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将相和学生预习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将相和的读书笔记26课,将相和,用阅读笔记的做法1、课后一:廉颇:英勇善战,坦诚直率,又能知错就改。
蔺相如:勇敢机智,深谋远虑,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课后二(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只背不写完璧归赵: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上和氏璧。
蔺相如见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意思,便以璧上有斑点为借口骗回和氏璧。
并以举行典礼为由拖延时间,将璧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见面后,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说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见秦王这样侮辱赵王,便以死相拼,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
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
负荆请罪:渑池会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
还扬言找机会让蔺相如难堪。
蔺相如为避免冲突,处处避让。
廉颇后来知道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是个顾全大局的人,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于是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3)联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是起因,“负荆请罪”是结果。
【联系具体解释,只背不写: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让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将相和》的读后感100字以内。
《将相和》读后感我们的课文上有一篇文章叫《将相和》,主要讲了蔺相如凭借赵王的重用后建立了许多功劳,但大将军廉颇不服气、嫉妒相,总想让相下不了台。
一次,相说:“你说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呢如果我跟将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国家则危。
这话传到将耳里后,觉得非常惭愧,就背着荆条上门请罪。
我非常佩服将和相。
在人们心目中,将一定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武勇猛,性格非常坚定的人,但他发现自己错后,能主动上们请罪,这让我十分钦佩,也值得大家学习。
还有相,他聪明机智、顾全大局,时刻为祖国的利益着想。
但更重要的是团结。
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将相和教案 语⽂⽼师在教学《将相和》时,要让五年级学⽣理解课⽂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将相和》教案,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将相和》教案1 【教材内容】 《将相和》⼈教版语⽂第⼗册第五单元第18课(需⼆课时)。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个流传千年的动⼈故事,课⽂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到和好的发⽣,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有内在联系,全⽂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的喜欢。
【学情分析】 ⼤部分学⽣对于课⽂所描写的历史史实并不熟悉,学习课⽂如果只停留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学⽣很难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恰恰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所以,根据学⽣的情况,有必要介绍⼀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以突破重难点。
【教学⽬标】 1、指导学⽣在理解课⽂内容的同时,体会课⽂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的爱国热情。
2、通过抓⽂中重点词句,理解⼈物语⾔动作来体会⼈物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3、在理解课⽂内容中,分清⽂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4、指导学⽣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
【教学重点】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了解⼈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理念】 采⽤情境教学法,运⽤⾓⾊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的语⾔创设情景,调动学⽣的阅读情趣。
以读助讲,发挥学⽣的主体作⽤,让学⽣在⾃主读书中感悟语⾔。
形成能⼒,形成语感。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启发谈话,揭⽰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将相和》,通过预习,你知道“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吗?对,课⽂就是讲战国时候关于将与相的故事。
《将相和》有关资料综合整理【解词造句】[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将相和] 将:武将。
相:我国封建时期最高的文官。
将相和,确实是武将和文官和睦团结。
这是本课的题目,指将和相由闹矛盾、不团结到和好团结。
[和氏壁] 楚国人卞和发觉的一块宝玉,因此叫和氏壁。
[召集] 召:召唤。
召集,指通知人们聚集起来。
例:小李是这次会议的召集者,有什么问题能够找她。
[蔺相如] 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推荐] 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同意。
例:我向你推荐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
[理屈] 理由已被驳倒。
例:他们在国际上早已理屈词穷,此刻只是是打肿脸充胖子罢了。
[动兵] 出动军队打仗。
[进宫] 宫:宫殿,指帝王居住的衡宇。
进宫指进入王宫。
[随声祝贺] 祝贺:庆贺。
随声祝贺,指随着他人的声音也表示庆贺。
[诚意] 诚:真诚。
诚意指真实的心意。
例:只要两边都有团结的诚意,隔膜就容易排除。
[绝口] ①因回避而不开口。
②住口。
例:他绝口不提这件事,因为他被它深深地损害了。
[理直气壮] 直:正确、合理。
理直气壮,指理由正确充分,说话很有气势。
[强逼] 本课指施加压力,给人以要挟,逼使服从。
[好商量] 指好说、好办的意思。
[无价之宝] 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
指极为稀有的宝贵东西。
例:时刻是无价之宝,咱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它。
[隆重] 盛大、庄重。
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北京隆重地举行了建国大典。
[宾馆] 宾:宾客。
宾馆是国家招待宾客的地址。
[失信] 许诺他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誉。
例:为人做事,很要紧的一点确实是不失信。
[手下人] 他管辖下的人员。
[抄小路] 走近便的小路。
[大大方方] 行动超级自然,一点不受拘谨。
[信誉] 说话算数,不欺骗,取得他人的信任。
例:不讲信誉的人,可不能有真正的朋友。
[客客气气] 超级和气而且礼貌。
[物归原主] 完:完整无缺。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本课指和氏璧。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掌握生字词:“将相”、“和”、“相逢”。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故事梗概归纳。
2.能够独立完成课文中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
2.掌握生字词:将相、和、相逢的含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含义。
2.分析主要人物的特点和行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谈论两个人相遇时的情景,引入将相和这个词语。
二、学习新课1.听课文朗读,感受故事情节。
2.导入生字词:将相、和、相逢,讲解词语含义。
3.分组讨论,在小组内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三、课文解析1.逐段解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性格、台词及故事情节。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四、课文扩展1.学生自主构思并书写一个“将相和”故事,培养学生创造力。
2.探讨“将相和”这一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课堂复习开展课文相关的问答活动,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四、板书设计生字词拼音释义将相jiāng xiàng古代将领、相国和hé结合、团结、融洽相逢xiāng féng相遇、碰见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将相和》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增加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古代史知识掌握程度较低,下一步可以适当增加相关历史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品质和胸怀。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感悟人物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的胸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将相和》,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廉颇与蔺相如,激发学生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3)引导学生讲述课文大意,了解故事背景。
