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塔米茨《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6.45 KB
- 文档页数:2
霍夫曼斯特《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中的乐句与演奏技术分析摘要:霍夫曼斯特的《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一首标志性的音乐作品。
本文通过对乐曲中的乐句和演奏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了该作品的音乐特点和演奏难点。
在乐曲的分析中,本文采用了分析法和对比法,对于乐曲中的节奏、旋律、和声和乐音的分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演奏技术方面,本文通过对提琴技巧、音色掌握和音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霍夫曼斯特的《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一首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同时,分析也揭示了该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一些技术困难和挑战,为提高演奏水平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霍夫曼斯特,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乐句,演奏技术,音乐特点引言:霍夫曼斯特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其创作的乐曲中,尤以《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该作品的音乐特点和演奏难点一直是提琴演奏者和音乐学者的研究重点。
本文将从乐句和演奏技术两个方面出发,对该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一、乐句分析1.节奏分析霍夫曼斯特的《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中,采用了复调和声与复调主旋律交织的形式。
乐曲开头以8分音符为主,快速组织起一段紧凑流畅的乐句。
随后是一个2/4拍的乐篇,以和声和重复的滑音为特点,展现了一种欢快和清新的旋律感。
整个乐曲节奏明快,快速变幻,极具感染力。
2.旋律分析霍夫曼斯特的乐曲中,旋律明快、优美,展现出了一种清新而欢快的氛围。
具体来说,其旋律的特点是:主旋律明朗清晰,展现了音乐本身的魅力;次旋律细致多变,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和细腻度。
在整个乐曲的演奏中,演奏者需要把握好乐曲中旋律的特点,运用提琴技巧,以强化旋律的表现和演绎。
3.和声分析霍夫曼斯特的乐曲中,和声丰富多彩,以复调和声和主旋律的交织为特点。
由于该作品的和声非常复杂,需要演奏者对于和声的层次和分配有着非常精准的理解和掌握。
只有这样,才能在演奏中真正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和声的美妙。
4.乐音分配分析霍夫曼斯特的乐曲中,乐音分配合理,呈现出一种多彩而变化无常的感觉。
浅析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摘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Ludwigvan Beethoven,1770-1827)是跨越罗巴克与古典时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杰出的古钢琴家及教育家、西方音乐最具个性的音乐家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555首键盘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具有传承作用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人物,是18世纪独树一帜的音乐家。
《D大调奏鸣曲》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一首奏鸣曲。
这首作品体现他大胆创新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结构技术,奠定了他西方“奏鸣曲之父”的音乐历史地位。
本文重点是对这首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中的主题特点、和声特点、曲式特点以及演奏技巧中的节奏、力度的强弱、踏板的运用、触键和双手交叉技巧进行研究。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让其他演奏者有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创作特征;演奏分析一、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作曲家简介及创作背景(一)作曲家简介斯卡拉蒂(1685-1757)被誉为奏鸣曲之父,是奏鸣曲式的奠基人。
