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书画探源
- 格式:doc
- 大小:22.67 KB
- 文档页数:13
明末江南的书画鉴藏家群体作者:吕友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05期晚明书画作伪现象普遍,技术精湛,为世所共知。
书画作伪现象古已有之,唯独在明代愈演愈烈,这与此时巨富倾力购藏书画作品密切相关。
在利润的驱逐下,书画作伪手段越来越高超。
在商业发达的扬州、苏州等地,书画作伪已经职业化,并出现了专门以作伪为生的家族。
更有甚者,为推销伪作,竟将伪作著录成书,愚弄和欺骗买方,如明末张泰阶所编《宝绘录》中的作品,就无一真品。
在书画造假作伪之风盛行的同时,书画鉴定专家也应运而起。
这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鉴藏家,如沈周、文徵明父子、冯梦祯、李日华、项元卞家族、詹景风、汪硐玉、王世贞、吴其贞、董其昌等人。
故沈德符道:“嘉靖末年,海内宴安。
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园亭,教歌舞之隙,问及古玩。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与交往,共同构成了江南地区的鉴藏家群体。
杭州作为江南的区域中心,鉴藏群体更为活跃,其群体己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使得购藏者不再局限于上层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而是一般的文人士子、普通百姓、僧人,甚至奴仆也热衷此道。
明人沈春泽在为文震亨《长物志》所做序中就有云:“近来富贵家儿,与一二庸奴钝汉,沾沾以好事自命。
”看来受主人收藏活动的熏染,这些奴仆在潜移默化中也懂得了书画之道。
一、晚明杭州书画鉴藏家群体明末杭州较为典型的文人鉴藏家有冯梦祯。
冯梦祯(1546-1603年),字开之,浙江秀水人。
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除编修。
他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而被免职。
从此归隐于西湖孤山之麓,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闲暇之余以游乐和文字消遣,流传有《快雪堂日记》、《六研斋笔记》等著作。
正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所说:“冯公儒雅风流,名高三席,归田之后,闲娱情声伎,筝歌酒宴,望者目为神仙中人。
”当时杭嘉和苏南一带称某为“风雅教主”。
冯梦祯在书画史上是有名的鉴藏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收藏的一张名画——王维的《江山雪霁图》。
《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画脉文心两征录》的一点自我陈述作者:杜哲森来源:《中国美术》2016年第02期这是一部详尽、专门的文人绘画史,是作者十年研究、写作的结晶。
“画脉”着眼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沿革演变,“文心”则侧重从画家创作心路进行细微的解析。
如此,则一外一内,客观、主观,作者从两条并行不悖的线路,交互探寻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
读完这部绘画史,不仅明悉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可以对画家作品面貌背后的形成因素了然于心。
知晓倪瓒的心高命蹇,才能读懂他画作的潇洒、平淡:看到画家们各自笔墨中所浸渍的人生感受与信念追求,方能领悟王维的孤寂、徐渭的狂放、渐江的清刚……在这本书中既可以读到董其昌梳理传脉、建构新说的功绩,亦可以看到他称霸一方、博取名利的鄙俗:既可以看到唐寅气质的风流洒脱,又可以读到他坚守做人的底线与制艺的精谨……该书的正式写作只用了一年半时间,但酝酿时间却长达三十多年,即从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时就有了撰写的初心,而这初心的萌生甚至还可以上推到大学时段。
我在大学读的是北师大中文系,由于专业需要,自是研读了大量的古代文史典籍。
在这个过程中,每每为历史上那些杰出仁人志士的事迹与著述所感动,诸如屈原之死与他的《离骚》,司马迁之辱与他的《史记》,苏武之困与他的执节之坚,以及陶潜不为斗米折腰而挂印归田的人生抉择,嵇康被司马氏斩杀时以一曲绝世的《广陵散》从容淡定地告别人生,乃至方孝孺宁肯被诛杀十族也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的刚烈决绝,等等。
由此深深地感受到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脉中始终有一种发强刚毅的精神支撑着这个古老而又多灾多难的民族,不管经历了多少迂回曲折和凄风苦雨,始终在“求真、向善、尚美”的历史征程上做着不懈的努力。
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绘画上——因为构成中国传统绘画核心力量,依然是士夫文人,即社会的精英分子。
正是他们基于各自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志节操守和审美取向,使原初性属“猥役”匠人之技,提升为雅尚之习,打造出了诗画相合、书画一体的复合型艺术构成,并赋予了绘画操守依凭和人格表征的文化品格,从而使绘画也同其他的文明记忆一样,汇入民族心路的文化长河之中。
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金农“漆书”字库字体及延展应用设计胡衍谨;张培源
【期刊名称】《包装工程》
【年(卷),期】2024(45)2
【摘要】目的分析金农“漆书”的审美特征,并应用到当代汉字设计中,使所设计
的字库产品既有金农书法的金石气韵,又符合当代的应用语境,以此促进金农“漆书”艺术的传承和字库风格多元化的发展。
方法从诸多博物馆调研金农“漆书”作品
并分析整理,以南京博物院典藏金农“漆书”作品《盛仲交小传》为蓝本,其他作品
为参考,从分析造型中的点、横、竖、撇、捺、折、钩等笔画元素入手,凝练与总结“漆书”视觉符号和文化内涵;除了遵循字库字体的基本原则外,还运用“完全复现法”“旧字新构法”“异字结合法”“形意合一法”的创新与传承性的原则与方法,对提取的元素进行重构、融合、创新,最后结合用户思维的研发策略进行设计应用。
结论结合金农“漆书”书法元素进行字库字体设计,可以提升字库产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让人们更多地了解金农的“漆书”艺术,有利于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有助于探讨解决书法艺术与当代字体设计之间的矛盾关系,为书法艺术在字库字体设计中
的应用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总页数】11页(P241-251)
【作者】胡衍谨;张培源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472
【相关文献】
1.计算机中文字库字体设计与应用研究
2.基于漆艺传承与创新艺术背景下漆艺家具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3.我国计算机字库字体的产生与设计应用研究
4.助力字库行业人才培养倡导字库版权保护——方正电子启动“设计院校正版字体支持计划”
5.书外求书自辟蹊径——金农《漆书相鹤经轴》书法欣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文化名人故事吴文化名人故事:沈周与他的文人世界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在吴文化的光辉历史中,无数名人和才子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华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吴文化名人为切入点,通过沈周的故事,探索吴文化的魅力和影响。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文人世家。
他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和学者,被誉为“吴门画派”的鼻祖。
沈周的生涯跨越了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等五个朝代,他的一生见证了吴文化的繁荣与变迁。
沈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笔墨飘逸,意境深远,对后世的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才情也广受赞誉,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反映了明代文人的闲适生活和自然情感。
