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5
如何教导小学生正确运用修辞和比喻手法运用修辞和比喻手法是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一环。
正确的修辞和比喻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信息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教导小学生正确运用修辞和比喻手法。
一、修辞手法教学策略1. 注重示范与启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示范,使用具有修辞效果的句子,激发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兴趣。
可以通过讲解经典名篇、引用优秀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启发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
2. 引导学生发现修辞手法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的方式,主动发现修辞手法。
例如,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学习修辞手法。
例如,通过观赏图片、听音乐等方式先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4. 组织修辞手法比赛通过举办修辞手法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比赛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
二、比喻手法教学策略1. 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优秀作品,帮助他们了解比喻手法的具体运用。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比喻的妙处,并学会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练习找寻生活中的比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通过比较、联想的方式找到合适的比喻。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日常生活场景,让学生想象出与之相关的比喻,培养学生发现和运用比喻的能力。
3. 模仿优秀作品的比喻在学生写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一些优秀作品中的比喻,通过模仿学习,逐渐培养学生自己运用比喻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作用和表达的含义。
4. 进行比喻创作活动教师可以组织比喻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运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比喻创作可以结合课堂学习内容或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比喻的乐趣和创造性。
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的比喻教学浅析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比喻句比比皆是。
比喻句见多了也比较容易理解比喻,就是抓住了不同事物本质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种事物。
可就是这样看似非常普通的比喻,有不少人认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十二年,到高考时还写不好。
这个问题就值得反思和研究了!我们有必要来看看《语文课程新标准》和教材对比喻的学习要求及安排。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众多的修辞现象,这些经过修辞的语言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是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合理地吸收、消化这些营养。
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其中“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与“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两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亦即当某一语法修辞现象出现时,“必要的”知识是指哪些?具体教学时要教到什么程度?往往只能凭教师个人的理解而定,实际上没有一个定准。
就以比喻为例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的关注和要求:由于教材是文选型的,所选文章多为优秀范文,其中不乏精彩的比喻句出现,一些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的训练也时常围绕比喻来进行的,但教材中都没有一处正式提出“比喻”的字眼,这大概就是编者为了体现课程标准中关于“必要知识”与“系统知识”关系的要求吧。
其实笔者认为,简单地介绍“比喻句”还是属于“必要知识”的,大可不必犯讳,特别是在教学实际中,总像教材中用“这样的句子”来指称“比喻”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的,因为还有其他修辞现象出现时,教材也用“这样的句子”来说,时间一长,内容一多,这样的句子到底是指什么,学生自然无从把握。
因此说,有必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适时指出像“比喻”这种称呼一样的必要知识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没有出现“比喻”的字样,但对于“比喻”的知识安排还是循序渐进,颇有章法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分析策略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教导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运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比较的修辞手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生活中的比喻例子,让他们理解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例如,我可以告诉学生“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照亮了整个地球”,让他们联想到太阳的光芒强烈而炽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喻,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练习。
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个描述动物的句子:“小猫像一只灵巧的小老鼠”,然后请他们自己构思一个自己喜欢的比喻句子。
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并提高他们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物体或抽象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描写自然景物或物体的文章,并引导他们观察其中是否有使用了拟人的表达方式。
比如:“树木摇曳着绿色的身姿”,这里的“摇曳”描写了树木仿佛在舞蹈的形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拟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事物进行演示,如“风儿唱歌”,让学生听到风的声音,然后让他们思考风为什么会有声音,进而理解了拟人的作用。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其词来强调事物特点的修辞手法。
当学生学习到夸张这一修辞手法时,他们可以运用它来丰富自己的作文和口语表达。
