5%,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0.1%,四季度增长10.0%。
成都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4年4月26日2013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转型力度加大的宏观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坚持“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推进“五大兴市战略”,积极应对“4·20”芦山强烈地震和汛期暴雨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08.9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3.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81.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74.2亿元,增长8.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3977元,增长9.3%。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9∶45.9∶50.2。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665.7亿元,增长16.5%。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162.6亿元,增长20.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8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10.1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8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0.6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2.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3.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9%,烟酒类与上年持平,衣着类上涨1.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居住类上涨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0%。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与上年持平。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1.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1.8%。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
2013年四川省绵阳市经济运行情况2013年,绵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5.12亿元,同比增长10.0%,总量居全省第2位。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8.9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747.6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468.55亿元,增长9.1%。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4:51.4:32.2。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32.05亿元,增长12.5%,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7.2%。
一、生产方面:三次产业保持平稳增长农业生产稳定。
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4.97亿元、增长3.6%。
粮食总产216.42万吨,增长0.5%;油料总产33.83万吨,增长1.3%。
生猪存栏249.10万头,下降2.3%;出栏379.79万头,增长2.4%。
实现肉类总产量40.39万吨,增长2.4%。
全年禽蛋产量11.93万吨,下降9.7%;牛奶产量2.47万吨,下降5.6%;水产品产量10.57万吨,增长2.1%。
工业生产平稳。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93.8亿元,增长10.7%,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4位。
全年工业产销率达97.4%,较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空调增长29.1%、绝缘制品增长24.4%、电视接收机顶盒增长14.8%。
“2+4”重点产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51.7亿元,增长11.2%,总量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2.9%,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建筑业增长较快。
全市331个资质以上总专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2.92亿元,增长22.2%,较去年同期高出17.8个百分点。
其中:完成建筑安装产值256.57亿元,增长21.2%;完成其它产值6.35亿元,增长78.7%。
按控股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62.1亿元,增长17.6%;其它企业完成200.82亿元,增长23.7%。
服务业平稳增长。
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68.55亿元,增长9.1%,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9个百分点。
四川省情简介一、经济概况四川是中国的经济大省、资源大省、人口大省和科教大省,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01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元,增长10%,总量居全国第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和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万亿元,增长13.9%;实现进出口总额646亿美元,增长9.2%,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位居经济大省前列。
四川地域面积辽阔、市场潜力巨大,是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
有48.5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8107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西部12省区市的1/4,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2014年一季度四川主要经济指标指标绝对数(亿元)增速(%)全国增速(%)增速在前八位经济大省位次GDP 5878.5 8.1 7.4 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 8.7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7 12.7 12.0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30 13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794.2 17.4 17.6 4 外贸进出口1054 14.7 14.7 —公共财政收入832 11.4 9.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17 9.8 9.8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32 12.5 12.3 —2013年四川有关经济指标指标绝对数增幅或提高率增幅或提高率在前八位经济大省中的排位GDP(亿元)26261 10.0 1 #第三产业增加值9256 9.9 1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690 12.1 —#人均GDP(元)32454 9.