3.精读课文,分析人物(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品质。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出廉颇与蔺相如心理变化的依据。
(3)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4.深入学习,感悟人物品质(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画出廉颇与蔺相如的精彩语句。
(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感悟。
5.拓展延伸,提升素养(1)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类似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宽容与尊重。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廉颇与蔺相如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将相和》,让学生了解了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感悟了他们的品质和胸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将相和》2.生字词卡片3.廉颇与蔺相如的图片4.课堂讨论记录表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学生字词掌握情况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廉颇与蔺相如品质的感悟4.学生课堂参与度5.学生作业完成情况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和’是如何体现的呢?”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如“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来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将相和》课课练1.在正确读音后面打“√”。
(1)着急zháo()zhāo()(2)召集zhāo()zhào()(3)侮辱wǔ()wù()(4)乘机chénɡ()chènɡ()(5)削弱xuē()xiāo()2.比一比,组成词语。
秦()壁()捧()毫()奏()璧()棒()豪()抄()侮()抠()妙()梅()枢()3.多音字组词。
便 pián()削 xuē()强 qiánɡ()biàn() xiāo() qiǎnɡ()4.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理()气()()无不()()无不()()口不()完()归赵负()请罪无()之宝同心()力5.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词。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2)大将军廉颇带领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
(3)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6.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中的“将”指谁?“相”指谁?(2)写出课文中三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4)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毛遂自荐平原君打算带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同到楚国搞联合。
他有三千多门客,按说挑二十个人本不算回事。
可是这些人,文是文的,武是武的,要文武双全还真不容易找。
平原君挑来挑去,只挑出十九人,这可真把他急坏了。
忽然,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起来说:“不知道我能不能凑个数?”好多人拿眼睛瞪他,好像叫他趁早闭嘴。
平原君笑着说:“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毛遂,大梁(魏国国都)人,到您门下三年了。
”平原君一听,不屑地说:“三年了,我怎么都不知道你呀?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锥子,搁在兜里,它的尖就会露出来。
”毛遂冷笑一声说:“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了这把锥子。
您要是把它放进兜里,它早就戳出来了,难道单单露个尖儿就算了吗?”平原君佩服他的胆量和口才,就让他凑齐二十个人。
18、《将相和》课堂作业年级座位:姓名:评分:一、读拼音,写词语。
hào zhào nuò yán dǎn qiè wán bìɡuī zhào( ) ( ) ( ) ( )Lì jí zhū wèi fù jīnɡ qǐnɡ zuì lǐ zhí qì zhuànɡ( ) ( ) ( ) ( )二、形近字组词。
璧( ) 臣( ) 渑( ) 荆( ) 秦( ) 廉( ) 壁( ) 巨( ) 蝇( ) 刑( ) 奏( ) 谦(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近义词。
反义词:称赞( ) 拒绝( ) 热情( )近义词:称赞( ) 拒绝( ) 热情( )四、按拼音写词语。
bì关()和氏()墙()()草()免隐()利()奴()()须yù防()犹()()望淋()监()富()()备忧()名()yán()料房()边()迟()()王()究()热()水蜿()qū身()弯()()赶()服崎()()势()别()虫()除五、改写句子。
1.北京东方小吃店有很多的特色小吃。
(缩句)2.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
(缩句)3.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4.赵王没有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双重否定句)六、读课文填空。
1.《将相和》中“将”是指,“相”是指,“和”是的意思。
2.全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可用小标题、、来概括,这三个故事有着的关系。
3.蔺相如是个的人。
廉颇是个的人。
4.四大名著分别是:、、、。
七、课内阅读。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 ),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对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将相和》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我在此整理了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原文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相关资料”。
(生读)2.破题、解题。
读题目后你想到什么?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通过不同形式、层次的读书,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整体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A.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将相和》五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1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二、教学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3 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步骤:一、启发谈话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学习方法)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
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22.将相和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
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围绕线索考虑)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五、作业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仔细阅读第二、三两大段;搞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步骤:一、复习检查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4.思考,暂不作答。
18将相和导学材料
1、把下列词语在书中画出,读准
字音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无价之宝和氏璧骗到手
蔺相如廉颇勇敢机智理屈称赞绝口不提诚意理直气壮撞碎典礼大大方方隆重上大夫上卿胆怯防御鼓瑟击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乘机削弱同心协力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默写生字
3、熟读课文,并能复述(重点是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两部分)
4、给课文分段看懂下图:
1-9段:完璧归赵
起因
将相和10-15:渑池之会
结果:16-18:负荆请罪
5、画出文中句子:
1)我廉颇攻无不克。
下不了台
2)第三自然段
3)第四自然段
4)秦王双手捧住。
绝口不提十五座
城的事
5)蔺相如看这情形。
让我只给您看
6)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
在
这柱子上
7)到了举行典礼那天。
大大方方的
说。
信用的8)大将军廉颇带着军
队。
的准备
9)第十四自然段
10第十和第十五自然段
11)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
来打我们
12)第十八自然段
6、试做课后2、3、
7、写写廉颇
负荆请罪的时候两人说什么?
8、两个同学试着表演完璧归赵和负荆
请罪两个故事。
9、你认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是
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你可以从课文
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10、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
结友爱的事,要写清前因后果
11、文章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
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
秦七个国家并存。
秦国最强大,要统一
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
赵国紧邻
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
秦国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