例如,当我们要表达某个地方非常拥挤时,我们可以说:“人山人海,挤得你连个脚趾头都伸不出来”。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使用夸张手法来向学生展示一些夸张的描写,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夸张的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张海报,上面画着一个巨人坐在一艘小船上,并要求学生描述这张海报,让他们感受到夸张描写的独特之处。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或词语来强调事物的修辞手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比喻修辞格的相关探究比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它用一物比另一物,使人对另一物有新的认识。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都能看到它。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比喻修辞格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文将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比喻修辞格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比喻的基本概念比喻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它是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揭示一种深层含义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和联系,从而使读者更好地领会或理解作者的意图。
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比喻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比喻修辞格主要出现在课文中,通过对事物的比喻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比如在一年级的《小兔子和葡萄》中,有这样一句话:“手指一指,像小兔子的尾巴。
”这里用“手指一指”来比喻小兔子的尾巴,使得孩子更容易明白小兔子的尾巴是长长的。
在二年级的《猫和狗》中也有:“狗爬上树”,这里用狗爬树来比喻一个人上树,使得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这个动作,同时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比喻在教学中的作用比喻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喻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
通过比喻,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含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比喻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联想能力。
比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喻修辞格。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和思考,激发学生对比喻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理解比喻所表达的内涵。
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比喻的作用和特点,使学生更容易领会比喻的意义和内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情感、色彩丰富的比喻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运用比喻,加深对比喻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修辞手法运用技巧与策略语文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修辞手法是一种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语文的热爱。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修辞手法运用技巧与策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和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
一、形象比喻形象比喻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突出事物的特点和特征。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生动的比喻句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事物的共同点,提高学生对形象比喻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选取一些带有形象比喻的句子,如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夜晚的冷清和飞舞的萤火虫,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形象化的比喻。
二、情感渲染情感渲染是一种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来激发读者或听众情感共鸣的技巧。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可以通过情感渲染的修辞手法来实现。
例如,在教授古代童谣时,可以通过高昂的语调、优美的节奏,让学生感受到童谣中蕴含的快乐、活泼的情感。
在学习现代散文时,可以选取一些描写美好事物的段落,通过适当的语言修饰和表达方式,引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
三、对比与排比对比与排比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不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或排列,突出事物的特点和区别。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对比与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特征的观察和辨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事件,并分析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在学习写景文章时,可以选择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通过排比的方式将不同的景色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对于景物特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四、修辞手法的结合运用修辞手法虽然是独立的修辞技巧,但在实际运用中,常常需要多种修辞手法的结合运用,以达到更好的语言效果。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运用比喻手法的文章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喻手法的含义及应用。
2.理解比喻手法对于小说、诗歌创作的作用。
3.学会带有比喻句的解释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比喻手法的含义及应用。
2.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比喻的认识3.培养学生发现和应用比喻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示范引导法。
2.情景演示法。
3.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1.20分钟的课堂讲解。
2.30分钟的分组讨论。
3.20分钟的互动游戏。
五、教学内容1.比喻手法的定义比喻手法是指将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比较出事物间的共同点,并从中突出被比较事物的特征,加强表达效果。
2.比喻手法的应用比喻手法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中。
在诗歌和小说中,作者常常使用比喻来表达其情感和思想,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生动性。
3.比喻句的解释和应用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为学生带来一些例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喻句。
例如:“月亮像一轮银盘。
”这个比喻将月亮和银盘进行了比较,突出了月亮的圆形和光亮。
“大海像一面巨大的明镜。
”这个比喻将大海和明镜进行了比较,突出了海洋的广阔和明亮。
在讲解完这些例子后,老师可以接着提问,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些比喻,以帮助他们掌握和应用比喻手法。
六、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并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或展示,带领学生了解比喻手法的含义。