此外,沈周在哲学和学术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推动了吴门学派的发展,主张“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的思想,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周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奋斗。
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秉承着家族的传统和文化。
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刻苦学习,迅速崭露头角。
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多次参加考试未果,最终以布衣终老。
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而是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和思想研究。
沈周的思想特点深受吴门学派的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格物致知”。
他认为,学问应该为现实生活服务,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探讨。
他注重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这种务实的精神也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中,沈周注重写生,强调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将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
沈周的影响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对苏州地区的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画作风格和艺术思想影响了众多后世的画家,使得吴门画派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次,他在文学、哲学和思想方面的贡献也广受赞誉。
他的诗歌才情和哲学思想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
陈淳(1483—1544),字道复,后以字行,号白阳山人。
长洲(今江苏苏州)大姚人。
陈氏家族的兴盛起源于陈淳祖父陈璚。
陈璚官运亨通,从庶吉士后升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陈璚与吴宽、沈周等交好。
吴宽与陈璚可谓亦师亦友,吴宽书法深受其家藏苏轼书迹及拓本影响。
陈璚及陈淳父亲陈钥书法皆源于吴宽的“苏轼体”。
沈周又是吴门画派的奠基者,他的绘画理念深深地影响了陈淳,而沈周的绘画更是与其收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元时顾阿瑛、曹云西、倪元镇皆江以南收藏之家,物聚所好,故黄子久、王叔明、陈仲美、马文璧辈,盘礴风流,为一时之盛。
近代沈石田,去胜国百年,名迹犹富观。
其所作卷轴,一树一木,尺寸前规。
”[1]可见其收藏与其绘画的关系。
沈周六十一岁时收文徵明为徒,文徵明是陈淳父亲的好友,陈淳受父亲之命受业于文徵明,“(陈淳)既为父祖所钟爱,时太史衡山文公有重望,遣从之游,……称入室弟子”[2]334。
文徵明鉴藏书画可谓丰富,对其书画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吴宽、沈周、文徵明都是陈淳的前辈恩师,陈淳绘画的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前辈恩师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其家族收藏的影响。
本文梳理了陈淳家族对米家山水作品的收藏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这些藏品与陈淳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关系。
一、与米家渊源及其收藏陈淳家住大姚村,“大姚村乃其世祖庐墓所在”[3],陈淳的父亲陈钥在世时就曾湖滨筑室,近有湖田数顷,“疆理阡陌,陂鱼养花,以文酒自适”[3]。
陈淳在其父亲去世后,多归隐于此,并多次加修,号为“五湖田舍”[3]。
其五世从孙陈仁锡著有《大姚世居考》。
在宋朝时,米芾将自己的女儿嫁到大姚村,至此米芾及其儿子米友仁经常来往于大姚村,尤其是米友仁不仅来往频繁,还留有很多诗篇画作,《大姚村图》就是其中的重要作品,其自题《大姚村图》诗云:“霄壤千千万万山,东南胜地孰跻攀。
古人作语咏不得,我寓无声缣楮间。
”[4]可见其对大姚村的喜爱和赞美。
董其昌在题董北苑的画中也有提到“余家有虎儿《大姚村图》”[5]。
“李子崇”考张明华【摘要】《淳化阁帖》收录了汉代至隋唐的珍贵法帖,共十卷.对于其宋本的流传,李子崇是一位重要的人物,可是学术界对其人却一无所知.其实,李子崇即明代万历年间颍州(今安徽阜阳)士人李先事(?-1578),字子崇,号绍欧,相貌俊美,才华富赡.考其家世,其父李增进士出身,仕至济宁州知州.李先事交游多颍州名士,其中包括后来仕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张鹤鸣.由于早逝且无后,李先事的创作大都失传,今所见者仅六首诗而已.【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李子崇;李先事;家世;交游;创作【作者】张明华【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42《淳化阁帖》是中国书法界的宝藏,其中收录了汉代至隋唐一百多人的四百多篇书法珍品,包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在宋代拓本的流传过程中,明代“李子崇”是个重要的人物。
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九“肃府淳化帖”条云:予记陈卓曼仙补刻肃府淳化阁帖事,门人海宁陈奕禧子文适寄所著《皋兰载笔》至,中述兰帖始末甚详,采录其略,用备参考。
肃府淳化阁本,自庄王受封,太祖赐之宋刻(相传有龙胆壶、凤喙卮,并帖而三)。
宪王时,洮岷道颍川张鹤鸣得李子崇本于白下、材官本于皋兰,请肃王赐帖校雠,见古法帖数段久缺,而兹独全,知为“马房光怪”以前物也。
姑苏温如玉、南唐张应台为之双钩,鹤鸣携之黔阳,宪王乃镌石于兰,未竟而薨。
世子识鋐卒业于万历[天启]辛酉(1621),先后七年。
其初搨用太史纸、程君房墨,人间难得。
搨工间有私购者,直五十千。
刻用富平石一百四十四、叶二百五十三,藏府东书园殿。
鼎革时,石几沦缺。
顺治甲午(1654),洮岷道扬州陈卓补刻,复成全璧。
然神明不备,视初搨径庭矣。
乙卯(1675),平凉逆焰及兰,靖逆、奋威二将军自河西来,军于龙尾、皋兰之间,攻城不下,贼欲破石为炮,伪知州徐某力救得免。
《重到沭阳图记》注译重到沭阳图记袁枚昔颜斐.(fěi)恋京兆①,卢悊恋灵昌②,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从前管辖的地区)之所.(官署)三.(多次;再三)致意..(关注)焉。
盖.(连词。
承接上文,说明原因。
可译为“原来(是)”“(是)因为”等)贤者视民如家,居官..(担任官职)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治理)沭阳..(县名,今宿迁市下辖县,在苏北。
时为海州属县。
沭,shù)二年,乙丑..(乾隆五十三年,1788,..(江宁县)。
今戊申..(乾隆十年,1745,30岁),量移③白下73岁)矣,感吕峄亭观察④三札.(zhá,书信)见招..(指黄河故..(邀请我),十月五日渡黄河道,在今江苏省淮阴市一带),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副词。
本来)当时东道主...(接待或宴客的主人),其父鸣和癯.(qú,瘦)而髯.(有胡须),接三貌似之,与谈乃.(代词。
其,他的)父事,转.(副词。
反而;反倒)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他)裁.(通“才”。
表示时间发生不久)断乳故也。
夜阑..(摆下酒席),闻车声啍.(tūn)啍.(迟重缓慢..(夜将尽时。
阑,将尽;将完)置酒的样子),则.(连词,表示推溯性承接,可译为“(原来)已经”“原来是”等)峄亭遣使来迎。
迟.(zhì)明.(黎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欢欣踊跃),..(迎接)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并驾齐驱。
骈辚,车轮并行。
辚,车轮)。
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
多形容时间..同驱很短),望见百雉遮迣....(百雉:指城墙。