他的一生创作的作品数量极多,而且影响深远。
他出生于那不勒斯,他的父亲也是一位作曲家,就是闻名于世的A·斯卡拉蒂。
斯卡拉蒂是葡萄牙公主的音乐老师,后来这位公主成了西班牙皇后,斯卡拉蒂也就随之来到这里,长期为西班牙宫廷服务。
[1]他一生写了555首奏鸣曲,贝多芬只有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十八首。
斯卡拉蒂不仅创造了奏鸣曲,同时也是奏鸣曲式的奠基人。
1757年逝世于西班牙马德里。
斯卡拉蒂的音乐充满了意大利音乐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等特征,是键盘音乐的代表典范,直到今天依然是演奏家们的必弹曲目。
斯卡拉蒂身上,奏鸣曲和奏鸣曲式得到了统一,他的奏鸣曲都只有一个乐章,而这个乐章的写作方式是奏鸣曲式。
[2](二)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D大调奏鸣曲创作于巴洛克时期,其中曲调带有浓重巴洛克式的特点。
“巴洛克式”是古典主义形成之前的一种文艺复兴起的音乐类型,它的创作思想是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的音乐观念。
以《大协奏曲》为例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Alfred Schnittke - Concerto Grosso no. 1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以《大协奏曲》为例作为俄罗斯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施尼凯特(Alfred Schnittke)其独特的作曲手法充分表现了当代音乐艺术领域所缺失的感情精神,为其铺垫了一条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创作手法。
本文基于这样的创作手法背景,以施尼凯特的三首大协奏曲为例进行了综合创作背景与结构手法的分析,通过对于协奏曲旋律风格来探索施尼凯特的创作思维变迁与发展,结合作曲技术和内容分析施尼凯特对于音乐创作手法的应用。
——1、他是当代的“肖斯塔科维奇”丨施尼特凯《童话》中的复风格;2、“他能在音乐中描写当代人的道德与精神之间的挣扎,以如此的深度和广度,真是难以置信。
” 3、纪念肖斯塔科维奇的继承人施尼特凯丨“我梦想一个风格统一的乌托邦世界!” 4、施尼特凯的音乐何以如此深刻?一、施尼凯特个人概述及创作风格作为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施尼凯特的创作手法为20世纪的俄罗斯音乐增添了别样的艺术魅力。
其创作的交响曲、协奏曲都成为了响彻国际音乐舞台的著名音乐艺术作品。
在施尼凯特的协奏曲之中,并非是纯粹巴洛克式的音乐风格,而是在音乐的过渡中加入无调性的音乐状况,浓厚的现代音乐风格还能够与巴洛克风格进行完美的融合,令施尼凯特创作的协奏曲衔接了跨越300年的音乐风格,使不同的音乐风格能够在其所创作的协奏曲中进行对话与交流。
对于施尼凯特来说,其创作技法具有独特的音乐体系与语言,创作模式以“复风格”为主,在作品中展现多元化的风格性艺术。
在其创作的六首大协奏曲之中,本文选择了第一协奏曲、第三协奏曲、第四协奏曲进行分析,探索在这三首基本的协奏曲曲目中施尼凯特所展现出的独有的创作表达模式。
在创作的过程中,施尼凯特将背景与创作结构进行了融合,利用娴熟的创作技巧和多元的艺术创作风格来表现协奏曲中对于人文精神和自我艺术理解的展现。
霍夫迈斯特《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音乐风格及演绎研究
霍夫迈斯特的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19世纪初期的作品,其
音乐风格典型地表现了当时“浪漫主义”时期的特点。
它融合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元素,包括精心的构成、紧密的主题发展和浓郁的情感表达。
协奏曲的开场即展现了奏鸣曲式的典型特征,而在主题展开时,旋律情感丰富,富有表现力。
整个协奏曲所采用的和声和曲式,风格上更加独特,让该曲成为中提琴协奏曲创作中的佼佼者。
在演绎方面,演奏家需要通过特别的技巧来突出细节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弦乐的音色上,需要展示出独有的丰富感和深邃性。
而在演出中必需把握好节奏和情感,通过音色、音乐速度和力度的变换,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表达。
卡尔斯塔米茨的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古典主义音乐中提琴
演奏的最佳范例指南
丛岩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作曲家卡尔斯塔米茨最大的贡献和成果无疑是他对中提琴这件曾一度被人称作"冷门"乐器的创作。