例如,可以让学生看一张描绘小猫吃饭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将猫和人作比较,从而理解比喻是将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中比喻的使用例子,如诗歌、小说的片段以及童话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比喻的艺术表达和作用。
3.让学生自己动手写比喻句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行编写比喻句子,并和同学分享,从而培养他们发现和应用比喻的能力。
4.课堂互动游戏在课堂的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检验学生对于比喻技巧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对比喻技巧的兴趣和记忆力。
通过以上步骤的教学,学生可以自发地理解和运用比喻手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文艺水平和技巧水平。
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教学方法→ 比喻修辞手法的有效教学策略比喻修辞手法的有效教学策略引言比喻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用另一事物或概念来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表达或解释。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有效教学策略1. 实例展示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具体而生动的比喻实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展示实际的例子,学生更容易理解比喻的概念和作用,并在实际运用中获得经验。
2. 剖析比喻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喻的结构,包括比喻的目标对象和喻体对象,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通过剖析比喻结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比喻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3. 比喻思维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比喻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喻思维训练的任务。
例如,要求学生用比喻来描述一个概念或现象,或者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并解释其原因。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加熟练地应用比喻修辞手法。
4. 创造性比喻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创造性比喻活动,让学生自己创造比喻来描述一些事物或情境。
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文学作品分析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使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比喻修辞手法在实际文本中的应用。
学生可以研究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结论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比喻修辞手法。
实例展示、比喻结构剖析、比喻思维训练、创造性比喻活动以及文学作品分析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并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比喻修辞技巧。
如何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在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方面,教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比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或复杂事物。
让小学生理解并运用比喻手法,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拓展想象力、丰富表达方式。
在以下几个方面,我来分享一些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第一,解释比喻的概念在引入比喻手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为学生解释比喻的概念。
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比喻的含义,比如:“比喻就是用一个相似的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让读者或听者更好地理解。
”同时,要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喻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例如:“世界上的巨人,突然笑了”这个句子中,巨人的笑与世界上的巨人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形容一个人笑得非常大声,像巨人一样。
”第二,比喻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在介绍比喻手法时,我们需要强调比喻与被比喻之间的相似性。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帮助他们理解比喻的依据和意义。
例如,当我们说“她是个太阳,照耀着我们的生活”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和她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如都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
这样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比喻手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和阅读中去。
第三,举例讲解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通过举例的方式讲解比喻手法。
选取一些富有比喻的句子,一起探讨比喻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方式。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比喻的目的和效果,帮助他们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使用比喻来表达某个概念或情感。
同时,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使用比喻,展示他们对于比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四,游戏与练习除了课堂讲解,可以通过一些互动游戏和练习来帮助小学生巩固对比喻手法的理解。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比喻接龙游戏,学生们依次发挥想象力,用比喻的方式来形容某个事物。
这样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加深他们对比喻的理解和运用。
小学语文课文比喻技巧教学策略研究语文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的课文教学更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而其中的比喻技巧更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文比喻技巧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探索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比喻技巧的基本概念比喻技巧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相似或类比的描述,来达到对概念、感情或想象的表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比喻技巧的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或复杂的事物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描述,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喻技巧在运用中需要学生自主发挥,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喻技巧在写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丰富作文的形象性,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比喻技巧的教学策略1. 寓教于乐,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比喻。