雉为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一雉长三丈,高一丈。
极言城墙高大。
迣(zhì):遮拦),知沭城新筑..(沭阳本无城墙,到乾隆中后期始修筑)。
衣.冠.(代称缙绅、士大夫)数十辈.(量詞。
个。
多指人)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指儿童。
竹马是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画坛趣事假画题真名明代像宋代一样设画院,有几个皇帝又是爱画的,极力提倡绘画,所以绘画还是呈现繁荣的气象,不过是画得工丽精细或学南宋李、刘、马、夏一派,以迎合帝王的爱好。
这样就演变为“院派”、“浙派”两种风格。
自嘉靖以后,画院不振,院外画家的画很受欢迎,所以有沈周、文征明、唐寅、仇十洲等画家突起,他们活跃于手工业繁荣、商品经济兴盛的苏州,古称为吴,所以叫“吴派”。
沈周可以称为他们的领袖人物。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江苏吴县人。
山水、人物、花卉、禽鱼都很精妙。
传统工夫深厚,对于董源、巨然、李成和元四家的绘画作过精深的学习研究,人家形容他是“上下千载,纵横百辈”中变化出来的。
沈周画山水,高山大壑,气势雄伟。
他生平好游览,多次到太湖、宜兴、杭州、嘉兴、南京、镇江、扬州、常熟等地。
每到一处必写景作山水画,并赋诗纪事,如《两江名胜图册》、《吴江图》、《灵隐山图卷》、《张公洞图卷》等。
他又喜欢栽花种竹,对景写生,所以他的画同时是从生活中观察学习得来的。
他作画看来是信手随意,然而是“败管几万,打熬过来,故笔无虚着,机有神行,得力处正是不费力处”。
他成就高,名声大,影响深,许多人都向他学画,大画家文征明、唐寅都是他的学生。
他一生没有做官,可以说倾一生精力于诗文绘画,为人谦逊宽厚,平易近人,胸襟豁达,乐于助人。
邻居失物,误以为落在他家中,他便将自己的东西送与邻人,直到邻人发现错了,向他道歉时,他也只是笑笑,并不去计较。
买了古书,朋友见了识得是自己的故物变卖出去的,他便将书拱手送给朋友。
他的画名极大,求画的人挤破门,所乘的船也塞满河港,他不嫌烦,慷慨相送。
有次沈周游西湖,被人发现了,都来要画,忙得他不可开交,友人戏称“须化金仙百忆身”才能应付得了。
后来他不得不请弟子帮忙代笔。
沈周的画流行一时,造假的人也很多,他知道了也不去追究。
有一个人家境贫寒,母亲重病,出于无奈,只好摹仿沈周的画,去求他题真款,沈周仔细了解情况以后,非常同情,便作了一些修改,题上姓名盖上图章,结果那幅画卖了很高的价钱,那个人为母亲治了病,对沈周感激不尽。
内府名画《寒林高士图》轴,是明代晚期吴门著名画家钱榖创作的一幅作品,现珍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钱榖的作品存世不多,画风自具面貌,弥足珍贵。
《寒林高士图》轴构图平稳,笔墨精妙,意境怡淡清寂,具有文人画的灵秀之气,是钱榖晚年创作的一幅佳作。
钱榖生平钱榖,字叔宝,号悬罄室,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钱榖是五代吴越王钱镠的第二十一世孙。
虽出身名门望族,但家道中落,至钱榖时已是家贫如洗。
然钱榖勤奋好学,又受祖上书法、绘画基因遗传的影响,少时便学习绘画,后有幸拜在“明四家”之一、著名吴门画家文徵明的门下。
钱榖在绘画方面得到文徵明的亲授,画艺精进。
他不但擅画山水,人物画更是得其师神韵。
在学画的同时又饱读了文氏藏书,故在绘画理论方面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钱榖喜读书、爱抄书,亦擅长书法,其行书宗法宋苏轼,篆书学秦李斯和唐李阳冰,楷书得唐虞世南、欧阳询之精髓。
但因其画名太大终掩其书名,成为吴门画派绘画大家。
《寒林高士图》轴的艺术风格《寒林高士图》轴,纸本,墨笔。
纵73.5厘米,《寒林高士图》轴,是开封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代著名吴门画家钱榖晚年创作的一幅佳作。
此图以墨笔行之,构图平稳,笔墨精妙,意境恬淡清寂,具有文人画的灵秀之气。
重要的是画上还钤有“乾隆五玺”,说明钱榖的这幅《寒林高士图》轴,不仅是清宫旧藏,并且还是真迹精品,是内府名画。
内 府 名 画—明钱榖《寒林高士图》轴开封市博物馆 唐冬冬““横26厘米。
1967年开封市博物馆征集人员在本市征集。
画面描绘的是寒林冬景中,杂木枯树下,站立一位戴冠着袍,双手抄于胸前,胡须飘然的高士。
作品左上部落“己卯春,彭城钱榖”款。
款下钤“钱氏之宝”白文篆书印和“悬罄室”朱文篆书印。
此图曾入藏清宫,有“乾隆五玺”可鉴:作品右上部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形篆书印,之下钤“石渠宝笈”朱文长方形篆书印。
作品左上部钤“乾隆鉴赏”白文圆形篆书印,之下钤“三希堂精鉴玺”朱文长方形篆书印,再下又钤“宜子孙”白文方形篆书印。
艺术鉴评ART ASSESSMENT文 刘平栾石尽其材 砚尽其用蕴藏于沂蒙山区的山涧沟壑中的徐公石,历经亿年的风雕雨琢,形成了天然的自然形态和丰富多彩的石理,由于长年的地下水的浸润,其质地温润可人。
据传徐公砚始于唐,盛于宋。
但均未见于文献记载,更未见其名砚问世。
其真正发展时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与其他兄弟砚种一样(如端、歙等)为出口换汇的需要而发展起来,在当时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在各地组织了专业人员,从事挖掘、整理、开发、研究。
临沂地区工艺美术研究所老所长王维祥先生根据《临沂县志》所提供的线索,派出杜洪祥、刘克唐到徐公店寻找矿源,先后在芦山西头的山坡和村北砚台沟寻找了石材样本。
经试制,发现石质温润,用墨研磨,与墨相亲,果然非他石可与之比肩者。
徐公石有形奇、色美、质润、石温四大特色。
所谓形奇,即是每石一形,绝无重复。
色美,即指气色沉厚,有蟹壳青、鳝鱼黄、茶叶末等诸色。
质润,即指其石石质细嫩如玉,发墨有光。
石温,指该石温润,寒而不冰。
刘海粟先生所题:严骨静质,其形正体,得道心安,其寿莫纪,即是对徐公砚的赞誉。
诗人书法家马千里先生的长诗《赞鲁砚》中所说:“因思人世有显晦,石亦埋名垂千载,砚史砚笺徒浩博,遗此殊质可深慨。
”更是对徐公石的感慨和惊叹。
笔者师从刘克唐老师二十余年,通过对姜书璞老师和张玉杰等名家作品的观摩,并根据徐公石其本身的特点,简略论述徐公石制砚的基本规律和体会,现分述如下:一、因材施艺徐公石自然纹饰是其特色,如何巧用之,我们在设计制作时,要审石度石,以其形色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多设计几个方案,优中选优,选择出最佳方案,可以结合制作者的学识、审美来进行设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脑子少动手,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天人合一”的提出者是宋代张载。
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本意是天道,人道是一致的。
“天道”指自然之美,人道指艺术之美。
能将两者有机的、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形成一方成功的砚作。
专而博博而精作者:章剑华来源:《华人时刊》2024年第08期赵彦国,1976年6月出生,山东肥城人。
正高二级研究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与绘画比较方向博士。
现为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曾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
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民盟中央文化专委会委员、江苏省民盟文化专委会主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十佳称号、江苏省书协常务理事、南京印社副社长、南京市书协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江南文化节翁同龢书法奖等,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多部。
江苏书坛历来活跃,人才辈出,近几年更是涌现出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成果、有发展的中青年书家。
其中,我特别看好赵彦国。
我一向认为,一位真正的书法家,尤其是当今的专业书家,应当做到专而博,博而精。
赵彦国基本做到了。
赵彦国科班出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书法篆刻硕士,后到省艺术研究院工作,长期从事书法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他出道很早,不满30岁就不立而立,荣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成为江苏书法中青年的代表人物。
