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般的历史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巧用诗歌魅力增效历史课堂摘要: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诗词章句可以变枯燥抽象的历史为形象的历史。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意识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利用诗歌魅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历史教学;诗词章句;教学内容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95-01“诗言史,史含诗”,文史结合历来是中国学术的传统。
有些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且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有的诗词甚至概括了历史现象的本质,总结了历史规律。
因此,现今保存下来的许多作品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类作品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试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诗歌魅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一、利用诗歌课巧妙导入新课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应做到每节课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即新课的“导入”。
一个精彩的导入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可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做好了铺垫。
历史课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诗歌导入不失为较好的一种方式。
笔者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南宋的统治”可由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引入。
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名城杭州,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土地,陷害打击主战派,必将重蹈汴京之覆辙。
另一类引用学生课内没有学过的诗句如“安史之乱”可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由诗句谈起安史之乱的原因,再转入课之分析,这样也比较自然、生动。
二、利用诗歌魅力加强德育教育历史教学除了要传授历史知识以外,还得渗透思想教育,而爱国主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深入探究小学古诗“诗意画情”教学引言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教育中,通过教授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
本文将探讨如何深入教授小学生古诗中的“诗意画情”,以提升他们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1. 深入理解“诗意画情”的概念“诗意画情”是指通过文字描绘出具有生动形象的美好景象和情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在古诗中,作者通常采用细腻、朴实的文字,通过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或人物描绘得如诗如画。
2. 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诗意画情”,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教学活动。
以下是一些示例:2.1 观察自然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自然环境中观察花草树木、昆虫鸟类等自然景物,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所感,并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表达出来。
通过观察与描绘的过程,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诗意画情”的美妙。
2.2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参考经典古诗中的“诗意画情”,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小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主题,如春天、夏天、山水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让他们的诗歌更具表现力。
2.3 音乐欣赏选择一些节奏轻快、旋律优美的古代音乐,与学生一起欣赏。
教师可以解读音乐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学生一起体验。
通过音乐的欣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诗意画情”。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操除了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操:3.1 课堂讨论在教授古诗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通过讨论,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到“诗意画情”。
3.2 朗诵演绎安排学生进行古诗的朗诵演绎,让他们通过声音、语调和肢体语言表达出“诗意画情”的美感。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重节奏、情感渲染和形象表达,让学生的朗诵更加生动有趣。
小议诗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诗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
历史课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就象大海里的波浪不时地击打着船只或岩石,激起生命的浪花。
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引发学生与生命对话,是我们实现历史生命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唯物主义史观告诉我们,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见生命是人创造财富的源泉。
而历史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激发学生对人类创造文明的尊重,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珍爱他人,珍爱自己。
而以感悟生命,关爱生命,珍爱生命,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旨的生命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搞好生命教育已摆在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
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歌本身就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情感释放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生命的感悟,甚至对生命价值的升华。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不乏墨客骚人,仁人志士,千古绝唱,生命挚言,诗中尽显,斯人斯事,构成一幅幅宏伟的历史画卷,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诗歌这种很好的素材应用于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诗歌有它独特的魅力来征服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充分运用诗歌来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本文就从这个角度来来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诗歌让学生品读生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历史课标实质强调了历史担负着对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坚强意志、团队精神的生命教育。