例如,通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个植物成长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树枝像是大自然的疙瘩”。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用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视频来展示比喻的具体内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比喻技巧的理解。
3. 情景模仿,亲身体验: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实际的景点或场所,或者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亲身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比喻中所描述的事物,增强他们对比喻技巧的理解和记忆。
4. 赋予学生创作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写作任务,要求他们尽可能地使用比喻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比喻技巧,并且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评价与反思在语文教学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比喻技巧的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掌握比喻技巧的状况进行评价:1. 学生对比喻技巧的认知程度:通过测试或作业来考察学生对比喻技巧的理解程度,包括理解比喻句的含义以及能够找出和运用比喻技巧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一、引言语文教学中,修辞手法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比喻作为修辞方法中的一种,常常被用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和表达力。
教学中如何帮助小学生理解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二、认识比喻1.比喻的定义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来进行表达。
即将一个本来意义明确的词句用于表示与之相类似但未直接揭示的另一词句,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比如:“他是铁公鸡”、“她的笑容如艳阳天”,都是比喻的典型例子。
2.比喻的功能比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生动形象的描绘:比喻通过运用形象的比喻句,使抽象的概念或事物变得具体形象起来,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形象感。
(2)增强表达的感染力:比喻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通过将事物进行类比,进一步强化了表达的感染力。
(3)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比喻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授比喻1.提供生动的例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喻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向学生示范比喻的用法。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比喻句子,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感受比喻的力量,学会识别比喻句。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比喻句的美妙之处。
例如,可以给学生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然后请他们通过比喻将其形容得更加生动形象,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喻句的表达方式。
3.鼓励学生自己创造比喻句在学生理解比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造比喻句。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主题或题材,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比喻句。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喻运用1.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比喻来启发学生思考。
比喻作为一种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如何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做比较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在教学中,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例,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一、比喻的概念与特点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比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来达到表达的目的。
比喻的特点是:简洁、形象、生动,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二、利用图画与图片帮助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图画与图片来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画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比喻表达。
通过观察和分析图画中的事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比喻的含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喻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通过故事与情境演示比喻故事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喻的含义。
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富有比喻的故事,通过情节展开,激发学生对比喻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比喻的含义。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感受到比喻所表达的含义。
四、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句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课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比喻句子。
通过分析比喻句子的语言特点和比较对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比喻手法的运用。
教师还可以辅以一些适当的解释和例子,加深学生对比喻的理解。
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比喻为了提高学生对比喻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适合运用比喻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进行比喻的创作。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要求他们运用比喻手法进行写作。
通过实际的写作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喻表达。
六、巩固与检测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与检测来巩固学生对比喻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段材料,并要求学生在其中找出比喻的句子。