此后,他不慕荣利,孤寂无闻地刻苦研究与创作,不断锤炼和提高自己的书法技术和综合修养,在书法专业化的道路上脚踏实地,步步精进,不断在全国各大专业展赛中获得重要奖项,并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得到书界的高度肯定和广泛好评。
赵彦国在从事书法创作研究多年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与绘画比较方向的博士。
博士者,博学也。
在中央美院期间,他从实践到理论,从书法到绘画,进行广泛的学习与研究,深入思考书法自身及其相关門类的诸多课题,开阔眼界,扩宽思路,丰富知识,为他的书法综合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我们看到,赵彦国的书法艺术呈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一是南帖与北碑俱精,同时对于小楷、隶书、汉简、章草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
第40卷第2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40,N o .22024年3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r .2024ʌ收稿日期ɔ2023G06G10ʌ作者简介ɔ冯沁宇(1998-),女,江苏南通人,集美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张克锋(1970-),男,甘肃通渭人,集美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㊁文学与图像关系及书法研究.沈周与文徵明的交游以诗文书画为中心的考察冯沁宇,张克锋(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福建厦门㊀361021)ʌ摘要ɔ沈周与文徵明皆为有明一代最为重要的书画巨擘与文坛领袖,对 吴派 书画的崛起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沈㊁文两人情谊绵长,过从甚密,二人之间的交游并不局限于由师生关系所主导的诗文与书画往来,也有以朋友关系形成的日常生活化文艺交游.沈周谢世几十年里,文徵明仍时常感念沈周,不断追和㊁摹临㊁题识或为他人补画恩师旧作,借以抒发对恩师的思念与敬重之情.沈㊁文之间交游影响深远,既体现为沈周对于文徵明画艺和品行方面的培养,也表现为文徵明及其后人门生对沈周的推崇与敬重.ʌ关键词ɔ沈周;文徵明;交游ʌ中图分类号ɔI 206.2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4)02G0048G06F r i e n d s h i p b e t w e e nS h e nZ h o u a n d W e nZ h e n g m i n gA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C e n t e r e do nP o e t r y ,C a l l i g r a p h y a n dP a i n t i n gF E NG Q i n Gy u ,ZH A N G K e Gf e n g(C o l l e g e o f M a r i n eC u l t u r e a n dL a w ,J i m e iU n i v e r s i t y ,X i a m e n 361021,F u ji a n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h e nZ h o ua n d W e nZ h e n g m i n g a r eb o t h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p a i n t i n g a n dc a l l i g r a p h yg i a n t sa n d l i t e r a r y ci r c l e l e a d e r s i n 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h a v em a d e g r e a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t h e r i s ea n d p r o s p e r i t y o f t h e W uS c h o o l p a i n t i n ga n d c a l l i g r a p h y .S h e na n d W e nh a v e a v e r y l o n g a n d c l o s e f r i e n d s h i p .T h e i r f r i e n d s h i p i sn o t l i m i t e d t o t h e e x c h a n g e so f p o e t r y a n d p a i n t i n g a n d c a l l i g r a p h y ,w h i c ha r e d o m i n a t e db y t h e t e ac h e r Gs t ud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u t a l s o t o t h e d a i l y l if e o f l i t e r a r y a n da r t i s t i c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f o r m e db y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f r i e n d s .I n t h e d e c a d e s s i n c e S h e nZ h o u s d e a t h ,W e n Z h e ng m i n g s t i l l o f t e nr e m e m b e r e dSh e nZ h o u ,c o n s t a n t l y w ri t i n g ,c o p y i n g ,i n s c r i b i n g o r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p a i n t i n g hi s t e a c h e r s o l dw o r k s f o r o t h e r s ,i n o r d e r t o e x p r e s s h i s t h o u g h t s a n d r e s p e c t f o r h i s t e a c h e r .T h e f r i e n d s h i p b e t w e e nS h e n a n dW e nh a d a p r o f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 ,w h i c hw a s n o t o n l y r e f l e c t e d i nS h e nZ h o u s 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W e nZ h e n g m i n g s p a i n t i n g a r t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a n d c o n d u c t ,b u t a l s o r e f l e c t e d i n t h e e s t e e ma n d r e s p e c t o f S h e nZ h o ub y W e nZ h e n g m i n g a n dh i sd e Gs c e n d a n t s a n d s t u d e n t s .K e y wo r d s :S h e nZ h o u ;W e nZ h e n g m i n g ;f r i e n d s h i p ㊀㊀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出身于相城望族沈氏.其祖父沈澄以高节自持,不乐仕进,其伯父沈恒与父亲沈贞亦工文善绘,遁隐不出.沈周 工诗善画,臧或亦解文墨 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1].他为人谦和友善,无论贵贱,有求辄应,以至于 长缣断素,流布充斥.内自京师,远而闽㊁浙㊁川㊁广,莫不知有沈周先生也 [2].文徵明,原名文壁,字徵明,后改字徵仲,号衡山,出生于官宦世家,虽不显赫,但其父文林㊁叔父文森皆为进士出身,与当时朝廷和地方官员㊁文人都有广泛来往.文徵明青年时期在古文㊁书法和绘画方面的三位老师吴宽㊁李应祯及沈周,都是与文林交往密切的同乡名士.成化二年(1466),文林访沈周于有竹居,两人遂订交.文林虽常年在外为官,但二三十年里一直与沈周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沈周多次作诗表达对文林的劝慰与思念之情,文林亦有诗答之.两人多次一同为好友王鏊㊁吴愈等饯别送行.弘84治六年(1493)七月九日,李应祯去世,家无余资,文林㊁史鉴㊁沈周等人筹集费用才将其入殓,可见他们之间交情甚笃.