历史在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诗词教学中,以下方面需要注意:
1. 理解诗意的背景:古诗词通常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情感。
2. 注重语言的运用:古诗词的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语言特点,如词汇、语法、修辞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3. 情感体验的引导:古诗词通常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诗词中的情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4. 注重形式的审美:古诗词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如音韵、平仄、对仗、意象等,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和欣赏这些形式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5. 多元文化的融合:古诗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诗词的特点和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6. 创新教学方法:古诗词教学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讲解、讨论、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也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总之,古诗词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对语言的运用、对情感体验的引导、对形式审美和文化融合的关注,同时也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原创有诗意的教研美篇精彩标题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位教师都是一位艺术家。
他们的教学既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又需具备独特的表达能力。
一篇有诗意的教研美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成为教育界的精彩标题。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三个维度出发,为您呈现一篇有诗意的教研美篇。
教学设计:如诗的构思之道教学设计可以比喻为一首优美的诗歌,需要有独特的构思和合理的结构。
首先,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灵感迸发出更优秀的设计思路。
比如,在教学语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情感,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
例如,在教学历史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最后,教学设计还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诗歌、故事、图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打动人心,成为研究教育的精彩文章。
教学方法:如歌的演绎之路教学方法就像一首婉转动人的歌曲,需要教师巧妙地演绎,才不会让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
首先,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灵感。
例如,在教学数学时,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教师还应当注重个性化教育,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成长。
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示范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也能够成为教学界的佳话,赢得学生和社会的赞誉。
教师角色:如画的表演之美教师是一位导演,每一堂课都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教师要善于塑造角色、掌控氛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过华清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华清宫》这首诗;(2)了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唐朝盛衰的感慨,对历史的思考;(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3. 诗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解析;2.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含诗歌原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相关历史背景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学习任务单: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华清宫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唐朝的盛世景象;(2)提问:同学们知道华清宫的历史背景吗?谁来说说。
2. 诗歌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分享学习心得。
3.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象美,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2)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如“过华清宫,感慨万千,伤心秦汉,演变为唐”。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唐朝盛衰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国家的热爱;(2)邀请同学背诵《过华清宫》,共同感受诗歌的魅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欣赏,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6. 作业布置(1)背诵《过华清宫》;(2)写一篇关于华清宫的历史文化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023年《七律·长征》教案2023年《七律·长征》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用具】长征专题学习。
【课前准备】利用电子阅览室上网浏览“长征专题学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板书课题)同学们,初见“长征”这个词,是不是感觉很陌生?因为这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事了。
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有人说: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作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近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交流查阅关于红军长征和诗人毛泽东的有关资料:1、通过课前预习,你搜集了哪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利用课件(地图)结合学生汇报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解诗题。
2、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次伟大的征程中,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
你对毛主席了解多少?过渡:他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带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我们开创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