由他创作的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中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古典协奏曲中流传最广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曲目。
相较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来说,这首协奏曲无论从音乐还是演奏技巧上都更为成熟和具有这一时代的特征。
作品自创作不久后便成为中提琴乐队考试的必考曲目之一,并一直沿用至今,是检验中提琴演奏者演奏基础和古典音乐掌握能力的试金石。
【总页数】2页(P108-109)
【作者】丛岩
【作者单位】国家大剧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莫扎特《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中提琴独奏声部的演奏分析 [J], 王芳
2.亨德米特《天鹅之舞》中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分析和体会 [J], 雷楠
3.她手里的中提琴像一支画笔听刘瓅元演奏龚天鹏中提琴协奏曲有感 [J], 景作人;
4.中提琴作品《第一中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形态研究及演奏技法分析 [J], 姜瑞娟;
郎逸峰
5.浅谈斯塔米茨降b大调单簧管《第三协奏曲》演奏技巧及作品风格 [J], 王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塞茨d大调第五学生协奏曲第一乐章》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作品之一,是他在成为维也纳宫廷音乐家之后创作的其中一部作品。
这部协奏曲被认为是莫扎特早期创作中的杰作之一,展现了他成熟的音乐才华和对钢琴协奏曲的独特理解。
1. 背景介绍塞茨d大调第五学生协奏曲是莫扎特在1775年所写的钢琴协奏曲,当时他只有19岁。
这部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其中之一。
莫扎特以其出色的琴艺在当时已经是音乐界的一颗新星,这部作品也被视为他成名之作之一。
这部协奏曲是他在音乐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他的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曲目分析《塞茨d大调第五学生协奏曲第一乐章》以其激昂的旋律和丰富的变化而著称。
它由管弦乐队和钢琴独奏共同演奏,为听众呈现了一场音乐飨宴。
第一乐章的开篇即以明亮的音符展开,钢琴和管弦乐队的交响编织成一幅生动的音乐画卷。
旋律动听,变化多端,表现了莫扎特在旋律构思和和声搭配上的高超技巧。
3. 组曲结构第一乐章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快板-慢板-快板。
快板部分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的琴音和管弦乐队的呼应相映成趣;慢板部分则以平缓的旋律和深沉的音色为主,展现出莫扎特对音乐情感表达的细腻处理;最后的快板则将整个乐章推向高潮,展现出莫扎特对音乐节奏与动感的掌控能力。
4. 音乐特点这部协奏曲第一乐章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钢琴和管弦乐队之间的对话式演奏。
钢琴和管弦乐队交相呼应,或者相互交融,旋律不断交替,创造诞辰动的音乐画面。
这种对话性的表现方式在当时并不多见,使得这部协奏曲在当时的音乐界具有独特的地位。
5. 音乐情感《塞茨d大调第五学生协奏曲第一乐章》富有音乐情感,展现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
从生气勃勃的开头到深沉悠扬的中段,再到高潮迭起的尾声,整个乐章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莫扎特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音乐遗产。
《塞茨d大调第五学生协奏曲第一乐章》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的一朵璀璨明珠,展现了他出色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050《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
海顿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新精神的作曲家。
《D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是海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大提琴作品中的一首名曲。
通过对海顿《D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艺术风格进行简要的分析,明确这首乐曲的基本艺术风格特点。
再通过对该乐曲艺术风格特点的分析,明确基本的乐曲情感,从而掌握这首乐曲的基本演奏技巧。