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对比喻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比喻修辞教学运用研究一、引言比喻修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比喻修辞的运用,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技巧,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本文将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比喻修辞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比喻修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比喻修辞是一种常用的语言表达技巧,通过比喻修辞的运用,学生能够更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2.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比喻修辞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通过比喻修辞的掌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提升写作技巧比喻修辞在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恰当的比喻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比喻修辞的运用1. 比喻修辞的种类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多种比喻修辞,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这些比喻修辞的使用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比喻修辞的运用方法(1)对比喻修辞的认识:学生首先要了解比喻修辞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如何判断和识别比喻修辞。
(2)比喻修辞的运用技巧:学生在写作和表达时,要注重深入思考和观察,找到恰当的喻体,使比喻更加生动、形象。
(3)比喻修辞的理解: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注重理解作者使用比喻的意图和效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1. 课堂教学与实践(1)基本知识讲解: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比喻修辞基本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比喻修辞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例句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比喻例句,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比喻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方法。
(3)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修辞来描述事物或表达思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阅读训练与指导(1)文学作品阅读: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比喻修辞的运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修辞手法运用策略探究引言修辞手法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策略进行探究,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类比的手段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联系的修辞手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比喻手法。
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描述,将一个抽象的事物比喻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如“爸爸就像一棵大树,给予我们温暖和支持。
”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记忆。
2. 联想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将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从而理解比喻的含义。
“勤奋就像是灌溉植物一样,只有用心呵护,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可以将勤奋与灌溉植物联系起来,更深刻地理解其含义。
3. 创编比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编出具有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 生动形象化: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将一个非生物的事物赋予生命和行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小溪轻声低语,向大海述说着它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拟人手法,学生可以更生动地感受到小溪的轻声低语,激发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2. 联想联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将一个非生物的事物与具体的人的行为进行类比,从而理解拟人的含义。
“风儿把大地拥入怀抱,温柔地抚摸着每一片叶子。
”通过这样的拟人手法,学生可以将风儿与抚摸的动作联系起来,更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与美好。
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排比的运用方法。
2. 反复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相关的排比句子,让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掌握排比的运用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修辞手法解析与修辞效果分析修辞手法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并分析其修辞效果。
一、比喻比喻是运用“象”来暗示“事物”的修辞手法。
在教学备课教案中,比喻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或形容信息。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使用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比如,备课教案中可以使用“月亮如一颗银盘悬挂在天空中,洒下银色的光辉,照亮大地。
”这样的比喻句,描绘出月亮的形象,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诗歌的美。
二、拟人拟人是赋予非生物或抽象事物人类的特性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在语文教学备课教案中,拟人能够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比如,在备课教案中可以使用“春天像一位害羞的少女,踮起脚尖轻轻地走进了大地。
”这样的拟人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三、排比排比是通过重复运用相同的结构和语法,将多个词语、短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在教学备课教案中,排比能够使语言更加有节奏感、强调力和记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比如,在备课教案中可以使用“快乐时歌唱,悲伤时哭泣,疲倦时休息。
”这样的排比句,将不同的情感和行为进行并列,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地了解快乐、悲伤和疲倦的表现方式。
四、夸张夸张是对事物描述时故意夸大或缩小其程度和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语文教学备课教案中,夸张能够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比如,在备课教案中可以使用“老师身高高得像一座山峰,声音响亮得能吓跑小动物。