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毛主席泼墨挥毫,用精炼的'语言以诗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呈现了长征这段惊天动地的壮举,二、读诗文,解“七律”1、自由练读诗文。
2、指名学生读诗文,检查字音。
3、再读诗文,解“七律”,体会诗的韵律节奏。
三、抓字眼,明诗意过渡:这首诗文字精炼,内容丰富。
想学好这首诗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一下,这首诗围绕哪句话来写的?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诗。
⑵、体会这句诗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总起全文。
⑶、指导朗读(有力度、缓)。
2、过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浅析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并非易事。
因此,探索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一、激发兴趣,奠定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诗词教学的初始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诗人的趣闻轶事、诗词背后的故事,或者展示与诗词相关的精美图片、动画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李白在异乡漂泊时的孤独心境,让他们理解诗人为何会在深夜写下这样一首充满思念的诗。
或者在教学时,展示春天柳树婀娜多姿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柳树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对柳树的赞美之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诗词游戏,如诗词接龙、诗词猜谜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感知,体会韵律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诗词的大意。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包括读音、节奏和语调。
在读音方面,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古音的读法。
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读音为“xiá”,而不是“xié”。
在节奏方面,要根据诗词的格律和意义来划分。
一般来说,五言诗多为“二三”节奏,如“床前/明月光”;七言诗多为“四三”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在语调方面,要根据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来调整,欢快的诗词语调高昂,悲伤的诗词语调低沉。
教师可以先范读,让学生模仿,然后让学生分组诵读、个别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词的韵律之美,增强语感。
三、理解诗意,感悟意境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可以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自主理解一些字词的意思,然后串联起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诗意春天话教研,勤耕不辍促发展历史组教研活动简讯篇一“哎呀,这春天真是美得不像话!”张老师望着窗外的春色不禁感叹道。
在这充满诗意的春天里,咱们学校历史组的教研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啦!这可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教研,而是一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盛宴。
你瞧,这次教研活动的关键点那可是相当丰富。
首先,关于如何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老师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王老师激动地说:“咱得让历史活起来,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得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学生听!”李老师也赶忙附和:“对呀对呀,比如说讲三国那段,就得把人物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学生能不感兴趣?”再者,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老师们也是各抒己见。
赵老师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咱们得利用好线上资源,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历史。
”这时候,孙老师插话了:“可不是嘛,像那些历史纪录片、网课,都可以推荐给学生。
”数据方面也很有料!通过之前的问卷调查,发现超过 70%的学生希望历史课能更生动有趣,80%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那接下来的行动项呢?老师们决定分组准备历史小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还要整理优质的线上历史学习资源,分享给学生。
这次教研活动,就像是春天里的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历史教学的土地。
大家都充满了干劲,期待着能让历史教学开出更绚烂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我就不信,这样努力还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观点结论:这次历史组的教研活动充满活力与创新,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为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气象,让学生在历史的海洋中畅游。
篇二“哇塞,春天的气息真是太美妙啦!”刘老师一走进会议室就兴奋地说道。
在这诗意盎然的春天,咱们学校历史组的教研活动可是热闹非凡!这次活动的主要议题那是相当精彩。
比如说,如何让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实用性。
陈老师认真地讲:“比如讲古代的农业制度,就能联系到现在的农业发展,这不就让学生觉得历史有用了?”周老师也频频点头:“没错没错,像讲古代的商业贸易,和现代的经济全球化也能挂上钩。
课堂导入的典型案例“一个成功的课前导语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的一半。
”课前导语力图以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出大量感性、形象、直观、有趣、新颖、多样的教学素材,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以全身心融入课堂教学中来。
<一>诗词导入法古典诗词及现代诗,构成了我国诗教传统的重要内容。
以诗词引出教学内容,是常见的导语设计之一。
精心筛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诗词作品,通过抑扬顿挫,激情洋溢的诵读,使课堂气氛诗意盎然,激情澎湃,使授课内容充实、醇厚,对学生可以起到文史相长,才学并进的效果。
案例设计:讲述中国近代史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可以引用清朝杨昌俊的七绝对比唐朝王之涣的《出塞》诗。
既可以让学生温习古代文史知识,又引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伟大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
同时,可以让整个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唐朝王之涣《出塞》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而清朝杨昌俊却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那么,为何唐时春风不渡玉门关?为何清时引得春风渡玉关?其实,这是与清朝后期的一位民族英雄密切相关的,那就是左宗棠……”在两诗的对比中很快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满腹疑问,迅速融入教学情境中。
<二>音乐导入法以世界名曲,中国古典名曲等高雅音乐的倾听,进入美妙的音乐世界,再转入课堂教学情境,是历史情境教学相对独特的导入设计之一。
案例设计:比如讲述中国近代史新文化运动时,以《梁祝》一曲为导入曲,在袅袅乐音中娓娓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奇故事,再通过梁祝的婚姻悲剧,使学生思考并分析封建制度的罪恶。