[关 键 词] 海顿;《D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艺术风格;演奏技巧浅析海顿《D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艺术风格和演奏技巧曹梅莹一、海顿生平及作品简介(一)海顿生平简介海顿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从事车马制造工作,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车马制造工匠,母亲则是一个厨娘。
海顿的家庭条件虽然不甚优越,但是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这使海顿从小就接触了一些较为有名的音乐作品,在极为浓厚的音乐氛围下成长,海顿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情感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培养。
六岁时,海顿离开父母独自前往维也纳进行音乐学习,八岁时由于出色的音乐才华和表现被维纳斯的教堂乐长选中,进入教堂学习音乐。
十七岁时到波尔波拉学习作曲、唱歌和意大利语。
海顿在音乐方面有着极高的天分,加之刻苦的学习,在不到三十岁就已经创作了一批代表性作品。
在这一时期,海顿虽然有较为完整的作品问世,但是个人的音乐风格却并未成型。
在1759年,海顿得到了一位匈牙利贵族的赏识和帮助,成为这位贵族侯爵的宫廷乐师。
至此,海顿的生活逐步安顿下来,同时也开始了个人作品的创作,这种生活作品的创作一直陪伴着海顿。
这一时期海顿创作的音乐作品也有了他自身的风格特点,他的生活在成为宫廷乐师之后得到了保障,人格得到了尊重,同时加之自身开朗的性格,使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别有一番宁静、乐观的情感氛围。
(二)海顿音乐作品简介海顿创作的音乐作品类型主要是管弦乐、室内乐以及宗教音乐和歌剧。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形象分析当音乐能够真切的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场景或过程等,并能使听者在相应方面产生相关联想时,这种被表现的对象和产生的联想就是音乐的“形象”。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作为十九世纪后半叶俄罗斯音乐的代表,他继承了西欧的音乐创作技法,运用丰富的俄罗斯民间音乐材料,写出了众多具有鲜明的思想内容和完美艺术形式的音乐作品,涉及到歌剧、室内乐、舞剧、协奏曲、交响曲。
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878年,这是他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当时柴可夫斯基正在克拉伦斯休养创作,他以前的一个学生来科切克看望他,并且为他演奏了小提琴与钢琴小品,也演奏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
或许是受到这个作品的影响,他中止了正在创作的《G大调钢琴奏鸣曲》,转而投入到这个作品的创作当中。
从俄历3月3日到3月30日,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初稿。
第一乐章:D大调,快板,4,4拍,奏鸣曲式。
首先由弦乐组开始奏出了一段22小节的引子,第一乐句的第一个音在一个P的力度上先后持续三拍后下行二度级进,四度跳进进行,音乐舒缓、宽广,弦乐组表现了浓郁俄罗斯风格。
随后定音鼓和木管组加入,从第10小节开始弦乐组与木管组、铜管组先后四次问答式的演奏两小节的乐句,力度上由弱到强再转弱闭,由低音区上升到高音区,将感情逐渐推向高潮后很快的减弱下来,同时弦乐组连续奏出了四次属和弦以此迎接独奏小提琴的到来。
最终,小提琴在“众人”的期待中终于“登场”了,但是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部主题,而是走出了一个5小节的引子;提琴的音区从小字组的a迅速上升演奏到小字三组的e,然后渐慢,最终仍停在作为延长音的属音上。
接下来小提琴才奏出了优美、富有歌唱性的主部主题。
在这个主题中小提琴采用有节制的中板速度,并要求用柔美的音色奏出。
“主部主题极具歌唱性,有俄罗斯音乐中独特的宽广、悠长的动人气息,仿佛在歌唱春天,歌唱大自然”。
黄河之声 2019年第9期 总第534期◎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陈庆元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作为18世纪著名的作曲家和键盘乐器演奏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奏鸣曲作品。