”这样的夸张句,形象地描绘出老师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老师的形象。
五、反问反问是以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修辞手法。
在教学备课教案中,反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小学教案中的类比与比喻教学策略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各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教育中,类比与比喻教学策略被广泛运用,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类比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生活中的类比场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在教授数学中的几何概念时,教师可以用水果切割的例子来解释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
通过比较水果的切割方式和平行线、垂直线的关系,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类比教学策略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教授科学中的物质状态变化时,教师可以通过类比不同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种类比的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其他相关的问题中。
与类比相似,比喻也是一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教学策略。
通过比喻,教师可以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新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教授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用天气变化来比喻修辞手法的变化。
比如,比喻就像是阳光明媚的春天,给人以温暖和愉悦;而夸张则像是炎热的夏天,给人以强烈和夸张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比喻教学策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比如,在教授写作时,教师可以用比喻来引导学生描述事物的特点和感受。
比如,让学生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一朵花的美丽和芬芳,或者描述一条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清新气息。
通过这样的比喻练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感知和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类比与比喻教学策略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然而,在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注意适度和巧妙。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修辞手法解析与应用教学策略与实施一、修辞手法解析修辞手法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备课教案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巧妙的运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解析:1. 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特定的意义。
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在小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比喻例子,引导他们在写作中加入比喻,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
2. 拟人拟人是一种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形象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使抽象的事物或非人物体变得生动起来,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在备课教案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拟人的文学作品或文章让学生阅读,引导他们通过模仿和创作来掌握这一修辞手法。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和表现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它常用于幽默的表达和夸张艺术。
在教案中,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段夸张的描述,让他们辨析其中的夸张手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夸张使用的场景和效果。
4. 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相异的事物并置或相排列,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在教案中,可以设计一些对比鲜明的文学作品或文章,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来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5. 排比排比是通过重复使用同一类语言现象,使语言更加铿锵华丽,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在备课教案中,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排比结构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来掌握排比手法。
二、教学策略与实施1.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包括讲解、课堂讨论、创作活动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
例如,针对比喻手法,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分享和交流彼此创作的比喻句子;针对拟人手法,可以组织学生演绎拟人形象并展示给全班等。
2. 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准备一些丰富的文学素材,包括小说、诗歌、童话等作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修辞手法教学策略总结修辞手法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备课教案中,合理运用修辞手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总结一些小学语文备课教案中的修辞手法教学策略。
一、比喻的教学策略比喻是一种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它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状况或感受,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教师可以使用以下策略来教学比喻:1. 提供典型的比喻句子。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典型的比喻句子,如“小溪流水潺潺,如诗如画”,通过展示这些句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2. 引导学生运用比喻句。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或一个具体的事物,要求学生使用比喻的方式去描写,如“春天的花朵是大自然的彩色画板,各种各样的颜色在花海中绽放”。
3. 比较类比。
教师可以给出两个具体的事物,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来运用比喻,如“小鸟的歌声清脆悦耳,犹如天使在唱歌”。
二、排比的教学策略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同类事物的列举或连词的使用,将意思相近、结构相似的词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达到增强表达力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备课教案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教学排比:1. 给出排比的例子。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经典的排比句子,如“天空中有白云、彩虹、太阳。