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0355 13.9 1 城镇化率(%)44.9 1.37 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2368 10.1 1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7895 12.8 1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11579 1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1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1049 16.7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9754 19.5 4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645.9 9.2 4 #出口额419.5 9.1 —#进口额226.4 9.5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亿元)2784 15.0 —旅游总收入(亿元)3877 18.2 —#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209.6 -7.8 —#出境旅游总人数(万人)74.2 10.4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105.7 0.2 —#外商投资实际到位103.6 5 —#在川世界500强企业(家)269 ——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亿元)8698 11.6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美元)63.4 11.5 —累计境外投资企业(家387 ——铁路营运里程(公里)3518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5046 ——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26.2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亿元)47667 15.9 —二、自然资源资源禀赋独特,水能、天然气、钒钛、稀土和锂、磷、井盐等储量十分丰富。
学习辅助网 2013年四川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时间:2014年03月05日2013年,四川省经济总量达到26260.77亿,全省人均GDP为32516.2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地级市来看,成都、绵阳和德阳GDP继续领先,甘孜州GDP位列最末;从人均GDP来看,四川仍只有攀枝花和成都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分别为10506.07美元和10373.89美元,超越1万美元大关。
其它地市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巴中人均GDP最低,为2030.12美元。
2013年四川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来源:中国排行网)排名地级市2012年GDP(亿元)2013年GDP(亿元)2012年常住人口(万)人均GDP(元)人均GDP(美元)人均GDP排名1成都8138.949108.891417.7864247.5610373.8922绵阳1346.421455.12464.0231358.995063.4663德阳1280.21395.94353.1339530.486382.8934宜宾1242.761342.8944630109.644861.7385南充1180.361328.55630.0321087.093404.88186达州1135.461245.41549.2722673.913661.10167凉山州1122.671214.4456.126625.744299.19138泸州1030.51140.4842526834.824332.95129乐山1037.751134.79325.4434869.415630.27510资阳984.721092.36358.8530440.574915.16711内江978.181069.34371.8128760.394643.871012自贡884.81001.6271.3236915.825960.70413眉山775.21860296.6428991.374681.16914广安752.2835.1321.6425963.814192.311415攀枝花740.03800.9123.0965066.2110506.07116遂宁682.4736.6326.7722541.853639.771717广元468.66518.825320505.933311.041918雅安398.05418152.6527382.904421.451119巴中390.4415.9330.7912572.932030.122120阿坝州203.7423490.6725807.874167.131521甘孜州175.02201.2112.217932.262895.4820全省23849.826260.778076.232516.255250.31学习辅助网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2013年四川省达州经济发展情况2013年,达州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工作基调,以“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为着力点,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不利影响,达州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基本态势。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5.41亿元,同比增长10.2%,分别比全国、四川省平均水平高2.5个和0.2个百分点,在四川省21个市州中总量居第6位,排名与上年持平;增速排第14位, 比上年上升2位。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6.4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61.87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7.06亿元,增长10.4%。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4:53.1:25.5。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2%、67.9%和24.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3、6.93和2.54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除规模以上工业外均超过四川省平均水平,在四川省排名稳中有升。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一)从生产看:农业平稳发展,工业稳步增长,服务业发展加快1、农业平稳发展,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达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21.5亿元,增长3.8%,其中畜牧业总产值160.2亿元,增长3.9%。
全年粮食总产量281.7万吨,实现了连续七年增产,其中:小春粮食45.8万吨,大春粮食235.9万吨。
油料产量达31.03万吨,增长1.4%,连续七年获得丰收。
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
全年肉类总产量49.03万吨,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增长1.6%,牛肉产量增长0.1%,羊肉产量增长5.2%,禽类产量增长3.0%。
畜牧业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38%,同口径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所占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
2、工业稳步增长,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影响,2013年全国、四川省工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虽达州工业增速也呈回落态势,但达州工业经济发展始终以“转方式、增总量、调结构”为主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克服煤炭工业关停对达州市经济的影响,较好促进了达州市工业持续稳定增长。
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王冬慧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08期[摘要]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
”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县域”这个概念写入党的文件,并且明确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口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四川省作为我国西部的龙头大省,发展县域经济势在必行,它对推动全省的经济乃至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先锋带头作用。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使四川省县域经济良好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1、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在2014年5月份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我省有183个县(市、区),是县级行政区划最多的省份,也是一个县域差别大、县域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四川省县级行政区划由171个县、县级市和市辖区组成,即包括农业人口比重为30%以上的县、县级市和市辖区,但成都市的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和温江区,自贡市的自流井区,攀枝花市的东区、西区,泸州市的江阳区和龙马潭区,绵阳市的涪城区除外。