由此启迪学生总结出梁祝婚姻悲剧的根源:①封建等级制度:“三纲五常”、“门当户对”、“三从四德”(男尊女卑)②封建家长专制③包办婚姻④迷信愚昧(化蝶)。
由此自然引出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亦引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何要进行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历史、社会背景。
趣味与诗意的历史教学探讨作者:杨文凯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17期摘要:在初中的教学工作中,历史一直是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同时,历史的文化性和厚重感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只注重对教材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历史本身的趣味性和文化性。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初中历史的教学工作,以突出历史的趣味性和文化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所以,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堂实践,探讨具有趣味与诗意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趣味教学;课堂研究初中的历史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关系着学生历史文化的构建和个人情操修养的培养,是修身的重要学科。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以及老师和学生的意識重心在于对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导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对于历史的趣味性和文化性的内涵讲解不够深入,使得学生没有真正地领会历史学习的深层意义,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一、改变课堂结构,增强历史课程趣味性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结构中,我们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和背诵方面,比如,我们需要记忆在某一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这一大事对后代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不利于历史的学习和本质教育效果的提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改变课堂的教学结构,运用一些教学技巧来提高历史课堂的趣闻性。
例如:在学习《明朝君主的加强》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运用课堂辩论的方法,从某一个方面切入,来让学生分为两个阵营来进行辩论,比如:针对“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立对明朝的影响是好是坏”这一课题进行讨论,正方可以从特务机构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来保证官员的廉洁奉公,加强中央集权这一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反方可以从言论控制对民众的压迫和冤假错案的发生方面来进行探讨。
然后让不同阵营的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运用实际的历史事件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诗意盎然的岳阳楼:九年级语文教案全方位解析岳阳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杜甫的《登高》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旅游胜地。
岳阳楼虽只是一座古老建筑,却是诗句与历史故事的交融之处。
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岳阳楼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也以此鼓舞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心等,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篇文章旨在全方面解析九年级语文教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挖掘岳阳楼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1.了解岳阳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认识岳阳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对诗歌、文化、传统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登高》的主要情节和文化内涵。
2.了解岳阳楼的建筑历史和文化底蕴。
3.能够从文化、文学等角度阐述岳阳楼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投影片向学生展示岳阳楼的图片,带领学生感受岳阳楼的雄浑壮丽和文化底蕴。
教师可以配以悠扬的音乐,在氛围营造上下功夫。
2.材料呈现:让学生阅读《登高》全文,并能够理解文章中所表现的主题、情感等。
请同学们回答:杜甫为什么要登上岳阳楼,并在诗中表达怎样的思想感受?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岳阳楼的若干个方面(如历史、文化、建筑、景观等),进行深入探讨。
要求学生在讨论中互相交流,更好地获得共性结论、拓展个性思维和认知。
4.组内汇报:将学生分组的成果进行汇报,讨论其思考过程、内容的结构化表达,以自己的语言对岳阳楼的文化内涵进行描述。
5.整体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总结。
并在此其基础上提出教育性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领悟。
四、教学亮点1.符合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求知欲: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变化、传承等,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发现。
教师通过有效方式对学生开展课堂,便充分符合了学生的自然需求,促使学生进一步探讨、感知和领悟岳阳楼的文化内涵。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玩转古人经典诗词《静夜思》。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静夜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
2.通过音乐的形式,感受《静夜思》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幼儿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诗词《静夜思》的朗读材料。
2.乐器:钢琴或小提琴。
3.音乐背景:适合表现夜晚安静的音乐(比如Beethoven的《悲怆奏鸣曲》)。
4.教学用具:幼儿画纸、玩具房屋、玩具小人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孩子们听一段安静的音乐,营造出夜晚的氛围。
让他们谈论晚上的经历,比如听到过什么声音、看到过什么景象等等。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古诗词《静夜思》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诗词《静夜思》通过朗读、讲解和阅读图书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静夜思》的内涵和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语言诠释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内容,帮助孩子了解每个词的意思。
3.让音乐表现诗意将乐器伴奏的方式引入教学。
从音乐中获取灵感,并让音乐反映《静夜思》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可以演奏一段具有明显诗意的旋律,例如将钢琴演奏成非常缓慢的拍子,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寂静与庄严。
或许,使用小提琴演奏柔和、轻盈的旋律,可以营造出安详、平和、安定的气氛。