”通过让学生阅读这些句子并理解其特点,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排比。
2. 让学生创作排比句。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用排比的方式去描述,如“我的愿望是,健康、快乐、成功”。
3. 分析排比句的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排比句的使用对文章的效果有何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排比句的表达力和修辞效果。
三、夸张的教学策略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对事物或情感的描述进行夸大以达到表达强烈感情或增加幽默效果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备课教案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教学夸张:1. 给出夸张的例子。
教师可以找出一些夸张的句子,如“公园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坪”,引导学生理解夸张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比喻修辞格的相关探究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通过将事物间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来形成意象,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生动性。
比喻在语文教材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比喻是他们初步接触修辞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究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比喻修辞格的相关内容,分析其特点和教学意义。
比喻是一种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拟的修辞手法。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比喻修辞格往往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形式出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抽象的事物,增强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三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则课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蓝天像一块洁净的布,白云如同一团雪花。
”这里通过将蓝天比喻成一块洁净的布,白云比喻成一团雪花,使得蓝天和白云的形象更加清晰、生动,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到蓝天和白云的美丽。
在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中,比喻常常出现在描述自然、动物、人物等内容中。
比如《二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则课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大地是大地妈妈,她给我们生生不息。
”这里通过将大地比喻成大地妈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大地无穷的生机和养育万物的作用。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比喻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是广泛应用的,并且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感知事物的美丽与神奇。
1. 形象生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的比喻修辞格往往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形式出现,比如将事物与动物相比、将事物与自然景物相比等,让学生通过比喻修辞格更加真切地感知事物的美好和奇妙。
2. 知识渗透:比喻修辞格往往是通过对事物的比拟来进行知识渗透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强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
比喻是一种将抽象事物通过对比更加具体化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到课文中的意境。
3. 教学引导: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的比喻修辞格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而且能够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和意识培养。
通过对比喻修辞格的教学引导,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比喻这种修辞方式十分常用,它使语言形象生动,充满情感。
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分析本体和喻体,而一直忽视比喻的修辞功能。
我认为,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修辞的功能,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而不致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本文试以小学语文课文为例,谈谈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
一、比喻的四种修辞功能1、化实为虚,引发想象在小学课文中,随处可见景物描写。
描写景物方法很多,可以使用摹状手法,将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使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一一描绘出来,如一幅工笔画一般,品味这些文字如临其境,这种摹状即为“实写”。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摹了四幅设色明丽、意态生动的风景画,是典型的写实风格。
而有些作者,并不细致描摹景物,而是以一个能勾起无限遐想的物象作比,避实就虚,化实为虚,就像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手法,借助一片留白使画面更见空灵,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如北宋诗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的前两句概写西湖美景,晴雨皆好,四时皆美。
诗眼当在后两句,将西湖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西子,西子有多美,无人见得,她的美只存在于传说之中。
相传,西施胸口疼痛,颦蹙双眉,捧心而行。
这本是一种病态,是一种痛苦之状,就一般人而言难以说美(“东施效颦”即是此类),但对西施而言,她在忍受病痛折磨之时都是那样美艳不可方物,那样楚楚动人,惹人怜爱,从中可以想象西施是多么美丽。
将西湖比作西子,开启了读者的想象,开放了读者的思想空间,诗歌的艺术性也就得到了体现。
又如《山雨》中描写雨声:“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山雨的声音已经通过摹声进行了表现,但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像一曲无字的歌谣”。
“无字的歌谣”是怎样的?“无字的歌谣”表达什么意思?由此让人想起了什么……一连串的疑问由这个比喻生发出来。
读者也许会穿越时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魅力,体会到一种自然的神秘等等韵味,山雨的意蕴就这样深邃起来。
再如《草虫的村落》描绘甲虫的音乐:“甲虫的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作者以“灵泉”进行比喻,化实为虚,增添了音乐的神奇、美妙。
2、化生为熟,鲜明形象在一些说明性课文中,也常有一些生动的比喻。
这些比喻往往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来比方,化生为熟,旨在促使读者联想,让读者常见的、熟悉的事物与作者想要说明的不为人知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便于读者理解与接受。