正是由于这样的交情,文徵明才得以受教于沈周,并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沈周与文徵明的正式交游从弘治二年(1489)文徵明从沈周学画起,至正德四年(1509)沈周离世止,达二十年之久,主要为师生关系主导的正式性交游和朋友关系主导的日常交游.文徵明恪守礼道,对沈周一直十分敬重,这是两人交游中师生关系的一面.而沈周宽厚洒脱,甚是喜爱这位小友,与文徴明以知己相称,这是两人交游中挚友的一面.但总体来说,这段交游以较为年长的沈周为主,沈周对文徵明的绘画技艺与品行操守都有影响.沈周离世后,文徵明凭借其与后代及门生的影响力,为沈周延誉.本质上来讲,沈文之间是相互成就的.一、师生关系主导下的诗文与书画活动弘治二年(1489),文徵明二十岁,从沈周学画,二人的交游正式开始.起初,沈周怕艺事耽误文徵明举业,并不想让他随自己学画,但文徵明态度坚定,且异常聪慧,沈周遂转变态度,倾囊相授①.从此,沈周成了文徵明的师傅.随着交往的日渐频繁,二人关系愈加融洽,文学和书画活动是他们交游的中心.(一)共同参与群体性文学雅集自文徵明从沈周学画之后,二人的交游圈逐渐趋同,经常一起参加或倡导群体性的文学集会.弘治十一年(1498)冬,文徵明与沈周㊁杨循吉㊁徐祯卿㊁唐寅㊁蔡羽等人追和倪瓒的«江南春»,沈周作«江南春和倪云林先生韵八首»,文徵明则有«追和倪元镇先生江南春»«再和倪元镇江南春».此后的几十年里,文徵明多次书写这些诗作,补倪瓒«江南春»图,并多次作«江南春图»,又形成小规模的追和题跋热潮.诗文与书画的合璧,使得 江南春 唱和集会影响力加剧,规模越来越大, 吴地文人自觉不自觉地发现或发掘出了带有吴文化性格的精神意脉 [3],昭示江南文化群体的存在.弘治十七年(1504)五月,文徵明陪沈周㊁吕常游虎丘,沈周有抒怀诗,文徵明有次韵«奉陪吕太常沈石田游虎丘次韵»和«次韵答石田梅雨后言怀之作»两诗.正德三年(1508),戴昭自吴访师将归,文徵明与沈周㊁唐寅㊁杨循吉等人作诗送别.正德四年己巳(1509), 兰溪方太古来吴中,与沈周㊁文徵明㊁杨循吉㊁孙一元等人结诗酒社 [4].同年,沈周㊁文徵明㊁祝允明㊁唐寅等还与无锡华世祯交游.弘治十六年(1503)春,沈周一病弥月,见林花凋零,红白遍地,不觉怅然,睹物生情,赋«落花诗»十首.第二年首示文徴明,文徵明与徐祯卿相与叹艳,各和十首,沈周大喜,又反和十首.沈诗与文诗皆抒写感伤之情,并表达了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文诗较为感性,感伤情绪较淡,而沈诗多感叹人生易老,常用佛教色空观和道家达观思想自我安慰.后文徵明至南京,在拜谒吕常时示之沈周所作«落花诗»,吕常叹艳,又和十首.沈周益喜,再反和十首.自此和者日盛,其篇皆十首.这场由沈周主导的文学盛会,一时之间引发了诸多名士的追捧与唱和,«落花诗»声名日隆,持续至清代,远及中原乃至日本.«落花诗»唱和活动不仅是文坛盛会,更是集绘画㊁书法㊁刊刻于一体的综合性雅集.沈周作«落花诗意图»,文徵明㊁唐寅等人手写«落花诗»,尤其是文徵明的小楷手卷«落花诗»,声名远扬,甚得书家㊁收藏家关注.沈周离世后,文徵明也时常书写此卷,如正德十六年(1521)有小楷书«落花诗»十首并图;嘉靖八年(1529)小楷书«落花诗»十首;嘉靖二十七年(1548)书«落花诗»四首于唐寅画«坐临溪阁图卷»;嘉靖三十年(1550)行草书«落花诗»;嘉靖三十八年(1559),文徵明年寿九十,小楷书沈周㊁文徵明㊁徐祯卿«落花诗»共四十首.从文徵明的题跋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沈周«落花诗»诗作的首位阅读对象是文徵明,沈周在序中称其为 徵明知己 ,足见关系之亲密;文徵明书写的«落花诗»为沈周㊁唐寅㊁徐祯卿等人作品,这些人都是当年参与唱和的主要成员,也是他平生较为亲近珍重之人;这些写卷大多用他最为擅长的小楷书写,文徵明的小楷法度严谨,用笔精到,气韵高雅,堪称 明朝第一人 .文徵明对«落花诗»的唱和与书写,足见沈周主导的 落花诗 文学集会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二)诗文唱和与书画创作上的合作沈周与文徵明在诗文和书画创作上的合作,是二人交游的主要内容,包括合作书画㊁为对方书画作品题款㊁题跋以及追和赋诗三种形式.弘治十五年(1502)春三月十一日,桃渚先生五十寿辰,沈㊁文两人合作«寿桃渚图卷»,文徵明补桃柳㊁扁舟于沈周画上,大隶书题卷首 永锡难老 四字.沈周借桃渚先生五十大寿的机会与文徵明合作图卷,旨在为文徴明引荐延誉,提携之意甚明.同94年,常熟顾氏从闽中移植荔枝数本,成活之后,沈周折枝示闽人验之,并作«新荔篇»,命文徵明同赋.文徵明承命同赋,书自作赋与沈周«新荔篇»,并绘闽荔十枝,尽态极妍.在对方的书画作品上题诗及款识,是他们交游的重要内容,其中大部分是文徵明题沈周画.吴派画家几乎都兼具诗文㊁书㊁画修养,喜欢在画作上题诗㊁款识㊁钤印,具有浓郁的文人画气息.沈周与文徵明极爱在画作中题诗,几乎每画必题.弘治十一年(1498),文徵明题沈周«钓月亭图»,引首篆书 钓月亭 三字,并题七律一首. 钓月亭 卷首也有隶书体版本.据周道振«文徵明书画资料汇编»一书记载,文徵明多次为沈周题写卷首,如篆书题 上寿之徵 于沈周«大夫松图»卷首;题 石翁墨妙 于沈周花卉与花鸟画册卷首,有篆书与隶书共三作;隶书 江山清远 于沈周«江山清远»卷首;篆书 石田墨妙 于沈周«吴中山水图»卷首;隶书 烟江叠嶂 于沈周山水图卷首等.正德元年(1506),文徵明曾题七绝两首于沈周«幽谷秋芳图».沈㊁文之间也常追和赋诗.弘治十七年(1504),沈律掘地得宋高宗与岳飞手敕刻石,沈周与文徵明均作«满江红»词,表达对岳飞遭遇的深刻认知,尤其是文徵明词,慷慨激昂,其中 千古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奉其欲 [5]句,抉宋高宗之隐.弘治十八年(1505),陆复作«墨梅卷»赠沈周,上有张秋江诗,沈周随即录张诗及己和作于画卷,沈周和作很快引起了诸多名士的续和,文徵明于正德元年(1506)腊月作七律一首奉和沈周及张秋江诗作.沈周题文徵明画作的则相对较少,如弘治十一年(1498),沈周题文徵明«横斜竹外枝图»;正德三年(1508)二月,长洲教谕莆田林僖升寿州知州,文徵明作«丘壑高闲图»赠之,沈周赋«庐山高»诗.文徵明常为沈周画作跋.弘治十年(1497),文徵明为汤瑄跋沈周临王蒙小景.此画是沈周1471年所作,文徵明跋中盛赞: 石田先生,风神玄朗,识趣甚高.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为大幅.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汤文瑞氏所藏此幅,亦少时笔.完庵诸公题在辛卯岁,距今廿又七年矣.用笔全法王叔明,尤其初年擅场者,秀润可爱.而一时题识,亦皆名人,今皆不可得矣. [6]文徵明书于沈周作品中的许多题跋内容多为感念㊁赞誉恩师,这在沈周谢世之后最为明显.在与沈周的文艺交游中,文徵明始终恪守弟子的身份,积极主动,对恩师毕恭毕敬.值得一提的是,在沈周生前,文徵明题写及追和的诗文风格皆清丽明朗,多描绘自然景色与日常生活,内容丰富,而沈周谢世之后,文徴明为沈周作品所题诗文内容多为 石田诗律号精成 不见石翁今几年石丈高情点笔间 之类悼念感怀之作,有将一首诗反复题在沈周不同画册上的现象,虽偶有 争雄不入少年场 之类昂扬之句,但情感基调是感伤沉郁的.沈周去世后的五十年里,文徵明题诗感念沈周三十余次,共计诗二十六首之多,饱含对沈周浓郁的思念与敬仰之情.这种真挚的感情,令人动容.二、挚友关系主导下的诗文与书画活动作为朋友,沈㊁文之间的交游仍以文学书画为中心,但多了一些日常生活趣味和情感,交游圈也扩大到了彼此的亲属.(一)沈㊁文与对方亲属之间的交游弘治五年(1492), 文徵明岳父吴愈升叙州知府.沈周㊁朱存理㊁都穆等人以诗歌为饯.文徵明请沈周作«送别图»,聚卷以赠 [4]62.祝允明«送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中提到: 昆山吴公惟谦以南京刑部郎中升知叙州府,顺途过家以行.知者多作诗歌为饯.南京太仆寺丞文君之子壁其婿也,爰集为什,请沈启南先生作图,聚卷以归于公,复命允明序诸作者之意. [4]62虽说沈周㊁祝允明与吴愈都相识,临别赋诗作画在常理之中,但是文徵明之请,更体现他对岳父的敬重,也足见沈周在文徴明心目中是可为自己敬重之人作画的地位.弘治十三年(1500),文徵明为沈云鸿跋康里子山书李白诗.弘治十七年(1504),文徵明作次韵答沈翊南寄示诸诗,有«客中忆侄维时»«送别»«咏梅»等六首,皆七绝.正德元年(1506),文徵明题沈恒画作«修竹仕女图»,诗«题沈同斋修竹仕女»一首.沈云鸿是沈周之子,沈豳是沈周庶弟,沈恒是沈周的父亲.文徵明为沈周父亲画作题诗,与其弟㊁其子都有书画往来,可见文徵明已融入沈周家族圈中.正德二年(1507), 徵明以次子之名相请,启南命之曰嘉 [7].因 彭 嘉 二字俱从士 [8],有以文士期文嘉和文彭之意.古人起名很是讲究,一般来讲,孩子的姓名往往由父母㊁长辈㊁祖辈㊁皇帝命名.文徵明让沈周为自己次子取名,足见将沈周视为亲人,敬重其学识人品.而05沈周也未有推辞,文嘉亦未负老先生期许.(二)为双方至亲等撰写祭文丧葬之事是人生大事,有诸多讲究与忌讳.古人常用祭文来追念逝者生前主要事迹,颂扬其品德,寄托哀思.祭文一般由至亲或是关系交好之人进行撰写.弘治十二年(1499)六月,文林病故于温州任上,年五十五.讣至,沈周悼且震,作«哭文温州宗儒»: 向来作郡梦非详,远大功名寿未遑.造化小儿俄柳肘,乾坤遗爱有桐乡.丈夫气节存人表,老友肝肠剩泪行.还信天公著余福,当家分付寡辞郎. [9]文林灵柩抵家,吊者纷然,沈周㊁杜启等人皆具祭文以悼.同年十一月十九日,沈周又作«沈石田祭文»,情真意切,慷慨悲痛,复祭文林之灵.