二是四川省县域人口多,且多为农业人口,但三次产业的从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化。
2013年四川省县域农业人口为6442.18万,比2000年减少了350多万。
但四川省县域人口中仍然多为农业人口,2013年四川省县域农业人口占县域户籍人口的75.90%。
三是四川省县域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投资大幅增长,消费稳定增长。
2013年,四川省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869.37亿元,是2000年的19倍多。
此外,2013年四川省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915.65亿元,是2000年的6倍左右,慢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
2、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2.1县域之间经济规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2013年末,GDP总量最大的是成都市龙泉驿区,为837.06亿元,最小的是甘孜州炉霍县,为4.63亿元,两地区之间相差了近181倍。
【关键字】精品县域经济发展-四川省县域经济排名四川县域经济规划四川县域经济规划我省作为县域经济大省,县域人口占据了全省的3/4,目前总体发展却处于“多而不强”的现状。
“我省即将首次试点编制‘县域总体规划’,将县级规划中的产业发展和土地资源调配落实到县域地理空间上,优化配置。
”日前,在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邱建就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进行了解读。
“县域经济”承上启下华西都市报:在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发展县域经济是突破难点的路径之一。
您可否对“县域经济”的内涵进行阐释?邱建: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根底,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联系为基本结构,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中,“县域经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我省而言,县域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因为我省县级行政级别特别多,有182个(包括县级区和县级市)。
县域经济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底部根底,是实现“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托。
县城及小城镇作为城乡各要素集聚与扩散的区域,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桥头堡,对于吸纳本地农业剩余人口、截留外来流动人口、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有着重要意义。
发展县域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环节,为城镇化提供就业支撑,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根底。
推进县域经济空间载体建设华西都市报:我省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我省将如何进行突破工作?邱建:我省县域经济占据了全省3/4的人口、1/2的经济总量、8成的农业产值和近6成的财政收入,县域经济现实地成为了四川省经济的根底。
然而,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传统农业效率低,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城镇化水平低等仍是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对外开放滞后;工业化进程滞后,农业产业化进程慢;城市化进程滞后,城镇规模偏小;自然条件制约;技术和人才短缺。
2013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德阳市统计局201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全面实施全省“三大发展战略”和全市“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深化“四个年”活动,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人口。
年末总户数157.2万户,户籍总人口392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3.2万人,死亡人口2.7万人。
年末常住人口352.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1.6万人,城镇化率45.9%。
国民经济。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39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38.4亿元,增长11.4 %;第三产增加值362.9 亿元,增长9.9%。
三次产业比重为13.9:60.1:26。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573元。
非公有制经济。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15.1亿元,增长12.4%。
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58.4%,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
财政。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5亿元,增长6.5%。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9.7亿元,增长13.8%。
二、农业播种面积。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5.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63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30.1万公顷,增加6197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3万公顷,增加1817公顷;蔬菜播种面积5.9万公顷,增加801公顷。
产量。
全年粮食总产量188万吨,比上年增加1.8万吨,增长1%。
油料总产量19.7万吨,增长3.5%。
蔬菜总产量203.4万吨,增长3.1%。
肉类总产量37.3万吨,增长3%;生猪出栏350万头,增长2.2%;出售和自宰家禽6096万只,增长3.2%。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90户,实现工业增加值7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排名区县名称2015年GDP总值(亿元)备注1高新区1277.602龙泉驿区1002.60龙泉驿区不仅有引以为傲的旅游业,还有高速发展的汽车产业。
2015年汽车全产业链产值实现1412亿元,成为全省GDP“千亿俱乐部”的首位成员。
3金牛区875.40金牛区经济总量连续19年位居成都市各区(市)县第一。
在“北改”大旗下,金牛区焕发了新的生机。
4青羊区868.10青羊区是成都最有特色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的密集区,已成为驰名海内外的文化旅游圣地和企业投资发展的热土。
5武侯区795.20有着“高科技文化区”、“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中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区”称号的“国际城南”武侯区,为成都人提供着高质优雅的生活。
6锦江区768.20锦江区是国务院确定的“商贸繁华区”,全市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一半以上汇集锦江。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稳居全市第7成华区693.20成华区曾是国有企业云集地,也是面积最大的主城区,成渝、成南、成绵高速公路和川陕公路都始于此,随着北改的进行,成华区8涪城区619.79绵阳经济的大佬,也是前10名GDP排行中第一个非成都市区的行政区。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领绵阳市经济的发展。