本文以《D大调奏鸣曲》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创作背景、曲体结构、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厘清古奏鸣曲的创作特点,最后通过简要对比两个演奏版本,以期为研究这位古奏鸣曲之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古奏鸣曲;D大调奏鸣曲;结构;技巧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研究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巴洛克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时期。
统治专业音乐创作一千多年的复调(复音)音乐结束,代以主调和声音乐,其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为通奏低音;以声乐为主的教堂音乐逐渐向以器乐为主的市民音乐过度;真正的音乐戏剧形式——歌剧诞生,并占据舞台近400年之久(这是其他任何一种音乐体裁都无法企及的)。
多米尼克•斯卡拉蒂作为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对器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创作了500多首古奏鸣曲,被誉为古奏鸣曲之父。
《D大调奏鸣曲》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凸显了令人惊叹的键盘技巧,也构成了其艺术创作的巅峰,为其后的奏鸣曲体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多梅尼科•斯卡拉蒂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最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题材包括康塔塔、清唱剧、歌剧、弥撒曲和交响乐等[1]。
他一生游猎广泛,具有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斯卡拉蒂早年在那不勒斯接受音乐启蒙教育,而后又到威尼斯继续学习音乐,并在罗马逐渐成长为一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
1714年,斯卡拉蒂在成为罗马茱莉亚教堂的乐长后,又被葡萄牙驻梵蒂冈大使聘请为乐长,因此,斯卡拉蒂这一时期的作品都带有比较明显的宗教色彩,并与葡萄牙结下了不解之缘。
1719年,斯卡拉蒂正式移居到葡萄牙,一直生活创造到1728年,其一生中的大部分键盘奏鸣曲作品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卡尔·斯塔米茨《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曲式与演奏分析作者:何楠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卡尔·斯塔米茨Karl stamitz(1745-1801年)是德国曼海姆市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他创作的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世界音乐表演舞台上至今流传最为广泛、深受听众喜爱的古典音乐曲目之一。
这首协奏曲无论从旋律、和声、节奏等作曲手法上,或在展现中提琴的演奏技巧方面,都具有这一时代明显的特征。
由于乐曲在中提琴演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多年来已经成为音乐院校教学及交响乐队中,中提琴乐队考试的必考曲目之一。
他是检验中提琴演奏者的表演基本功和掌握古典音乐风格与能力的试金石。
也可以说,这首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中提琴演奏者学习及掌握古典主义音乐演奏方法和技巧的最佳指南。
关键词:古典音乐;中提琴演奏技巧;旋律;“和声”节奏一、作曲家介绍卡尔·斯塔米茨Karl stamitz(1745-1801年)出生于德国曼海姆市。
他是波西米亚著名作曲家约翰·斯塔米茨(1717-1757年)的儿子。
约翰·斯塔米茨是曼海姆有名的作曲家,他曾与当地多位作曲家一起为剧院、教堂创作音乐。
约翰·斯塔米茨在音乐方面取得的光辉成就,使曼海姆音乐发展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曼海姆式”音乐,并使曼海姆管弦乐团进入一个鼎盛的黄金时代。
约翰·斯塔米茨的儿子卡尔·斯塔米茨,更是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曾经跟随他的父亲以及曼海姆其他德高望重的音乐家学习音乐,随后便成为曼海姆管弦乐团中第二小提琴演奏员。
由于他青年时期不断勤奋努力的学习,和成年时期游学演奏的经历,成为曼海姆管弦乐团的第二代最重要的作曲家,并扩大了曼海姆音乐风格的影响范围,使之成为欧洲众多音乐流派之一的“曼海姆乐派”的代表人物。
作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卡尔·斯塔米茨尤其偏爱协奏曲的创作,他创作了多首协奏曲。
浅谈列奥波德·莫扎特《D大调中音长号协奏曲》马瑛君胡炳余中音长号在中国发展目前较为缓慢,相应的乐曲也在国内知之甚少。
本文将介绍中音长号的一首著名的协奏曲,以丰富中国长号的演绎。