沈周视文林为老友,两人感情甚笃.老友的离世令沈周悲痛万分,也让沈周对老友之子的关念更甚.文徵明不仅是沈周的爱徒,更是故友之子,自是与寻常交游者不同.沈周对于文徵明的这种不同,在沈周之子沈云鸿逝世后,沈周请文徵明为其作墓志铭之事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弘治十五年(1502),沈周长子沈云鸿去世.弘治十六年(1503)十一月二十日,沈周葬长子沈云鸿于益字乡,并请文徵明作墓志铭.沈云鸿长文徵明二十岁,周遭德高望重可为其作墓志铭者大有人在,沈周之命,着实令文徵明惶恐.在«沈惟时墓志铭»中,文徵明坦言: 君长余二十年,而修世讲特厚,相知为深.故其葬也,余不得不铭,而石田先生实又命之. [2]422沈周将撰写至亲的墓志铭之事托付于文徵明,足见他对文徵明的信任和器重,视为可以一同患难与共,推心置腹的挚友.正德四年(1509)八月二日,沈周卒,年八十三.沈周离世时,长子沈云鸿已卒七年,只能由庶子沈复和长孙沈履治丧.文徵明作«哭石田先生»二首诗,情真意切,尤为悲切,难以接受此生知己竟长违.沈㊁文相识三十八年,文徵明视恩师如亲人,沈周的去世带给文徵明的悲痛并不亚于失去至亲.王鏊与沈周交厚,对其了解至深,文徵明以 石田之名,世莫不知.知之深者,谁乎宜莫如故吴文定公及公.阐其潜而掩诸幽,则唯公在 [10]之由请王鏊为沈周作墓志铭,自己也为沈周作«沈先生行状».这些行为都可见文徵明对沈周丧葬之事尽心尽力.沈氏族人认可文徵明,愿意让其负责沈周身后的部分相关事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沈周与其关系足够好,他们才足够信任.(三)沈㊁文之间的戏作沈㊁文二人的关系超越师生之谊达到挚友的程度,可由他们之间常常相互打趣见之.弘治十五年(1502)五月, 薛章宪以嗜杨梅来吴,因徵明食性多禁,尤不喜此,与沈周同作诗相戏,作«解嘲诗» [4]153.沈周在«杨梅村坞图»中有记载此事: 馋饕聚坞杨家果,悭柰诗人食禄何!千树已空嗟太晚,一丸聊足记曾过.属厌拄腹宜为少,适可濡唇不在多.亦胜矫同文仲子,忌沾滋味似哇鹅.尧聊薛君嗜食杨梅,暑中,辍农功驾特往,时采摘殆尽,仅获一丸紫而大者啖之.且云 一不为少. 却邀余作图与诗识其事.末语及徵明,以素不喜食者,亦发徵明一笑.弘治壬戌夏五下浣,沈周. [11]沈周所题之语诙谐幽默,其中 亦胜矫同文仲子,忌沾滋味似哇鹅 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徵明不喜杨梅的神态,言语之中,有对文徵明的戏谑.薛章宪也有«食杨梅戏投徵明»一诗调侃之.文徵明因不喜杨梅,屡被人戏谑,便自作«解嘲诗»一首作为回应,语言晓畅明快,其中 天生我口惯食肉,清缘却欠杨梅福 十年枉却苏州住,坐令同侪笑庸鄙.几回欲作解嘲诗,曾未沾唇心不死.叶生生长杨梅坞,眼看口啖日千颗.愿从君口较如何,补作西崦杨梅歌 [12]数语最能体现文徵明的豁达风趣.此番诗文戏作之往来,沈周与文徵明随和㊁幽默的形象跃然纸上,感情之亲近自不待言.弘治十七年(1504),沈周画山栀配文徵明画菊,并题诗云: 徵明小笔弄秋黄,老欲追踪脚板忙.聊写山栀共一笑,不同颜色但同香. [5]398诗文既幽默风趣,又侧面表达对文徵明绘画造诣的认可.正德元年(1506)年,沈周为文徵明临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其上题诗并跋云: 酒散灯残梦富春,墨痕依约寄嶙峋,山光落眼浑如雾,莫怪芙蓉看不真.徵明灯下强余临大痴«富春大岭图»,老眼昏花,执笔茫然,以诗自诵,不工尔.八十翁沈周.丙寅. [13]文徵明也赋诗以谢: 白头强健八旬翁,劳谢灯前写浙东.老眼莫言浑似雾,最宜山色有无中. [5]404沈周戏称文徵明是灯下 强余临大痴«富春大岭图» ,而文徵明则称沈周白头强健, 老眼莫言浑似雾,最宜山色有无中 .可见文徵明与沈周之间相互推崇㊁平等真挚的情感,以及相处时轻松和谐的气氛.三、沈周与文徵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沈㊁文两人交情甚笃,彼此之间影响较深.沈15周对文徵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画品与人品两方面.文徵明继承了沈周的艺术探索精神,模仿沈周的学画之路,师法对象的选择与沈周较为相似,尤钟情于董巨㊁元四家㊁黄公望等人.与沈周一样,文徵明有 粗 细 两种绘画风格.其中 粗文 风格,多数学者认为系受沈周等人影响而形成.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卷二中认为文徵明的«寒林曲涧»树身俱用刷丝枯笔,枝梢峰石皆气势凌云, 纯用北苑法,掩其署名,鲜不以为白石翁也 [14].文徵明画树叶采取的是沈周的浓淡点墨法. 细笔 风格也有部分取法沈周.如«人日诗画图»中 苔点簇状聚集,依墨色多有两至三层,中锋运笔,起笔留锋,此种点法在沈周«西山纪游图»中可见 [15].作为吴门书派的先导者,沈周对于文徵明的书法也有一定影响.书法与绘画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一种符号表达, 所谓粗笔,实则更多地体现为笔墨的书写性,是以书法的用笔使其笔线的表达丰富而具有律动感 [16].沈周的书法自 五十四岁之后,才基本稳定在黄山谷一体,形成略参己意的面目 [17].文徵明的大行楷与沈周书风相似,皆得黄庭坚书法之骨韵,这种在书法上的影响也更多呈现在文徵明的 粗笔 山水画中.在绘画构图意境上,文徵明也受到沈周点拨.沈周题文徵明所作荆㊁关小幅上有 老夫开眼见荆关,意匠经营惨淡间.未用荆关论画法,先生胸次有江山 [14]75一诗,明为褒奖,实际上在教导文徵明作画时应该以意匠经营为主,气运生动为妙.览观古人妙迹之意,领会其旨.故而虽然 沈㊁文在笔墨上力去雕琢造作的习气,其结构一般都很平凡 [18],具有董㊁巨和元四家 三叠 两段 章法特色,但是沈周与文徵明的 笔墨善于表情,所以意境幽深,纵然结构平凡,也显得自然得体 [18]7,兼具审美主体的抒情性和自然意趣,以 自适遣兴 为宗旨.在山水画的题材选择上二人大致相似,有写实景㊁摹古和即兴的写意山水三种.文徵明的笔墨里有着极深的沈周印记,后世称为 文㊁沈风流 ,体现为一种 吴趣 . 从客观上讲,学生对教师的学习也只能是各得其性之所近而已,不可能得其全体 [19],文徵明遵循恩师的教诲,但是取法更为广泛,对于与自己习气相近的北宗画风有着深入的揣摩,从而脱出蹊径,超越门户,自为大家.也是因为文徵明师出沈周的缘故,晚年常被他人邀请为沈周旧作补画或款题.两人在为人处世与品行操守方面也具有相似点.沈周为人宽厚洒脱,乐善好施,对于那些假借自己之名的赝品,曾言: 庸绘之人恳请者,岂欲为玩适,为知者赏,为子孙之藏邪?不过卖钱用使.吾诗画易事,而有微助于彼,吾何足靳邪? [20]文徵明对于门下士子的作赝行为也较宽容,甚至还会为他们题款,若有人上门求其鉴定书画真假,文徵明也一律说真.可见二人皆胸襟宽阔,有悲悯之心.沈周虽处江湖之远,却与朝堂达官显贵多有来往,从未落人口舌,卷入是非之中.与高官交往时并不攀附讨好,为人谨慎有原则,且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度.这种处世风格可能对文徵明有一定的影响.文徵明四十多岁时,宁王朱宸濠以礼聘请,文徵明称病谢绝.入京为官时,父亲文林的旧识杨一清等欲助势文徵明,但是文徵明深知其中要害,不为所动,仍执意乞归.可见其为人谨慎方正,有自己的坚守.相较而言,沈周更为圆融,文徵明则更为耿直.同时,沈周也影响了文徵明对仕与隐的选择,但是直至文徵明致仕,这种作用力才凸显出来.沈周身上几乎不存在儒家积极入世的倾向,一生归隐,一生自在.但是文徵明不同,他虽然能够较好的处理 文 与 道 之间的矛盾,但是他自幼服膺儒学,视考取功名㊁入朝为官为理应完成的使命.实际上功名官职并没有带给他多少成就感,反而是增添烦扰恐惧,他也意识到满头尘土说功名着实可笑,清梦依然在江南故乡.沈周一生的经历都在告诉文徵明放下是一种智慧,在碰壁之后,文徵明也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迅速从困顿中解脱出来,后期转变为一名隐士.沈㊁文两人的性格中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这种大我远弱于小我,更多的,他们只想做一个洁身自好㊁自在悠闲的文人.文徵明对于沈周的影响,主要在于扩大沈周的影响力.虽然沈周名声远扬,但是他隐逸不仕的行为难免抑制了他书画与德行的传播.文徵明常称沈周为 我家沈先生 ,曰: 吾先生非人间人也,神仙人也,百文某安敢望? [21]言语卑谦,虽显夸张,却满是自豪之情.沈周离世之后,文徵明在其书画题跋中常自称白发门生,盛誉石田先生人品才学.如跋«栈道卷»云: 石田先生笔底化工,妙绝古今.而栈道一卷,尤属神功 后学者无论拙笔如余,再有作者,亦拱手缩舌而已. [5]1277为吴奕题吴宽旧藏沈周画册,中有 石田先生,人品既高,文章敏赡,而学力尤深 等语.为王榖祥25。
李家浩先生论著目录(一) 著作1. 《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合作),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
2. 《望山楚简》(合作),中华书局,1995年6月。
3. 《九店楚简》(合作),中华书局,2000年5月。
4.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5.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合作),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