同让孩子们一起试着演奏一下。
4.创意活动将诗意转化为幼儿们自己的感受,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孩子们用画笔或者“搭戏”魔法方块进行模拟,创作出自己的场景,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受。
比如,画一幢楼宇,或者用搭戏进行模拟,创作一座小屋,充满自然、安静和谐的气息。
在制定的屋中放置小人,让孩子们对诗歌的情感、意境产生一种更加深入的理解。
5.结课环节教师可以请孩子们回忆并分享古诗词《静夜思》所表达的情感和感受,比如孤独、思念、无归宿等等。
同时,鼓励孩子们展现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自己创作的模拟小屋,以及表达对音乐表演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孩子们不仅仅能够了解古代诗词的文化意义,同时还能够感受到文学、音乐和美术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诗意般的历史教学
作者:王洪泉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25期
历史学科独特的人文科学性质决定了它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其中诗词,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隐含了许多难以言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深含义,给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给人以启迪。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
诗词美化历史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而且能使历史课呈现出浓重的美学,文学色彩,展示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历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诗词美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概括历史,在艺术的斑斓中享受历史。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渗透着分封与宗法;“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则生动地展示了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的叱咤风云,再造乾坤的壮烈之举;“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庆歌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 章太炎1904年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所作的讽联,将慈禧太后40年的血腥罪恶史,一联以概之,跃入学生心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这一惊天动地、震撼中外的历史事件,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学生对英雄红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把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的情景,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了,使学生认清了酿成“安史之乱”的根源;谭嗣同的“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能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面临着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语道破新军阀混战的频繁和巨大规模,战事危及百姓,造成生灵涂炭,怎能不激起学生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抒发了思乡之愁及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讲述全国人民声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时,引用何香凝的《为中日战争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以女服有感而作》:“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当我朗诵完这首诗时,学生们一下子被何香凝的爱国情怀所感染,纷纷鼓掌,拍案叫好。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胡曾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李敬方有“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因此河”。
同为唐朝诗人,对隋亡的看法就截然不同,形成对立的意境。
在课堂上引出,可激发学生的议论和思辩,去探索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活跃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这是毛泽东眼中的秦始皇、汉武帝;“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是唐朝章碣《焚书坑》对秦始皇的评论。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再现了一个统一六国、踌躇满志、功德无量的秦王嬴政的形象,这是李白眼中的秦始皇。
激励学生去探讨秦始皇是个怎样的人、对历史有何贡献?通过诗词,秦始皇这个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对他的理性评价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写具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诗词,既传承了中华文化又浓缩了历史,一举两得,同时也是教师对教材的驾驭与知识点整合,更多的是开发了课程资源。
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时我作诗两首:(一)清廷无能祸事多,百万农民建天国。
波澜壮阔歌可泣,千秋功过后人说。
既有背景有概括评价,(二)“金田举事战旗红,对峙定鼎聚天京。
征伐东西盛义勇,变乱怎能求共荣?防御洋人帮清忙,血染霜天泣国殇,数年基业重归清,如烟往事水流东!概括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过程;在讲中国共产党诞生时,作诗概括90年历程为:(1921——1949)壮志南湖启远航,漫漫黑夜升曙光,英雄南昌红旗杨,星火燎原据井岗,遵义重镇凝壮举,抗日烽烟砥中梁,百万雄师慨而慷,共和揭开新篇章(1949——1978)天安门上红旗杨,站起来了震四方,美蒋封锁叫嚣狂,援朝卫国固边疆,鼓足干劲齐心上,跃进革命急又芒,三中全会指航向,转折迎来新篇章。
(1978——2011)改革生产得解放,开放国富民又强,众志成城赴国难,钢铁长城固金汤,一心一意谋发展,特色理论帜高扬,和谐社会新理想,科学发展万年长。
把中共的90年历程都写进去了,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讲抗日战争纪念一二九运动时作诗:铁骑日寇入中原,骨肉亲人多离散,柔弱身躯赴国难,情系中华危亡间。
高度概括学生了与接受并感兴趣。
讲“五四运动”作诗为:春雷一声神州动,还我河山大游行。
莘莘学子精英梦,唤醒工农新革命。
此外,可以整合教材,将有些课的内容诗意化概括,把教材进一步开发教学更有创意,学生学起来也容易些:如讲辛亥革命是将教材内容概括为三个话题:山雨欲来风满楼——背景篇,惊天动地谱新篇——经过篇,敢叫日月换新天----意义篇;再如讲太平天国运动时概括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兴衰历程,大同梦想与时俱进——治国纲领,浩浩乾坤树丰碑——作用与局限;抗日战争一课概括为:同仇敌忾赴国难,滔天罪行人发指;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一节概括为:昨天,不堪回首的屈辱往事,今天,紫荆花开满园春,明天,台海相连九州欢等等,
总之,诗词美化教学,诗意般的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平时要练好内功,用心积累,厚积薄发。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用诗词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后小节和设计试题,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历史感,使课堂充满情趣,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
历史课不同于语文课,要围绕历史教学目的,结合教材,精心取舍,决不可反客为主,舍本逐末,冲淡教学重点。