一、中音长号简介中音长号,俗称小长号,英文:Alto Trombone,[1]是在欧洲16世纪—18世纪曾被广泛用在铜管乐队中,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长号,直到19世纪初才被次中音长号(Tenor Trombone)所替代。
但现在我们所使用和熟知的中音长号与16世纪—18世纪使用的略有不同,当时使用的长号类型我们称之为巴洛克长号(Baroque Trombone),与现在使用的长号在喇叭大小、拉管位置、喇叭长短、音域音色、号嘴规格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可以说中音长号是巴洛克长号的一种[2]。
在17世纪,不同音域的长号类型划分的越来越细致,普雷托里乌斯写到:中音长号,D 调或E调;次中音长号,A调;低音长号,E调或D 调;还有倍低音长号,比次中音长号下降一个八度,这个长号的音域是从E1到A3。
现如今一般使用的中音长号为降E调,音色比次中音长号较清脆细腻,掌握演奏技术比次中音长号略难,把位方面与次中音长号也不同。
这也造成了现当代独特的中音长号学习与演奏风格,在交响乐(舒曼《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或协奏曲(J·G·奥伯赫特斯伯格《降B大调中音长号协奏曲》)这些代表曲目中可以明显了解到。
中音长号在我国的发展中目前属于初级阶段,在各大学院教学与各大交响乐团演奏中需要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将重点对于列奥波德·莫扎特中音长号协奏曲进行介绍与分析。
二、作曲家和版本概述列奥波德·莫扎特(Johann Georg Leopld Mozart, 1719年11月14日—1787年5月28日)是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之父,德国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师。
值得珍藏的十佳中提琴不朽作品中提琴(viola)这一弓弦乐器的音域比小提琴低完全五度。
音色厚实、温暖而丰满,相较于小提琴、大提琴显得相对隐晦。
在18世纪中叶之前,中提琴只在管弦乐团中使用。
之后随着弦乐四重奏的兴盛,成为室内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
但当作独奏乐器使用则要一直到18世纪后半。
著名的中提琴独奏曲有史塔密兹(C. Stamitz)的《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柏辽兹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Harold en Italie)等。
中提琴的结构和材质都和小提琴相近,只是在尺寸上更大一些,音色更具变化性。
和小提琴不同的是,中提琴没有标准长度。
为了和小提琴的音色和谐,最佳中提琴的长度是53厘米,平均长度为41厘米。
与小提琴比较虽然看起来和小提琴很接近,实际上中提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弓法。
由于体积变化,因此演奏中提琴对体能要求更高。
由于中提琴作品较少,因此中提琴演奏家相对也较少。
20世纪的演奏家包括威廉·普利姆罗斯、昂内尔·特帝斯、保罗·欣德米特、拉费尔·西礼尔、米尔顿·卡蒂姆斯、塞西尔·阿洛诺维茨和瓦尔特·特拉普勒。
近代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包括平夏斯·祖克曼、尤里·巴什梅特、金卡·什卡茜安、萧红梅、京井幸子等。
年轻一代的包括罗兰·格拉斯尔、卡西·巴士拉克、保罗·克莱蒂、詹妮弗·司图姆、大卫·亚伦·卡本特等。
▲ 施尼特格中提琴协奏曲(安东尼·塔弥斯蒂特/特奥多尔·克雷提兹/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二十世纪,作为独奏乐器的中提琴开始越来越显出了它的魅力。
以下为我们推荐的十佳中提琴作品。
这十部作品都是为中提琴——独奏,也包括和钢琴及管弦乐队的合作——而创作。
这意味着,原本为单簧管而创作的两首勃拉姆斯奏鸣曲就被忽略了,还有一些中提琴地位非常突出的音乐,比如巴赫的《第六号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莫扎特的《交响协奏曲K364》。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内涵及其表现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一首富有激情和浪漫情怀的乐曲,其内涵和表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激情奔放的开始
乐曲以小号的双重唤醒开始,小提琴的演奏随之而来,迅速进入高潮。
这一段旋律轻快又充满活力,展现了小提琴演奏家的飞跃技巧和音乐才华,同时也向听众展示了整个乐曲的音乐风格。
2. 柔情似水的第二部分
乐曲的第二部分渐渐进入抒情的段落,小提琴和管弦乐相互呼应,再现出愁思难忘的情感,让人深感其柔情似水的韵味,音乐旋律多变,体现出小提琴作为一种高超乐器的优雅和细腻。
3. 强烈的表现力和戏剧性
第三部分的小提琴演奏深刻表达了小提琴演奏家对生命中某些关键时刻的具体感受,使听众感受到强烈的表现力和戏剧性。
在这个部分,小提琴与管弦乐交错演奏,创造出紧张的音乐氛围,如同歌剧中的场景,令人目不转睛。