6.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合作),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二) 论文1. 《试论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考古》1973年3期192—196页。
2. 《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龟盾”漆画试探》,《文物》1974年6期62—65页。
3. 《马王堆1号墓出土漆器制地诸问题——从成都市府作坊到蜀郡工官作坊的历史变化》(与俞伟超先生合作),《考古》1975年6期344—348页;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研究》358—35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4. 《银雀山汉简〈尉缭子〉释文(附校注)》(与曾宪通先生合作),《文物》1977年2期21—27页,3期30—35页。
5. 《释“弁”》,《古文字研究》第一辑391—395页,中华书局,1979年8月。
6. 《战国布考》,《古文字研究》第三辑160—165页,中华书局,1980年11月。
△7. 《战国货币文字中的“”和“比”》,《中国语文》1980年5期373—376,372页。
8.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说明》(与裘锡圭先生合作),《音乐研究》1981年1期17—21页。
9. 《战国时代的“冢”字》,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语言学论丛》第七辑113—122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7月;《中国古代度量衡论文集》352—362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
△10. 《信阳楚简“浍”字及从“”之字》,《中国语言学报》第一期189—199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4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编:《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选》第三辑242—2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
建阳刻书创意研究
宋文文
【期刊名称】《学海》
【年(卷),期】2024()2
【摘要】历史上建阳书坊以营利为目的,形式创新与广告宣传一直是建阳书商营销的惯用手段。
建阳书坊主在书业广告设计方面下足了功夫,不断推陈出新,在刻书形式上,都展现出极高的创意,为读者提供方便,以新颖的形式吸引读者。
因此,建阳书籍广告成为古代书业广告中最具代表性的典范。
本文将此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宋元明时期建阳刻书的创意性,总结建阳书业对于今天的重要启示。
【总页数】8页(P205-212)
【作者】宋文文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紫金非遗管理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
【相关文献】
1.明代中后期金陵与建阳刻书业的人才环境比较
2.宋元明时代建阳书坊的刻书业
3.建阳刻书的辐射效应
4.支柱产业的更替:清代建阳刻书业衰落原因补证
5.明代建阳陈氏积善堂刻书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艺术鉴赏报告艺术鉴赏报告:《明代山水画》一、简介明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尤其是山水画方面的成就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艺术成就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代山水画以其理性的构图、明亮的色彩、富有变化的笔墨和具有深厚的意境等吸引着众多收藏家、研究家的关注。
本次鉴赏报告将对明代山水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二、主要画家1、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名世贞,字佩弦,号梅川,是明代后期一位极具艺术创造力的画家。
沈周的山水画强调笔意和运笔,他在构图中常运用奇特的视角,营造出自然景象中的奥妙和变幻。
2、徐渭: 徐渭(1521年-1593年),字伯仁,号希卿,晚号待制,是明代中期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山水画家。
徐渭承传了前人的画风,继承了“无锡派”的传统,注重人物造型和山水环境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3、唐寅: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号润民,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山水画家、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画作以构图简洁、形象夸张、书法飘逸著称,对后世山水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艺术特点1、化繁为简:在明代山水画中,艺术家们大量采用“化繁为简”的手法,将复杂的山水景象简化和提炼,使得画面更加简洁明了,富有韵律感和深度感,使人不禁停留在画面中,沉溺于其中。
2、色彩明亮:明代山水画也以其明亮的色彩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特点。
艺术家们大胆使用鲜艳的色彩,像红、蓝、紫等,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而不是刻意地去模拟真实的色彩,这种色彩的灵活运用也表现了画家对内心感受的自由表达。
3、构图精美:明代山水画取景广泛,视点奇妙,笔墨繁雅,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产生神韵之感。
4、笔墨恣肆:明代山水画家肆意挥洒淋漓,丰富多彩,其中展现出个性的笔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如李龟年山水,他笔墨亦刚健,又有笔假,有些笔法便是李唐唐突的笔墨风格,其品味妙趣横生,显得十分出色。
四、艺术价值明代山水画除了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外,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沭阳书画探源沭阳书画探源e* t- f+ B! O* F. t8 q3 {吕述谡# h4 y' G, o' z5 i# M8 E& q6 Y; ]- ~1 W沭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据历史记载,已有2000余年。
自唐以来文化名人众多,于书画为昔贤怡情适性之端,汉唐以来,各擅精微自成名坦。
清末,以周宗濂为代表的书画家画山水(灰堆),徐子容、吕次侯、周莲画山水,周惠擅二笔荷花。
韩山吕家山水、西关刘家花卉,近代四家梅作者魏家西、张德亭、李哲西、孟稼农。
. L7 [$ m; G! q. A3 E& {' i2 @在对沭阳书画研究中,赵梅林、侍茹等前辈先后发表了《对清著名山水画家周宗濂初考》、《水即真水山真山》、《画梅名手张德亭》、《沭阳四家梅》等研究作品,沭城临河轩李光剑先生在沭阳县先贤书画作品的收藏和研究颇有造诣。
笔者在认真学习上述文章,及李光剑先生的帮助下,经过数年的收集和整理,试从家族、派系等方面入手,对沭阳书画作一探考,并请专家指正。
4 @- c. Y1 g1 h& I山水画家周宗濂周宗濂是清著名山水画家,赵梅林先生对周宗濂先生的研究中是颇有见地的。
曾见载于清冯金伯《墨香居画识》、民*国《重修沭阳县志》、俞剑华《中国绘画史》和《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书。
但对其具体生卒情况和艺术成就记载皆欠详,如:周濂(清)字莲亭,江苏沭阳人,性狷介,善山水。
《墨香居画识》、《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周宗濂,字莲亭,安贫乐道。
博学,诗书画无不工。
善医术,而以画山水见长。
性古癖,寡交游。
尝应徐心如河帅聘,意不自适,归结庐:无波画舫,云烟供养,乐天忘年。
年八十余,著有《小梅轩诗》二卷,乡贤吕昌际为之序。
究其生卒年月无载,可喜我县图书馆所藏其作的大横披水墨雨景山水一幅,款为:“道光丁酉三月,时年八十”。
道光丁酉为道光十七年,是公元1837年。
按此可知先生出生在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