9双流区610.00双流区,是成都的航空港,天府新区的核心区域,双流机场的繁忙促成了双流区经济的迅猛发展。
10新都区582.77新都是成都的科技、文化、旅游卫星城,被定位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担着成都市机械、电子、食品、生物制药、旅游和公路物11翠屏区511.67隶属酒城宜宾市,这里把酒论英雄,酒业相当发达,五粮液酒业撑起了半边天。
12旌阳区460.22是德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旌阳区历史悠久,有孝泉古镇、德阳文庙等人文景13西昌市426.47西昌市有中国四大航天基地之一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四川打造的攀西城市群中的核14郫县426.00郫县豆瓣闻名全国,这里还是一座大学城,聚集众多知名高校。
2013年新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新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津县统计局2014年4月28日2013年,全县人民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1551”发展目标,深入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市委“五大兴市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幸福新津”建设成效明显,县域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生保障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一、综合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一产业增加值14.66亿元,增长3.5%;二产业增加值109.64亿元,增长13.3%;三产业增加值64.38亿元,增长9.0%。
三次产业比重7.8:58.1:34.1,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4%、71.1%、26.5%。
2013年全县累计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43.71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6.2%。
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5.52亿元,同比增长2.6%;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98.95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工业企业民营经济增加值91.88亿元,占全口径工业增加值的92.3%,同比增长16.9%;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39.24亿元,同比增长11.2%。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按常住人口统计)20.45万人,其中一产业从业人员5.22万人,二产业从业人员7.31万人,三产业从业人员7.92万人。
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4504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4901人,城乡失业人员再就业506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81%。
其中,食品上涨11.54%,衣着上涨8.7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3.51%,交通和通讯上涨1.67%,居住上涨14.28%。
二、农业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0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10.41亿元,同比增长4.8%。
成都19个区市县经济和社会统计发布武侯居民最富成都19个区市县经济和社会统计发布武侯居民最富成都商报(微博)记者韩利实习生白柳核心提示男女比例9个公布了男女比例的区市县中,有5个区市县都是女多男少,有3个区市县男多女少,金牛区则是男女比例非常均衡。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最高武侯区33525元增速最快彭州市14.4%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最高青羊区(微博)19640元增速最快青白江区13.5%成都市统计局近期陆续发布成都市19个区市县(不含高新区和天府新区(微博)成都直管区)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成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去年,龙泉驿区的GDP最高,为837.06亿元,是排名最后的蒲江县GDP的近10倍,并以19%的增长速度,排名增速第一。
居民收入方面,绝大部分区市县人均收入增速都超过了GDP增速,武侯区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25元,成为城镇居民最富的区市县。
在公布了空气优良天数的13个区市县中,都江堰市以356天成为空气最好的地方,青羊区则以132天排名最后。
武侯区城镇居民最有钱青羊区农民最富去年,除未公布居民收入增速的新津县外,成都绝大多数区市县的居民收入增速都超过了GDP增长速度,只有龙泉驿区的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速。
武侯区城镇居民以33525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成为成都最有钱的居民,比排名第二的温江区高出了2500多元。
尽管彭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18449元排名最后,但却以14.4%的增长速度成为增长最快的区市县,武侯区则以9.3%排名最后。
在19个区市县中,青羊区的农民最富,去年的农民纯收入达到了19640元,比第二名的武侯区高了175元,比排名最后的金堂县高了8970元。
增长速度方面,青白江区以13.5%排名第一,金牛区增长最慢,为10.3%。
除五城区及新都区和大邑县外,各区市县还公布了去年底的储蓄存款规模,双流县以627.35亿元居首,蒲江县以78.35亿元排名最后。
—1—成都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4年4月26日2013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转型力度加大的宏观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坚持“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推进“五大兴市战略”,积极应对“4•20”芦山强烈地震和汛期暴雨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9108.9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3.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81.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74.2亿元,增长8.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3977元,增长9.3%。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9:45.9:50.2。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665.7亿元,增长16.5%。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162.6亿元,增长20.4%。
图1:2009-2013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8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10.1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8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0.6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2.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3.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9%,烟酒类与上年持平,衣着类上涨1.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居住类上涨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 3.0%。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与上年持平。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1.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1.8%。