总之,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一首浪漫激情且充满表现力的乐曲,其中空灵美丽、热情奔放、柔情
似水、强烈表现力和戏剧性等元素组合在一起,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无尽的情感和美。
[精品]施塔米茨《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施塔米茨(Franz Anton Schubert)是19世纪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多以浪漫主义风格为主,其中以交响曲和歌曲最为著名。
但他也有一部中提琴协奏曲,那就是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
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施塔米茨晚年创作,于1824年完成。
它是献给当时维也纳管弦乐协会的中提琴演奏家弗朗茨·瓦希耶尔(Franz Weiss)的,是施塔米茨唯一的中提琴协奏曲。
它的创作背景是施塔米茨为了逃避疾病而进行的度假,他在那里有了许多美好的创作灵感。
该作品包括三个乐章:快板,慢板和最后一个快板。
第一个快板开篇即可见施塔米茨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他创作中提琴协奏曲使用了许多旋律优美、充满张力和独具特色的旋律,这在作品的第一个乐章中表现地尤为明显。
该乐章的音乐节奏快速、节奏感强烈,中提琴的演奏技巧高超,尤其是在高音区的表现力更是出众。
在慢板中,施塔米茨弥漫了一些古典音乐的情调与气息。
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丧失了自己的风格。
整个慢板的情绪高峰部分也展示了施塔米茨著名的大气浑厚的音乐构思。
最后一个快板的部分再次赋予了乐器和演奏者精神上的活力和高度的表演瞬间。
强烈的节奏、独特的音色和复杂的音符表现,使作品表现得更加流畅和完整。
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给人的印象是华丽、优美、雄壮但不失柔和,这也成为中提琴家们珍爱而又经常演奏的作品之一。
总之,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施塔米茨的一部杰作,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在旋律、节奏、情感表现等方面独具匠心的音乐语言。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提琴曲目中的经典,也成为19世纪乐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施塔米茨《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作者:罗全冯巧雨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9期摘要:卡尔·施塔米茨是18世纪中期捷克前古典主义著名的音乐家,他和他的父亲约翰·施塔米茨都是德国曼海姆乐派的代表人物。
卡尔·斯塔米茨自由跟随父亲学习音乐,精通小提琴、中提琴以及作曲,他创作了50余部交响曲和许多室内乐作品。
在弦乐艺术史中特别是中提琴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施塔米茨创作了很多中提琴作品,也为中提琴的演奏曲目奠定了基础。
卡尔·斯塔米茨《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他中提琴作品中最富盛名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施塔米茨;《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84-01卡尔·施塔米茨和曼海姆乐派:卡尔·施塔米茨(K.Stamitz 1745-1801)儿时是跟随自己的父亲扬·瓦茨拉夫·施塔米茨(1717-1757)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之后又跟随利赫特尔和卡纳比赫继续学习。
卡尔·斯塔米茨的创作有歌剧﹑交响曲40多首,协奏曲38首,其中包括长笛协奏曲7首,竖笛协奏曲11首,钢琴协奏曲2首,其余26首都是用小提琴与中提琴等组合而成的。
卡尔·施塔米茨和曼海姆乐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卡尔·施塔米茨是曼海姆乐派重要的代表人物,而曼海姆乐派也直接影响着卡尔·施塔米茨的音乐创作。
一、《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华彩段构成,第一乐章演奏时间为10分钟左右。
乐队编制:小提琴2个,中提琴2个﹑大提琴个、低音提琴、圆号2个﹑单簧管2个。
第一乐章:小快板(Allegro), D大调,4/4拍。
(一)呈示部曲式分析呈示部:一开始是以主部主题旋律弱起开场,向后进行了12个小节后,中提琴solo主题旋律出现,整个乐队开始弱奏,突出主题旋律,乐队的低音弦乐乐器以紧凑的八分音符伴奏,衬托出中提琴独奏的主要旋律特点。
摘要:作曲家卡尔斯塔米茨最大的贡献和成果无疑是他对中提琴这件曾一度被人称作"冷门"乐器的创作。