我县清时另一位山水画家徐子容先生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公元1782年),比宗濂先生小二十四岁。
子容先生六十六岁卒于道光二十七年丁末,即公元1847年。
《县志》载宗濂先生“年八十余”。
但他到底卒于何年,尚待进一步考证。
- k! J) H, N- F. ]6 s$ A5 M2 W W5 ~宗濂先生的艺术造诣,“博学,诗书画无不工,而以山水显”。
沭阳民间素称其山水画为“灰堆”,并赞誉其用笔之妙用墨之神韵。
惜今其墨迹已不易多见,但从所见到他的墨迹中,足可以说明宗濂先生为清时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
至今我见过其三幅作品,除上述谈及的其八十岁之作外,还在一位同志家见其一大中堂《梵王宫殿图》。
款为:“嘉庆丁卯九秋上”。
嘉庆丁卯即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为先生五十岁之作。
此图以淡彩稍工界之法作梵王宫殿于淡墨浑染的烟云之中,表现出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空蒙的情趣和意境来,显露了他匠心独创的艺术才华,称得上是其中期的成功作品。
据载他著有《小梅轩诗》二卷(此诗卷是否刊印,不详),乡贤吕昌际为之序。
吕昌际,字峄亭,号莱园,沭阳人。
诰授中宪大夫,署山西按察使,分守冀宁道。
昌际先生生于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卒于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年七十三岁。
昌际先生长宗濂先生二十三岁,卒年正是宗濂先生作《梵王宫殿图》之年。
昌际先生为其《小梅轩诗》作序,应在卒前些年,按昌际先生二十五岁即赴任在外,四十岁前后因“素谈于宦情”,借父殁家居养母至卒未出。
昌际先生回里时,宗濂先生还不足二十岁,此诗卷应在三十——四十岁完成,其诗书画中年时已蜚声于世了。
我见到先生另一幅中堂山水是在一位友人家,当时仅是三分之一的残片,笔意与其八十岁之作较近,均属其炉火纯青的晚期作品,观这两幅作品,山石纯以水墨烘染,泼墨而下,层次分明,有米氏云山之势,但不用米氏云山加浓、焦墨点簇山头;其人物、树木、屋宇、桥梁用笔粗犷,不象《梵王宫殿图》那样工细:其烟云、雨景全用淡墨渍染、泼而成,整个意境烟云掩映,不取细意,不失天真,呈现了大自然连云合雾,汹涌兴没的神奇之趣。
沭阳无崇山峻岭,而他能把大自然表现得如此意趣盎然。
据说他借助宇宙的云海变幻,每临朝暮,每遇阴雨,于风雷闪电之中,立城头高颠,仰观烟云吞吐,俯察大地万物,摄取自然神理,融汇前人之笔法,加以提炼概括,形成了“灰堆”山水。
这正与他的“性狷介”,“古癖、寡交游”,“烟云供养,乐天忘年”的所谓超凡脱俗的思想是一致的。
俞剑华先生谓其为“不明所学者”,因历史上对于评述宗濂先生画法之文章甚少,故难以知其艺术师承。
% c& [4 K* r, I$ E9 U& u先生是否有子,不详。
据载:其女惠、莲,工荷花,亦善山水。
7 }3 r) s/ d* h0 \) [) i/ ^% y! B徐子容,清嘉庆、道光年间著名山水画家。
: Y# ?% ]- }; ?* Z“水即真水山真山,笔端写出边关色”;“万丈奇峰百道泉,一峰才隐一峰见。
秦关蜀岭当人面,帘前隐约雾霏霏”。
这是清仲梓村对徐广绪先生山水画的评论。
徐广绪,字子容(公元1782—1847年),沭阳龙庙乡(旧汉坊镇)人。
在他六十六岁时,过世于浙江钱塘任上。
据载:子容先生为道光年间“江南名士”。
他的绘画艺术最早见于清蒋宝龄之《墨林今话》第七卷:“嘉定主簿子容徐广绪沭阳人。
画山水疾如风雨,倾刻百幅,随笔题记,风趣横生;诗文尺牍,气俱活泼,才如其人。
手钞寄书数千卷,闻殁后,不存片纸,殊可惜也”。
今他的墨迹已不易寻得,淮阴市博物馆藏有子容先生六帧山水册页装成的手卷,有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阙里孔宪曾题签,为子容先生逝世三十一年后而装裱成轴的。
其中一帧盖朱文“壬寅生”小印一方,子容先生生于公元1782年,正是清乾隆壬寅四十七年,与史料记载相符;另一帧画于清道光丙午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子容先生逝于公元1847年,可见是他逝世前一年之作。
纵观这六帧作品,山石以秃笔钩勒皴擦,线条短壮,犹如“屋漏痕”,貌似零碎而实苍浑,积墨点叶先浓后淡,复加焦墨缀以淡色,有以浊求厚之趣。
清之山水画,笼罩画坛的是“四王”,可谓争相仿效,遂为师法所囿,不能自出手眼,尽为槁木死灰,神气索然。
以致形成刻板,陷于公式化,毫无一丝生气。
而子容先生却能度越一切流派,一切规模与因袭的固有风貌。
具有灵动、变化之艺术特征。
正如他自题《云海归鸿图》“瞥见冥鸿破空绝地来,朝游北海,暮游东海,大气蒙蒙历历,万劫而何胎,我知之矣”!他十五、六岁随父去西藏廓尔喀;三十六—五十一岁出任山西蔚州、河北蓟州,正定吏目、主薄;五十三—六十六岁任浙江钱塘、德清、乌程、嘉善等县主簿、典史、县尉等职。
使其有机会游历了祖国东、西、南、北名山大川,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他自官清廉,“贫不能自聊”。
公余之际“或啸傲湖山顶上,或倘徉湖水湾中”(古僮吴绍矩《徐子容先生事略》)。
从而把物像与笔、墨、感情有机地结合融会贯通起来,不为流俗所梁,以达“在南宫北苑间”,(清王钦霖《海欧山房诗钞》寄子容舅氏)。
子容先生强调“画虽末艺,必须多看真山真水”;他反对“一味临摹,徒在几个死人卷册上作生活,究非正法眼藏”;“前贤云,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画可学乎?若专一在画上理会,则画是画,人是人,贱工也,须是画与人和成一片”;“前人画,可多看不可多临,多看则烟云变幻,有时而来,有时而去,则不即可离之致,自在胸次,若多事临摹,久便受其束缚,急切跳不出他底窠臼,所谓老死于笔下者是也”(徐子容《论臼画》)。
子容先生对于艺术大胆坚持了生活、传统、创造,以造化为师。
他不为当时纯以临摹为事者接受和传染。
因此,俞剑华先生《中国绘画史》把子容先生编入清朝之绘画山水画家中“不事临摹者”。
沭阳四家梅^6 E0 I E: y a梅花以其形色高雅、刚毅、圣洁,常被人们用以比德、寄情。
我国历代梅文、梅诗、梅画、梅乐、梅戏等层出不穷,蔚为大观。
清末至当代五六十年代,在沭阳画坛上就活跃着四位画梅高手,他们是魏鹭西、张德亭、李哲西、孟稼农,人称沭阳画梅四杰,也称沭阳四家梅。
! o# r* R; d$ | 张德亭:号亦荣、逸荣(1890-1963)沭阳县建陵居委会人,贫民出生。
解放前教读为业,善墨梅,幼年师法邑人魏鹭西。
所作梅,虬枝盘曲,神韵秀逸。
他写梅干,以一笔而就,用笔多盘曲或以飞白出之,顿挫得宜,转折有方,通过这种笔势和墨色,表示梅的苍皮斑剥的老干。
主干如龙,遒劲似铁,其作枝条,喜用蟹爪法,干湿得当,浓淡有致,虚实并用,层次分明,变魏家梅的长枝条而有了新意;他的梅瓣,只是作了几个圈,为单梅花,有的仅为半个圈,一笔二顿挫,犹铁线圈成。
德亭先生作画中、偏锋兼用,张张都是一气呵成。
观他的画,觉得几欲脱纸而出,香满四溢,寒气逼人,给人以一种“树树立风雪”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之感。
7 y3 V0 s9 v' T; o张德亭的梅画,继承并夸大了魏鹭西用笔节奏感强烈的阳刚之美,行笔用墨刚劲、凝重,梅干虬枝盘曲,黑色浓淡对比强烈,干湿得当,构图中巧用枝干穿插,使整个画面层次分明。
: J. Y1 E n, u+ P' Y7 e德亭先生笔墨洗炼的功力是与他数十年的辛勤砚田钻研分不开的,他在七十岁时题画云:“余研究墨梅五十余年”。
而他的艺术造诣在中青年时已负盛名,其作品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就在上海、镇江等地展出,他过世的前几年曾有诗云:“二十年前淞沪游,展览会上姓名留。
虬枝铁干今犹炼,不让他人出一头。
”解放后,虽年老,笔力不衰,有求必应,其作品淮海地区流传甚广,并有一定的影响。
魏鹭西(1870—1938),名振、家振,字声远,四十岁后改字鹭西,沭阳龙桥人(现沭阳县吴集乡尚庄村人),魏鹭西出生贫寒,幼时敏慧好学,八岁就读于乡贤中杰三家私塾,后考取痒生、贡生。
光绪三十三年,魏鹭西与耿梦鱼(耿梦鱼,名兆丰,字梦鱼,清末痒生。
)率先在家乡创办了“养正初等小学堂”,魏任校董兼校长。
养正初等小学堂,民*国初年更名为沭阳县第三区立第八国民初级小学、沭阳县第二高等小学,即现在的沭阳县吴集小学。
此后,魏鹭西先后在沭阳县第一高等小学、省立淮安第九中学、省立海州第十一中学任教职,沭阳县立中学任校长,并参与宣统三年《沭阳县志》的编纂工作。
晚年回乡后,又独资在村里办起了沭阳县塔桥初级小学。
魏鹭西一生,不光以兴办教育闻名乡里,桃李满园,还因为博学多才,诗书画三绝声名远扬。
魏鹭西画梅花,行笔飘逸洒脱,用笔用墨处处皆是画家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面构图讲究,巧妙地运用布白,使其作品赋于浓厚的儒雅气息。
魏鹭西的梅画,每幅皆有题诗,或五言、或七绝,借梅言情,或咏梅言志,诗书画浑然一体,清新不俗。
其作品在徐淮盐连地区流传甚广,民间多有收藏。
李哲西(1892—1964),名春寿,字哲西,号汉三、半半斋主人、半半叟,沭城镇文峰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