—2—图2:2009-2013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
通江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以加快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国知名红色生态旅游区、魅力山水红军城为重点,奋力推进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持续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夯实底部基础,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综合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82.18亿元,增长10.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6.34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28.13亿元,增长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859元/人,同比增长5.8%。
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6%、49.5%和38.9%,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5.6:42.0:32.4调整为21.6:44.2:34.2。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GDP的比重为56.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9.0%,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
在民营经济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1.22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19.57亿元,增长10.0%。
全年国税完成税收收入8988万元,地税系统完成税收收入30073万元,较上年分别增收1293万元和5414万元,分别增长16.8%和22.0%。
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2亿元,同口径增长34.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66亿元,同口径增长2.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涨幅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4%。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1%;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2.1%。
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1.2亿元,同比增长3.5%。
2013年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县域经济县多面广,经济总量占比过半
2013年,四川省183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过100亿元的有96个,比上年增加11个;超过200亿元的有43个,比上年增加6个,超过300亿元的19个,比上年增加2个。
其中,就县域而言,四川省现有135个县、市,占四川省的73.8%;辖区面积44.9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的92.4%,2013年GDP13963.0亿元,占四川省经济总量的53.2%。
其中,56个县市GDP总量过100亿元,比2012年增加6个;21个县市GDP总量超过200亿元,比2012年增加4个;超过300亿元的有4个县市,分别是双流县746.1亿元、西昌市373.5亿元、郫县360.2亿元和简阳市344.8亿元。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人口多,占四川省总人口的七成以上
2013年末,135个县(市)户籍人口6470.7万人,占四川省的70.9%。
18个百万人口大县(不含3个市辖区)户籍人口2271.3万人。
其中,安岳县、仁寿县人口均超过160万人,分别为162.6万人和160.2万人。
(二)投资比重较高,消费比重较低
2013年,135个县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03.7亿元,占四川省的54.2%,有42个县市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135个县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3.7亿元,占四川省的45.1%,有7个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0亿元。
(三)经济增速相对较快
2013年,135个县市GDP比上年增长10.1%,增速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其中87个县市GDP增幅超过四川省平均水平。
135个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增幅比四川省高0.4个百分点,87个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四川省平均水平;135个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2.4%,增幅比四川省高0.3个百分点,82个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幅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
2013年135个县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与四川省比较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低于四川省
2013年,135个县市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1536元,比四川省平均水平低8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88元,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493元。
135个县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2013年,135个县市辖区面积占四川省的92.4%;户籍人口占四川省的70.9%,但GDP仅占四川省的53.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四川省的42.7%;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仅占27.0%。
(二)人均水平较低
2013年,135个县(市)人均GDP25936元,相当于四川省平均水平的79.9%;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82元,仅相当于四川省的81.4%;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1元,仅相当于四川省的67.8%;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398元,仅相当于四川省的40.6%。
2013年135个县市主要人均指标
(三)县域间发展差异较大
受区域优势、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县(市)发展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3年,在135个县市中,双流县GDP总量最大,达到746.1亿元,是最小县炉霍县(4.63亿元)的161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最大县双流县(64.6亿元)是最小县壤塘县的400多倍。
(四)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2013年,135个县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8.6:53.1:28.3,第一产业比重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四川省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
其中,有114个县市第一产业比重超过四川省平均水平,有104个县市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
119个县市城镇化率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78个县市工业化率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
由于县域经济在区位优势、资源聚集、城镇化水平等方面不及市辖区,且135个县、市中有92个属于限制开发区,因此,形成了县域经济与市辖区经济发展的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