由他创作的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中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古典协奏曲中流传最广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曲目。
相较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来说,这首协奏曲无论从音乐还是演奏技巧上都更为成熟和具有这一时代的特征。
作品自创作不久后便成为中提琴乐队考试的必考曲目之一,并一直沿用至今,是检验中提琴演奏者演奏基础和古典音乐掌握能力的试金石。
关键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中提琴协奏曲演奏技巧、要素、指南卡尔?斯塔米兹(1745-1801),出生于德国曼海姆市,他是波西米亚著名作曲家约翰?斯塔米兹(1717-1757)的儿子。
在曼海姆,约翰?斯塔米兹是位有口皆碑的作曲家,他的主要工作是与franz xaver richter、anton filtz等作曲家一起为剧院、教堂创作音乐,可以说,是约翰?斯塔米兹使曼海姆音乐发展成一种不论在演奏风格上还是在音乐创作上都与众不同的“曼海姆式”音乐,并帮助曼海姆管弦乐团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约翰?斯塔米兹在音乐方面取得了光辉的成就,而其子卡尔?斯塔米兹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1762年17岁的卡尔?斯塔米兹跟随他的父亲以及其他曼海姆德高望重的音乐家学习音乐,随后他也成为曼海姆管弦乐团中的一员,并在1770年前在乐队中担任第二小提琴手的位置,自然而然,几年以后他子承父业,成为了曼海姆管弦乐团的第二代作重要的作曲家,并扩大了曼海姆音乐风格的影响范围,使之成为欧洲众多音乐流派之一。
作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卡尔?斯塔米茨尤其偏爱协奏曲的创作,据统计他写了至少60首协奏曲,其中包括六首中提琴协奏曲、七首长笛协奏曲、七首巴松协奏曲、十五首小提琴协奏曲、十二首单簧管协奏曲以及大提琴、钢琴协奏曲,他的作品在1810年被编成目录,但遗憾的是目录并没有被保存下来。
而作为一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卡尔?斯塔米茨实际上却更为偏爱和擅长中提琴的演奏。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浅析摘要:本文从演奏学习角度,通过不断练习找出这首曲子的技术难点、音乐处理难点,如运弓方向、弓子在琴弦的触弦点、弓段的分配、乐曲强弱的处理、音乐的表达、右手手腕的使用等问题,并以本人的实践经验对这些问题的练习方法、处理方法都做了解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析,希望对以后的学习及演奏能带来更大启发。
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JohannBaptistVanhalf1 739,5.12-1813,8,20),是出生于18世纪捷克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的作曲家,虽然这个名字对于当今的人们不是闻名于耳,但是他却是一位和海顿、莫扎特同时代且同样有名的音乐大师、作曲家,活跃于当时维也纳音乐界。
1760年,受到伯爵夫人Schaffgotsch的赞赏,把万哈尔带到了维也纳,也是在那时他开始学习德语,跟随维也纳古典乐派著名作曲家卡尔·狄特斯·冯·迪特斯多夫(Carl Ditters yonDi~ersdoff)继续学习音乐。
不久之后,他就在音乐界有的良好的声誉和威望。
对于从事低音提琴演奏、学习的人,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可谓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低音提琴界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万哈尔是一位极为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1300多部作品,包含了交响乐、室内乐、重奏,和乐器独奏等,但是为低音提琴所创作的只有这首《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可谓是低音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经常在低音提琴音乐会上被大师们演奏。
这首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1:Moderato Allegro;ll:adagio;lll:Alle-gro Moderato,这三个乐章把低音提琴快与慢之间音响效果变化,低音提琴各音区之间的音色变化,尤其是将泛音音区的音色完美的展现出来,这首乐曲有着典型的维也纳音乐的风格,用了维也纳大三和弦为主基调,主题明确,和声效果饱满稳定,旋律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