如《鲸》一文中,说明鲸呼吸时喷射的水柱有这样一个比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鲸呼吸时喷射的水柱是一陌生事物,而花园里的喷泉则是常见之物,以常见之物比之,将水柱的形态、特点介绍得清楚明白,如在眼前,使人留下深刻印象。
又如《松鼠》一文中,介绍松鼠样子时有这样一个比喻:“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将松鼠的尾巴比作欧洲贵族礼帽上的装饰品——帽缨,形象地表现出松鼠尾巴柔软、粗长、往上翘的特点,同时让人联想到高贵的、风度翩翩的贵族,使松鼠更有丰姿。
在一些写景散文中,也常有这类比喻,以此增添其形象色彩。
如碧野的散文《七月的天山》描写高原野花:“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用生活中常见的“锦缎”、“霞光”、“彩虹”作比,拉近读者与天山野花美景之间的距离,将野花的广阔绵延、光彩夺目、绚丽多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读来有如身临其境,可感可触。
3、化平为奇,充盈情感小学课文中,有不少描写其原型平平无奇,但喻体却相当华彩,相当奇崛。
究其原因,倾注了作者太多的情感,类似于一个充满情感的意象。
这类比喻很有些意象色彩。
如北宋词人王观的词作《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上阕写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词人将水比作美人流动的眼波,将山比作美人蹙起的眉毛,比喻十分奇崛。
在文学作品中,“秋水”是眼睛的代名词,有“望穿秋水”之说,是借秋水的清澈、明净比喻眼睛的明亮、有神。
词人反其意而用之,将盈盈江水比作顾盼流转的眼波;并由此顺势而下,将连绵起伏的青山联想成紧蹙的双眉。
比喻之后的山水已非自然界中的山水,而是一位凝结愁怨的姑娘的形象,似乎在牵挂着她的心上人。
词人以此来表现自己与鲍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深厚友谊。
这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王国维称之为“造境”,借助饱含情感的景物营造出一种意境,宣泄自己的同时也感染他人。
这种艺术效果的达成,主要依仗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又如《猫》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作者老舍将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形态上固然有其相似性,但更多地出于情感。
梅花名列“四君子”之首,深受人们喜爱,稿纸上印上几朵小梅花作为点缀,增添了几许雅致的韵味,一如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桃花笺”。
作者对猫的行为充满了欣赏,欣赏之中有一股浓浓的爱意流淌其间,读来令人感动。
4、化无为有,体现感性有些句子中所表现的对象比较抽象,是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象,从另一个角度间接地传达其中的意思,使无形之物有形化,某些方面类似于通感。
如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表达自己儿时的阅读感受时这样写道:“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作者用一连串的优美比喻来描摹自己儿时的阅读感受,或像画页,或像乐章,或像蜂蝶飞过花丛,或像泉水流经山谷,我们不必考究其有什么喻意,只要抓住喻体的共同之处就行:美轮美奂、令人神往。
作者堆砌了这么多美妙的形象就是为了表现心中那份感受的美好。
这种“侧面烘托”、“彼处着力”的方法更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二、比喻的教学策略关于比喻和比喻句的教学,钱正权老师曾在2005年第6期《小学语文教师》发表文章阐明观点,可以说切中肯綮。
我的论述只是对钱老师未尽之意的些许补充。
1、正确定位钱老师认为,低年级对比喻句不必过于在意,只需进行朗读指导及言语积累。
这自然是正确的,但我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做得更多一些。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秋天的雨》一课中,有个比喻句:“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除了朗读感受比喻带来的趣味之外,不妨可以进行语境下的言语实践:“小青蛙收到了,它读到了__________;小燕子收到了,它读到了____________;小喜鹊收到了,它读到了___________;小松鼠收到了,它读到了___________……”通过言语实践,强化比喻带来的情趣,对比喻的修辞功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总之,在低年级不提倡对比喻句进行理性分析,建议进行具体情境下的形象感受,比如情境朗读、表达感受、相关的言语实践等等。
高年级可以对比喻修辞进行适当的分析、欣赏。
分析、欣赏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比喻?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比喻的修辞功能。
如果比喻句脱离其修辞功能,这个比喻句就失去了价值,成为辞藻的堆砌;如果比喻句教学脱离了修辞功能,同样失去了意义,学生对比喻的认识将一直不得要领。
学生只有在阅读中领会了比喻的具体的修辞功能,习作中才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修辞进行表情达意,才能彻底纠正学生为比喻而比喻的现象。
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修辞功能的教学必须切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切忌脱离形象感受的抽象分析。
2、具体策略一些以熟喻生,增添形象的比喻句,相对而言比较单纯,这里不作讨论。
以下谈谈那些艺术性较强的比喻句的分析、欣赏的具体指导策略。
⑴想象,感受比喻之美有些比喻句的本体、喻体有虚有实。
这虚实之间的关系,或以实证虚,或以虚补实,这一切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
在想象中比喻的美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比如,人教版六上第3课《草虫的村落》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甲虫的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教学中可以紧抓虚化喻体“灵泉”引发想象:①像“灵泉”一样的音韵应该是怎样的?②在你的想象中,“灵泉”一样的音韵大概和你生活中感受过的什么音乐差不多?由这个美妙、神奇而又蕴含无数可能的虚化物象,唤起学生对生活中一切美好音乐(声音)的记忆,给甲虫的演奏抹上奇妙的色彩。
③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甲虫振动翅膀发出的优美音韵比作“琴声”、“歌声”等等美妙的声音,而要用“灵泉”呢?结合学生想象进行一个总结性地叩问,旨在让学生明了,这样比更能启发读者的想象,想象无限则审美无限。
又如人教版五上第4课《我的“长生果”》一课中,作者描写读书感受时这样写道:“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就是以喻体之实来证本体之虚,喻体是教学应着力的对象:①感情朗读这个句子,想象其中蕴含的画面。
②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比想告诉我们什么?③你觉得还可以用生活中哪些美妙的事物来比喻读书的感受?从中领会到一些难以言传的东西可以通过比喻得到巧妙传达。
本体、喻体虚实相生的比喻句,想象是教学的首选。
⑵比较,明了比喻之理孙绍振先生认为,分析应该分析矛盾,找出艺术形象与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就获得了可资分析的矛盾。
比较艺术形象(喻体)和原生形态(本体),确实有助于明了比喻之理,体会比喻之妙。
不过,比较应当统一在文本语境之下,如果缺乏语境支撑,很可能会使比喻理不彰,味不显。
比如,人教版五下第16课《桥》一文中有一个描写老汉的比喻句,很短却意味深长:“他像一座山。
”运用比较法,进行如下教学:①在你印象中,山是怎样一种形象?你想到哪些词来形容它?老汉是怎样的?书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揭示形象之间的差异,构成矛盾。
②读读这个比喻句的前后文字,学生自读,教师引读:“老汉的神情——群众的情况——洪水的态势——”让比喻句所在的语境明晰起来。
③作者为什么觉得老汉像一座山呢?比作“一座塔”、“一棵树”行吗?从中明白将老汉比作一座山,有其特定的语意逻辑。
又如,在教学《猫》一课中的那个经典比喻:“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同样可以采用比较法:让学生畅谈对梅花形象的理解,猜想作者对它的情感,然后再与本体“猫脚印”比较,在比较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最后再返回语境,从“蹭腿”、“求抓痒”、“叫唤”等猫的行为,“说好话”等作者的表现以及文本表述的特点中感受猫与人之间的融洽、和谐,从而悟到这个比喻句中的隐含之理和外化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